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踩踏事件,使我想起,曾经在天安门广场潮水般的人流中,拥挤、奔跑、跌到,起来,继续前进的场景。
曾有众多的人们撑起双手,将一名受伤的女学生举过头顶,从海啸般的人群中,一步步传递式的送出高危地段。
这里,我回忆文革初期,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广场亲身经历的拥挤的情景和场面。
追究惩罚肇事者。
踩踏事件,是在自私的环境下,“鲶鱼效应”恶性循环并放大扩散的结果。
有关部门,应通过录像,公布、查找这些肇事者。对这些引起严重后果的人给予惩罚,可以减少今后公共场所发起冲突的最早闹事者,及肇事者。提醒多数人,保持冷静和克制,抵制和抵消“鲶鱼效应”的传播和放大。
对上海踩踏事件,人们,得出各式不同的结论。多元化时代,多元化思维,不能统一,也无唯一。但是,总有一个主要原因,与众多次要原因之分。
这使我想起,曾经在天安门广场潮水般的人流中,拥挤、奔跑、跌到,起来,继续前进的场景。
曾有众多的人们撑起双手,将一名受伤的女学生举过头顶,从海啸般的人群中,一步步传递式的送出高危地段。
这里,我回忆文革初期,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广场亲身经历的拥挤的情景和场面。
虽然,时过境迁,当年的行为与方法,已无法复制。对现实也无任何借鉴的意义,只是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一下他们的父辈们――当年的青年们,在紧急状态下的一种什么心态、精神?具有怎么样的处事能力和解决方法而已。
国庆,天安门广场看焰火
时间:1966年10月1日晚8:00前后。
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
人物::
毛主席与周总理(观看国庆焰火,见图)。
前距毛主席30米左右,数十万全国各地进京的红卫兵(大、高、初中学生,平均年龄应在15—18左右,也不排除有12岁中小学生在内)。
我当时为,外地省属高校大二学生,大串联来京。
下午吃饭前,我们驻在中央民族学院附中的外地红卫兵,接到通知,晚8点天安门广场有焰火,集体前往。饭后,我们马上出发,当走到长安大街广场入口处,被告知,已停止向广场内继续放行。我们无奈的在外围远望着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张望着广场内那密密麻麻、水泄不通的人群,在拥挤的人流中徘徊、观望。
我加入到少数民族行列
不多时,远处走来一队少数民族学生,身穿不同民族服装,单列队行,分外引人注目。我上前打听,原是西北民族学院学生,他们得知我来自兰州,同属于甘肃8大院校,乐意挤出孔隙,让我插队,我加入了少数民族行列。
这支少数民族队列,受到了特殊待遇,破例允许进入广场,并一路不受任何区域限制或方向引导,可以自行选择前往的方向和位置,在通过十分拥挤的人群中,受到尊重和礼让,人们纷纷主动开路让道。
一路不断有人好奇的询问,哪种服装属于什么民族,我们都一一给予满意的回答。也可能有人对我的民族身份和受到的待遇产生怀疑和不满,问我是什么民族?我大声的告诉:土族!因为,在我记忆中,土族没有特殊服装。
听说,毛主席,晚上要登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我们于是选择了天安门正前方,在距金水桥几十米的人群后面场席地而坐。
我们在,歌声、口号声、高音广播声中,在红宝书(红皮包装的毛主席语录)不停晃动的红色海洋中,前看天安门城楼的动静,后看广场上空,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来了!
这同一个声音,互相传递着。同时,大家一跃而起,随着潮水般的人流,向金水桥方向涌去。这时,也有个别人倒地,谁都不用担心,旁边的会有人拉起来,头也不回的继续向前奔跑。
金水桥前方,解放军组成的人墙,承受着学生们强烈的挤压,人们,争相一睹在金水桥上席地而坐的主席的身影。
当我赶上了前边的人群,无法继续向前移动时,发现,面前已经是一片人海,从这里看金水桥,距离远,又由于处在平地,前面的人,堵住了视线,大家无法找到最佳位置。我们处于正中最后边缘,大家开始了一种跳跃式远眺法,双脚起跳,在悬空的瞬间,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主席和总理,如这张照片上的全貌。
人人,都很激动,很兴奋,总想靠近点,最近距的看到毛主席。我更想弥补今天的遗憾。
参加国庆游行后的遗憾
上午,我们参加了国庆游行,从早晨4点起床,吃过饭,带着发给每个人的鸡蛋和干粮饼,排队出发,走了几个小时。上午10点,国庆庆祝大会宣布开始,我们站在长安大街后面北边的一条街道,从广播里收听了全过程。接着国庆游行开始,我们通过天安门时,已到下午4点钟。
人们走到金水桥附近,不约而同的停留下来,挥动着语录本,高呼:
毛主席万岁!
大家总想在此多停留一点时间,仔细分辩着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央领导人,多看看毛主席一眼。
只见天安门城楼中央,一位身材较高、穿军装、一直站立不动的人,学生们,尽情的跳啊!奔啊!
看得最清楚的是,周总理熟悉的身影,他不停的挥动着手臂,以示不要停留时间太长,影响后面游行队伍。
返回的路上,大家兴奋的告诉人们:
我看见毛主席了!我看见毛主席了!
