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主席的诞辰日。现在是一个困难的时期,但我们唯物主义者不相信神灵显圣。哪怕是伟人,离开了,就是离开了。那么,我们在这样的时候纪念什么呢?首先是缅怀感念,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没有他,新中国走不到今天,直到今天,他的遗泽还在守护我们,吃水不忘打井人,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回想他的教诲,继承他的思想遗产。就像前两天有读者留言的那样,越是这样的困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困难了,才更要想到他,想想他当初是怎么教导我们,又是怎么以身作则的。
毛泽东的思想千头万绪,我看根子还真就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很多人对这五个字习以为常,殊不知,这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对传统欧洲共产主义体系里的一次提升。毛泽东的思想不是单纯的民本思想,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那种居高临下,指导者的态势。相反,他十分强调和群众在一起,执行群众路线,在利益权衡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组织利益之上。毛泽东及其所缔造领导的党组织表现出欧洲社会主义不同的面貌。
像昨天,我们和大家回顾了苏联的一些历史。实际上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有一个典型的精英化特点。咖啡馆式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是一部分思想先进的社会精英,但他们和群众,特别是中下层群众,普罗大众联系的密切程度是不大的。
众所周知,苏共的政治结构,从夺得政权开始,核心就是大城市,所谓莫斯科政治,还有列宁格勒,权力就集中在几个大城市里。苏共和农民阶层的关系始终不融洽,甚至是提防的。而工人也在苏共稳固政权,度过危机,并深度官僚化之后,日益被疏远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和这种从始至终,并不断加深的,与人民的疏远是有很深关系的。
二战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也出现许多领袖人物。比如建立南斯拉夫,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铁托,缔造了世界第三大党的尼共领袖艾地。但他们相比毛泽东,精英化的色彩都很浓郁。铁托始终无法克服民族矛盾,最后只能靠自身威望维持脆弱的国家存续,身后缔造的国家迅速瓦解。艾地是出色的大政治家,却一心寄望于政治斗争,结果他本人被突袭身死,尼共群龙无首,空有千万党员,居然毫无反抗的被屠杀殆尽。
和欧洲传统社会运动自带的那种上位党,老子党不同,毛泽东所提倡的群众路线,还真就是中国式共产主义的特点。急人民所急,实现国家民族的理想希望,最终赢得人民的信任。这种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不是赶着人民去做,是领着人民,教着人民,示范给人民。甚至在人民不理解时,要停下来,把危害展示给人民,又要保护好人民。毛泽东领导的广泛,持久,深入的社会主义斗争,一直都在克服传统共运的一些缺点,最终才锻造出了一支不一样的队伍。毛泽东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既有理想主义,又有现实主义,并充分平衡二者。
比如我们熟悉的重庆谈判,就充分展示了,遇到群众要和我们对着干,这事真不能这么干,又不得不这样干,我们要怎么干的情形。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渴求和平,这种情况下国共谈判势在必行。但蒋中正也好,国民党也好,毛主席和他们斗了二十多年,是充分认识他们本性的。实际上,国民党军队也在疯狂充实调整,抢占城市,夺取有利位置,频繁制造摩擦,战争的阴云密布,局势一天比一天危险。
但怎么办,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延安一边做战争的准备,一边做和平的争取,宁可先吃一刀,后发制人,绝不能失去大义。为了最大限度的谋求和平,毛主席亲自前往重庆,在龙潭虎穴里和敌人展开谈判。要知道,历史上,尼共领袖艾地就是这样死的,还赔上了整个尼共。
面对这种复杂考验,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全党上下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做了最坏情况的准备。毛主席个人率先置生死与度外,给全党全军做了表率。延安一开始就拟定了谈判破裂,包括他本人在内,重庆谈判团被杀或软禁后,中央接替人选的名单。军事上,不惜使新四军放弃部分根据地北上,中原地区的根据地主动遣散了大量军队,展示了谋求和平的诚意。
但另一方面,向东北的挺进没有停止,军事的动员也没有停止。固然解放区不惜主动裁军配合谈判,放弃地盘,遣散了宝贵的军事力量,但也特别注意保留骨干,集结力量,充实装备,把一线力量转入二线储备,随时为反击做准备,而不是一裁到底,不留余地。
虽然,最终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了。包括放弃延安,中原突围,苏中根据地陷落,解放战争初期,我方实际上是陷入了相当被动的状态。但这种被动是可以克服的,是上下预见到,并竭尽所能做了充分准备的。在这个过程中,千难万险,毛主席不惜以身犯险,放弃延安后亲自带着胡宗南的部队兜圈子,为部队和群众转移争取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做,先下手为强不好吗?当然不是要面子,这就是要和群众站在一起,不是群众的老子,是群众的同路人。
群众不理解,群众要反对。那么就要教育群众,就要示范给他们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但这种不惜,不是破罐破摔,甚至在出了错,犯了难的时候,还要伪装胜利,去糊弄群众,这是要不得的。
这一切都是有准备的,在事情恶化后,要承认不足,要及时总结教训,调整政策方针,更要承认困难,要有能力保护群众。这样才算既教育了群众,又增强了群众的支持,最终才能在更艰难,但也更伟大的斗争赢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这样说,在历史的关头,是最能看到伟人的非凡之处。建国后,毛主席又领导我们战胜了许多困难,终其一生,他始终为人民利益奋斗,无私无我,这是最为后人所铭记的。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建立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遭遇了许多困难,甚至严重的挫折。典型如大跃进的失控和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缺乏大工业发展经验的盲目乐观,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推波助澜,最终遭遇历史罕见的天灾,造成了严重困难。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本身是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的。当时的主席实际上已经相对脱离了具体政务,更多是战略指导。他一直对各种极度乐观的数据持怀疑态度,甚至发展到要给自己的警卫员们放假,让他们私下回乡去做社会调查,汇报真实情形。对这段历史的孰是孰非然,自有公论。但遭遇严重困难的时候,毛主席不惜牺牲个人威望,最终引导了政策实现了平稳过渡。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相忍为国,大局为重的情形,在他的一生中是不少见了。
毛主席这种不惜羽毛,无我无私的精神,在政治人物上是罕见的。毛主席的晚年,如我们知道的,充满了一种运去英雄不自由的色彩。而我们也要看到,即使他发动了一系列运动,不惜自己一世英名,试图实现最后的理想。但他始终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中保持着平衡,既没有成为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也绝非现实主义的冷酷者,而始终是对人民负责的掌舵人。
即使在他晚年,已经认识到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的理想是难以达到的。他也很现实的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了必要的准备。包括日后对外开放在内的一些基本架构,在他的晚年,实际上都进行了必要的准备,而绝非是突然发明的。甚至像一些国内生产制度的改革,在他的晚年也进行过深度讨论与社会实验,细究其利弊,而绝非今天一些人想象的要一条路走到黑。
毛主席的一生有理想主义的坚持,也有现实主义的妥协。但无论是哪一种,百折不挠的前进,最终是否有利于国家民族,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他始终的判断标准。而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哪怕现实证明了理想的为时过早,他也从来没有对人民失望。如果今天不能成功,那么也乐观地相信希望会在未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他始终是信赖人民,把人民看做推动历史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人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乐见其成,既尊重客观历史规律,又对历史进程怀有坚定信心。
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毛主席的诗词里,有所思的不是诗人,而是人民。这位伟大的诗人始终和他的人民在一起,相信只有觉悟的人民,伟大事业才有价值,才是能实现的。
在这个寒冬里,我们缅怀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伟人早已离去,但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我们更应该不忘他的教导,坚持做好自己。我也相信,终有一天,那些伟大的理想会再次闪耀,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