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
迎 春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揭示了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揭示了商品关系是存在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进而揭示了共产党内走资派是复辟资本主义的主要危险,创立了继续革命理论。本文试图从生产关系“细胞”的角度,阐述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共产主义新纪元。
自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才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国共产党开始执政,过渡时期由理论变成为现实,至今才100多年,因而人们对过渡时期的认识还不成熟。本文将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细胞”形态进行一些分析。
一, 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
1, 什么是过渡时期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过渡时期的论断,建立了继续革命理论,形成了过渡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三阶段。
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一段转变时期,是从共产党夺取政权,到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的阶段。
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的问题?是因为斯大林“犯了大错误”,把社会主义说成是不存在阶级斗争的一种独立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加上社会主义社会,提出要从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主义,把原来的共产主义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毛泽东总结了过渡时期的历史经验,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建立了继续革命理论。为了彻底改正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重新回归马列主义,我们用过渡时期替代社会主义的概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把它叫做共产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同一概念,都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新社会。斯大林则错误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分别开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增加了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代替了过渡时期。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21页)从这里开始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是指在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之前,还有一段过渡时期。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三卷 第84页)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但是,他们都没有实际经历过渡时期,或者是经历的时间很短,只能进行一般的提示,不可总结具体经验,做进一步的阐述。
斯大林领导苏联几十年,取得了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夺取卫国战争胜利的伟大成就。但是,在过渡时期的问题上则“犯了大错误”:主要有:A,认为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现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后,社会主义就不再存在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了:B,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等:C,认为商品经济“注定要为社会主义服务”;D,提出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以上各点均引自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样就把社会主义说成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增加了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否定了马克思、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背离了马克思、列宁。
需要说明的是,斯大林的错误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犯错误,与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等修正、背叛马列主义有本质区别。所以,毛泽东说斯大林“犯了大错误”,而对赫鲁晓夫则称之为修正主义。
毛泽东在总结了过渡时期的实际经验,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阶段的论断,批评了斯大林的有关错误,而且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过渡时期的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继续革命的理论,成为过渡时期的马列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第三个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是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认识的转折。在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中,毛泽东指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 第196页)当时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列宁有关过渡时期的提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采用过渡时期替代社会主义,还运用社会主义的概念,不过已经肯定了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否定了斯大林有关过渡时期不存在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理论。所以,毛泽东后来说:“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87页)可见,斯大林否定了马列有关过渡时期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区别开来,对立起来,说成是共产主义之外的一种独立社会形态,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既背离了马列主义,也不符合实际。
