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永生,锵锵兮铁甲
——五四青年的精神追求
我写这篇文章一是整理一下资料,为想了解五四的人提供一个参考,二是在五四来临之际追慕当年运动青年的热血情怀。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我们必须弄清两个概念即青年和五四时期,青年是指15-24岁,而五四时期是指1919-1921年。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五四的启蒙,成长和回归。我将选取五四代表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讲述。我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思想启蒙,运动中的青年和精神的重归。
思想启蒙
提起中国之思想解放,提起新文化运动肯定不会错过《新青年》,从陈独秀先生进入北大后,它就成了北大的校刊,给同学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许多激进优秀的思想正是通过它在北大,在北京学界广泛传播。在《新青年》杂志的带动下,全国大量进步报刊广泛地传播新思想、新文化。那是中国文化学术界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辉煌年代,各种主义、思想此起彼伏,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保守主义等等思想都各显身手,互有争论。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每当想起这句话,我都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聆听这位长者的教诲,他的名字叫蔡元培。提起这位清末最后的翰林,我首先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是史上反清第一翰林。他更是北大之父,他留学诸国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以书生赢弱的双肩扛起国民存亡的历史重任。在他来北大之前,那里充斥了旧派,思想顽固,作风腐败,八大胡同是学生常去的地方。但是两年后,北大风气一新,学术氛围浓厚,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舞台,学生独立自主,建立了各种研究所,各种社团也纷纷成立。从蔡先生开始中国才真正有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这位先生不仅具有传统君子的智,仁,信,义,让的美德,更是以为思想先进的理想主义道德家,如海纳百川,浩气存焉!他常说“民工神圣”,并为此办了夜校。他是“学术泰斗,人世楷模”,他的精神影响着北大每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敦厚的长者却曾欲以五枚炸弹刺杀慈僖。以天命之年执掌北大。五四前夕是他将巴黎和会的消息告诉了学生们 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他前无古人的鼓励同学们放下书本,以各自的行动行动起来。学生被捕后他又多方营救。为了保护学生他被迫辞职。在这里请允许我称他为“永远的五四青年”。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主将,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就红遍中国。他是一位海归,国学根基深厚,崇尚欧美的自由主义。在北大他是青年的精神导师,他仿佛年轻的柏拉图,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主办的《新潮》请他做顾问,而他也热切的关心着这些青年的成长。运动当晚即嘱咐学生罗家伦写一篇火药味很浓的文章即大名鼎鼎的《“五四”运动的精神》,他当时在上海,我们称其为“不在场的参与者”。
如果说胡适是一位温和的精神导师,那么鲁迅就是意味冷峻的战士,对国人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一生与国人的劣根性做着不屈不饶的斗争,清醒是他不能承受之重。在他的文章里充满了现实的丑恶,旧中国的丑恶。他的话象一把把尖刀扎在中国人麻木的心灵上,让他们重新恢复一些生气。他的话鞭策着五四青年闯出这间黑屋子。
一校一刊成了五四精神的发祥地。
运动中的青年
在写之前。我想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景。
运动当天的情形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我所要说的是这一个觉得是怎样做出的,这一道闪电是怎样划过天际的!
“5月3日晚上的北大法科讲堂,庄严、肃穆。全校一千多位学生静静地集队涌入会场,北京十二所中等以上学校,也派出了他们的代表。大会先请《京报》主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经过情况。邵飘萍已于去年十月在南城珠巢街独立创办了这份报纸,了却了多年心愿。还在《京报》创办当天,在编辑部提笔挥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以此自勉。今天,见他沉痛而激昂地向与会者大声疾呼道: “同学们!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中华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 北大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应该挺身而出,把北京各校的同学全部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会场里沸腾了!紧接着上台发言的还有张国焘、许德珩、谢绍敏以及外校代表夏秀峰。这些热血青年个个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最令全场感动的是那位法科学生谢绍敏,他在发言结束时当场啮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把会场气氛推向了悲壮激烈的高潮。大会当场推举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生界宣言》,罗家伦起草《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并鼓掌通过了四项决议: 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爱国示威YX; 四、定于明天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为了筹备这次YX示威的经费,由傅斯年带头,学生们排起长长的队伍,依次将身上所带的银元、铜板、戒指、手表、钢笔等钱物,纷纷掷到台上的捐赠箱里。 当各校代表匆匆赶回去准备后,大会还在继续,同学们开始了自由发言。一位山东学生提议,要求惩治当初出卖主权,帮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的交通总长曹汝霖,驻日公使章宗祥,以及那位经手各项卖国性借款的币制局总裁陆宗舆。会场上掌声和欢呼声同时爆响,表示出极端的赞成。 又有人站起来说,章宗祥这次带着日本小老婆回国时,中国留日学生手举白旗送丧似地跟着他,白旗丢了一车厢,把他的小老婆都给吓哭 我们为何不对他们三位也来一下 就是说,把白旗送到他们家里去。大家又一致同意给卖国贼送白旗 当夜,住西斋的同学一夜没睡,用撑蚊帐的竹竿和白床单做起了旗子。长竹竿上大旗,短竹竿上小旗子。到天亮时,几乎每一位北大学生手里都有旗子。(以上文章见《北大之父蔡元培》)
那曾经的豪情与慷慨早已化为星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人生,试图回到历史,去寻求是什么让他们站在一起?!
