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缪见之批判
——回到马克思
通货膨胀永远是且仅仅是一种货币现象。
从来没有成本推动型通胀、需求拉动型通胀,没有输入性通胀、结构性通胀,更没有所谓的滞胀,这一切都不过是金融寡头掩饰自己为货币掺水掠夺广大债权人之罪恶行径的烟雾弹和遮羞布。如果没有货币供应的持续增加,任何情况都不能导致通胀,某种商品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涨价只能导致其它商品价格的下跌,并且该商品本身的价格也终将被市场拉回正常水平。
算一算5000年来中国年均CPI是多少,看一看金本位时期英镑和美元超级坚挺的购买力,想一想大萧条时期的大通缩。 全球性的不可逆转的通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始。可笑的是居然那么多经济学家将那次滞胀归为石油危机,而对世界各国疯狂抛出美元换取黄金和美国在越战的大消耗视而不见。
成本推动型通胀是一种最常见的谬论,比如,粮食或者某种基础工业产品涨价了,有人就会说,劳动力成本或者原料成本上涨了,于是涨价传导到一系列产品上,最后波及全局,形成全面的通胀,此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胀。
为批驳此论,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和现实吧。
在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饥荒,其间粮食价格均大幅度上涨。人都要吃粮食,产品都是人生产的,按照成本论,此涨价应该传导到一切商品才对,然而历史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除了粮食,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暴跌,人们如果还有一点点钱,都会想办法去换成食物,食物的买卖几乎成了唯一的买卖,占用了社会的所有资金,至于其他商品,无论怎样物美价廉,都乏人问津,不得不降价销售。不要说商品,就连人本身,价格也暴跌,那些卖儿鬻女的穷苦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以极低的价格出售,而这样的价格显然是不足以支付将小孩养到现在的粮食成本的。
再看看08年和眼下的中国,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纺织、玩具等中小企业,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但是它们是如何反应的呢,是同比例提高价格吗?不是,因为如果那样就会销售不出去,事实很清楚的摆在面前,他们选择了减产或者关门,以至于形成了一波企业倒闭的风潮。成本传导的链条在这里堵塞了,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而价格本身要靠市场的购买行为来实现。这几年来,棉花价格上涨了多少,劳动力成本上涨了多少,这两项毫无疑问是服装企业的主要成本,与之相比,服装价格却几乎可以用纹丝不动来形容,反而由于大家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刺激了如凡客这类低端品牌的繁荣兴盛。
上述两例是成本传导不成功的例子,让我们再来看看貌似成功传导的例子。比如北京的餐饮行业,最近由于大米价格上涨了,于是米饭普遍由一块钱一碗涨到了两块钱。殊不知一碗米饭会用几两米,大米价格的上涨充其量提高一两毛钱的成本。郎咸平说,如果真是成本推动物价上涨,一般会导致利润的降低,而在这里,米饭的利润显然大大提高了。毫无疑问,这种涨价不是成本推动的,成本无非是一个借口,本质的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名义工资水平显著上升(而这也是因为货币的大规模投放),消费者旺盛的需求支持了餐饮行业提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资的上涨,决不是以成本的方式推动其所生产的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以消费的方式推动了其所购买的商品价格的上涨(但这决不能等同于需求拉动型通胀,后文详述)。
需求拉动型通胀是另一种粉饰太平的说法,仿佛通胀是一种国富民强的表现,如果将需求理解为购买力的话,这样讲也不错,但是“需求”一词具有天然的模糊性,很多人会将其理解为客观需求、生活需求等等,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歧途。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对于市场来说,需求决不仅仅是一种意愿或者渴望,需求最终要靠货币来表达,在竞价中实现商品的价格。没有足够的货币支撑,再强烈的渴望也不会转化为价格,有了充足的货币,一些并非急需的商品价格也会一飞冲天。
前者如工业化初期的欧洲,农民不断转化为产业工人,他们对于粮食、住房、衣物的需求是多么强烈呀,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不可遏止的渴望,并且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渴望,但是发生通过膨胀了吗?没有。不但没有通货膨胀,反而出现了周期性的通货紧缩,那么多的人渴望牛奶,但是牛奶的价格却每况愈下,以至于被倒进河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钱,而它们之所以没有钱,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资本家的剥削,另一方面怎是因为那时候的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不存在货币超发。更极端的讲,一群极度饥饿的野兽会推高猪肉的价格吗,不会,因为他们没有一分钱,只有基本已经摆脱了饥饿并且还在考虑减肥的中国人才会推高猪肉的价格,因为我们中国人今天实在是太有钱了(当然有很多穷人,不过就总体而言,钱确实太多了)。