有关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阶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种种争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稿》中指出:“什么叫做建成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很有文章可做。过渡时期包括一些什么阶段,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般说法是,过渡时期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也包括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另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只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究竟怎样说法才对,要好好研究。”(《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册 第77页)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公报中,回归了马克思、列宁的过渡时期论断,虽然没有批评其他的各种说法,但运用的是马克思的过渡时期。最主要的是他纠正了斯大林的错误,重新肯定了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提出了共产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商品经济是过渡时期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形成了过渡时期继续革命理论的体系,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指出:“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还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87、413页)揭示了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的斗争,揭示了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大跃进时,当一些人大刮“共产风”,否定商品经济,毛泽东强调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到了揭示过渡时期存在复辟资本主义的斗争时,则明确指出商品货币关系是经济根源,实际上批评了斯大林认为商品经济注定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肯定了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理论。
现在是到了用过渡时期替代社会主义概念的时候了。为了避免斯大林的错误影响,重新回归马列毛主义,我们这里不采用社会主义的概念,完全用过渡时期的科学概念。把过去用的社会主义,一律改用共产主义。如过去常说的社会主义道路,改为共产主义道路。
2, 生产关系在过渡时期的地位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人类对社会的认识,从历史唯心主义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把“头足倒立”的历史观颠倒过来,使之成为科学,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发现了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作为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关系,作为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性的外部条件,作为社会科学的核心。而资产阶级的学者只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永恒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全部智慧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永恒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则千方百计回避、掩盖生产关系,他们只讲“小康”、“富裕”等,绝口不提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更不讲什么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马列毛主义者、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大讲特讲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讲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斗争等,使广大群众用马列毛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
马克思提出的过渡时期的论断,是说明这个历史阶段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生产关系。列宁说得更加清楚:“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正因为这个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两种对立经济结构的斗争,所以才成为过渡时期,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有人会说不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阶级斗争理论。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阶级斗争理论,而阶级斗争理论正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列宁在分析《资本论》时指出:“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因素来说明问题,但是他使我们有可能看出商品生产的社会经济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组织而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对抗的(这已经是在生产关系范围内)阶级,怎样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从而带进一个与这一资本主义组织的基础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列宁选集》第一卷 第9页)
毛泽东在指出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之后,专门发表了《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说“要使全国都知道”,专门告诉人民群众,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过渡时期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正是因为存在着产品和商品两种对立的生产关系,才成为过渡时期。
二, 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建立标志着过渡时期的开始。我国的过渡时期按照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区分为两个阶段:毛泽东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前者主要发展产品经济,后者主要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两个时期生产关系发展的方向根本不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趋势。
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
研究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从所有制入手,还是从“细胞”形态入手,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是以斯大林的意见为代表,认为应该从所有制入手。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中,就是从所有制入手,从而得出农业集体化以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苏联社会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不存在复辟资本主义危险性;另一种意见是毛泽东在总结了过渡时期的历史经验以后,主张从“细胞”形态入手。毛泽东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籍时,曾经表现赞成斯大林的观点。但是,当他总结了过渡时期的历史经验以后,改变了对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研究方法,指出商品货币关系是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的经济根源,转而从“细胞”形态研究生产关系。
研究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从“细胞”形态入手是科学的方法,因为生产关系总是人与人之间以生产物为媒介的关系,通过对生产物社会形态的分析研究,更能科学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从“细胞”开始的方法,对于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具有普遍意义。
过渡时期生产关系的“细胞”形态主要是两种:产品和商品。商品人们比较熟悉,所以从产品说起。
产品,也叫调拨产品,是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产品,是共产主义的“细胞”。产品与商品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产品直接表现它的社会性。商品要通过交换,转换成为另一种商品,才被社会承认其社会性,商品的社会性表现在对立的商品上;产品直接表现为社会的产品,它的社会性是通过国家计划连接,不通过市场交换;商品体现的是私人劳动者交换劳动的关系,而产品则体现劳动者互助合作的关系。
