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废除国内生产总值错误指标
——致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迎春(刘晓铎,南开大学退休教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202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我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状况,是一个错误的指标体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产物,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建议废除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恢复以工农业总产值指标为主的科学指标体系。理由如下:
一, 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而不是货币收入(准确地说是纸币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表现的是货币收入,不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国内生产总值混淆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等社关系之间的界限,抹杀了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区别,不能准确表现经济发展,不是科学的指标。
二,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建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不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
三, 由此造成一系列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经济理论上的错误,如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等,政策上的偏差,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等。
具体的分析,请参看《致经济学界的一封信》等附件。
附件:
一,致经济学界的一封信
——对国内生产总值科学性的探讨
迎 春
国内生产总值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指导实际经济活动的“工具”,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著名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在全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它表示一国产出的总价值。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衡量整个经济的经济运行表现。”“在今天,衡量国民产出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不创立GNP账户,我们在本书第五章到十七章就很可能没有什么可说的-------20世纪的这个伟大的创造”等等。(《经济学》第12版 上 第169-170页 萨谬尔森等著)
当前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国产出的总价值”。我国也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指导经济运行。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社会经济发展公报,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还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理论,提出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说什么:“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第三产业不适应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又是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等等。
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不论在经济理论,还是在指导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国内生产总值,我一直持反对态度。
从十几年前发表《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指标》开始(刊《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与我国经济状况》 第65页),一直在批判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错误,指出它的危害。先后发表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生产》、《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经济》、《再谈‘鸡的屁’》《挑战‘20世纪的伟大创造’》等一系列文章。最近又写了《谎报‘军情’ 隐瞒真相》、《混淆生产与收入是严重的错误》等。我还两次写信给国家统计局长,批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除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让一位副处长回了一封短信外,几乎没有人理睬,有的只是网管的屏蔽。
为什么对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经济学界就没有人理睬呢?这样的“流量”为什么没有经济学家青睐呢?在这里呼吁我国的经济学家,批判我的文章,既可以明确是非,又可以争得“流量”,一举两得!
附件二:
刘晓铎就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问宁吉喆局长
今年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宁吉喆局长在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上表示:“经济运行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GDP增长能够实现年初预定的6至6.5的预期目标。”
我的问题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指标中的生产概念是否准确?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否科学?
生产的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生产: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商务印书馆 1995年.北京 第1024页)
《政治经济学词典》的解释更加详细:“生产: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果不从事生产活动,不生产出吃的、穿的、用的各种物质资料满足人们的需要,人类本身便无法生存,更谈不到政治、科学和文化等其他活动了。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许涤新主编 人民出版社 第91页)
我认为上述定义符合实际,是科学的概念。生产只指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的结果是物质产品。这就把生产与流通、消费区别开来,更把以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区别开来。
而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指标的说明,对于生产却作了另一种解释:“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我国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中国统计摘要》2019 第200页 附录一 主要条件指标解释)
国家统计局有关三次产业的划分,对生产的解释和原来生产概念有很大的不同;生产不仅包括工农业的生产,还包括生产之外的流通、消费活动;甚至于包括经济活动以外的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这样的生产概念符合实际吗?这种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能够指引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吗?
我认为三次产业的分类是错误的,是对于生产的错误理解。生产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包括流通、消费领域的活动,更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研究领域的活动。把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的活动包括在生产之内,抹杀了生产与流通、消费的区别;把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包括在生产之内,更混淆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非经济领域的界限,是对生产概念的错误理解,因此,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会把经济发展引向邪路!
我是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计划专业的学生,长期从事实际经济工作和理论研究、教学工作,对国家统计局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很不理解,一直持反对态度,曾经写过不少批评文章。
早在近二十几前,我就在网站上发表了《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指标》,以后陆续写了《挑战“20世纪的伟大创造”——国内生产总值》、《再论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指标》、《一个祸国殃民的经济理论——评所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从国内生产总值 看庸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等一系列文章,但都没有得到回应。为了保持经济理论的纯洁性、统计指标的科学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向国家统计局局长提出有关生产的概念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否科学的问题,请局长或有关人士给予回答!