后者如近年来的艺术品市场,4万亿以后,艺术品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即便尤伦斯先生的大规模抛售也未能阻止价格如火如荼的上涨之势,苏富比拍卖会创下了3.59亿人民币的骄人战绩,天津文交所的国画动辄炒作到一亿元以上。难道说这两天我们中国人的艺术品位陡然增强,比以往更加渴望艺术了么?非也,实则市面上钱实在太多,资金找不到去处而已。这种艺术品通胀显然与成本无关,由于尤伦斯的大规模出货,其供给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创造这种奇迹的就是需求,而且是纯货币意义上的需求。
接下来是所谓输入型通胀,其语焉不详,误导性很大,仿佛少输入就少通胀,输入越多越通胀一样。其与成本推动型通胀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无非离开了货币的超发,成本本身并不能进行传导而已,在此仅仅考察一下他独特的地方。独特之处就在于购买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使用的不是人民币,而是美元,涉及到美元,就有一个结汇和购汇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导致货币当局被动投放了很多人民币,而进口原材料显然和出口创汇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会回收和消灭很多人民币。讲到这里,输入型通胀理论的荒谬就显而易见了,某些人居然认为减少市面上的人民币和增加国内的物资会导致涨价,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实际的情况显然是,出口导致通过膨胀而进口导致通货紧缩,如果进口的再多一些,抛出的美元再多一些,回笼的人民币再多一些,通胀只会是更加温和而不是更加猛烈,无论进口的东西是石油还是别的什么。只有输入美元会导致通货膨胀,其他输入任何东西都只会降低通胀率,输入型通胀理论不但混乱,而且把事实完全弄反了。
下面是精彩的结构型通胀理论,使我深感疑惑的是,难道世界上还有哪次通胀是非结构型的么?除非在一个绝对的计划经济中,由一个绝对专制的独裁者下令所有的商品统一涨价10%,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非结构型通胀就决不可能发生。结构型通胀这个表述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没有提供任何有意义的信息,完全是不知所云。
最后是所谓的滞胀。在本文开头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经济停滞是因为石油危机,通货膨胀是因为金本崩溃导致的美元大量回流和战争消耗导致的物资消耗,这两件事情不过凑巧在时间上碰到了一起。如果这可以称为滞胀的话,那么在清晨死亡的人就可以称为朝阳死,做爱时碰到地震的人就可以将他们的行为命名为操地震逼。
既然通胀本身很简单,为什么会有这林林总总的谬论出现呢?原因很简单,最开始撒谎的人并不愚昧,他们很聪明,他们试图逃避责任,成本推动理论将责任推卸给诸如天灾等各种内外部冲击,需求拉动理论将通胀美化成繁荣的标志和发展中的必然现象,输入理论将责任推卸给可恶的外国人,结构理论将问题伪装得并不那么严重,滞胀理论则是美国当局将责任推给“邪恶”的阿拉伯国家的绝妙发明。看到这么多为了一己之私而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谎言,我不禁为人性感到深深的悲哀,同时也更加怀念为了劳苦大众呐喊的“从不屑于隐瞒自己观点”的伟人马克思。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相关问题的吧。
货币流通速度乘以货币量等于商品交易总量,据此可以很容易的推论出,CPI等于货币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如果货币的发行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速,通货膨胀就会发生。很简单是吧,简单并不可耻,另一位伟人爱因斯坦也说过,简单即是美,正因为其简明,所以坚实,所以颠扑不破,那些复杂而华而不实的理论很容易把不是那么有洞察力的人绕进去。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已经过时,我认为他的理论一千年内都不会过时,关键是看人们如何理解和运用。如果非得说今天的情况和马克思时代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资本市场的规模大大膨胀,货币蓄水池的效应使得货币的增发和物价的上涨有时候在时间并不那么吻合,比如07年下半年到08年,在货币没有大规模增发的情况下出现了通胀,那是因为股市见顶,资金大规模流出;09年的时候,我们增发了许多货币,但是物价的上涨并不显著,那是因为股市和楼市涨得太猛了,吸收了大量货币;10年到今年,央行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加息、发行央票、进行正回购等一系列操作回收了大量货币,但是通胀不可遏制,那是因为股市持续低迷而楼市实行了限购,资金溃泄而出,想不通胀都难。这种新的特性也应当为治理通胀提供新的思路,敬请关注下一篇文章,《通胀的影响与治理——兼论如何有效利用外汇储备》。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