产品运动的过程,不通过市场交换,而是通过国家计划。现代西方经济学把产品经济说成是计划经济,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说成是市场经济,是抹杀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用现象掩盖本质的一种手法。至于萨谬尔森等把产品经济说成是“命令经济”,更是一种恶毒的攻击。准确地说过渡时期的经济是产品经济关系与商品经济关系的斗争时期,是产品经济最终消灭商品经济关系的历史时期。
产品关系与商品关系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生产关系。产品关系不通过市场交换,通过计划连接,直接表现产品的社会性,排斥市场交换;而商品货币关系则要求通过市场交换,不仅商品通过交换,而且要求把劳动力也转化为商品,甚至于一切非生产物也进行买卖。产品与商品关系之间的这种斗争,贯彻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全过程。
1, 毛泽东时期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新中国刚建立,就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企业,建立了公有制的国营企业,从“细胞”形态看,出现了“调拨产品”,是我国历史上没有过的全新的生产关系。
由于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而且人们很少接触,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产品运动的具体形式。先看一个具体事例。
新中国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了经济封锁。过去,我国火车的轮箍依靠进口,现在不能进口轮箍,整个铁路运输就会瘫痪。国家根据铁路运输的需要,国家计划决定在马鞍山钢铁厂建立一个轮箍车间,生产轮箍满足火车运输的需要。轮箍车间所需的设备分为标准设备与非标准设备两大类。标准设备如车床、铣床、刨床等由国家下达指标给国家机械厂生产,按照需要的规格、时间交货;非标准设备由马鞍山钢铁厂组织生产。这些产品直接就是社会产品,连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合作的同志式的关系,劳动者共同为社会需要劳动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全新的共产主义关系,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生产着的共产主义”经济结构。
产品的运行,与商品不同,不是通过市场交换,不是竞争无政府状态,而是通过计划进行。
毛泽东时期国家每年年底都要召开计划会议,研究、规划下一年的经济计划,根据实际的可能与需要,确定经济发展的总计划,通俗的说法是“定盘子”。计划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令性计划,是规定产品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另一部分是非指令性计划,作为国家控制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与国家计划会议相适应的,还有一场订货会议,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把产品的生产与需要单位,通过订货合同连接起来。
产品在计划会议上确定社会性,与商品通过市场交换存在着根本区别。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况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441页)恩格斯在这里指的是消灭了商品关系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产品关系的出现,已经呈现出这样的一个光明前景。
过渡时期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由于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国家,经济非常落后,因此,既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关系,不仅存在着商品——货币——商品这种小生产之间交换商品的关系,也存在着货币——商品(劳动力)——货币’这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存在着新型的货币——商品关系等等。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新中国以后,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继续发展产品经济关系,依靠自身的积累,依靠工农劳动者节衣缩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发展生产力,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在建立公有制的国营企业、出现产品关系以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大力促进这种经济关系的发展。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细胞”形态看,就是消灭货币——商品——货币’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1956年我国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货币——商品——货币’作为一种完整的经济关系被消灭了。
生产关系斗争的焦点,是占近百分之九十的广大农业经济,它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表现为商品——货币——商品。这种经济每日每时都在产生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商品不断演变为货币——商品——货币’。五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有关农业合作化的争论,就是产品经济关系与商品经济关系之间斗争在政治上的表现。
毛泽东始终坚持实现农业集体化、人民公社化,反对包产到户,坚持主要是发展产品经济关系,坚持共产主义方向;而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共产党人,则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小生产,以后又提倡包产到户,主张发展商品关系。这一斗争一直贯穿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全过程,从生产关系看,就是产品经济关系与商品经济关系的斗争过程。
毛泽东时期我国的产品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商品的数量虽然增加了很多,但是,在整个社会中商品经济关系则相对缩小。
从产品的范围看,国营经济的范围如冶金、机械、采油、化工等等;企业的规模、数量也不断扩大,这些都是产品关系的发展。产品关系不仅在生产领域发展,大量生产资料属于产品,而且,向一部分生活资料拓展。如工人公费医疗的药品、部分教育设施,特别是城市职工的住房,都退出了商品关系,转变为产品关系,直接表现了社会性,被人们消费。
从产品的数量发展非常快。仅全民所有制年底固定资产原值,就由1952年的149.2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193.4亿元,增加了20多倍;成品钢材也由106万吨,增至2208万吨;金属切削机床由1.37万台,增至18.32万台,都增长了十几倍到20几倍(《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7页)
与产品关系的发展不同,商品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的比重则不断缩小,不仅在量上没有产品关系发展得快,而且在商品关系的领域上也在不断缩小: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土地退出了商品关系,土地买卖基本绝迹;劳动力也退出了商品领域等。
毛泽东时期商品的数量虽然有很大增加,如粮食、肉类、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的生产增长都很快。但是,随着人口由5.4亿增加到9.6亿,增加了4亿多,加上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是商品生产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毛泽东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共同富裕的景象。正是这种购买力不断扩大的形势,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发展。这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购买力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时期社会上还存在着产品,商品两大类关系。其中商品的运动包括货币——商品,商品——货币(计划价格)——商品,商品——货币——商品。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货币——商品——货币’基本上被消灭了。