国家统计局郭处长的回信
刘晓铎先生:
您好!
感谢您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在《就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问宁吉喆局长》一文中,对国民经济核算有关概念提出了意见。我们就此向您作一些说明,具体内容见附件。供参考。
我们1月底即起草了回复意见,但是由于一直找不到您的联系方式,再加上春节假期和新型肺炎疫情的关系,现在才给您回复。请见谅!如果有进一步的问题,可以与我联系。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副处长 郭晓雷
2020年2月7日
刘晓铎先生:
感谢您对统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就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问宁吉喆局长》一文中对国民经济核算中生产的概念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是否科学提出了意见,在此特就有关问题向您作一些说明,供参考。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生产的概念
为了保证世界各国的数据可比,需遵循统一标准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目前,《国民账户体系2008》(以下简称2008年SNA)是世界各国开展核算的统一标准。我国也遵照此标准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在2008年SNA中,明确了生产范围的概念,并根据生产范围界定了什么样的活动属于生产活动,应该被纳入GDP核算。2008年SNA中,生产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活动: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生产者为了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而进行的知识载体产品的自给性生产,但不包括住户部门所从事的类似的活动;第四,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以及雇佣有酬家庭服务人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简单来说,在SNA体系中,生产的范围既包括货物的生产,也包括服务的生产。
GDP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体现为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增加值总和。由于GDP是对生产成果的刻画,因此,GDP的核算范围与生产范围保持一致,无论是货物生产还是服务生产都应属于GDP的核算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的概念
您在文章中指出,生产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流通消费领域的活动,更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研究领域的活动,这与SNA体系中的生产概念不同。
事实上,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概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生产模式相对简单的情况下,马克思就认识到了服务活动是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曾三次扩大生产劳动的概念,第一次扩大是把生产性劳动直接从“生产工人”的劳动扩展为“总体工人”的劳动。第二次扩大是从使用价值的生产扩展到使用价值的运输,把如今被划归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纳入生产劳动中。第三次扩大是把生产劳动从交通运输领域扩展到“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把商业中的商品包装、运输、仓储、保管等劳动也纳入生产劳动范畴。
三、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情况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曾经先后使用过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账户体系(SNA),经历了由MPS体系向SNA体系逐渐转变的过程。
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按照MPS开展国民收入核算,对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及其使用进行衡量,核算范围是物质生产部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体系转变为SNA体系,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建立了GDP核算制度,开始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原则和核算方法开展GDP核算。与此同时,国际上原来实行MPS的国家也都转向SNA体系,按照MPS体系开展国民收入核算已失去国际比较意义。2002年以来,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对SNA体系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国际核算标准(2008年SNA)。我国GDP核算也随着国际标准的变化进行了改进完善,既确保了核算原则、概念、方法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又能充分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综上,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生产概念和GDP核算范围都是客观科学的。
再次感谢您对统计工作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
2020年1月20日
附件三:
就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再问国家统计局宁局长
宁局长你好!
首先要谢谢郭晓雷处长的回复!
去年我通过网站向你提出:“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指标中的生产概念是否准确?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否科学?”(见附件一)国家统计局郭晓雷处长给与了回复(见附件二)。我看了郭处长的答复以后,仍然认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错误指标,因为统计的内容是收入(纸币),而不是生产,混淆了生产与收入的区别;抹杀了经济与政治、文化的界限,抹杀了生产与流通、分配、消费的界限,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为此就郭处长的答复再提几个问题:
一, 郭晓雷处长的回复是不是代表宁局长的观点?
