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逻辑
孔润年
摘要:一、继承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传统:搞清楚什么是无产阶级以及当代无产阶级在哪里的问题非常重要;要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必须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入手;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放弃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立场;无产阶级不掌握生产资料,就无法改变“打工人”的命运;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的区别和连续。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将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结合。三、把握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要围绕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无产阶级经济革命要围绕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来展开;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要围绕解决腐朽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来展开。
关键词:无产阶级革命;历史逻辑;历史传统;历史经验;历史规律
笔者不久前曾在网刊发表过《简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逻辑》一文,因此,本文标题中前置“再论”二字,以示与前文的关联性。
什么是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相对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言的概念,也是与“历史自信”、“历史清醒”、“历史自觉”等相并列的概念。
历史是曾经发生、曾经存在的事实,因而具有不可改变的客观性。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记载、解释、评价等,则具有主观性,也就是会受到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利益观和现实需要的影响。这正是面对同样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同的历史学家往往会有不同的记载、解释和评价的原因。
本文使用“历史逻辑”这个概念,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历史传统;二是指历史经验;三是指历史规律。具体到本文所研讨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逻辑”,就是指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传统、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
一、继承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传统
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国际看,无产阶级追求解放、追求幸福、追求当家做主的革命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无产阶级革命依然任重道远,必须提高革命觉悟,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坚定革命意志,团结一致向前进!
1、搞清楚什么是无产阶级以及当代无产阶级在哪里的问题非常重要。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实践之中,而它对工人运动的指导,又促进了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并且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是以争取、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政治组织。 它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斗争的一定阶段上出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什么是无产阶级?当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在哪里?这涉及到党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涉及到党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可是,多年来研究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很多人认识模糊,根本说不清楚,甚至也不想说清楚了。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就是由雇佣劳动者所组成的工人阶级队伍。这里所说的“工人”,不是指狭义的产业工人,也不仅是指企业中的普通员工,而是一个广义的“工人”概念,即相对于资本主而言的一切雇佣劳动者,是以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与资本进行交换的劳动力,包括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的雇佣劳动者、物质生产部门和精神生产部分的雇佣劳动者,以及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雇佣劳动者。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明确“无产阶级”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确,每个雇佣劳动者,即无产阶级的成员也应该明确。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才能搞清楚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初心使命和自身建设等很多问题。
2、要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必须从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入手。
无产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并不复杂,就是由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存在决定的。“资本”通常是指用于投资的土地、货币、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资本的归属者和控制者就是“资本主”。“资本主”是与“资本家”不同的概念。“资本家”一般是指控制着资本的企业主个人,而“资本主”可以是指控制着资本的企业主个人,也可以是指控制着资本的集团或国家。“资本主”与“雇佣劳动者”(包括普通工人,但又不限于普通工人)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这一特殊社会关系,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政治属性。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把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在此,我们必须提到马克思早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学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这是马克思1847年底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发表的演说的一部分。从1847年下旬开始,马克思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标题,用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上。但是,由于《新莱茵报》被迫停刊,这组论文只发表了前五篇,此后以小册子的形式出版过好几次。1891年,恩格斯考虑到对工人宣传的需要,对该书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写了导言。恩格斯在《导言》中说明了对这部著作进行补充和修改的理由,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阐明了工人阶级不仅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而且是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劳动力并不向来就是商品。劳动并不向来就是雇佣劳动,即自由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者才被迫成为雇佣劳动者。“在我们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是跟任何其他的商品一样的商品,但却是一种完全特殊的商品。问题是,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工资只是人们通常称之为劳动价格的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工人阶级是生产全部价值的唯一的阶级。……但是,这些由工人所生产的价值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那些占有原料、机器、工具和预付资金,因而有可能去购买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那些所有者。”“工人的生命活动对于他不过是使他能够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这种经济关系既是资产阶级生存及其阶级统治的基础,又是工人遭受奴役的根由。”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深入研读马克思这部经典著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无产阶级政党不能放弃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立场。