货币——商品,是国营企业工人在劳动以后领取工资的运动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商品关系;劳动者存在着“社会成员”和“私人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的那样,工人一方面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劳动,生产的产品直接具有社会性,劳动者的劳动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表明产品生产者与商品生产者的完全私人劳动不同,不通过交换,直接通过计划表现为社会劳动;但是,另一方面工人还要以工资的形式从社会取回一部分劳动。这就是货币——商品关系。
过渡时期国营企业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在扣除六个部分(包括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以及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等)以后,工人还要以工资的形式领回一部分自己的劳动,这是工人的“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份。(参看《哥达纲领批判》《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9-10页)马克思当时预计商品关系将会被消灭。“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工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同上书 第10页)所以,马克思认为过渡时期工人 ,“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而不是货币。苏联、新中国的历史事实证明,过渡时期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国营企业的工人领得的不是“证书”,而是货币,表现为货币——商品。这是产品关系下才可能出现的一种新型商品关系。
这里的工人工资,与资本主义的工资——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有本质区别。过渡时期国营企业的工人工资,是工人自己劳动的一部分,而资本主义的工人工资,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由于过渡时期国营企业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自己劳动的一部分,因此,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资所包括的物质生活资料也随之增长;而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只是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生活资料价值,因而工人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这就是两种工资的本质区别,是过渡时期产品关系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枯的根本原因。
货币——商品关系,也表现了过渡时期国营企业工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又是“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表明过渡时期的工人本身就存在着产品与商品两种关系的斗争。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提出,要“斗私批修”,就包括工人自身的革命内容。
产品与商品关系的斗争,主要是与货币——商品关系的斗争,这是过渡时期产品与商品斗争的主要内容。这一斗争将持续到实现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为止。
毛泽东揭示了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用继续革命理论武装群众,使广大劳动群众逐步自觉地进行斗争,维护主人公地位,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前进;而修正主义者则回避斗争的客观现实,千方百计地掩盖这种斗争,
让劳动群众盲从地追随他们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重新出卖劳动力,把“饭碗子”又交给了“老板们”。
产品经济关系的高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始终坚持主要发展产品经济关系,尽管在帝国主义严密的封锁下,在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体的围攻下,我国的产品经济关系仍然不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迅速提高,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经济,发展成为拥有原子弹、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成为继苏联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经济奇迹。原子弹、氢弹等军工产品,从它们的有用性看,是保卫国防的生产品,从生产关系看,是产品,是千百万劳动者共同生产的产品,是同志式互助合作关系的产物。
由于主要发展产品关系,毛泽东时期社会的上层建筑“风清气正”
由于毛泽东时期以发展产品经济关系为主,不断地开展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因而政治清明,官员廉洁,文化生活健康活泼,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2,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毛泽东逝世以后,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太穷”,主张不管什么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要“富起来”,认为“跟着美国走的都富起来了”,决定走韩国、新加坡的老路,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引进外资,把劳动群众的“饭碗子”重新交给了“老板们”。这次既不是外国入侵,也没有资产阶级造反,而是共产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占据了主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内的走资派战胜了走共产主义道路的派别,主动选择的道路,是走资派成为当权派的结果。可见,过渡时期存在着产品经济与商品经济两种对立经济结构的斗争,执政的共产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共产党内的走共产主义道路的一派掌权,主要发展产品经济,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反之,走资派掌权,就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大倒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内的走资派,批判了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大力清除了毛泽东派的力量,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关系,公开要求大力引进外资。一时间“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货币——商品——货币’成为最时髦的经济关系;与此同时也发展民族资本,发展货币——商品——货币’关系。当安徽的“傻子瓜子”老板出现以后,一些人反对,要求取缔,但是走资派主张保留,以后就急剧发展,以至于出现像马云之类的大资本家,名列世界富豪榜,成为货币——商品——货币’关系的代表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货币——商品——货币’经济关系急剧发展,而且虚拟资本的买卖也随之兴旺起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营业。股票是实际资本的“纸制复本”,可以脱离实际资本大量发行,在大量发行纸币的条件下,大批纸币流入股票市场,资本市场呈现繁荣兴旺。这种脱离实际物质生产的经济现象,造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虚假繁荣。我国经济已经深深陷入了资本主义的泥潭。