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1月29日再度较中间价逼近“跌停”。尽管人民币两日较中间价都接近“跌停”,但由于央行下调了中间价,人民币汇率较28日有所下跌。
而之前的1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现汇收跌0.43%至6.2556,延续前一周的跌势,创下了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人民币汇率为何暴跌?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是欧元区量化宽松政策“惹的祸”。
而在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欧版量化宽松(QE)或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下行压力,但中国央行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这暗示着人民币在完成短期贬值后可能会升值,波动性增强。
不过,专家、学者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人民币近几天出现的暴跌,虽然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关,或把人民币暴跌说成中央搞的一场“压力测试”,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实际上是中国不断减持美国国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挑战美元霸权惹的祸。
以下两组数据或许能支持这个观点。
一是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
美国财政部1月17日公布的最新“月度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在2014年11月减持了23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国债,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三个月减持美国国债。
在连续三个月进行减持操作后,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为1.25万亿美元,与美国国债第二大海外持有国——日本1.24万亿美元的数额接近。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明显增强。
1月18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公布,人民币于2014年11月取代加元和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12月,人民币付款价值的全球占有率为2.17%,2013年11月仅0.63%。过去一年,人民币支付价值总额上涨102%,同期所有货币仅增长4.4%。
英国《金融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信息,该报1月20日以《中国甩开美元》为题发表的文章强调,中国对美国债券的胃口变小了,而过去十多年来美联储债券一直是全球经济的基石。
中国逐渐停止增持美国国债,并加快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等步伐,人民币的迅速崛起挑战了美元霸权,将深刻地改变世界金融结构。
的确,中国正在强化外储多元化投资策略。过去6个月来,中国建立了3个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总部设在上海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总部设在北京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丝路基金。
还有一种早就使用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在于,中国希望从美国所主宰的国际金融体系中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但中国这些做法显然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涉及到美元霸权的问题。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一举确立美元绝对霸权至今,美元主宰全球经济70年。
凭借“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关系,美国牢牢地将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维系在美元体系上,位于经济金字塔的顶端。
想想看,一旦美元霸权消失,意味着美国控制世界财富资源的能力消失。这对于经济已经虚拟化,高度美元化的美国经济来说简直是比釜底抽薪还更致命。而且美元霸权消失,将使美国在全球的霸权不保。
所以,为了阻止中国对美元霸权的撼动,美国是不惜代价的,包括促使人民币持续暴跌,甚至阻挠人民币国际化等。
事实上,此次人民币汇率暴跌,是美国推手俄罗斯卢布暴跌以后,走出的第二步,即把矛头对准了人民币。
只不过是美国与欧盟唱了一个双簧:即美国加息增大与欧洲量化宽松(QE)实施,从而加剧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发达经济体,而这一切都必然带来美元强势及人民币等非美货币的弱势。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说过,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是导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林毅夫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支配性的背后正是以美国强大的国力作支撑。货币主导权的竞争,体现的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实力。
不可否定,如今美元的霸权地位正在逐年下降,然而,无论是欧元、日元还是人民币,都还无法与美元分庭抗礼。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挑战美元霸权是中国的既定方针,但太过激进的人民币国际化热情也是弊大于利的。
在“去美元化”的长期任务中,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以此减少过度依赖美元的风险与成本,另一方面构建与经济相应的金融影响力,从而努力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角之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