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投资理财手段,余额宝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如果它能持续盈利,那么早晚也会被银行资本加以利用。
人代会上高层已经承诺给余额宝以生路,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并没有人说这种金融工具不可以为银行所用。如果余额宝可以以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方式行揽存之实,那么,为何银行要承担接受必须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歧视?
之前有人说取缔余额宝这种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的金融工具。其实,合理不合理,也就是个“量”的问题。现在余额宝大了,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就必然有问题了。
有些发展不错的中小企业,采用一种员工工资代存的集资方式,就是员工可以不在发薪的时候领取工资,将工资存在公司的财务部,到半年或年底再一次性领取,公司因此支付给高出银行存款的利息,甚至还会给一点名为分红或者奖金的鼓励。由于公司分给员工的利息和奖励低于它从银行贷款的利息,由此形成了公司员工两利的局面,为不少企业所采用,尤其是中小企业。
这显然有非法集资之嫌疑,但会不会收到管控,关键在于其量的大小。如果像是国家级特大企业的,员工几十万,一年下来涉及款项巨大,国家必然会加以管控。国有大企业高层这么搞那是要冒入狱风险的。但若是小企业主面向几个伙计这么搞,国家以法律管控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类似的民间集资方式还有大家所熟知也都不同程度参与的各种“购物卡”“消费卡”“会员卡”等等,都是在以便利消费者的名义之下,行筹集资金之实。更不要谈某些此类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和陷阱。上海泛鑫保险公司美女高管陈怡捲巨款跑路,所捲巨款当中据说有不少内部员工的“集资款”,能把骗局忽悠到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也着实令人佩服。
还有各种各样的“预存”“存一万顶N万”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目的就是一个,即绕开银行开辟一条集资捷径,就是要现金流。
现在,余额宝涉及到的金额数量已经非常巨大,量变引起质变,已经超出了可以不予理会的地步。
余额宝现象实际上就是金融产品领域的价格歧视,余额宝正是利用了监管政策漏洞。价格歧视,在自由经济的理论上是交易的权利,不接受就不要交易,所谓歧视只是从外部管理来说的。但若歧视是一种来自第三方的“政策”,则必须以公平合理的原则对待,不能够厚此薄彼,这是关于政策的政策。现在国家对银行系统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而对余额宝们却网开一面,有悖政策的公平性,于资本的道理上也讲不通。这个道理就是资本市场的法则“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余额宝是穷人的理财产品,这一直是它宣传自己的卖点。不过穷人可以通过理财就能脱贫变富实属金融业对穷人的忽悠。 这些年来,理财对穷人的忽悠一场接着一场,这些忽悠来自金融业的内外,理财产品不断花样翻新,后浪推前浪,但最终都没有实现让穷人发财的承诺和结果,因为资本不会打破它自己的规则,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人们不要忽略了资本的贪婪本性,永远都不要为资本歌唱和感恩。即便是余额宝这种事当初的意图不是图利而只是所称谓的为了广大消费者权益,但只要它的实际效果是有利可图,就必然会变质并被资本所盯上并加以染指。国家对此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无法阻止各路资本找到对高利润领域的渗透途径。并且最终演变成为资本市场内部为利润肥肉如何瓜分而进行的狗咬狗式的争斗。现在就是老狗咬新狗,大狗咬小狗。
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对摆脱国家管控的抗争是鼓噪利率市场化,形成往年要求开放民间金融之后的又一轮金融市场化浪潮。“互联网金融”不过是又一个(类)金融衍生品的新名称,万变不离其综,它的原名就是“资本”!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况乎只是变变名称。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会对资本不予管控的。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就是对基础利率的管理。银行利率就是资本的基础价格指标,它实际上决定着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水平,也是通胀率的起点和基础。
作为产品价格的指标,没有任何卖家会愿意降价的,价格竞争只是卖方内部争夺市场份额的内战,是一种内耗,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下下之策的手段,作为外部的产品买方,或许会因此能够得到一些蝇头小利,但一旦价格战结果初现,就会出现价格垄断并上涨的时期。资本不会是为了竞争而竞争,永远都是在为了利润而战。
本文没有把余额宝定性为庞氏骗局的任何意思,只是提醒使用者不要忽略其中的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你投入的程度,也是告诫资本运也不要标榜和粉饰自己的图利目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