回到驻地,在电视上看到,这天,毛主席,并没有身穿军装。
当时大家误认为的穿军装的人,原是:刘少奇(国家主席)。
我三次见到了毛主席
最近距离见到,毛主席!这是大家共同愿望。
我们在边缘上的人,开始加入到人群中去。推挤着前面的人,一步步向前移动,后来,许多人又加入进来,推挤着我们走。当进入人群中心之后,个体受到周围四方面的挤压,前胸贴后背,只要你用脚尖着地,就会被架空,随着人群行走。许多人的鞋子被挤掉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已经没距离。
用最近,描绘上海踩踏事件的语言表述,叫做:“人群密集失去了最底线的安全距离”。
其实,没有距离,最安全。在密集的移动人群中,危险在于,突然出现距离。
我们在向前移动中,受到三个方面力量的阻击和冲击,东、西、南三个方向的人群都在朝着最北边的中心点靠近,同时又是互相交替的无规律的向前运动,在左右拥挤摆动中,一旦出现空区,后面的人如果不能立刻跟上,由于三面受力,一面失去支撑,就可能被挤倒,被绊倒的人压上去,发生挤压。
我身边曾几次出现过,但很快被两边的人拉起来,后面的人也会主动死死的顶住挤来的压力,给前边跌到的人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我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终于,挤到了最前边的位置,隔着解放军的护卫人墙,真正是近距离的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动作和表情。
这些最佳位置,由于后面人群如潮水般的不断冲击,我们也在与解放军的身体磨擦、碰撞中,不断变换位置,几乎无法在一个位置停留半分钟。很快,我们被挤出,离开中心。我们也心满意足的,随着大流,被挤出场外。
我第二次,见到了毛主席。
在场外,稍加休息,又一次挤进人群,向中心目标位置挺进。
这次,在人群最集中,最拥挤,场面最热烈的中心区,有一个受伤者,被众多的人们,用双手举过头顶,在潮水般的人群一浪一浪的冲挤中,艰难向前移动。一道互助互帮的十分动人亮丽而又状观的风景。
我第二次又挤到了最前边位置,又一次与护卫的解放军亲密接触,这时的我,既是随着人群拍岸似的冲击着解放军战士的浪潮,又成为与解放军一体抵抗着人群浪潮冲击的卫士。
又一次退出来,或者说被挤出来后,在边缘再次休息、调整。
自为人梯,背负他人的中学生们
这时,在最边缘上徘徊的人,都是已经见过,毛主席!从前方退出来的战士。
这些学生们,绝大多数为高、初中生,他们自动,甘作人梯,肩负周围的人,抬高视线,帮助他人,远距离观看:
金水桥,毛主席!
他们一个个,双手叉腰,半下蹲,让别人双手撑在他的双肩上,然后他抬起身,使别人能够超越前面人群的头顶,更清晰和全视野的看到,远方的金水桥,毛主席!
曾经多次,我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有两次,他们强拉着我,一定要让我在他们的背上,再看看:
金水桥,毛主席!
我望着他们单薄的体质,娇小个头(听口音,多为南方、四川人),真不忍心。
有两次,我实在无法推辞,在他们的双肩支撑下,远距离、全视野的看到金水桥上全景。
当我感到难为情,表示下来时,说:好了!好了!看清楚了!
他还摇晃着身体,说:没有事,再多看一会。
这种情形,使我感动!更使我感受到难堪!
我第三次,又挤进了人群。
人海中,举过头顶救援受伤者
我第二次进入中心区,碰到了几个人用背部抵着压力,扶着一个受伤女学生向后退出,四周的人们,抵抗着外部的压力和冲击力,形成海洋中一个具有强大离心力的无压力中心区域,保护伤者免受二次挤压。由于当时的歌声、喊声、口号声,只有小范围的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大家的努力只起到了保护作用,移动一步都非常困难。
很快,更多的人发现这种情况,外围的人们主动的形成了更大的抵抗周围冲击力的保护圈,中心的保护力量,有了空间和余地,变成了救助力量,由于更多人的参与,人们很快把伤者抬了起来。
人们形成了三行并列队,举起双手托起伤者,还有小个子用头顶着。被人们,用双手举过头顶,就这样,一副由众人徒手组成的担架,一个由双手打造的小舟,在人群的海洋中,在潮水般的人群一浪一浪的冲击下,一步步传递式的向外移动。
这,情急之下的一时之举,由于抬高后,更远处的人们看到,更多人主动参与,形成一个连续的救助通道,提高了移动速度。
我只在几层外的人群中,参与了用背部抵抗着来自后面的压力和冲击力,起到一点保护作用。
当时,真切的看到这一情景的人,应该不下数万人,直接参加徒手救援的总有百人之多。
当年,发生的只能叫:挤压受伤,无踩,也无踏。
标题,踩踏,系借用当今接轨词汇一用。
踩踏事件的“鲶鱼效应”
对于踩踏事件,我认为:
1、专家们,提倡、宣传、示范:自救、自保,逃离,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个体生命,在强大的冲击中,克制、团结、互保,才有出路。
2、踩踏事件的“鲶鱼效应”。
踩踏事件,与几十万、几百万人群的规模大小无关,事发区域,只是发生在数万人的范围之内。
与政府、警察应急无关,与宏观管理无直接关系。过多的舆论追问,会促使官僚们出台更多的取消和限制。
既然是事故、事件,必有肇事者。
每次踩踏事件,事发点,总有少数人,首先发生冲突,引发躁动进而骚乱,造成人员伤亡。这几个少数人,就是:肇事者。
这几个肇事者,就是“鲶鱼”。
3、追究惩罚肇事者。
踩踏事件,是在自私的环境下,“鲶鱼效应”恶性循环并放大扩散的结果。
有关部门,应通过录像,公布、查找这些肇事者。对这些引起严重后果的人给予惩罚,可以减少今后公共场所发起冲突的最早闹事者,及肇事者。提醒多数人,保持冷静和克制,抵制和抵消“鲶鱼效应”的传播和放大。
2015/1/8
选自 彭振华《亲历官场斗争30年---文革忆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