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为何五千年不衰?这个题目太大,五千万字也写不完。因此,我主要讨论君权、教育、科技、经济这四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分成四部分来讲,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的。
我不是学者,只是一位工作之余读读书,思考一些事情的人。我们从近些时比较热门的“去中国化”问题开始吧。
上网百度一下“中国人为什么”这几个字,便会见到铺天盖地的以中国人愚蠢、缺德、下贱为主题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中国大妈”(广场舞、炒黄金)、“中国式过马路”等等大 量的子项目。看完这些文章,你甚至会觉得自己母亲(“中国大妈”)也是可怜可恶可恨,丑陋无比的。写这些文章的人正在极力呼吁禁食狗肉。隐隐约约中,中国人统统是猪狗不如的垃圾 动物。
由垃圾动物结合而成的中国,自然不配享有国家主权。
这些年来,义和团是愚昧的象征,八国联军侵华是主持正义。主要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是义和团“装神弄鬼”,就是信奉正一道教;今天,美国军队出征都有神父随行,让官兵们感到上帝与自己同在,战死了灵魂能上天堂,某些人说这是有信仰,信洋教才叫有信仰。
第二个,是义和团反对洋人及其宗教,抵制洋货。早在义和团闹事之前的1882年,美国人搞出了排华法案,直到抗日战争,排斥所有的中国人。西方各国又是如何对待异教徒,如何建立贸易 壁垒的?在八国联军的首脑们看来,义和团是值得尊敬又必须消灭的对手。那些说义和团愚昧的人,才是真愚昧真下贱。
有人说,投降日本人的汪精卫是英雄,坚决抗日的人是爱国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联手抗日了,他们又说日本人该杀,美国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看起来,这些人思维混乱 至极,其实,贯穿一条主线:中国人下贱,见到洋人就该下跪;但是洋人也分三六九等,美国人至高无上。
他们抹黑抗美援朝,理由种种,比如推迟了对外开放。新中国建立后,与苏联、东欧国家密切往来,我们的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都是基于对外开放。他们仍然说这是闭关锁国,按他们的 逻辑,只有与美国往来,才叫对外开放。
一百多年来,共济会为了“去中国化”,下了很大的工夫,在中国各行各业培养了从理论家到实干家的众多代理人。胡适,就是他们在中国文化教育界的代理人。学习文史哲,是绕不开胡适 的。如何评价他,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中华文化打入十八层地狱,主要是他的功劳。前些时,我写了《缺德的“去中国化”祖师爷:胡适》这篇文章,专门谈这个过程。胡适最大的 长处,就是颠倒黑白。中国历史上什么最强,他就说这方面中国自古就差的不行。他说:“中国最缺乏最不发达的是传记文学,二千年来几乎没有一篇可读的传记。”中国有纪传体的《二十 五史》,有唐宋八大家作品、无数的碑铭。司马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大师写的传记,难道没有一篇可读的?
在胡适等人践踏下,我中华神圣的三皇五帝成了虚无缥缈的神话,夏朝成了传说,商朝成了神鬼时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成了奴隶时代,秦汉至清朝成了二千年不变的封建时代,中华浩如烟海 的典籍成了不可信的“故纸堆”。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中华历史甚至成了印证欧洲自古伟大的活化石。
就这样,中华文化被连根拔掉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影响深远。如今,有些人遇上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便会无尽放大,引入一些貌似科学理性的概念,开展貌似深沉地“为什么”的分析,最后得出丑陋的中国文化培育出丑 陋的“国民性”的结论。
把中国一百多年来的一切不幸归罪于祖宗,这种思维是要不得的。我编了个小故事,来解读这种思维。
一天,张三上街,被小流氓揍了一顿,抢光了身上的钞票。但是,小流氓给张三留下了20元的士费。张三一回家,就冲着老爸大吼:“都怪你身体不好,害得我上街被人欺负了”。 接着,他 把祖父曾祖父祖母曾祖母留下的东西翻出来,一把火烧光,边烧边骂:“都怪你们武功不好。” 他爸很心疼,询问原因和过程。张三却充满幸福地说:“那不是小流氓,他是强者。他真讲人 道主义,还送钱我打的回家,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自己不中用,回家骂祖宗,这是不是太没有出息?
一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是有思维定势的。今天,通行于国内的许多真理般的概念、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主要来源于胡适等人的创造。
大家遇到不舒服的事,就归咎于封建专制、封建意识。所谓封建,即分封建国。中国自秦始皇实行郡县制起,除汉朝短暂地大封刘姓诸侯,再也没有“封建社会”,更接近概念上的“资本主 义”。其实,西周的分封制,也与欧洲领主式的封建制有着很大的区别。批判封建意识,纯属于向空气开炮。
相应的话题是,两千年来,隔段时间就会改朝换代的“周期律”问题。从宋朝开始,中国有历经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算是六个朝代吧。反观英国,从征服者威廉算起,这一家人当 国王,从1066年一直干到今天。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遇上暴君或者吃不上饭,就会按孔子、孟子的教诲,起来造反。英国历史上,暴君多,吃不上饭的时候也多,但是,按照苏格拉底、柏 拉图等人,尤其是《圣经》的教诲,英国百姓认命、服从。中国存在这个“周期律”,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呢?