二, 我提出马克思对于生产、生产总值的概念与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不同。郭处长的答复是:“事实上,马克思对于生产劳动的概念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和分配是再生产的两个不同环节,收入是通过分配、再分配形成的,生产和收入是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不可能把物质生产“发展”成为收入?也没有混淆经济与政治、文化的界限、抹杀生产和流通、分配、消费的区别。
三, 郭处长说采取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另一个理由是:“为了保证世界各国的数据可比,需遵循统一标准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目前,《国民账户体系2008》(以下简称2008年SNA)是世界各国开展核算的统一标准。我国也遵照此标准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请问宁局长,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指标,我们难道为了“世界各国发展核算统一标准”,就采用错误的指标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这样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对立的指导思想,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吗?
四,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计算,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际上美国的物质生产早已大批转移到外国,广大群众依靠大量进口商品维持经济生活,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虚假性。我国一定要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沿着美国的老路爬行吗?
刘晓铎 2021年8月24日
附件四:
混淆生产与收入是严重的错误
——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
迎 春
我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混淆生产与收入的区别,是经济理论方面的严重错误,是投降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典型。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解释说:“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反映的不是生产成果,它也不能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一,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不是物质生产,而是收入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而资本的本能就是追逐利润,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赚钱”就是“生产”,收入就是生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吃、喝、住、穿以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科学研究等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也在发展,这些非生产领域的人们也要吃、喝、住、穿等,也有收入。非生产部门的人们收入的基础还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可见,物质产品的生产是社会的基础,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非生产部门的人消费的物质产品,是通过分配和再分配进入非生产领域的。生产与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只有生产劳动者才从事生产,而非生产者虽然也有收入,是从生产者创造的物质财富中分配和再分配得来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农民等生产劳动者才是社会的主人,而西方经济学则混淆生产、收入的区别,抹杀物质生产者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否认生产劳动者是社会主人。
西方经济学只知道收入,不懂生产与收入的区别。“国民核算体系(SNA),是以西方经济学家萨伊的庸俗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不分生产与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凡是收入的所有者即收入的创造者,不管你是生产劳动者、资本家、总统或者妓女都一样。”(《新中国前三十年关于计划经济小的争论》刘日新著 第44页)
资产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剥削雇佣劳动者,通过初次分配,占有利润。他们的收入不是生产,是剥削、掠夺。而社会其他部门的工,通过再分配也会得到收入。可见,生产与收入不是一回事。用收入代替生产,抹杀生产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是经济理论的严重错误。
只有生产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像台湾省那样发行“五倍券”,增加居民收入,“拉动”经济发展,纯粹是无知,是自欺欺人的幻想,是错误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在商品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关系都成为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收入多少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抹杀生产与收入之间的区别,按照收入(赚钱)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否认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工农劳动群众成为社会最底层的阶级,而剥削劳动群众的资产阶级却成为了社会的统治阶级。混淆生产与收入的区别,用收入替代生产,是资产阶级的认识,西方经济学就是这种认识的理论表现。
“可见,是采用工农业生产总值等作为主要经济指标,还是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主要经济指标,不仅仅是指标体系的改变,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两种不同经济理论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物质生产体系指标;改革开放以后,转而实行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核算体系指标,这是经济理论的根本改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背叛。”(《经济理论大倒退的反映》——国内生产总值)
二,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统计方法对吗?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建立的指标体系,统计的主要内容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包括工农业产品(如粮食、肉类、布匹、汽车等物质产品)的生产成果。不同类别的物质产品不能直接相加,只能采用社会劳动的形态综合。毛泽东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反映的是物质产品的总量,而不是货币收入。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210页)”用收入法、支出法统计“生产总值”,本身就是严重的错误,是混淆生产与收入、支出的直接表现。
1, 生产法的错误
国内生产总值的第一种计算方法是生产法。生产法把生产部门分为一、二、三产业。按照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统计的解释,生产法把产业划分为一、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是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中国统计摘要》2016 第201页)
“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明明是文化、政治领域的部门,怎么能够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社会组织生产什么物质产品?把这些部门的“收入”列入国内生产总值是错误的,是混淆经济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区别。
生产法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的收入计入“生产总值”,是混淆经济领域的生产与流通、消费之间的区别,也是错误的。
经济是再生产,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属于流通领域;住宿和餐饮业属于消费领域。这些领域的活动也会得到收入,但不是生产,是再分配获得的收入。
可见,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抹杀了经济与政治、文化领域的区别;抹杀了生产和流通、消费的界限,是错误的统计方法。
2, 收入法的错误
用收入法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本身就是混淆生产与收入的直接表现。生产与收入不是一回事,怎么能够采用收入法统计生产?
