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网名叫“庆双三农分享”的发表一篇题为:“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为啥解放前的农民穷,包产到户的农民富”的图文。他主要是为了否定有人提出的解放前农民穷,分田单干以后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化肥农药的推广使用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因素的观点。他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农民现在“富了”根本的原因是包产到户,是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而并不是化肥、种子等因素。至于包产到户农民是不是“富”了,这个话题暂且不说,因为,“富”没有具体的标准,只能是通过一定的参照物进行比较才能确定。比如,同过去纵向比,那相对来说是要“富”一些了,但以现在的情况横向比,就难说了。因此,只就他文章里完全错误的观点、结论做一个客观的剖析和驳斥
下面针对他的一些观点逐一进行剖析和批驳。
一、关于种子、化肥、农药方面
在关于种子、化肥、农药方面这位采取了歪曲事实的方法贬低生产队时期的粮食产量。
对于这些否定包产到户的人,说包产到户粮食增产是因为使用了种子、化肥、农药的原因的问题,我只想告诉他们,在包产到户前就已经有了优良的杂交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只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包产到户前的生产队,是没有钱买那么多的化肥的。而化肥使用量不足,必然导致优良种子不能发挥出优良的特性。即使打了农药,粮食产量也不会高。
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方面,他根本就是一个盲。只要对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在1960年河南有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开发成功并得到推广,但产量只能说是比老品种稍高一点。其实,小麦杂交品种的培育成功和推广是1979年,是李振声研发成功的。玉米优良杂交品种也是1979年李澄海研发培育成功的。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1973年研究成功。从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不断上升,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1530公斤。1974年进行杂交优势鉴定,1975年试种5600亩,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才达20883万多亩,以后大面积应用。这位“庆双三农”完全就是罔顾事实。说什么生产队“没钱买化肥必然导致优良种子不能发挥优良特性”错误结论。他口口声声“实事求是”,事实上他既没有“实事”,更不用说“求是”了。
再说化肥和农药,他同样是完全不顾历史事实。还是给他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我国从文革开始后,发展了一些小化肥生产,当时虽然不少地方办起了一些小型化肥厂,但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只能生产一些液态化肥,比如氨水。真正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是197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批准了国家计委向国务院争取3到5年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个方案称“四三方案”。“四三方案”的逐步出台,加快了中国引进项目的步伐。1972年上半年引进国内急需的化纤新技术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到1977年止,共引进了13套化肥农药设备,这些设备在1978年改开时,这13个项目建成投产,年产量总计390万吨合成氨,636万吨尿素的引进项目投产后,加之原来的大力兴修的农田水利建设,才是中国人解决温饱的根本原因。
而这位“庆双三农”竟然把它说成是生产队“没钱买”,完全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我是过来人,那个时候即使是“氨水”,也只有这种液态氨水,都是由县里分配到各公社,再由公社分配到各大队、生产队。其他化学肥料是没有的,什么磷肥、钾肥,固态化肥根本就没有。什么“即使打了农药,粮食产量也不会高”,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当然,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信口雌黄。
二、关于包产到户是否是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这位“庆双三农”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生产力。先看看他是怎么说的,他在文章里是这样说的。
包产到户的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包产到户的最大好处是解放了生产力!
在包产到户后,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不仅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还缩短了干农活的时间。于是,不少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其他副业或外出务工,或经商做生意,或兴办企业,从而增加收入。
什么叫生产力?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
提高生产力水平,不仅包括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生产经验和生产的科学技术知识等。生产资料指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包产到户,只能说是解放了农民,让农民有了充分的自由,不受集体时期的集体组织的约束。但是,单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科学技术方面,单干后的农民就只能固守着一点传统的生产经验,至少大大减少了组织学习科学技术的机会和条件。特别是生产资料(劳动工具)方面,明显地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比如,将过去的大田划成豆腐块,起码一点就不适合大型机械的耕作,又怎么能说是“解放了生产力”呢?恰恰相反,是束缚了生产力的解放,并不是解放了生产力。
至于他在文章里说到的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干什么什么,这是事实,这就是说农民自由了,给了农民的自主权。但并不是他说的“缩短了干农活的时间”,这种说法是欠全面的,只是集体化的生产队时期,农闲时间要进行农田基本改造,要搞水利设施建设,还有,国家要调集劳动力支援国家的交通设施建设等等。再反过来说,没有生产队时期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那再怎么包产到户,肯定仍然是靠天吃饭,还谈什么粮食增产,那么一切都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三、为什么解放前农民穷,包产到户的农民“富”的问题
因为有人提出,中国几千年都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为什么旧中国农民吃不饱饭,而分田单干农民就能够吃饱饭?这就是说,不能否定新中国集体化时期打下的农业基础。而这位“庆双三农”却不承认这一客观事实。他对解放前农民为什么穷,包产到户后农民为什么“富”的解释是这样的。
解放前土地是地主的,地主为了多赚钱,就要多收租金不给租他土地耕种的农民留下比较多的利润空间。
可是包产到户,发包方(集体经济组织)……是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向农户发包的。
在这种承包体制下,农民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耕种就有比较高的利润空间。
其实他这个解释也是多么幼稚的。解放前,农民是租种地主的土地,现在的承包是农民承包集体的土地,这个不假。但是,我国在全面免除农业税之前,国家都是按当年集体化时期的标准上缴公粮和征收农业税。而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一是2002年开始的市场开放,农民可以从市场买卖粮食。二是2006年开始,国家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农民从此不要再上缴公粮和农业税了 。这样,农民的负担完全被解除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就是国家在工业化大力发展以后,国家的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加工产品可以成为换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不再需要以农产品换外汇,这样,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把这一切完全归功于包产到户这是非常片面的。
总起来说,这位“庆双三农分享”的这篇文章是一篇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的信口开河。做人要讲原则,要胸怀坦荡,说话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能制造谣言或谎言,以讹传讹,这种罔顾客观事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