现在,我谈第一个内容:专制问题。
中国皇帝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换个问法,便是:皇帝与大臣,与百姓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尧、舜、禹都是选举产生的领袖,大臣也是百姓信得过的才德之士。
之后,是孔子及后世儒家常说的夏、商、周“三代”。
孔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准确的历史意识。他深知改变眼前“天下为家”,回归到“天下为公”的时代,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将尧舜作为理想中的君主楷模,作为后世君主的修身标准 ,而将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目标。
《尚书》是孔子编定的一部史书,为后世治国者提供了全套学习资料。帝王和官员应该具备如何的修养,有哪些权利、责任和义务,在《尚书》里有着明确的答案。他明确了三个基本规则:
第一是普天之下人人平等。
第二,皇帝受天地的委托,作为天下人的父母,他要想方设法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此即所谓“王道”。
第三,天子治国,必须依靠大臣。大臣的主要责任,一是帮助天子修身,使之成为道德楷模;二是协助天子实现天下和谐。
天子与臣民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大臣应该忠君,前提是天子对大臣以礼相待。孔子说:不仕于乱朝。孟子更进一步,他认为,诛杀暴君是为民除害。
在中国,儒家经典就是宪法,但远比“宪法”地位高。“宪法”仅仅是一张纸,可以换了一个又一个,而儒家经典是神圣不可动摇的。再混帐的皇帝,也不敢否定孔子的话。
古代皇帝的权力,不是当今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无边无际。
以唐朝为例。唐朝皇帝有以下两大“法定”权力:其一,对宰相的任免权。其二,对一切决策的否决权。(国家元首都有这两项权利)
但是,其权力全部被反制:
其一,皇帝是宰相们任命的。新皇帝登基的“通告”,必须经各位宰相签字认可,才能颁发下去;之后,皇帝才能正式上任。
其二,皇帝的圣旨,必须经宰相们签字后,才能发布,否则,等于废纸一张。而且,宰相至少也有四五个人。
形象的比喻,皇帝犹如公司的董事长,宰相们是董事兼总经理、副总经理的经理班子。董事长是世袭的,其他人则是招聘的。
在儒家看来,天子无私事,大臣有权干预皇帝的一切家事。在《周礼》中,周天子后宫的事儿,也在天官掌控之中。皇帝娶谁为妃子,立谁为皇后,用今天的思维,纯属天子的“家务事”, 但是,在古人看来,大臣们不仅有权干涉,而且必须得到大多数高级官员的认可。所以,就更不说皇帝花钱、任命官员的事儿了。
举正反两个例子。
唐玄宗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想任命姚崇为宰相。姚崇说,皇上你若答应我的十个条件,我就干,否则,我不干。姚崇把自己的十项施政主张和盘托出,玄宗照单全收。双方谈妥了,第二 天,姚崇出任宰相。就此,唐玄宗成为千古明君,姚崇亦为万载名相。
唐德宗是一位很平庸的皇帝。他打算任命裴延龄为宰相,谏议大夫阳城听说后大怒,宣称:果真如此,我一定撕毁任命诏书后自杀。据史料,裴延龄是一个只知道溜须拍马取悦皇帝的官员。 阳城振臂一呼,朝廷官员中掀起了反对裴延龄为相的运动。唐德宗没招,只好作罢。
古代官员都很有个性,动不动说“臣不敢奉诏”。“ 不敢奉诏”,是客气话,本意是:皇上你说的不对,我拒绝执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平常事。话又说回来,皇帝的想法,只要不是太出格 ,大臣们多会顺从他。很多事儿,就是坏在这里。
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平常人,无道昏君是少数,英明贤君也是少数。皇帝是世袭的,不可能个个都是精品。遇上混账皇帝,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护自己,赶紧辞职,离他越远越好。至圣 先师孔子就是这么干的。君主昏庸,有才之士都跑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二
第二,是教育问题。
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据说古希腊文明也十分了不得,但是,无不是过眼云烟。唯有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薪火相传。
对此,专家们做过N种解释。
在我看来,就俩字:教育。普天之下,唯有中华的第一圣人是老师,而不是传教士。
司马迁说,他写《史记》时,孔子的六艺之学,已经连绵不绝传承十余世,天下读书人皆以孔子为宗,所以,他以孔子为“世家”。
中国皇帝,也要对孔子行九叩之礼。因为孔子是至圣先师,学生拜老师,天经地义。
依据中国1950年的文盲率,说中国自古文盲率高,这是不对的。建国初文盲率高,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不谈鸦片与战乱的祸害,仅仅列强索要的“战争赔款”就达13亿两白银,超过清朝中央年度财政收入的13倍。直到民国时期,中国都在还这笔阎王债。 2013年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6万亿元,试想,如果当今中国要向西方各国缴纳78万亿元赔款,中华大地会成为怎样的局面?还能存在几所学校?
