见证沧桑:一位改革者的实践与反思心路历程
:康君达
如果乍一看我的一些博文,或许一些西化人士或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我属于“思想僵化”的“左派”、“愤青”。倘若如此,也不足为奇,不知者不为怪。其实恰恰相反:本人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早的职业改革工之一,也可能是其中极少数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改革参与者。曾经是最早股份制与上市公司试点的探索和践行者,也曾经是“宪政”制度的思索者,在二十年前就曾经系统的研究西方的议会内阁制、总统制、以及法国的第五共和体制。。。;所以如果说我是左派名不副实,起码有“严重历史问题”;但是,尊崇毛主席及毛泽东思想,是基于对历史的认知和个人的良知。我就是我自己:一个有些偏执的、理想主义的、忠实于自己的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思想独行者。重新认识和回归传统价值观念,是经历了长期的、多方位的社会实践,看遍了社会利益机制演变的实际后果,从而进行长期的理论反思并追寻了历史的真相之后。很多次想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出来。
(一)理想主义改革的拓荒者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届应届高考大学生,于1983年毕业于某重点大学经济系,然后分配到北京某部属院校任教。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的酝酿和激发阶段。作为一个知识阶层的年轻人,本能的对于当时单位中沿袭的政治学习内容、类似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现象、单位人事关系不当竞争、一些老教师或部门负责人狭隘、僵化的知识结构以及对自己的制约产生系列的反感情绪,因此无心于本职工作。翌年,应聘于某著名经济特区市政府,离开北京,胸怀着满腔的理想主义改革激情奔赴南方那片热火朝天的处女地。不久前,在纪念经济特区三十周年之际,我回顾这些年的历史过程,抒写了长篇诗文:《X X 史诗》----拓荒者箴言。其中开篇的一段,如实回顾了当初的心境和情形,现摘录如下:
中国兴改革, X X立橱窗;
原本小渔村,因之得辉煌;
彼时初学成,吾心为之往;
八十年代中,辞京来南方;
应聘市政府,立志为拓荒;
初仕计经委,受命膺栋梁;
企划书宏图,“七五”与酌商;
借鉴“四小龙”,产业从外向。
刚至X X 时,赤赤见阳光;
火车站之前,十几栋楼房;
拔地十数层,色杂灰绿墙;
... ..
. 路上人影稀,少树少屋房;
十层以上楼,全区无一幢;
通街一条路,不足十里长;
对面双行道,亦非今宽广;
X X 宾馆西,土路尘飞扬;
蜿蜒至X口,颠簸伏跌宕
。。。。 。。。
当时,从首都丢弃了大学教师的工作,怀揣着户口和人事关系来到这里,是要有点冒险和牺牲精神的。报到以后,分配到计经委外汇、外贸计划管理处室,是个比较有实权的部门。当时正值制定特区社会经济“七五”发展规划,我参与到这项工作的规划起草小组。先从周边的几个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寻找灵感,系统搜集了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资料。当时,对于其中日本、南韩、我国台湾与美国源于冷战特殊同盟国际关系,以及新加坡、香港与英国的传统殖民地关系所产生和形成的特殊经济利益关系及其对从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特殊作用及其利弊并无深刻的认识,只是表面化的把它们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当做我们移植借鉴的基本发展模式。从而奠定了本市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之后以“三来一补”为特色的经济结构和和初期发展模式。
(二)由正常的外向型经济向以财富单向输出为特征的殖民经济转型的历史嬗变过程
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发展龙头的X X特区,其工业在“三来一补”基础上,逐渐向三资企业的经营方式过渡,但在本质上仍然是加工经济,其绝大部分工业企业收益始终是以低劳动成本为基础的简单加工费。在有限的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原有更低端的加工企业向周边的地区转移,由此形成珠三角地区的基本产业特征。珠三角经济区占广东省外贸出口与生产总值的80%以上;而广东省的出口和经济规模在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居全国首位,因而,珠三角的经济特征,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当代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缩影。其基本特征是低收益、高耗能;在环境污染方面,由于其主要以电子等轻型加工业为主,相对不算严重;但局部地区则不容乐观,主要是早期的一些印染等企业,致使该特区的主要河流长期处于恶臭状态。
尽管以较高的代价发展起来的相对低端的加工型经济,但在八十年代的历史环境下,这一经济发展战略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前文所述,尽管我们当初作出的这一战略的选择是基于对日本、南韩、和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肤浅的简单模仿,并不是建立在国内外深刻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比较分析基础之上,但是,在客观上却基本上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经济整体发展需要相吻合。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经济是处于长期的比较封闭的自足型经济体,在完成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之后,在进一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比较缺乏、也比较需要外汇;从外部环境来说,当时由于前苏联及东欧阵营的存在,从毛泽东时代尼克松访华时形成的中美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决定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对华经济贸易政策方面持比较友好的态度:愿意把一些先进技术、甚至先进武器出售给中国。这就在中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间形成了互有所需、互相给与的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南韩等与美国的国际关系有相似的一面,当然,在程度上远远不及。所以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尽管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的选择带有盲目性、发展的经济代价偏大、经济收益偏低,但是在解决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仍然有着积极意义。并且,在当时的国家决策意识中,仍然存在强大的国家自主意识和力量。九十年代初期,前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使这一国际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中美间原来的共同战略对手消失了,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假想敌,美国对中国奉行长期的武器与高科技产品禁运政策,在对华贸易方面也长期打压中国;而中国因加工经济形成的表面庞大而实际收益并不归自己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为人提供招致讨伐的口实。因此,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在原本十分微小的收益基础上继续不断地缩小利润空间,而能源价格又不断上涨,为了生存就只能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追求成本最低化,因而就出现了血汗工厂的普遍现象。例如,东莞生产全世界80%的鼠标,一个鼠标,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24美元,中间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赚10美元,各种成本需要5.7美元,而东莞的贴牌加工厂商只能赚0.3美元!