段锡朋,也许大家不怎么知道这个人,因为他并没有什么文章传世,但他却是五四运动学生的最高领袖,同学们亲切的称呼他为“段总理”。他的资料实在很难找。只有罗家伦评价他的一句话-亦儒亦墨亦真诚。这位“段总理”很推崇古代土人陈蕃、李膺等人的风骨,这也是他投身于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罗家伦说,段曾参加《国民》杂志的工作,后来赴欧美留学时也能在读书研究时自成系统;他虽然“不写文章,可是我们把写作给他看,他常有深刻的批评,为我们所佩服”。前面说到,当匡互生准备火烧赵家楼时,段锡朋说“这事我负不了责任。”一般人也许会将此看作是推卸责任,而我却以为这恰是大无畏精神的表现,他是时刻准备为同学们赴汤蹈火啊。1948年病逝海外。
很难想象运动领袖中居然有旧派子弟,他就是傅斯年,他是章门子弟黄侃的学生,国学渊博,却与老师的思想大相径庭,他热爱新文化运动,最后拜胡适为师。在蔡先生来北大之前就曾与范文澜,顾颉刚联名上书。在陈独秀先生被捕后,北京学联又一次秘密开会,而傅斯年、张国焘、段锡朋三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作出了一个令中外学运史永远震撼不已的大胆决定—— 自6月3日起,各校大举出动,示威讲演。凡参加的学生要把胸膛挺得 更高,声音放得更大,要在通衢大街上堂而皇之地讲。如果军警来捕,就 让他们逮捕。如果第一天出发的学生全体被捕,第二天就用加倍的人数出 发演讲。如果第二天发生同样的情形,第三天再加一倍。直到北京中等以 上学校学生三万五千人全体被捕为止,即使鞭笞杀戮亦情甘共受。 这是需要何等的气魄和勇气 当他们一行人走出北大时,都为刚才自己那种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流下了感慨的热泪。他们想象着明天将面对的枪口和马蹄,都觉得生死离别的时辰已经逼近。这位以研究历史著称的国学大师在当时是何等的热血啊!后于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去世。
和傅斯年同为新潮社创始人的罗家伦第一次提出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继承蔡先生的办学思想,为清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寅恪先生曾如此评价他“志希在清华,才是清华正式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即不论这点,像志希这样的校长在清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而他自己也说“我承认我所取的办法,有点非常,或者可以说带点霸气。但同黑暗势力斗争,不能不如此,要求一件事彻底解决,不能不如此……人家对我的仇恨我不管,我为的是清华的前途,学术的前途。”五四运动中他起草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1920年赴美留学。
对于火烧赵家楼的匡互生,一生都回避此事。他一生献身教育,创立立达学圆。他曾说“过去五六年中,我们散在各地参加许多学校经营,有时也将我们的信念去实验,但终于不能得到一片园地供我们自由耕耘……我们渐渐地觉到寻找自己的园地的必要了……我们坚信腐败的教育不能解决纠纷的政治,纠纷的政治不能改良腐败的教育……所以我们决计脱离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实现教育理想。”他的女儿在回忆录中说“我们看,他所以不谈,主要不是出于谦逊,而是出于他认为不过是他的本分,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所以不值得一提,也只有这样才心安。” 1933年4月,好不容易筹来款子重建了立达,匡互生却积劳成疾,去世时年仅42岁。
五四学生领袖中极速左倾的是张国焘,在五四时期是一位风云人物,颇为激进,是国民社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5年9月擅自率8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1938年4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最终老死国外。
还有其他的学生领袖,如起草起草《北京学生界宣言》的许德珩,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33年就义的邓中夏;翻墙闯入赵家楼的罗章龙,1931年因反对王明的左倾路线被开除党籍。
写到这我回到了那一天,看着那些生动的脸庞,焦急的表情,凛然的气质,嗅到了热血的气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真正的反抗。
而我相信那些选择出国留学的青年们必然是怀着探求救国救民的愿望去的,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都归国了,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一生。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在同样热血下不同的灵魂与信仰,比如同样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的梁实秋,他当时是清华的学生,五四YX没有清华的学生,由次清华当是的风气可见一斑。他仿佛是一个“局外人”。他后来是这样评价五四的,“五四运动原是一个短暂的爱国运动,热烈的,自发的,纯洁的,很快就过去了。可是年轻的学生们经此刺激震动而突然觉醒了。”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我们要看到五四青年“民主”,“科学理性”与“自由”的精神。
精神的重归
五四之后中国仿佛迎来了春天,直到新中国建立都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即使是在西南联大时期,学术氛围仍相当浓厚。涌现了一大批大家,许多相当有价值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如被誉为“中国最博学之人”的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论稿》,闻一多先生的《死水》,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刘文典先生的《庄子补正》,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剪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民主”,“科学理性”与“自由”的精神。在这里,五四青年的精神通过他们的血脉一代一代传承。
大跃进及以后的文革时期,五四精神一度被遗忘,青年精神迷茫,找不到文化本位。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一大批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是新一代“五四青年”。在他们身上“民主”,“科学理性”与“自由”的精神仍然闪耀光辉。98年大使馆被炸,学生YX,甚至用砖头砸碎美驻华大使馆的玻璃,仿佛八十年前那以幕再次上演,为了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我们必须进行抗争!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爱国在今天有了新的内容,五四精神在今天应当有新的内涵!第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在未来我们将同每一个国家的青年竞争,人才在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我们不能把目光再局限与自己的周围;第二,要注重自己的中国文化本位,时刻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华夏文化才是你的民族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能流传到现在就已经说明他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你没必要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第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第四,“行胜于言”,要拥有强大的行动力,没有行动,一切就只是空谈!
写到这,文章也就接近尾声了,但头脑里那些声音仍然久久回响。青年之于世,也许还有青涩与幼稚,不免轻狂,但必强过市侩,他们的热血永远是最强劲有力的。夫唯青年之志可气冲牛斗,唯青年之气可黯淡星辰,唯青年之躯可踏破苍穹,唯青年之心可吞吐日月,唯青年之血可化为碧涛!吾国之欲傲立东方,吾民族之欲复兴,唯青年可以壮之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