其二,是自辛亥革命到1949年,近四十年里(这可是两代人的时间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民不聊生,哪有摆放课桌的地方?
与许多人的印象相反,清朝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各国。据《清史稿·选举一》,清朝照搬明朝教育制度,首都设有国学,各级地方政府均设有官立学校,县以上公立学校的学生 、附学读书的贫寒子弟,政府还会发给银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政府还支持全国各地创办了众多“书院”,也就是私立大学。中国文人包括广大官员,都有效法孔子办学的情结,据史料,自汉朝到清朝,全国都有数不清的教书育人的书院。许多著名官员 、文人,都是出自书院,而不是公立大学。
全国乡以下都办有“社学”,由政府选拔教师,发放工资,并强制十二岁以上的男孩入学接受初等教育。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族,则延请名师,自办家族学堂,面向全体族人开放。
清朝教学内容全面,学生们要熟读经书,也学习历代典章制度、经济学、法律学、水利学、军事学、天文学等知识,至少要精通其中一门。考试采用积分制,修满积分,方可毕业,参加诸如 秀才、举人、进士等相应的选举。清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创造,死水一潭。
晚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上马治军、下马化民,还搞出成绩显赫的洋务运动,绝不是瞎猫碰死耗子。遗憾的是,晚晴朝廷太腐败,他们生不逢时,始终未能主掌全国政务 ,中国就此错过复兴之机!这是中华历史巨大的悲哀!
我们教科书在谈到“义务教育”,总会说,义务教育是十七、十八世纪起源于德国的魏玛、普鲁士。会根据欧洲的做法,圈定义务教育的几个“特点”。反正,“义务教育”是欧洲人的 专利。
不夸张地说,19世纪初欧洲的教育普及程度,大约与2000年前的中国汉朝相当。某些人是宁可上吊也不承认的。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那时欧洲还是原始森林,中国便实施了义务教育, 在每闾(25户)设一所启蒙学校(塾),每党(500户)设立初等学校(庠),每州(12500户)设立中等学校(序),诸侯和都城设立高等学校(国学)。十三岁前在家门口学习,十三岁后 到离家远一点的学校读书;到二十岁长大成人,进入国学接受高等教育。
孔子自小没了父亲,“贫且贱”,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父子都是穷人。不用怀疑,他们少年时代的知识,就来自于义务教育。
西周的教学,是与人才选拔相结合的。层层选拔优秀学生,推荐给天子;经过考核确认后,授予官职,享受俸禄。
春秋战国人才辈出,商鞅、苏秦、张仪等人,朝为布衣,暮登卿相。其实,尊重知识,任人唯贤,是西周留下的文化遗产。
汉朝察举制,是沿袭这套制度。读书改变命运,并非始于隋唐科举制,而是几千年传统。
汉武帝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恢复了中华崇文尚武的传统。汉武帝的武功,人所共知,其重文,今人很少谈及。正是汉武帝以儒学为正统,才逐步恢复并建立起完善教学体系、人才选拔制度。 公立学校和义务教育,再次普及全国。汉朝人口约6000万,巅峰时期,太学的学生3万余人。大家学习过《张衡传》,只要真有才华,都会被举荐到朝廷。汉朝许多宰相都是地道的平民子弟。
重视教育的传统,千年不衰。元朝的教育也十分发达,据《元史·世祖十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全国人口近6000万,有各类学校21300多所。平均每二三千人口,即每五六百户人家 ,就有一所学校。
隋唐以来,全国同一张考卷,同一个录取标准的科举取士制度,意义更大。有人说,中国古代保守,反对改革创新,事实是人才选拔制度就一直在改革,而且几乎没有阻力。
今人追歌星影星,古人追进士。今人追捧的,是明星的脸蛋与嗓子;古人追捧的,是进士的才华与文章。古人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今天是一曲成名天下知,甚至一脱成名天下知。一字之差, 谬以千里。早在唐朝,民间就出现了 “进士粉丝团”,他们自筹资金,举办“新科进士”曲江游宴。快到曲江大会的时候,“粉丝团”通知皇家乐团,请他们届时来演奏。也会致信皇帝,如 无特殊情况,皇帝一定会出来观赏整个活动。
在唐朝,亲王的儿子,公主的儿子,一个个誓死通过进士及第而做官。有个叫刘德仁的,是皇上的亲外孙,前后考了三十年,也没考中,在失意中死去。唐代皇室成员中,先后有九人担任宰 相,其中李夷简、李程、李石、李福、李回等五人进士及第。
在唐朝,如果不是进士及第,即便当上了宰相,说起话来,也会气短三分。
从唐朝开始,形成了靠本事吃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
从此,中国出现了许多的“状元剧”。众所周知,贫寒书生陈世美中了状元,被选为驸马。这种事儿,在身份世袭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欧洲只有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农夫与村姑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国王硬要娶一个平民女子为妻,国王家族和贵族们坚决不干,最后他只好放弃王位。电影《倾国之恋》讲述了这个故事。
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权价值,只有与欧洲对比才能知道。
中华文化,为何五千年不衰?政府以教育治理国家,百姓以读书改变命运。
三
教育与科技是孪生兄弟。
