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也是我们的万世师表!(9)
——乱读随抄之九
马望野
================================
++++++++++++++++++++++++++++++++
[G]“好,我就要你这句话。”(1-19)
++++++++++++++++++++++++++++++++
(G1)“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1954年8月,钱学森在送郑哲敏回国时,曾谈到大家回国后能做什么,郑哲敏至今记忆犹新:“钱老当时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后来想一想,他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思想来为国家搞火箭搞航天的。国家需要他来从事航天工作。他倾心尽力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余建斌 杨雪梅 赵亚辉:《 科学巨星 教育大家》,《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日)
(G2)“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
他曾经回忆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章功:《他的伟大源于爱国》,《环球人物》2009年11月/上)
(G3)“因为我是中国人”
关于自己的传奇,钱学森对子女只字不提。多年后,他曾回忆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白瑞雪:《大师的遗产——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北京日报》2009年11月11日)
(G4)陈赓:“好,我就要你这句话。”
1955年11月25日,刚刚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同志,便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清晨从北京乘专机赶来迎接。陈赓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陈赓一直陪同钱学森参观。当看到一个非常简陋而又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时,陈赓大将问:“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说:“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陈赓兴奋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钱学森后来才知道,陈赓当时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来专门请教他的。
当天晚上,陈赓院长宴请他时,钱学森说:“短短3年,就建成了这样一所恢弘而先进的大学,开设了如此众多的尖端专业,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奇迹。将来中国的军事科学专门人才,主要靠军事工程学院输送了。”
(张育林 徐一天:《钱学森与国防科技大学的建设发展 》,《人民日报 》2009年11月19日 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政治委员)
(G5)“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钱学森回国4个月后,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对此钱学森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1955年秋末冬初,我回到祖国不久,在科学院工作。科学院领导说:“你刚回来先去看看中国的工业吧,中国工业最好的是东北。”我说东北我还没有去过,就这样到东北去学习。后来转来转去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安排我跟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陈赓大将见面。陈赓接见了我,还吃了晚饭。陈赓问我:“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我说:“为什么不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陈赓大将说:“好!”后来,大概是星期六晚上,叶帅、陈赓他们去找总理。谈话完了以后,总理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写个意见——如何组织一个研究机构?后来我写了一个意见,又在西花厅开了一次会,就决定搞导弹了。那天,我在总理那儿吃了一顿午饭,桌上有蒸鸡蛋,总理还特意身了一勺给我。”
(《钱学森病逝:中国痛失“五个师”》,见《作家文摘》2009/11/03,本报综合《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第一财经日报》等报道)
(G6)“要这么多苏联专家干什么?”
后来有一个机会,请钱先生去东北工业区考察,他去了几个月。当时国防工业领域的专家,都是“苏联专家”。考察过程中,钱先生说:“这些事情我们也能做,要这么多苏联专家干什么?”陪同的一位同志听到此话,非常紧张,但又不敢不汇报。钱先生的话被中央知道后,领导很高兴,说就等着他这句话呢。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刻,钱先生回京后立即被陈赓接见,陈赓将军说,他代表彭德怀接见钱先生,邀请他出任国防工业部第五研究分院院长。
(黄祺:《立体的钱学森》,《新民周刊》2009年43期)
(G7)彭德怀冲着护士嚷道:“我要出院!”
钱先生回京后,陈赓邀请他一道去医院看望病中的彭德怀。彭德怀在病床上一握住钱先生的手就问:“钱先生,请您实话告诉我,中国能不能马上着手搞导弹?”钱先生说:“当然可以。”彭德怀又问:“我们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底够不够呢?”钱先生说:“我认为没问题。”彭德怀说:“我希望您尽快把这件事干起来!国家现在还很穷,但我们一定想方设法无条件地支持您!”说完,竟从病床上爬起,冲着护士嚷道:“我要出院!”
(李鸣生:《钱先生》,见《文艺报》2009/11/10)
(G8)希望以后搞导弹合作愉快
当晚陈赓为钱先生私设了小宴,胡子将军王震和总装备部部长万毅作陪。陈赓向钱先生敬酒:“王震和万毅两位将军都是导弹迷,对钱先生研究的导弹非常关心。今天我请大家相聚一起,希望以后搞导弹合作愉快。”钱先生说:“等我们搞出了导弹,接着就可以搞一级火箭、二级火箭、三级火箭了!”两位“导弹迷”急忙举杯向钱先生频频敬酒:“太好了!太好了!”