生产的概念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现代汉语词典》第1024页)马克思说:“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开发、改造)自然产品供人们需要------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91页)
收入的概念是:“1,收进来,2 收进来的钱”。(《现代汉语词典》第1055页)
生产和收入根本就不是同一概念,计算生产总值怎么用收入表现呢?现代西方经济学像变魔术一样,把生产变成了收入,用收入替代了生产,用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这种所谓的国内生产总值,居然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创造” (萨谬尔森语),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混乱可见一斑。
“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明明是收入,怎么变成了生产的组成部分了呢?资产阶级认为收了钱就是生产,因此,把这四部分收入之和认定是“生产总值”。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不过是资产阶级“赚钱”观念的理论表现。
3, 荒唐的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方法之一是支出法。按照支出法的分类,生产总值的构成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与净出口”三个组成部分。
“最终消费支出”明明是消费支出,怎么会成为“生产”的组成部分?消费怎么成为生产的内容呢?而“最终消费支出”还包括“政府消费支出”。政府能够生产什么物质产品?把政府消费支出作为“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是荒唐的经济理论。
1978年我国“政府消费支出”为474.5亿元,2020年为169810.3亿元,(《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33页)增加了16.9万亿,增长了41.7倍多。政府消费支出的急剧增长,是不是生产的增长?当然不是,这是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的严重错误,是荒唐的统计方法。
“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与净出口”,怎么直接成为了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这种概念混乱,充分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无知程度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造成的恶果?
本文重点是从理论上批判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体系,它造成的实际恶果,我只提出两点,希望读者自己分析、探讨。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统计的主要是收入,而且是以纸币表现的收入,必然造成大量虚假的经济现象并加剧经济危机。
1, 造成虚假的“生产”增长
用纸币收入表现“国内生产总值”,必然造成虚假的“生产”增长。
只要看一看世界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就一目了然。
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2011年美国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78.6%,2013年法国为79.4%,德国为69%,意大利为74%,英国为79%,日本2012年为73.1%。(引自《国际统计年鉴》 2014 第48页)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50.5%。(《中国统计摘要》2020 第23页)
前面已经指出,所谓的第三产业根本就不是生产部门,不能生产物质产品。这些部门的“产值”实际是纸币收入,因此,第三产业的产值都是虚假的“生产”,所谓的“生产”增长,也是虚假的增长。号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要依靠大量进口商品维持人们的生活,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虚假的最好注释。
2,掩盖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阶段,普遍使用纸币流通,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以纸币计算的收入。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政治经济学词典》上 许涤新主编 第399页)由于纸币是国家发行的货币符号,资本主义政府为了防范和推迟经济危机,利用货币政策,大量发行纸币。这就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涨”现象,即一方面生产停滞,一方面通货膨胀,是大量发行纸币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政府不得不利用发行国债,通过回收国债,再发行纸币,从而加剧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现象也由生产过剩、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演变为债务危机。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就是大量发行国债、纸币,拖延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结果。而我国的经济正沿着这条老路亦步亦趋的地在爬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中货币由1978年的21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84315亿元,增加了8.4万亿,增加了近397倍,通货膨胀是一种客观必然;另一方面各种债务也在不断增长,而以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表现的经济、生产却仍然健康。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掩盖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必须充分揭露。
我曾经写过大量文章,批判、揭露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错误,这里再一次呼吁经济学界认真探讨这个指标及其理论基础,以防范、化解经济危机的爆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