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丝绸、瓷器打遍天下,还有天文历算、地理运河、弓弩火药、指南针、航海术等等,都是举世无比的科技成就。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号称充满科 学的欧洲,却长达两千年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成果。我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神仙逻辑。
我们首先来感受一下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的博大:
文学:诸子百家的著作,《诗经》、《楚辞》,本身就是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
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读过儒家经典和《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等,会有自己的结论;
经济学:读完《管子》后,再读二千多年后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高下立判,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管子》是中国历代宰相、财政官员摆放在床头的著作。不读《管子》,对中国古 代社会经济问题是没有发言权的;读完后你可能会为当今某些经济学家脸红。
军事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很有名,但是还限于军事指挥学;阅读了反战著作《墨子》后,你会感叹军事防御工程技术太了得了;《周礼·考工记》会告诉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武器装备和工业制品,就已进入标准化、模块化、批量生产的时代了,二千多年后的20世纪初,西方人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才出道呢。
外交学:你一定知道“纵横家”,听说过鬼谷子。读过《战国策》,你会发现,外交学博大精深,与懂不懂外语毫不相干。
数学:读读《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和各国比较一下。有专家说是汉朝的作品,但是楚墓出土了相似作品。
天文学:诸子百家人人都懂天文学。这是世界公认的强项。
地理学、水利学:读读《尚书》之《禹贡》,建议再游览一下都江堰、灵渠。
工程技术:知道鲁班、墨子是远不够的,阅读《周礼》就知道,在西周就建立了完善的全国城乡规划、标准化管理制度。
如此等等。
有人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导致了中国科技落后。其实,儒家思想,本质上是政治学,是宰相之学、帝王之学。道家是哲学家,兵家是军事家,法家是法学家,其他各家则是农工商的学问。
独尊儒术,仅仅是回归政治家治国。政治家治国,才是专家治国。其它百家,是治国必备的“术”,即手段、工具。这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不多谈。
唐代留下了比较完整的学校设置和教学内容。
唐朝创办了规模庞大、专业齐全的高等教育。中央有国子监,各个州办有州学。州学是诸侯之学,其制度、教材与国子监一样。用今天的话说,州学也是大学,是高等教育,毕业生具备参加 科举考试的能力。当然,国子监师资力量强得多。
此外,除尚书六部、御史台以外的其他各部门,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学校。
国子监,既是全国教育的业务主管部门,也是最高学府,直属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个学院。国子监的最高长官是祭酒。国子祭酒地位崇高,非德高望重者不能任此职务 。
如何才能进入这里读书呢?一个字:考。层层选拔,考中了,包吃包住。
国子监学生要交一次“学费”,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学校会举办一次学生进献束脩礼的仪式,每个新生向老师进献三匹绢、一壶酒、一块肉的“束修之礼”,此后,再无任何费用。行束脩 礼,是为了弘扬尊师之道,政府和学校是不会收取一文钱的。
古代是按照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办学的。
国子、太学、四门这三所学校,以培养进士、明经为目的,是通才教育。读罢《尚书·禹贡》及孔安国、孔颖达的注疏,中华河山便了然于胸,如何治水,如何将治水与发展农业、改善交通 结合起来,都不在话下了;读罢《礼记·月令》及郑玄、孔颖达的注疏,想不精通天文历算也不行,而读懂郑玄、孔颖达的注疏的前提,是扎实的数学功底;读罢《礼记·王制》、《周礼· 大司徒》及郑玄、孔颖达、贾公彦的注疏,基本是经济学行家了;读懂注疏的前提,同样是扎实的数学功底;读罢《周礼·考工记》及郑玄、贾公彦的注疏,基本具备工程师的水平了,而读 懂注疏的前提,仍然是扎实的数学功底;读罢《礼记》、《周礼》、《春秋三传》、《国语》等著作,起码具备纸上谈兵的能力了。如此等等。
大家到图书馆读孔颖达疏的《礼记·月令》试试,十之八九会看得头皮发麻,太难了,我就没搞懂。在古代,今天的刺史,明天调任工程技术部门长官将作大匠、少府监;昨天的户部尚书, 今天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所以,古人说,秀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曾国藩湘军的将领们,大多是秀才举人。
每到中秋节,大家都会记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是状元出身,当过宰相。在《全唐文》中,有好多篇他起草的大气磅礴的作战命令,他多次运筹于帷幄之中,指挥 数十万大军千里征战。