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关系不断缩小,在一些老国营企业中仍然有所存在,但是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不过在关键时刻仍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去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政府集中国营医院的人力和大量药品对新冠肺炎进行“歼灭战”,实际上实行了公费医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产品关系发生威力的结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关系在我国得到了巨大发展,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规模和水平,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从而我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现了“富士康的十三跳”,“996”之类的矛盾;一方面是世界富卖豪榜上中国人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贫富对立;广大劳动群众被新的“三座大山”(房屋、医疗、教育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整个经济是借新债还旧债,不断扩大债务、发行纸币、以及卖地维持经济,和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走“外向型”经济的老路,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外贸,我国经济在一段时间确实获得高速发展。2008年以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经是“日落西山”的垂死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枯,大量的资本输入也只能带来短暂发展的效果。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滑,由两位数,下降到保8、保7、保6;为了维持经济的运行,不惜“卖祖宗地”,“吃子孙饭”,疯狂地发行纸币。流通中货币仅2020年一年就增加了7126亿,相当于毛泽东时期流通中货币212亿的33.6倍,接近新中国建立以来70年的十分之一。(《中国统计摘要》2021 第164页)当前不用说发展经济了,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只是时间的早迟问题,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种种恶果已经暴露无遗。
发展商品经济关系,特别是发展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使我国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都演变成为“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3页)在这种“赤裸裸的现金交易”经济关系下,官员的腐败“前赴后继”,文化领域是“一切向钱看”,整个社会风气急转直下,与毛泽东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余下的只是一些脱离实际的空话、大话、假话,充分暴露出修正主义的真实面目。
三, 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决定人类社会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过渡时期存在着产品与商品两种经济关系的斗争,这一斗争贯彻过渡时期始终,直到产品经济最终占领全部经济,实现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
前面涉及共产党政权在过渡时期对于经济发展的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条件决定的。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列宁指出:“------这个假设(指历史唯物主义——引者注)之所以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还由于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科学社会学。”
新中国的70多年的历史发展证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枯,主要是私有制的两个方面:一是在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广大劳动群众贫困;另一个是专利制度。
由于在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格的转化形式,商品经济关系表现为货币——商品(劳动力)——货币’,工资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仅仅能够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是造成广大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相对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束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地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集中表现。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至今仍然处于萧条状态。加上新冠疫情的流行、蔓延,整个世界经济都处于衰退之中。以我国为例,当前一方面是大量劳动者买不起住房,或者是成为了“房奴”;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量“空置房”。据西南财经大学报告,我国的空置房数量已经达到了2亿套,如果按一套房住3个人的话,足够6亿人居住。如果住房如毛泽东时期那样的产品经济关系,广大劳动群众就不会“望房兴叹”,不会成为身负重债的“房奴”而苦苦挣扎,2亿套住房早就分配给劳动者居住了。可见,生活资料中最昂贵、最耐用的生活资料住房,也是可以满足需求的,而且这种关系还将进一步促进住房生产的大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制度。资本主义的科学研究成果,属于资本家私人所占有,任何人使用都要交专利费。,这就严重地阻碍了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以食品生产为例。当前人们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与生产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从农作物的内在基因,到外部的生活条件,都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由于受到专利制度的制约,这些生物技术得不到推广运用,造成人们的食物匮乏,食品生产受到制约。只要砸碎了资本主义的专利制度,食物生产将出现一个飞跃,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生理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实现完全的产品经济,最终消灭商品经济关系,实行“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当前有的地方实行的“自助餐”制度,表明人们对食物的需要可以满足;近些年出现的“共用单车”,表现出人们并没有私有自行车的要求,社会完全有可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而大量空置房的存在,表现完全可以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当前存在着的相对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果,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关系的结果。只要砸碎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劳动者重新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生产力必将出现一个飞跃;当人们在劳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断前进,把劳动作为第一需要时,生活上的需求就降至次要地位,实现“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必将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实现。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是垂死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世界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根本看不到出路;而苏联的初期和我国的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关系,像日出东山那样光芒四射,马列毛主义、特别是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理论,必将指引世界的劳动人民、首先是中国的广大劳动群众,砸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朝着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大踏步地前进!