(李鸣生:《钱先生》,见《文艺报》2009/11/10)
(G9)周恩来:“当然越快越好。。。。。。”
一周后,叶剑英元帅宴请钱先生夫妇,陈赓作陪。席间,元帅、将军、科学家,彼此气氛融洽,相见恨晚。酒过三巡,叶剑英谈起中国的国防、导弹,话语中有几分焦急,也有几分无奈。
钱先生说:“导弹技术是卫星发展的基础,一旦发展起来,将来既可用于空间探索,也可用于军事打击。美国已经在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技术了,这种发射核弹头的导弹一旦发射出去,轻而易举便可摧毁一座城市。我们确实应该抓紧干起来!”叶剑英说:“这件事我看应该尽快报告总理为好。”陈赓说:“今晚是周末,总理在参加舞会。干脆,我们现在就去找总理汇报如何?”叶剑英放下酒杯说:“我看可以。现在就走。”于是月光下、晚风里,三人以步当车,一路畅谈,不知不觉便来到三座门小礼堂前。秘书走近周恩来身边,耳语了几句,周恩来当即步出舞厅。周恩来一见钱先生,便热情地伸过手去,满脸笑容地说:“钱先生,你这一回来呀,我们的导弹就有希望了!听说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说你值五个石,我看不止,至少值五个军!”众人来到休息室。钱先生谈了有关导弹的初步设想;周恩来表态:“钱先生,导弹这东西我们迟早是要搞的,当然越快越好,但也得由中央讨论决定。我看这样吧,你最好写个书面的东西,我先向主席汇报一下。”
(李鸣生:《钱先生》,见《文艺报》2009/11/10)
钱学森:也是我们的万世师表!(10)
——乱读随抄之九
马望野
================================
(G10)研制导弹更现实一些
1956年,有人提出,应该把制造飞机作为最重要的建设任务,但钱先生不同意这个想法。他干这个的,他很懂,他说飞机和导弹都要发展,但现在研制飞机,我们还没有这个能力,研制导弹更现实一些,应该先发展导弹。
(黄祺:《立体的钱学森》,《新民周刊》2009年43期)
(G11)“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吓跑了吗。。。。。。”
媒体曾经刊载聂荣臻和钱学森探讨研制一种导弹的对话。聂荣臻问:“造它,你有把握吗?”钱学森说:“就看这次去苏联的结果了,只要他们肯提供有关的设备和火箭样品,保证能行。”聂荣臻问:“你觉得有什么困难吗?”钱学森回答:“不是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吓跑了吗。。。。。。”
(黄祺应琛:《传奇钱学森》,《新民周刊》2009年第43期)
(G12)他非常佩服毛泽东
钱先生的第一任秘书张可文说,钱先生在美国受到5年的迫害,有严重的反美情绪,所以,他非常佩服毛泽东,只有毛泽东敢跟美国对着干。我们都没有钱先生这样的经历,我们不能体会他的心情,他因为反美,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毛泽东无限服从,也许是可以理解的。
(黄祺:《立体的钱学森》,《新民周刊》2009年43期)
(G13)毛泽东:“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钱学森的一生也有幸经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他与几代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的故事至今都广为流传。1956年,毛泽东对钱学森说道,“听说美国人把你当成5个师呢!我看呀,对我们说来,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从此,钱学森一人能抵美国5个师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毛豫扬:《从钱学森拒绝胡耀邦的建议说起······》,见《强国博客》2009-11-04)
(G14)毛泽东“只狠狠地说了一个字:搞!”
不久,钱先生撰写的关于发展导弹的意见书便摆在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时间是1956年2月8日上午。周总理看后作了批示,接着由国防部长彭德怀和军委秘书长黄克诚邀请十未老帅开会讨论。会上,十位元帅一致表态:坚决同意搞导弹!会后彭德怀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再向毛泽东汇报。据说,毛泽东听完汇报后,灭掉烟头,只狠狠地说了一个字:搞!
(李鸣生:《钱先生》,见《文艺报》2009/11/10)
(G15)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是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这年的10月8日,在北京西郊空军466医院食堂里,由钱学森任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钱学森的“四心”境界》,《人物周报》2009/11/16,根据《国际先驱导报》、《半月选读》等综合整理)
(G16)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58年初的一天晚上,钱学森来到北太平庄12号楼张劲夫家里,郑重提出了入党的要求。随后,在杜润生和杨刚毅两位老党员介绍之下,科学院党组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钱学森从此也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梁东元:《钱学森婉拒胡耀邦建议:“我不宜出访美国”》,《文学艺术报》2009/11/17,摘自《南方周末》)
(G17)他已悄然离开指控中心……
钱学森在试验基地一待就是一两个月。他身边带着一本《工作手册》,详细记录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的注上“已换”“可用”;尚未解决、落实的,就用红笔作个星号。
1960年8月,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然而,仅仅半个月后,中国就用苏联专家认为不合格的中国产燃料,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导弹。
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就在西方世界嘲笑中国“有弹无枪”时,钱学森和同事们又加紧进行原子弹与导弹的结合工作。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当毛泽东向钱学森表示祝贺时,人们却发现他已悄然离开指控中心……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白瑞雪:《大师的遗产——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北京日报》2009年11月11日)
(G18)毛泽东接着又说:“他不要稿费,私事不坐车,这很好嘛!”