韩愈在经济、法律、军事方面,也很出色。《新唐书·韩愈传》告诉我们,韩愈一辈子,先后担任过二十多个职务,涉及到了各个领域:
在学术和教育方面,从大学老师,干到了大学校长、教育部长;
在政治方面,干过纪检官员,当过县、州、首都的一把手,还做过皇帝的秘书(中书舍人);
经济方面,当过国家审计署署长(比部郎中);
在法律方面,从地方法官干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刑部侍郎);
在军事方面,当过参谋、参谋长、国防部长(兵部侍郎);
在人事方面,当过中组部部长(吏部侍郎)。
古代的官员,远没有当今官员滋润,他们既没有这么多的秘书、助手,也没有雇用什么外脑,许多事情都得亲历亲为,没有真才实学,一天也混不下去。
术业有专攻。古代中国也有专业人干专业事的传统。
国子监的律学、书学、算学,分别相当于今天的法学院、文字学和书画学院、数学天文学和经济学院,就是专才教育。
主要说说算学。算学共30名学生,被划分为两个专业,每个专业15人。修完全部课程时间,均为七年。教材主要是十部算经(《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 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
第一个专业,侧重于理论与研究,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主修《缀术》、《缉古》两部教材。《缀术》是祖冲之的著作,学时四年;《缉古》,则是唐朝数学家王孝通的著作,学时三年。这 两部书,代表最新数学成果,是难度较高的教材。
另一个专业,侧重于实用,主要为工程技术、经济、军事等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学生们主要修习《九章》、《海岛》等应用性教材。比如,《五曹算经》分为田曹(即土地)、兵曹(即军事 )、集曹(即贸易)、仓曹(即仓储)、金曹(即钱粮)等五个部分,是解决民生经济和军事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类似当今的微观经济学或者会计学;《海岛算经》主要应用于工程建设、 地图制作和军事领域。
唐代数学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根据《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用勾股定理计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城市间的距离,用正负数、小数、分数计算生活中遇到 的各种数学问题;一千六七百年前,便以《海岛》进行地图测绘,计算山高水深、河宽路远。在唐代,每个县,每隔两年都要绘制全县道路、居民点变更的地图。唐代便采用坐标图、比例尺 绘制全国地图,用等高线绘制军事地图。
至于今天的人们广为称道的《孙子》之“物不知数”问题、《张丘建》之“百鸡问题”、《缉古》之三次方程解法、《缀术》之球体积的计算等等,证明我国古代数学高度发达,更深入地分 析,则是因为社会经济繁荣,所遇到并着力解决的工程建设、经济贸易中的数学问题太多。
今天,我们落后了,应该向洋人学习,这是对的。但是,有专家把《几何原本》和什么毕达哥拉斯定理传入中国看做“数学启蒙”的开始,实在是有辱先人。
国子监是综合性大学,中央其他部委为本行业培养人才的学校,则是一个个专业技术学院了。
首先是隶属于秘书省的天文历法学院。秘书省有两大主要业务,一是国家图书馆、档案馆,二是国家天文台。太史局,就是国家天文台,这里有546名学生。学生分为三个专业,各专业要求各 有不同:
1、历算专业,学生,即历生36人。
2、天文专业,初级班60人,高级班90人。
3、漏刻专业360人,学习古代时钟技术及其运用方法,较之于前二者要求较低,属于纯粹的职业技术,学生毕业后担任典钟、典鼓岗位。
唐代精通历算的人才太多了。他们已经开始利用造纸术、印刷术,把历算知识转化成钞票了。与韩愈、白居易同时的冯宿向皇帝报告说,这些年来,每年国家天文台还没有颁布当年的新历, 但是,在四川、江淮地区,商人们早已大量印刷了新历,在市场上售卖。
重视工业,是中国的传统。在西周政府里,就设有专门的工业管理部门及其首长,即冬官。这就是后来的六部之一工部。与之对口的还有若干个中央企业。在唐代,工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很 发达。比如,少府监办有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技术学院,详细规定了各个工种的学时和考核的具体办法。每个季度由少府监和将作监丞对其进行考试,年终则由两监的主管再进行考试。少府 监是中央兵工厂、造币厂,有近2万工人;将作监是国家工程建设局,有工人为一万五千人。这两个“中央企业”的工人共计三万五千人,但不是固定工,而是全国工匠轮流来这里培训、工作 。事实上,这种培训,是全国性的,通过培训,把先进技术传遍全国。
唐代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把专业分得很细。唐代的政治体制,并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管的是“政”,此外还有负责监督的一台(御史台),负责业务实施的一省七寺 三监(秘书省、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 司农寺、太府寺、太常寺、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这十一个单位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都设有专业学校。
再说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任用。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五类。明经、进士就不说了。
