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是不是可以让市场供求关系去决定?这是一个必须立即讲清楚的问题。我认为,人民币汇率不能听任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如果非得生搬硬套“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那人民币将被无度高估,而美元供过于求的状态却不会消失。
理论上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原理是否成立,它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充分透明,信息充分对称,市场充分竞争。市场如何才能充分竞争?这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这是最基本的要件。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明白了许多,如今的国际市场是否符合《有效市场假说》?当然不符合。因为,各市场主体地位根本就不平等,不仅实力相差悬殊,而且市场定价技术同样相差悬殊。所以,今天的市场往往不是竞争定价,而是垄断定价、寡头定价。尤其是当“期货市场价格决定现货市场走势”的之时,则是金融寡头决定市场价格。
这是事实,是经历过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过的事实。但是,我们中国许多专家或官员,它们不承认现实,根本无视理论之所以成立的前提条件,一味死抱着结论不放。这是我们政策经常失误的根本原因。
我们回到汇率问题。供求关系决定汇率,取决于“各国货币地位、贸易地位的平等”。这是前提,如果前提是错误的,结论还能正确吗?至少,我们需要从新推导,这才是科学的态度。遗憾,根据我的推导:当各国货币地位、贸易地位实际不平等,甚至悬殊到“统治地位和被统治地位”――美国拿美元可以到任何一个国家去购买,但所有非美货币都不能在美国购买――的前提下,“供求关系决定汇率”这个结论不仅谈不上正确,甚至荒谬绝伦。
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树立科学发展观”太重要了。我们的学者、官员面对重大的经济决策问题,完全无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愿意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从客观条件出发认真地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中国最大之悲哀。
我们用事实来说明问题。2003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上升周期,我们就看一下这轮上升周期中发生了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了,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泡沫,从那时起,美联储开始快速减息,而长时间维系低利率政策,到2003年,美国联邦基准率已经到达2%一下,2004年将至1%。美国如此宽松的货币条件,其结果是什么?2008年之后我们知道了,美国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美国公众史无前例地“透支消费”,而且一路冲向难以想象的巅峰。
美国的消费品从何而来?80%从中国进口。所以,当美国极度消费之时,中国出口大增。还记得吗?上一轮经济周期最大的特征就是出口暴涨,年均增幅高达35%以上。当然,伴随着出口大增,固定资产投资的暴涨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出口有钱赚,大家都要扩大生产规模。
所以,现在我们必须意识到。2003年到2008年,中国之所以出现“经济过热”,基本上是美国“消费泡沫”的必然结果。而且,中国这样的经济热度根本压不下来,如果不是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消费泡沫一起崩盘,中国经济还将热下去。其实,从立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证明上一轮中国经济“过热”不是内需拉动,而是外需拉动。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骤减,结果导致中国外需骤减,经济跳水。如果那一轮“经济过热”主要是内需拉动,那美国危机,不会导致中国经济那般严重的跳水。
回到汇率问题。美国的大量购买使得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更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刚性顺差”。在此背景下,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开始汇改,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踏上升值之路。但是,人民币升值是否改变了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贸易顺差是不是减少了?没有。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越升值,顺差越多,外汇储备增长越快。为什么?两大原因:
第一,加工贸易的顺差实际是我们的加工费,无论人民币升值与否,加工贸易都是顺差,――我管这叫“顺差刚性”。而且,在美国已经形成进口路径依赖之后,不会轻易转向其它国家进口。
第二,为抑制中国经济过热,中国央行拼命收紧货币,而使“热钱”大量涌入。
结果是中国经济恶性循环。
第一,美国人过度消费中国人管不了,于是中国出口暴涨之势延续,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大幅增长,给中国带来了贸易顺差的刚性增长。
第二,美国大量来华加工,使得中国原材料进口需求暴涨,在需求和国际投机势力共同作用下,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第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引发国内所有原材料价格暴涨。企业为了在更贵的条件下购买原材料,就需求更多的货币。从而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加快。
第四,出口企业扩大产能,引发投资大涨。出口和投资大增,引发国内经济过热,物价上涨。
第五,为抑制国内经济“过热”,央行紧缩货币,利率、汇率上涨,引发“热钱”涌入。再迫央行紧缩货币,利率再涨,人民币再升,热钱再涌――恶性循环。
第六,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加之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固化的规则,中国必然、必须是美国印钞税的承担者。
何以如此?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就是个加工厂,“外需”对经济影响巨大,而且中国没有抑制“外需”的手段。中国紧缩货币只能抑制“内需”,但对“外需”无济于事。
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出口价格,抑制进口商的购买欲望,那为什么人民币升值没有抑制住中国商品的加工出口?第一,进口商占据中国出口商品利润的90%,丰厚的利润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那点损失相比,微乎其微;第二,路径依赖。30年的过程中,中国的加工质量和订单工期保证已经得到了进口商的认同,不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可以相比的,从而形成进口商的路径依赖――就算贵一点,也希望在中国加工。
现在这样的情况变了吗?我们想变,但谈何容易。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