而更为不堪的是在于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循环过程,由于我们不能从美国等购买所需要的高端产品,使得以超高的代价换取的微薄外汇收入没有使用价值,除了进口部分必要的生产资料和少量供先富族挥霍的奢侈品外无处可用,进口普通消费品显然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无法承受其更高的成本。这就使得国家不得不把多余的外汇用增加本币发行收购以后再用于购买美国债券等金融产品(当然,这其中也有金融当局本身决策选择的问题,在此不予赘述);而美国则利用其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汇价差冲减其对华负债;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中国出口美国货物等于白送的悲惨结局。而为其买单的,是承受因购买外汇增发人民币而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十三亿中国人民!也就是说,对于许多出口型企业来说,其会计核算是盈利的;但这种盈利是靠国家整体经济补贴出来的;国家整体来说是亏损的。当然大家会问,既然长期亏损的,国家是怎样承受的?为什么生活水平还能比计划经济时代有所提高?这里是基于这样的特定经济条件:即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政策是一人养五六个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红利期,而在这一历史时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两个人养一个人,所以得以承受对外奉送经济的劳动力成本;再加之多种资源出卖的快速变现效果,在一定时期即使没有全面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实现生活水平普遍性提高。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会在后面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全面对比分析的章节详细论述。在揭示这一经济现实方面,部分左翼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来,作为一个国家,或一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内部的种种因素,使得这种调整或者不可能、或者有名无实。首先是在最上层的决策层面,八十年代末期,中央的赵ZY在新自由主义学者建议下提出了所谓全面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政策目标。应该说,尽管当时前苏联还未解体,国际环境还相对有利,但是,作为一个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把自己的长期全面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国际的低端循环而受制于人,也是极不明智的选择;赵下台后,其思想及组织体系并未得到清算,其基本的指导思想随后在以积极拥抱“全球化”的口号下继续得到推行。到了本世纪初,由于各种经济的和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原本也是师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者,以“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旗号与一味推行全球化、私有化的“主流经济学家”划清界限,并对其发起清算和论战。在这种舆论背景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指向。
但是,由于长期全球化加私有化政策业已形成强大的在华国际资本力量,以及长期奉行的把以留学美国为主的留洋人士视为优先人才来源的层层政府决策系统,早已经把新自由主义奉为圣经,笃信市场拜物教与机械的“国际比较优势”原则,根本不具备对国际经济环境与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反思动机和反思能力;加上长期形成的相应的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驱使,即使中央提出的一些调整方针,也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贯彻执行。因而,便长期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美经济政治关系格局:一方对另一方不遗余力的围堵打压,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满怀激情的投怀送抱,慷慨奉送、倾其所有;被打了左脸再迎右脸。
产生这种世界奇观的根源在于一国内部产生了强大的与国家利益相悖的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这个利益集团就是由一大批其本人或者其子女已加入美国籍的、遍布政府决策界=系统、产业界、学研机构的形形色色的买办势力所构成;这一意识形态就是由美国主导的、由美国利益化的买办华人在国内宣导的新自由主义。在这种主客观的条件下,原本为了出口创汇的外向型经济,便完成了向单向输送财富的主动殖民经济的转化。目前这一趋势还在乐此不疲的加速进行过程中。某特区最近正以新的罕见最优惠力度推出从海外引进人才计划,提供市场价值达每米五万元的“经济适用房”、赠送180万元安家费、提供8000万元以内项目资金等优厚条件到美国等地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相信中美之间特有的经济奇葩将更加绚烂多彩。最后,以本人在《X X 史诗》中有关的部分段落为本章节的结束语:
。。。 。。。
欲建新文化,路漫漫脩长;
首先国为本,辅以鉴西方:
主次应有序,勿举目弃纲;
去伪方存真,糟粕须弃扬;
新自由主义,臭名已昭彰;
华盛顿共识,更要慎提防;
曾经祸拉美,欲误我开放;
影响较显著,正是我粤广;
一干伪精英,摇唇新包装;
以此导改革,误国致民伤:
所以毁环境,遍地血汗厂;
廉价图外销,退税利外商;
更兼乱国史,鼓吹崇西洋;
此风长误导,殖民乱纲常。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