明法科,即法学科。考试内容包括:
1、帖律、令。考察基本功,对要求背诵的法律条文进行默写、填空。
2、策试。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考题是十道“策试”题,一个个案子,请你审理,并写出审判书来。《全唐文》中,有许多这类的判词。
明书科,即语言文字学加上书法,也是两道关:1、考察基本功,对《说文》、《字林》两部著作进行默写、填空。2、面试。
明算科,即数学科,考试内容是著名的“算术十经”。考试也是两道关:1、解答20道数学题。2、面试。
考中了,就是官员身份了,会被安排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工作。
如果专业技术人员真有才华,技术过硬,自然可以做官。据《新唐书·选举志下》,医生、算命画画的、工匠、厨师、艺人、看天象的、看风水的、翻译人员等等,都是通过本部委考试选拔 的。他们做官的级别,最高可以与本部门长官一样。
优秀的医生,他的级别最高可至正五品下;优秀的天文人员,可至从五品下。五品,是唐代高干的门槛,这是进士、明经出身官员一辈子的梦想。
技术工人干得好,前景也不错。比如,少府监的木工,级别最高可以为正七品下;在太常寺供职的音乐人员,级别可以为从七品下。可见,技术工人的收入,可以和县令一样高。
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与官职并无直接联系。唐代的官员,都同时拥有三个“级别”: 职事官、散官、勋官。职事官是指所在岗位的级别,比如某县县令是从七品,无论谁来当这个县令,这 个职务的级别是固定的。散官,则是官员自己的级别。担任从七品县令的人,他的级别可能是正七品,也可能是正八品。官员的经济待遇,如果他的散官高便享受散官待遇,若散官级别低则 享受职事官待遇,但是,他所穿的官服则是与散官级别挂钩的。
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尽管干的是技术活,但是享受着官员的待遇。
唐朝的时候,西欧还是文盲社会,没有科技人员,而大多数工人,还是农奴。文盲世界是如何产生科学的?不知道。
四
专家们说,中国从来是农业社会,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西方自古重商,搞的是重商主义。
说中国古代闭关锁国,是莫须有的罪名。从《史记》专列《匈奴列传》开始,二十四史皆有已知世界的记载,这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西方严谨的史学家,在撰写东罗马历史时,都要查 阅中国史籍。说我们的祖先热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才符合实际。
鸦片战争爆发前,在中国大地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等等,各种宗教都在中国大地传播,各民族友好共处。同时期的欧洲大地上,除了基督教,找不到第二种宗教场所 。说我们的祖先敞开怀抱,欢迎全世界人民,才符合实际。
下面主要说重农抑商问题。
孔子是反对征收商业税的。他认为对农民什一而税(税率10%),再加上一年为政府工作三天(即后来所谓“庸”),就到此为止了。进山砍柴打猎,下水打渔捞虾,跑江湖做买卖,是老百姓 致富之路,最好都不要收税。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具体要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即所谓“九经”,其中之一是“来百工则财用足”。国家要想富裕,必须招徕工匠发展制造业。孔子不是简单地“重商”,而是要从源头 抓起。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为“儒商”的祖师爷。子贡靠经商,富可敌国,他所到之处,国君主动分庭抗礼,即以对等的身份接待。欧洲何时出现国君与之“分庭抗礼”的文武兼备的大 商人?子夏问孔子:老师,你看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他比我聪敏。瞧不起“商”,岂不是在亵渎孔子?
儒家也“抑商”,是禁止商人做官,禁止官员经商。想发财,就一心一意地经商,别想当官;想当官,就不能经商。孔子认为,官员经商是与民争利、从老百姓口中夺食的不道德的行为。禁 止官员经商是历代铁的纪律,一直持续到清朝。如果官员边当官边做生意,什么好事都占着,老百姓还活不活?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商税税率基本维持3%水平。自明朝开始,据《明史·食货五》,明成祖下诏,凡是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东西,诸如农具、食品、婚丧嫁娶的必需品、日用品 ,统统免税。凡是已经交过税的东西,走遍全国,不再重复纳税。
正当明成祖下达这一诏书的时候,“重商”的欧洲在干嘛?请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21章:“它们设置了许多征税站;迟至14世纪末,在易北河旁有35个,在莱茵河两岸有60多个 ,在塞纳河沿河一带也有这么多,如果船载谷物沿塞纳河行驶200英里,花费的钱,将达到所载谷物售价的一半。”
两种传统,分别持续传承。光绪十年(1884年),户部报告道,自道光年间以来,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有1亿9千多万斤,中国每100斤收税银仅二两五钱,而茶叶一旦到了英国,每100斤收 税银高达50两。
远不止英国,从中国买一船茶叶,梯山航海运达法国港口的花费,还少于从港口运抵巴黎。
如果说欧洲商税税率十倍于中国是重商,那真是奇葩理论了。