附录:
试论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
迎 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天津市革命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班子,准备写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组织上让我参加。因为大地震、主要还是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教科书连一个草稿都没有写出来,写作班子就解散了。但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于我来说,依然是一件未了的心愿。几十年过去了,虽然收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一些文章,但是,对于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说明。现在,眼看年纪越来越大,不可能写出一本书,只能把思考了的一些想法留下来,供有志者参考。
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面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题目就是当今最大的社会科学课题之一。
一, 将社会主义改称为过渡时期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使共产主义从幽灵变成了现实。十月革命胜利至今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虽然绝大多数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已经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但是,新的共产主义社会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头号威胁,不过对这种新社会的经济基础,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地说明,所以,有必要研究它的政治经济学及其发展历史。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的新社会,究竟是个什么社会?它的正确名称是什么?这些问题存在着混乱,需要澄清,现在是到了澄清的时候了。
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它叫做共产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同一概念,都是指的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新社会。后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21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选集》第三卷 第84页)这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以前的一种过渡社会形态: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在马克思那时还只是一种预见,而到列宁那里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领导着苏联的革命和建设,自然也成为理论上的权威。他在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宣布:“我们现时在一九三六年的情形,又是怎样呢?---------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所有一切部门中都已完全被消灭的时期。”“这就是说,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了,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奠定为我们苏维埃社会不可摇的基础。”“既然它占用着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而资本家阶级又已经被消灭,于是任何剥削工人阶级的可能都完全铲除了。”(《论苏联宪法草案》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第659-660、661、662页)他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特征,乃是不受剥削的工们间同志的合作和社会主义的互助。这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完全相合,因为生产过程的公共性质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巩固的。”(《列宁主义问题》第715页)在晚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他强调:“我国的商品生产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显然,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他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的法则(即现在所说的规律——引者注)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单行本 第15、36页)等等。这样,社会主义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有自己的基本经济规律,是“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所有一切部门中都已完全被消灭的时期。”“任何剥削工人阶级的可能都完全铲除了。”总之,斯大林认为农业集体化以后,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社会主义就没有阶级斗争了,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了,商品经济也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满足需要”等。斯大林的这种理论,违背了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的理论,更违背了列宁关于过渡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时期”的理论。斯大林在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之间,增加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而且成为社会主义各国占据统治地位理论。
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参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433页)而且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过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也曾受到斯大林的理论的干扰。在评价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毛泽东指出:“他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好处是提出了问题,缺点是把框子划死了,想巩固社会主义秩序,不要不断革命。母亲肚里有娃娃,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共产主义萌芽,没有共产主义运动,如何过渡到共产主义?斯大林看不到这个辩证法。”(《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 第70页)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 第196页)“关于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没有阶级?有没有阶级斗争?应该肯定还是有的,还是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出现复辟的情况--------我们从现在就讲起,年年讲,月月讲,开一次中央全会就讲,开一次党大会就讲,使得我们有一条比较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毛泽东传》1949-1976 1251页)他在《重要指示》中说:“一九四九年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十三年后重提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阶级斗争?------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列宁则不然,他说小生产每日每时都产生资本主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86页)
毛泽东总结了十月革命以后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社会的历史经验,确认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过渡时期的理论,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重新强调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性,不仅继承了马列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列主义,指出过渡时期复辟资本主义的主要危险来自共产党内部,即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在《重要指示》中指出:“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87页)他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继续革命理论,指明了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革命的性质是文化革命,斗私批修;开展全民性的批判修正主义的群众运动;指出商品经济是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等等,并且在我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大演习”,建立了革命委员会的新政府组织,开展了教育革命、文艺革命等,发动了几亿人民群众进行了“斗私批修”的伟大运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震动了世界,开辟了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资本主义复辟,从反面证明了毛泽东继续革命理论的科学性。可见,过渡时期是充满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斗争时期,而不是斯大林所说的是“发展生产,满足需要”的和谐社会。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时说:“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很有文章可做。过渡时期包括一些什么阶段,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也包括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另一种说法是,过渡时期只包括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究竟怎样说法才对,要好好研究。”(《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 第77页)