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深入研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级、阶层(“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共产党宣言》)的状况和关系,并据此制定具体政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就是要超越和取代资本主义,而不可能与其和平共处、长期共存。“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和平共处是根本不可能的,两种制度的对抗迟早必须通过武装冲突直接解决,或者通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式来解决。”“因此,苏共二十二大在这个问题上的绝对化立场就不是列宁主义的——没有考虑到在核冲突的可能条件下实现两种制度的和平共处的客观困难,也没有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斗争的基本事实出发。实践证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是有限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苏联和美国的对抗虽然得到了解决,但结果对我们社会主义一方不利——他们压倒了我们——这同时延迟了客观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结论相反,1961年纲领宣布了一项新结论——即在国家消亡之前,无产阶级专政不再是必要的。这也是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一个严重不良后果。1961年纲领宣称,苏维埃国家是全民的国家,这一状态将一直存在到共产主义完全胜利。这是完全错误的。”“赫鲁晓夫宣布国家是一个全民国家的说法就表明其忘记了列宁关于国家的阶级性的教导。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国家的一种形式是仍然存在的。”(俄共中央新闻处、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新闻处发布:《俄共中央全面否定苏共二十二大政治报告、决议和纲领——Д.Г.诺维科夫在社会主义学者联合会中央理事会上的报告》(冷西译), 来源:昆仑策网2022-01-14)对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怎么能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讲“命运共同体”呢?如果允许资本主义永远存在,那么社会主义还怎么发展,共产主义又怎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2年俄文版序言里就明确说过:“《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历史经验证明,放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无产阶级斗争立场,只讲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主义等折中调和的“命运共同体”,很可能会滑向修正主义,苏联共产党就犯过这种错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我们切不可把策略性的主张与战略性的目标混为一谈。现在流行抽象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人类主义,极力回避阶级分析方法和无产阶级斗争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与旧文明形态的关系,实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发展道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关系。此不想与彼斗争,不等于彼也不想与此斗争。一厢情愿讲“和合”、“调和”的“命运共同体”,只能让对方得寸进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出现暂时的和平、合作是有可能的,但从长远看,战略性的竞争、对抗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从敌强我弱的现实出发,把构建“命运共同体”作为暂时的策略来用,也许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将其作为战略目标来使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总书记亲划重点:贯穿六中全会决议的四个重要内容》2022-01-13求是网)
4、无产阶级不掌握生产资料,就无法改变“打工人”的命运。
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来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形成是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含人力资源市场化)、城市化、私有化的潮流和资本与雇佣劳动制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的市场化配置,是产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根源。通过市场化配置被雇佣的制造业工人、商业工人、交通运输业工人、建筑业工人、农场工人、林场工人、牧场工人,以及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医疗等行业从事体力或脑力、固定或非固定劳动的雇佣工人,人数越来越多,但待遇越来越差,生活越来越难。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农业、农村、农民中转移过来的。他们最初的梦想是逃离土地、逃离农业、逃离贫困,追求自由、追求富裕、追求幸福。但是,进入企业、进入城市、进入非农行业之后,他们才逐渐发现,事情并非自己想像的那么简单,繁重的劳动、频繁的加班、艰苦的环境,激烈的竞争、无尽的烦恼,始终伴随着自己;房租、房价、上学费用、医疗费用、生活费用、交通费用不断上涨,与其收入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巨大。他们在城市里见证了繁华的商业、林立的高楼、穿梭的汽车、匆忙的人群,也见证了偷盗、抢劫、诈骗、吸毒、卖淫、谋杀、污染、事故等并不美好的现象,……于是,他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在调整自己的观念,在重新认识周围的一切。其中有一些人不满足于成为一个被雇佣的“打工人”,也模仿着某些“成功人士”去创业、去拼搏、去当弄潮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总的说,“修的牛毛多,成的独角难”。创业失败的人,只能重回被雇佣的“打工人”境地,其中很多人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看不起病、回不起家、养不起老。有点文化的人,包括学生、记者、作家、画家、教师、学者等,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写在纸上,换取收入,渐渐成了从事脑力劳动的“打工人”。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变成了“谋食难,谋道更难”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随着农业的低效化、非农化、机械化和企业化,随着农用土地被不断发展的城市、交通、房地产所侵占,失去土地和就业机会的剩余农民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是主动逃离农村,而是被迫离开农村、离开妻儿、离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谋生。脱离自己的传统职业和生活环境,转行到大中小城市谋生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广大农村,也出现在广大林区、牧区、渔区。就现代无产阶级“打工人”对待劳动的态度来看:一方面,劳动是他们生活的依靠与意义所在,是体现他们社会价值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劳动感到厌倦,总是“感觉身体被掏空”,期待“明天可以不上班”。尤其是两亿多农民打工人进入现代化城市,面对的却是恶劣的工作环境、严酷的工作纪律、令人发指的工作时间,对他们来说,劳动不是“光荣豪迈的事业”,而是诅咒、惩罚和折磨。随着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人们也对自己的人生处境和社会身份有了新觉醒,明白自己是一个“现代无产阶级”的成员,即被雇佣的“打工人”。即使混得不错,在城市贷款买了房、买了车的人,甚至在高雅的写字楼和民办大学上班的人,如银行职员、酒店职员、企业员工、高校教工,表面上已很光鲜,但本质上仍然没有摆脱“打工人”的身份和命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而只能是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阶级和阶层。
5、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的区别和连续。
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大致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三个层次。其中政治革命的核心是争得民主和夺取政权的问题;经济革命的核心是改变生产关系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文化革命的核心是变革思想观念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问题。无论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史来看,还是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史来看,都有一个从自发斗争阶段向自觉斗争阶段的转变过程。无理论指导,无组织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处在自发斗争阶段的突出特点。在自发斗争阶段,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主要是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缩短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争取工人权利而斗争,具体表现为较为分散的罢工、游行等。有理论指导,有组织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进入自觉斗争阶段的突出特点。到了自觉斗争阶段,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政党和理论指导,懂得加强本阶级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也懂得与农民、市民、学生等其他阶级、阶层结为统一战线,开展更大规模联合斗争的必要性,并且具有了超越眼前狭隘利益,为改变不合理的经济、政治关系,建立更加合理的新社会而斗争的远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就是牢记初心使命,带领无产阶级和全国人民进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过程。(1)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为此,党和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2)中国无产阶级的经济革命,既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革命是对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因而也是社会革命的组成部分。(3)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
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没有让《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真理过时,反而得到了实践和历史的确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雇佣劳动与资本)把社会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现象一点也没有改变,而且还在加剧。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既要不断研究资产阶级的发展变化,也要不断研究无产阶级的发展变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用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或普世主义的立场取代阶级主义的立场。