1964年10月16日,在钱学森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对此十分高兴,决定破例举办一次庆功宴。宴会前,工作人员拟定了一份座席名单给毛泽东审定。他看过后,郑重地用铅笔将钱学森的名字从另外一桌划到自己那桌的名单上,而且就让钱学森紧挨自己坐。宴会开始后,毛泽东笑着对大家说:“今天,请各位来叙一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原子弹爆炸了,我们的火箭试验成功了,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更有底气了!”然后,他话锋一转,指着钱学森,风趣地说:“我现在特别向在座的诸位介绍一下我们的钱学森同志,他是我们的几个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论王’、‘火箭王’!他这个王用工程控制论一发号令,我们的火箭就上天,所以各位想上天,就找我们的‘工程控制论王’和‘火箭王’钱学森同志!”毛泽东接着又说:“这位‘工程控制论王’也给我们作出另一个榜样呢!他不要稿费,私事不坐车,这很好嘛!”
(白菊梅:《毛泽东请他坐在身边》,《环球人物》2009年11月/上)
(G19)“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
钱学森说,我们体会,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那就是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没二话,我们就干,而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
钱学森回忆,那时中央专委的决定,要哪一个单位办一件什么事,那是没二话的。决定也很简单:中央专委哪次哪次会议,决定要你单位办什么什么,限什么时间完成。。。。。。也不说为什么,这就是命令!中央专委的同志拿去,把领导找来,命令一宣读,那就得照办啊!好多协作都是这样办的。有时候铁路运输要车辆,一道命令,车就发出来了。没这套怎么行呢?千军万马的事,原子弹要爆炸,导弹要发射了,到时候大家不齐心怎么行呢?当然,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什么都用指令是不行的,但可以搞合同嘛!那也是合同说到的就要做到的呀。
曾经一段时间有那么一些误解,认为搞“两弹” 是个错误,花那么多钱,没用来发展生产。这还不是个别人的意见。对此,钱学森总是解释说:“不是这样的。首先,我们搞‘两弹’花钱比外国少,我们有党的领导,具体就是周恩来总理和聂帅在领导我们。再就是中国科技人员的优秀品质,所以完成了这个任务,损失最小,花费最少。”钱学森说,,当然,也不能说我们没有错误,也不是说一点冤枉钱也没花。中国的工业、科技那样落后,我还算是在国外接触了一点火箭、导弹的,但是一知半解。所以说不是没有犯错误,不能说一点钱没浪费,这是学费。但是总的看要比国外好的多,原因就是上面讲的两个方面。钱学森还说:“你说不该搞,那好,如果不搞,没有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那中国是什么地位?你要搞经济建设也不可能,因为没有那样的和平环境。”
(梁东元:《钱学森婉拒胡耀邦建议:“我不宜出访美国”》,《文学艺术报》2009/11/17,摘自《南方周末》)
钱学森:也是我们的万世师表!(11)
——乱读随抄之九
马望野
================================
++++++++++++++++++++++++++++++++++++++
[H]“你们加在一起贡献当然更大!”(1-55)
++++++++++++++++++++++++++++++++++++++
(H1)谁也不知道导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半年后,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成立仪式一结束,钱学森向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开讲《导弹概论》。
“那个时候,除了院长,谁也不知道导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航天专家、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我们想,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给我们上启蒙课啊?钱老说,搞航天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搞起来,而是需要一大批人才。”
若干年后,“导弹扫盲班”里的大学生们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白瑞雪:《大师的遗产——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前身后事》,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北京日报》2009年11月11日)
(H2)担任系主任不是挂名
“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大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张瑜:钱学森担任系主任不是挂名。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他都抓得非常具体、非常用心。钱先生讲课的条理特别清楚、语言很精辟,讲义讲完给学术助手,马上就能出本书。”
(本报记者赵喜滨于 建:《钱学图谱[1911-2009]》, 见《北京晚报》2009/11/06)
(H3)舍不得擦掉钱老的粉笔字
曾任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柏懿介绍,钱学森给他们讲课的时候,声音洪亮,三块大黑板一直写下去,学生们都舍不得擦,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
(本报记者李华良雷嘉:《数万人昨送别钱学森》,《北京青年报》2009/11/07)
(H4)我国的航天工作也没有超过他当年课上所描述的框架
“中科院力学所前书记、曾是钱学森所带的第二届学生肖林奎:钱学森上课声音洪亮、逻辑清晰、深入浅出、肢体语言丰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直到现在,我国的航天工作也没有超过他当年课上所描述的框架。”