过去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列主义所说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与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斗争的时期,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
斯大林有关过渡时期的错误,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错误。他是运用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探讨新社会的经济性质,认为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不存在资产阶级了,就没有阶级斗争了,商品经济也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了。而我国的邓总设计师则说:“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贫穷绝对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有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还号召:“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61、265、267页)根本不承认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不承认香港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这是混淆生产关系性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典型代表,和斯大林的认识错误根本不同。由此在我国掀起了一场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大争论,至今仍然是这种错误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
为了避免对社会主义概念产生错误理解,为了避免混乱,马列毛主义者有必要废弃社会主义的概念,直接运用从资本主义过渡的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概念,突出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内容,重新回归马克思、列宁以及毛泽东后期采用的过渡时期概念。以下我们就不用社会主义的概念,直接运用过渡时期。
二,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苏联时期出版了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探索。但是,这是一本完全背离马列主义的书:从内容上看,它否定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从方法论看,是形而上学的,因此,是一本完全错误的教科书,是苏联复辟资本主义在理论上的表现。
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身体力行,组织了几个理论工一起研读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
毛泽东组织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背景,主要是“大跃进”中,我国一些人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当时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阶级斗争的理论占据统治地位。
毛泽东对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方法论方面是完全否定的。他指出:“这本书的基本缺点,是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认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承认他们国内还存在阶级斗争,还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敢像我们这样大讲阶级斗争,大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这本书的写法很不好,总是从概念入手------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证明是正确的。”“教科书的写法,不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读起来没有兴趣,一看就可以知道是一些只会写文章,没有实际经验的书生写的。” “关于产品分配,苏联教科书写得很不好,要重新另写,换一种写法。应当强调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像他们那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不能把人引向‘一个爱人,一座别墅,一辆汽车,一架钢琴,一台电视机’那样为个人不为社会的道路上去。”所以,他的结论是:“总的说来,这次读的教科书修订本第三版下册是若干观点有严重错误,部分的、又是严重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还不能说是完全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有严重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书,说它已经基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目前还不好做这样的结论。”等等。(《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 第800、801、803、807页)这些评语,是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以前写的。
毛泽东批评了斯大林否定过渡时期存在阶级斗争理论的错误以后,如果再评价苏联时期的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定会说它基本上脱离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评价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反复强调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强调商品经济的存在是客观规律,是针对当时我国存在着的否定商品经济的理论。他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倾向不要商业了,至少有几十万人想不要商业了。我们有些号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表现得更‘左’,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同志们,我们才九年,就急着不要商品,这种主张是不对的。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这段里关于商品存在的条件,阐述的不完整。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同上书 上册 第39、56、58页)重新学习毛主席对于政治经济学的这些论述,回想当年人们狂热的共产主义思想情绪,更加深了对领袖人物作用的理解。没有毛泽东这样伟大领袖为社会发展把舵,我国人民必将经历更多的曲折和磨难,为此,我们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而感到自豪!
以上是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据说上海曾经出版过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于当时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开始改革开放,这本教科书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我们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工,也没有看到这本书,所以,无法评论。
这就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历史发展状况。
三, 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从什么地方论述开始?
研究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以,讨论政治经济学从什么地方入手,首先要探讨一下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概念,是划分人类社会的标准,使社会学科能够成为科学的基本理论。
斯大林对生产关系有一个定义。他说:“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甲)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乙)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丙)完全以生产关系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这一切共同构成政治经济学对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单行本 第65页)
我认为斯大林对于生产关系的定义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所说的(甲)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生产过程的资本家剥削无产者的剩余价值;流通领域的劳动力商品买卖;分配领域的资本家获得利润,无产者领取工资;生产出的产品被消费,实现剩余价值的再生产等。这个过程就叫资本主义所有制。因此,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说成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错误的;其次,“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互相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丙)完全以生产关系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经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过程的关系、流通领域的关系、分配领域关系等的总和,而不是斯大林所说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包括以生产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再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生产关系。