中国在汉朝就搞出了丝绸之路;后来,中国又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瓷器之路、海上茶叶之路等等,横扫印度洋沿岸。说欧洲自古重商,事实是,鸦片战争前,欧洲人依然找不到可以送 到中国的正儿八经的商品,年年巨额贸易赤字,只好走私鸦片。
西方专家将自己的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无可厚非。在17、18世纪,英国商人接到了500匹布,或者1000个铁钉的订单,立马跑到乡间,分别向100个乡村家庭订货。西 方学者称之为“外放分工法”,还把17、18世纪叫做“原工业化时期”。 我国学者在撰写英国工业革命历史的时候,欣然接受西方学者的“家庭工厂”理论,宣称英国这100个家庭“工商业 化”了,说英国从此搞起了“资本主义”。
我们不妨用同样标准,即所谓普世价值,来照一照中国历史。
依此“学术”套路,中国的家庭,造就了一无穷大的纺织工厂,而《诗经》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那个“氓”,便开始实践“外放分工法”。
春秋早期,管子便利用“外放分工法”,大打经济战,轻松搞定了邻居鲁国。在《管子·轻重戊》有个故事:齐桓公对管子说:俺想搞定鲁国,你有什么高招?管仲说:好办,只要您和您的 随员穿上鲁国织的绨(一种较好的丝织品),在大街小巷闹市区溜达一圈就行了,剩下的事我来办。桓公照办后,管仲便找来鲁国商人说:你们鲁国的绨好啊,我家主人喜欢,你们赶紧送来 吧,有多少我要多少,价格从优。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着齐国人纷纷改换布料,鲁国商人的“外放分工法”如火如荼。一年后,鲁国实现了“产业升级”,全民纺织工业化,靠从齐国进 口粮食,没人搞“三农”了。时机成熟,管仲建议桓公换回当年的服装,再到大街小巷闹市区溜达一圈,齐国官员百姓纷纷脱掉进口服装。随即,桓公下令关闭“海关”,禁止进口鲁国丝绸 ,禁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一夜之间,鲁国丝绸成为垃圾,粮价大涨,经济崩溃,鲁国百姓纷纷逃亡齐国。仅花了三年时间,鲁国俯首称臣。
这个故事,有两点启示,第一,春秋时期,鲁国的工业基础相当好,所以,鲁国商人通过“外放分工法”,一年时间就将鲁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开始搞资本主义了。
第二,是提醒大家,粮食是国家的生命线。据邓云特统计,从公元前1766年到1936年的3700余年时间里,我国发生各种自然灾害5258次,平均每年1.42次。中国历朝历代都坚持“以农为本” ,但仍出现过许多次全国性的或者大面积的饥荒。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导致全国生灵涂炭,起因便是可怕的饥荒。
欧洲的情况更糟。仅14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持续二三十年的大饥荒。直到18世纪,欧洲贵族们都住乡村庄园,死活不肯进城。
17世纪70年代,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90年之后的英国,专门颁布了“定居法”,禁止农民离开地主从事别的行当,强迫他们老老实实呆在土地上务农种庄稼。这才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法律 。
1921年以前,整个爱尔兰都是英国的领地。爱尔兰为什么独立?1845—1849年,爱尔兰粮食连年歉收,爆发严重的饥荒,100万爱尔兰人饿死,150万人移民海外,爱尔兰人口由820万锐减到 540万。因为英国政府救援不力,粮食问题转变为民族问题,发展为独立战争。
法国也是如此。直到1931年,法国的城镇人口才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有人强调“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其实,直到19世纪,全世界统统是农业社会。
在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都主要依靠土地上的庄稼。比如唐朝,其主要税收收入,是田税,占年度收入高达66.5%。
据唐代宰相杜佑撰写的《通典·食货六》,开元天宝年间,唐朝中央政府的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是这样的:
1、天宝年间,全国890万户,其中丁(指纳租庸调者)820万。中央政府年度财政收入,计5700多万端匹屯贯石。
2、年度财政收支,主要有五种东西:
一是钱,计量单位是“贯”( 1000文);
二是粮食,计量单位是“石”(1石即1斛=10斗=100升,1升=600毫升);
三是绢,计量单位是“匹”(即匹)(1匹=4丈,1丈=360厘米);
四是绵,计量单位是“屯”(1屯=6两,1两=41.3克);
五是布,计量单位是“端”(1端=5丈)。
这五个计量单位的相应财富,在户部看来,其价值是基本相当的。当然,市场价并非如此,这里暂且不谈。
3、税种
一是田税(即租庸调),年收入约3790万个单位,约占年度收入的66.5%;
二是家庭收入调节税(即户税),年收入约200万贯,占3.5%;
三是地税(即义仓税)1240万石,约占21.7%;
四是商税等杂项收入,470万个单位,占8.3%;
4、按照890万户人家计算,户均纳税约6.4个单位;
5、年度支出为:粮食2500万,布绢绵2700万,钱200万,合计5400万;
6、年度结余约300万,占年度收入的5%。
古代中国,是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模式。
中国妇女心灵手巧,发挥了其他国家女人远不及的突出作用。在唐朝,由于经济发展太快,货币供给量严重不足,布匹担当了事实上的硬通货的角色。唐朝妇女们不是在家织布,而是在造币 。
纺织是中国妇女的职业。她们的劳动成果,是全球市场的抢手货,那么,中国妇女是工人,还是农民?她们从事的行业,是工业,还是农业?