如果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概括,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的有机结合。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者,是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也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在今后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党要承担伟大历史使命,除了要团结和发挥好全体党员的带头作用,还必须紧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斗,统一战线工作就是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法宝。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很好地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在今后的奋斗中必须继续发挥好统一战线的作用。
2、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理论的指导。
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基本历史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成果,都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是指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制度。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而创建的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政权形式,也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式。这其中提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也就是指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与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党必须永远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
4、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而所有制是经济基础中的核心。我们党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又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决定性反作用,发动、组织、依靠人民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积稳妥地改造旧有的所有制,并进而改造旧有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社会关系,从而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应正确看待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这是根本属性,但又有区别。从经济上,前者是粗放性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后者是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5、必须将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结合。
社会革命的本质是改造客观世界,自我革命的本质是改造主观世界。改革开放实质上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社会革命,目的是改革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配套制度,以便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现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的自我革命。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以改革开放为内容的社会革命,还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内容的自我革命,都还在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三、把握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规律
无产阶级理论家必须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革命规律。历史规律是隐藏在历史现象后面的,是不能直观的内在必然性,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理性认识来把握。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所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给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1、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要围绕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来展开。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在上层建筑方面,有时在经济基础方面。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对解决矛盾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在这个问题上,要多讲些辩证法,少讲些机械论和教条主义。也就是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解放前,我们搞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解决上层建筑的矛盾。解放后,我们搞“一化三改”,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基础方面的问题。今天,我们能不能做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工作,是个解决上层建筑方面矛盾的问题,能不能做好“坚持改革开放”的问题,是个解决经济基础方面矛盾的问题。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讲辩证法,也就是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经济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从需求侧寻找方法,也要从供给侧寻找方法。在政治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研究资产阶级,也要研究无产阶级。既要研究社会主义,也要研究资本主义。
2、无产阶级经济革命要围绕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来展开。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促进生产力发展摆在到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地位。我们为什么要在农村搞土地承包?为什么要在城市搞国企改革,同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说到底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就是说,这些改革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么,今天提倡农村振兴,提倡共同富裕,提倡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所有制关系的改革,也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的。要从这个高于一切的正确目的出发选择改革路径,而不能混淆了手段与目的的区别。无产阶级领导经济革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要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巨大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始终围绕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进行。总而言之,我们判断新时代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正确,要以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是否有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标准。
3、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要围绕解决腐朽文化与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来展开。
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本质,是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思想文化阵地,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占领意识形态的主要领域。其任务就是要改变封建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占居统治地位的历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及其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无疑是一场深刻、广泛、持久的思想和文化革命。进行这样的革命,既涉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涉及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的变革,也涉及文学、艺术、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既涉及处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问题,也涉及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既涉及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问题,也涉及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问题;既涉及文化革命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涉及文化革命和文化发展的策略问题;既涉及文化革命和文化发展的领导权问题,也涉及文化革命和文化发展的统一战线问题;既要涉及高唱国歌,也要涉及高唱国际歌。
2022-01-15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