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讲述孔子生平之书甚多,但多为面貌相近因袭之作。对于孔子生平之了解,莫不沿袭20世纪初构建之旧说,视孔子为一不得志且不识时务之私塾先生而已。民国遗老硕儒如钱穆,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堪称力作,但所著《孔子传》则舛谬殊多。
余著《孔子传》而对孔子之新认知,可概括为以下:
一、孔子不是先秦诸子之一子,而与老氏同为诸子之大宗师。盖战国后出现之墨、法、名、兵及术数阴阳等百家学皆可溯源于孔氏,这是孔子所以伟大以及高于先秦诸子,而于两千年间高处圣者地位之原因。
二、孔学在汉武帝后分道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端。两家倾轧势同水火,缠斗数百年,直到唐初才逐渐融合。其所争论的实质,绝不仅是关于“五经”文字、版本诠释之歧异,更是由于所据利益集团及政治立场之分野。
盖所谓“今文派”实乃庶子之学。崇“今文”者,主张学为政用,政治大一统,攘夷狄,尊君权,抑贵民,选贤良,废世袭——乃以今变古之改革派。今文学派认为孔子是所谓“素王”,是“托古改制”之“革命家”。其政术在孔门秘传言教之“微言大义”中, 故以其秘传学说(所谓“家法”) 为圣教。
而“古文派”则世家贵族之学。崇“古文”者,主张学、政两别为异途,政治行封建,和夷狄,尊世家,优贵民,不尚贤,世官世禄——乃以古非今之守旧派耳。古文学派认为孔子仅为一教师,所传乃周礼之古道。古文派以周公为最尊,主张彻底复古——法周公崇周礼。古文学派的孔子是一个复古、守旧、尊贵族之礼的孔子。
故历史中实有两个不同面貌之孔子,一为今文派之“素王”(布衣之王者即政治领袖),一为古文派之“师尊”。余窃以为,真实的孔子是两个孔子的合一。
春秋中后期,当时之主要大国几乎都相继发生了“庶子”——边缘贵族篡夺“嫡子”——宗法贵族之经济政治权力的“庶子”革命。如晋国的赵简子、齐国的田氏、楚国的白公胜、鲁国的“三桓”及阳虎等。
由于孔子的主张是“克己复礼”,所以一般人们往往以为,孔子是一个保守派。其实,孔子作为一个私生子,其在40岁以前,曾经是各国社会变革、“庶子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在50岁以后,才逐渐成为现存社会秩序(周礼)的维护者、保守派。
晚清廖平《今古学考》指出:“孔子初年之言,古学所祖也。孔子晚年之言,今学所祖也。”廖平将孔子思想划为前后期,是对的。但他认为孔子前期保守,后期革命。康有为受廖氏启发,作《孔子改制考》,亦谓孔子后期著述思想,主张变法即“托古改制”。
孔子思想确实包含着变革与保守的两个矛盾方面,也的确可以划分为前后政治主张不同的两个时期。但是,我以为这两个时期的分野与廖氏及康氏的主张恰恰相反。
盖孔子之早年出身微贱(所谓贵族出身实有伪托之嫌疑),其用世变法之理念后来乃为“今文经学”一派所传承。盖得其旨者,子夏、荀子及战国法家以及西汉董仲舒、刘彻,至于清季之龚自珍、廖平、康有为也。
孔子中年在鲁变法改革失败,其后因反对“三桓”贵族而被逐离鲁国流亡多年,颠沛流离。归国后,与三桓贵族妥协而被鲁君聘为“国老”,年事已高,政治态度乃取妥协模糊之术,慎言政治。教诲弟子注重修身人格及君子之仪,此即所谓“克己复礼”。其修身人格之学,则传之曾参、子思一派,战国后其最著名之传人即孟轲——于是而有所谓“曾、思、孟”一派的儒家人格伦理学派。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唯孔子尚武而知兵学,则为俗儒及世人所鲜知,亦为后世王者所有意掩盖。实际上孔子曾指挥过实战(前498年曲阜武子台之战),且取得大胜。故当其流亡时,齐、卫、陈、楚君均曾问以兵事。而且其弟子冉求、子夏皆知兵事。冉求打了胜仗,自称其兵学受之于孔子。战国著名兵法家吴起乃出子夏之门下,而为孔门隔代弟子,传有《吴起兵法》,与孙子兵学并称“孙吴兵法”而传世。
韩非云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实则孔道之大端实传于子夏及曾参二流,成为孔门儒学中的法术(即后世所谓外儒内法)一派以及修身伦理人格主义一派,而其旁流则演变于战国时代的法、名、墨、兵、农诸子学术也。
我著《孔子新传》对于孔子生平,多有揭秘之研究,而为前人所不知或不述者。所立说及史料之根据,则均详列在拙著之《孔丘年谱长编》及《史记·孔子世家正误》中,可与本书相参证,是为序。
何新
2002初稿于上海
2010年12月10日补记于京
2011年12月30日再订
[2013年12月又订]
【注】何新著作《孔学三部》包括:《孔丘年谱长编》、《论孔学》、《圣者·孔子传》及何新编《孔子圣迹图》,均2013年出版,京东、当当有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