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题目,今天我们先从社会融资的结构切入,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
相关部门每月都会发布信贷融资数据,这组数据是市场上最关注的数据之一。为什么会关注这组数据呢?因为信贷能够反映出市场主体对经济的判断。经济环境越好,企业越愿意投资,贷款自然会加速增加;经济环境越好,房市就会相应走高,居民有了涨价预期,就会买房,居民贷款也会加速增加。这就是我们观察信贷数据的原因。
一、社会融资
社会融资是当前最能全面反映信贷融资的数据,包括了银行和各种非银机构的融资,以及市场主体的各种直接融资。社会融资一共有14个分项:(1)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2)表外融资: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3)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4)其他:保险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合同,贷款公司贷款,存款性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政府债券(地方专项和一般,国债)。
分项很多,大家没必要记。从新增数据看,这些分项里面,最重要的是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下表是2021年以来,这三项合计占新增社融的比例。除个别月份外,三项合计占比都在9成以上。某些月份比例超过100%,因为其他项融资可能是负数(该分项融资减少)。
大家再看这个图,这个图直观地展现了各个分项新增贷款之间的规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民币贷款是所有分项中最大的,占据主导地位,加上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基本就能描述新增社融的轮廓。
因此,要分析新增社融的情况,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情况。
二、新增人民币贷款
(一)两组新增人民币贷款
我国会颁布两组“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一组被统计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项下,一组被统计在“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项下。我们看下表,二者非常接近,但是也有区别,有时候社融的规模大一些,有时候又小一些。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统计在金融机构中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包括了银行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统计在社融里面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不包含非银机构的贷款(社融体现的是金融机构对实体部门的支持情况)。
由于“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项下会有更详细的结构数据,因此我们经常会用这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信贷情况。
(二)新增人民币信贷的结构分析看哪些
我们先看央行公布的数据,下表是央行公布的人民币贷款余额(注意,不是新增,是累计),人民币贷款主要是境内贷款,余额占比99.52%。境内贷款主要是住户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34.07%、65.20%,合计占比99.27%。
因此,我们分析人民币贷款结构,就是要分析境内贷款中居民贷款和企事业单位贷款的结构。
1、怎么看居民贷款结构
看居民贷款,主要看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比例。
短期贷款主要是大件消费,比如住房装修(经营贷)、汽车购置(消费贷)等大件消费,需要分期付款的。中长期贷款基本就是房贷。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居民信贷比例为74.21%,我国居民贷款主要用于买房。
2023年1-6月,居民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合计28000亿元,但是中长期贷款仅有14600亿元,占比为52.14%,远低于历史水平。这说明居民对房地产市场极度悲观,贷款买房的意愿快速下滑。同时,短期贷款明显上涨(不论是绝对数还是占比),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房和存量房的房贷差。由于新房和存量房出现明显的房贷差,部分居民通过经营贷、消费贷的方式把钱套出来,置换之前高息房贷,使得短期贷款激增。
因此,从这两个方面看,居民的贷款结构并不好。
2、怎么看企事业单位的贷款结构
企事业单位贷款主要看前三部分,即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三者合计占企事业单位贷款的97.73%。
短期贷款主要用来补充流动资金,和企业部门现金流管理密切相关。中长期贷款主要用于资本开支,购置设备或建设工程。中长期贷款往往对应各种投资,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更大。一般会认为,中长期贷款的比例越高,说明企业投资意愿越强,贷款结构越好。目前,短期贷款余额占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例为26.86%,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为63.05%。
2023年1-6月,短期融资合计占比29.98%,中长期融资合计占比75.80%。短期融资略有提高,中长期融资大幅提高。核心原因在哪里呢?在于票据融资大幅减少。要理解这个结构变化,我们就要讲到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就是企业拿着票据(银票或者商票)去贴现。举个例子。甲公司和乙公司有业务往来,甲想找乙买一台机器,但是甲又没有现金。怎么办呢?甲找到自己的对公账户开户行A银行,让A银行帮着自己给乙公司打个白条,意思是说,“三个月后,甲的由A银行负责兑付”,这就是银行承兑汇票。A银行比较了解甲公司,认为它肯定能周转过来,所以就帮甲公司打了白条。由于银行信用很高,乙公司也愿意接受白条。
过了几个礼拜,乙公司继续用钱,就找到了B银行,把这个白条卖给了B银行,B银行打折买入(贴现),准备持有至到期后让A兑付。这个过程就是票据融资。
票据融资的利息比一般贷款低,也就是说银行获利会相对较少。为什么呢?因为票据融资有银行信用背书,违约风险很小,因此收取的利息也比较低。
在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银行放贷会非常谨慎。但是如果信贷额度用不完,就可能被收回。银行就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既要保住信贷额度,又要防止违约风险。怎么办呢?减少一般信贷,加大票据融资额度,用低风险的票据融资去冲量,这就是银行在经济悲观时的基本操作。因此,票据融资大幅增加的时候,一般都是经济形势很差的时候。反之,如果经济形势有些好转,银行就会缩减票据融资的量,因为一般融资的利息更高。
2023年1-6月,票据融资大幅减少,合计减少8924亿。对市场观察而言,这个数据是很好的数据,表明企业贷款结构正在优化。银河证券最近一期分析也讲到,“企业部门贷款投放增加,票据冲量减少,结构偏优。”
三、新增社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再探
除了贷款结构外,我们还要分析新增社融中,有多大比例和实体经济相关。
新增社融不见得就能拉动实体经济。举个例子说明。某城投公司甲,在2021年找银行A借了10亿,年利率5%,投资了某基建项目。此时,新增社会融资总额10亿。由于该基建项目没有任何收益(大部分城投项目都没有收益),第二年债务到期,为了偿还债务,甲又找银行B借了10.5亿,偿还银行A。此时,新增社会融资为0.5亿(10.5-10),但是这0.5亿和实体经济没有任何关系,都是拿去还利息的。
当前,实体领域的负债超过340万亿,每年支付利息在十几万亿左右。2022年新增社融32万亿,也就是说,大致有一般左右的新增社融是拿去偿还银行利息了。
随着债务的不断积累,这个比例可能越来越大,新增社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会越来越小。
这反映了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金融对实体的侵蚀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国家不断降息,强调金融让利的原因之一。金融对实体的侵蚀有多严重呢?我们看一组数据。
下表统计了四个方面的数据:(1)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的合计净利润。(2)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即四大行的合计净利润。(3)前十大金融公司(中、农、工、建、交、平安、邮储、招商、兴业、浦发)的合计净利润。(4)中国最大的500家制造业的净利润。
从表中可知,四家最大银行的净利润,就能抵得上500家最大的制造业。
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合计净利润为38,924亿,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净利润合计9,784亿,占500强全部净利润的25.14%。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合计净利润40,712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净利润合计9,957亿元,占500强全部净利润的24.46%。
2019年,中国制造业500强利润总和为9,751亿元,十家最大的金融公司净利润合计14,838亿元。也就是说,最大的十个金融垄断资本的净利润,是最大的500个工业垄断资本净利润的1.5倍。2020年情况大致类似,500家最大的制造业利润合计11,796亿元,十家最大的金融公司利润合计15,036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3倍。
由于债务越来越多,所需支付的利息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实体经济利润中会有一个越来越大的部分,被金融资本获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