至少,她们是“手工业者”。妇女占全国从业人口50%。加上部分男人如铁匠、木匠、泥瓦匠,还有制造陶瓷的,等等,中国的工商业者,至少也有51%吧?
全国51%的从业人员是工人,那么,唐朝是不是工业化国家?
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大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由此,计算唐朝经济的“工商业化”程度,就更有意思了。
在政府年度收入5700多万中,由妇女们亲手创造的布绢绵2700余万端屯匹,占总量比例高达的47.4%;直接来自男人种地收获还不足44%。而且,朝廷又用300万石粮食从市场上换成绢布,存入 国库了。
两者之和为3000万,大致推算,妇女们对给国库的贡献,高达52.6%。毛泽东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不夸张啊!
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家庭收入调节税占3.5%,商税等占8.3%,加上妇女们的工商业纳税的47.4%,三项合计超过59%。
武则天之前,工商业完全免税。唐玄宗才在有限范围收点商业税,税率是3%。如果等同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税率,中国非农税收至少超过70%。
此外,中央企业,比如将作监,今天修座桥,明天挖一条河。如果加上这些,“工业化”程度更不得了。
如此说来,唐代中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商业王国。
唐代是地道的私有制,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难道唐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有人说,欧洲领主驱赶一群农奴在土地劳作是“庄园经济”;自由的中国百姓的耕织活动,却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欧洲的庄园,尚且不能自给自足,中国“小农”能“自给自足”么?
吃饭用的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种地用的锄头、犁铧、镰刀等农具和耕牛,织布的织机,孩子们读书的纸墨笔砚,如此等等,哪一样不得去买?
由于主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社交和教育用品,完全依赖“市场配置”,所以,在唐朝,人口密度大一点的乡村集市,也比中世纪晚期欧洲著名的法国 “香槟”集市繁荣得多。
结语
我们的血脉----中华文化是高贵的,我们的祖先是伟大的。
经济上,直到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刻,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科技上,宋朝就编制出与现行一致的历法,而16世纪的欧洲还在使用公元初编制的儒略历,跑在时间前面10天之久。
文化上,京剧昆曲黄梅戏,融歌剧、舞剧、话剧、诗书画于一炉,实乃大美。
军事上,我们祖先的行动,三次直接改变欧洲历史。汉朝打败匈奴,唐朝击溃突厥,而匈奴、突厥分别灭西罗马、东罗马;蒙古大军的成果更是尽人皆知。
生活上,当林黛玉穿着丝绸、品着茶、吃着中国菜,吟诵《葬花吟》的时候,欧洲的国王王后正在随地大小便,以地为床,拒绝洗澡。
1939年,钱穆大师在他的名著《国史大纲》开篇便说:
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 人。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先生的话,发人深省。今天,中国落后了。面对落后,应该怎么做?我们应当向唐太宗学习。
汉唐同风,文治武功。唐朝初年,大唐的边疆,如同突厥的后花园。唐高祖刚刚禅位于太宗的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突厥颉利至于渭水便桥之北”,唐太宗只好与他们会盟。这无疑是屈 辱的,根据《大唐故右威卫将军上柱国安府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光宅OO三),面对颉利可汗陈兵三十万于长安城下,通过沟通,颉利可汗同意谈判,但是要求唐太宗亲自 来谈,而且不得带随从。唐太宗只带了这位名叫安元寿的卫士,亲自到颉利可汗帐中。显然,这是极其冒险又迫不得已。双方谈了些啥,不得而知,反正突厥退兵了。
经受如此屈辱,唐太宗君臣没有一人论证全面突厥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大唐男人都是纯爷们。突厥退兵后,唐太宗立即召见高级官员,他说:自古以来,突厥和中国都是此消彼长,各有盛 衰之时。中国奋发图强,突厥就衰落;中国不思进取,突厥就强盛。从现在起,士农工商各安本业,军人要苦练弓马。唐太宗说到做到,亲自带领将士们练兵。
四年之后,大唐军队主动出击,突厥颉利可汗成了大唐爷们的阶下囚,后来当上了唐太宗的卫士。不久,唐太宗成为已知世界的“天可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增强民族自信,绝不是要排外。我们要赓续汉唐胸襟,自觉学习外国一切好的东西。学习是当学生,不是当奴婢做小妾。只有抬头挺胸地学习,才能学会外国的好 东西,才能获得发展,才能战胜对手。如果奴颜婢膝的模仿,亦步亦趋,邯郸学步,最终只会爬行,沦为奴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