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刘金华答谢迎春》一文(以下简称《文章》),有一句话要说:客观趋势与主观意愿是两回事,不能混淆。当前经济学界存在着主客观不分的严重问题,往往只讲应该“如何如何”,不分析客观形势、发展趋势,把长官意志当作客观现实,因此,有必要与刘金华同志(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同志越多越好)进一步探讨。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究竟怎样?
我写《论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一文,主要是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涉及三种观点,我的观点是客观趋势是必将爆发经济危机。涉及《文章》的是认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稳定”。
《文章》说:“事实上,迎春与我没有根本分歧,他误解了我的文章。”不过他没有说明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稳定”?还是“必将爆发危机”?或者是“经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经济理论界有的人往往主客观不分,把主观意愿、政策与客观现实混淆。希望《文章》说明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什么,以及根据。
二,经济发展客观趋势与人们能动作用的关系
经济发展存在着的客观趋势,是通过人们的能动作用实现的。因此,探讨客观趋势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们的主观意愿、能动作用。但是,不能把“维稳”、搞“大基建”等主观意愿、能动作用与客观趋势混淆。因为,有的主观意愿、能动作用不仅不能成为客观实现,甚至于正好相反。
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我国政府就采取了投资“四万亿”,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主观意愿是制止国内生产总值“下滑”,结果不仅没有能够制止住下滑,而且搞得债务累累,不仅群众负债,地方政府卖地,而且还使各级政府也都欠了一屁股债,面临爆发债务危机,表明人们的主观意愿、政策不都能成为实现。
《文章》说:“我在文章中已经指出:维稳是用国家的钱变换成企业的产值,把已有的收入换成现在的收入,成为赘瘤。现在,中央提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搞‘大基建’维稳,今年截至1月10日,重大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对此,‘我建议对‘大基建’赋予新定义’,也就是不同于既有的‘基建’概念,是委婉提出不同意见。迎春和一些读者没有注意这句话,误解了我的意思。”《文章》这个“委婉”的“不同意见”,究竟是什么意见?赋予“大基建”什么新定义?
《文章》说:“-----再提GDP增长5 %,认为‘如能以此换来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那就太好了!’这句话的意思。请注意,那时是‘维8’,我提出如果能用下降3个百分点GDP的代价,实现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那就太好了!”《文章》这里说的‘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是从哪一条道路转变到那一条道路?为什么吞吞吐吐,不说清楚呢?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个百分点,就能够转变“经济发展道路”吗?
《文章》说:“------这是调整现在联系不紧密的企业生产结构,建立一种独立自主的生产体系。这是什么体系,如果想一想,不难明白。”“这是什么体系”?为什么文章不说清楚,还要读者“想一想,不难明白”?
《文章》最后说:“-----没有想一想,这不是重复建设,不是把国家的钱变为少数人私人的钱,而是:当前可以稳定几十万劳动者的收入,长远可大大改善几亿人生存环境,增加几亿亩可耕土地,使国土有效面积大大增加,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基建’。”借用一句文学语言:“设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文章》的设想虽然很美好,但是,前些年经济发展的物质财富,都被国内外资本家聚敛去了,政府已经欠了一屁股债了,从哪里去聚集这么多的物质财富搞“大基建”呢?
总之,想象不能代替实现,我们要探讨的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一定要把人们的主观意愿、政策与客观趋势严格区分开来,不能用长官意志代替客观趋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