正因为斯大林这样定义生产关系,所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从所有制入手,而不是从产品的社会形态分析入手。
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代表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研究商品开始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第一卷 第47页)马克思从商品这个“元素形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于政治经济学来说,具不具备普遍性呢?应该说是具有普遍性。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以物为媒介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文化关系、血缘等关系的区别,就在于各种人与人关系的媒介的不同。经济关系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也是因为物质利益关系是政治、文化、血缘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关系。
既然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以物质产品为媒介的关系,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就必然要通过物质产品来揭示这种关系,否则研究就必定带有主观性。斯大林对于过渡时期的经济关系有一个表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关系的特征,乃是不受剥削的工们间同志的合作和社会主义的互助。”这个“定义”就是没有结合物质产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结论,存在着片面性。他没有论及过渡时期还存在着商品经济,还存在着私有制的残余。只有研究了过渡时期既存在调拨产品,又存在着商品经济这样两种经济关系,才会认识到过渡时期存在着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等,才能得出科学、全面的结论,即过渡时期既存在产品经济,存在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又存在商品经济,相互交换劳动的私有制关系,因此,依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
从资本主义过渡的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形式的产品:一种是调拨产品,另一种是商品。调拨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而商品经济则是私有制社会残存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存在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结构彼此斗争的具体表现,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
1, 调拨产品
毛泽东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批评了我国一些经济学家:“主张现在就消灭商品生产,实行产品调拨”。 “在我们这里,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就是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第39、49、63页)可见,调拨产品是商品经济的对立物,是消灭私有制商品经济以后出现的公有经济的细胞形态。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研究调拨产品,也还没有看到其他著作有调拨产品的研究。可见,对于调拨产品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首先,调拨产品是商品的对立物,是消灭商品经济以后出现的一种生产物的社会形态;其次,调拨产品不以它的使用价值决定,而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斯大林根据商品是一种可以转让所有权的产品这个理论,说苏联的生产资料不能列入商品的范畴,这值得研究。在我们这里,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就是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也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不仅把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而且为了公社办工业,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这些产品,都是商品。”(同上书 第63页)
调拨产品即“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不仅是过渡时期再生产的基石,保证了职工的劳动权利,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解雇、失业的威胁,而且还是整个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乃至外交的支柱。调拨产品体现的社会关系,正是斯大林所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劳动者们分工合作,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共产主义关系。调拨产品的研究,不仅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要研究,而且是未来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 商品经济
过渡时期存在商品经济,是由于经济条件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残存着的私有经济关系。
毛泽东在“大跃进”时期反复强调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到晚年,他则强调指出,商品经济是过渡时期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根源。他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 第413页)
这样,过渡时期经济结构的细胞形态就呈现出来:调拨产品是生长着的共产主义,而残存的商品经济则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整个过渡时期就是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与残存的商品经济彼此斗争的过程,这就是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内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品经济必将逐步取代商品经济,最终一统天下,实现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可见,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依然要从“细胞”形态入手,从研究调拨产品、商品这种形态开始。
四, 关于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有精深的研究,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状况,他对未来的过渡时期经济进行了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就是说过渡时期必然存在商品经济,存在着交换劳动的关系,承认还会存在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过渡时期不存在商品经济。实际情况是过渡时期仍然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过是残存的商品经济:即在大量调拨产品之外的部分;而大量的调拨产品,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必须的“扣除”的部分:包括“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下的总产品中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马恩选集》第三卷 第10、9页)马克思所说的“扣除部分”,是过渡时期社会的“公共财产”,即调拨产品,而总产品中“扣除部分”之后,剩下的分配给个人的部分则是商品经济。这里的商品经济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商品交换中出现了计划价格;包括出现了“货币——商品”,即职工不出卖商品,而直接获得货币购买商品等新的现象。
马克思还指出:扣除部分“虽然从一个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生产者谋福利。”(同上书 第10页)他在这里指出,过渡时期的劳动者实际上存在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又是“私人地位的生产者”。马克思预见过渡时期的劳动者,既是“社会成员”,是公共财富的拥有者,又是“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过渡时期存在的调拨产品,表现了劳动者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者有本质区别;存在着的商品经济,反映了劳动者的“私人地位生产者”的身份,过渡时期就是调拨产品与商品经济的斗争时期,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历史时期。研究调拨产品与商品经济彼此消长的历史过程,就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毛泽东总结了过渡时期的历史经验,不仅创立了继续革命理论,指明了革命的对象、方法,并进行了“大演习”,开辟了向共产主义前进的道路,在政治理论方面为向共产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指明了商品经济是过渡时期复辟资本主义的经济根源,为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重新回归马列主义轨道指明了方向。
现在,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界不仅不研究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统统扔掉了,完全不讲生产关系,不讲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研究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只讲主观的要求和政策,说一大堆大话、空话,历史唯心主义泛滥成灾。
我在文章中大量引用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话,虽然繁琐、不容易懂,但是我学习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收获,写出来供后人参考。
让我们重新沿着马列毛主义指引的道路,推进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吧!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