(本报记者赵喜滨于 建:《钱学图谱[1911-2009]》, 见《北京晚报》2009/11/06)
(H5)把11500元捐给科大用来买计算尺
“钱学森先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有幸的是,在他组建并担任科大力学系系主任期间,我作为第一届毕业生有机会聆听了他四年的教诲。”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瑜是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1958级学生。钱学森则是科大力学系第一位系主任。
中科大大事记上记录着1961年12月25日,钱学森把11500元捐给科大用来买计算尺,那时的计算尺相当于现在的电脑。张瑜说,“那时正是吃不饱饭的困难时期。”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余建斌 杨雪梅 赵亚辉:《 科学巨星 教育大家》,《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日)
(H6)“给我们200多个学生每人买了一把计算尺”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王柏懿: 当时钱老讲课是最漂亮的,他发表《星际航行概论》拿到的稿费,全部捐出来给我们200多个学生每人买了一把计算尺。”
(本报记者赵喜滨于 建:《钱学图谱[1911-2009]》, 见《北京晚报》2009/11/06)
(H7)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
他当年的学生米博恩会意:“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利,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他曾在黑板上给学生写下“严谨、严肃、严格、严密”几个大字。
(章功:《他的伟大源于爱国》,《环球人物》2009年11月/上)
(H8)“你们加在一起贡献当然更大!”
“回国后,钱学森在各地开班讲课,有同学问他:为何回国后发表的成果不如在美国时多?‘我一个人本事再大一年就一二篇论文,现在我有机会能培养几百个人,你们加在一起贡献当然更大!’”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山高水长爱永存——写在送别科学巨匠钱学森的时刻》,见《北京日报》2009/11/07)
(H9)为学生请来科学院“大炮”
“我是中科大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有幸聆听了钱老5年的教诲。”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瑜说。
“钱学森担任系主任不是挂名。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他都抓得非常具体、非常用心。”张瑜告诉记者,他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他的声望把严济慈、赵九章、吴文俊等一大批科学家请来给大一的学生上课。
“他开出的教师名单,在世界上都能算是一流的。”张瑜至今记得这一幕:当钱学森向学生宣布一学期的教师名单时,脸上微微露出得意的神情。他对学生们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们都给你们请来了。”
(张瑜:《为学生请来科学院“大炮”》,本报记者蒋建科、余建斌、赵亚辉、赵永心整理,《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日》)
(H10)他们组成了“四人小组”
1963年1月,国务院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机构,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钱学森建议,上海机电设计院选派4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由他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对这四个人的专业要求,钱学森提出:两个力学专业,一个动力推进专业,一个理论物理专业。
当年二三十岁的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和褚桂柏被选派上来。褚桂柏回忆说:“1963年春节一过,我们四个人就来到北京,当时钱老看到我们的档案,就笑眯眯的,还说和我们是校友,因为我们都在上海交大机车系读过书。”钱学森这么一说一笑,一直特紧张的四个人也就松弛下来。
就这样,他们组成了“四人小组”。当时钱学森交给他们的任务是搜集和学习国外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术资料,跟踪国外宇航技术的发展动向,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四个小伙子心潮澎湃,干得是热火朝天。李颐黎回忆:“当时我们有一阵儿在关注阿波罗登月,那时候晚上在回宿舍的路上,一仰脸看到月亮,就会想,这就是阿波罗登的月亮啊!”
由于钱学森工作繁忙,“四人小组”每星期只能见到他一次,每次大概两三个小时。这段时间,先由组长孔祥言为主汇报一周来工作的情况,包括收集到的参考资料的名称、内容及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的打算。他们记得特别清楚,钱老总是教导说:“对国外的资料要独立思考,善于分析,不要人云亦云。”
(本报记者于建:《“四人小组”披露钱氏教学》,《北京晚报》2009/11/03)
(H11)“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1963年初,孔祥言等几位年轻人跟钱老进修空间技术,并协助他规划1965-1975年航天事业。得知几位年轻人有畏难情绪,他这样鼓励大家:“航天问题不外乎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只要钻下去,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新华社记者邹声文:《山高水长爱永存——写在送别科学巨匠钱学森的时刻》,见《北京日报》2009/11/07)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