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倚门卖嘴又卖俏
韩寒倚门卖嘴又卖俏
韩寒最近又开卖了,一面好门,一张溜嘴,一副俏脸蛋。
说巴金、茅盾、冰心文笔不好,我个人也表示赞同,80后的青年好像普遍对他们不是很欣赏。但我也表示理解,如一位老师说的,在兵火年代,一流的人才都上战场拼杀去了,剩下二流三流的人待在屋子里写作,反映时代,关心民族,至少参与到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中,这毕竟是一项社会需要,总该有人把它承接下来,所以,巴金、茅盾、冰心文笔不太好,我认为是未可厚非的,他们至少填补了当时的社会空缺,也算是做出了贡献。这是我对待他们的一个基本态度。
而韩寒实在很会卖嘴,说的话一句一句牵着受众的鼻子走,使之无法摆脱而作进一步思考,认为句句在理,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就是他的营销技巧,善于包装自己的产品,更会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他在博文里表达的基本意思就是:我认为巴金、冰心、茅盾文笔不好,这是我自己的审美观,你不能强迫我按照你的审美观进行审美,他们是你的大师,而非我的大师,你不能因为我的个人爱好区别于你,而给我扣上民族耻辱、缺乏道德修养、忘本的罪名。
乍看上去,似乎真的很有道理,无懈可击。
但这里边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作为巴金、茅盾、冰心的崇拜者,我就会说:
按照你韩寒的逻辑,我尊敬欣赏崇拜巴金、冰心、茅盾,这也是我的审美观,也是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尊敬崇拜的大师被你扣上文笔不好的“罪名”,我当然气愤,我谴责你,就是在行使我的权利我的自由,你既然可以只强调他们的文笔,而抹煞他们在精神层面的贡献,那我也有权利只强调他们他们的贡献,而忽略他们的文笔。为此,而把你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我只是在实现我的权利我的自由。我按照我的标准,就是鄙视你,就是谴责你,反正各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有什么不满呢?我只是用你的逻辑在反对你,你有什么好气愤的呢?
你说,如果觉得巴金、茅盾、冰心文笔好,可以坐下来和你商量讨论,告诉你他们的哪篇文章哪一段那里好,以此来说服你。可是,韩寒小姐,请问我有这个义务必须和你心平气和的商量吗?我为什么要对你这么客气?你事先没和我商量就跑到电视上去骂我的大师,那我自然也可以不和你商量而去报纸上骂你几句,这就是权利,就是自由,就是平等,我没有堵你的嘴,你凭什么来堵我的嘴?口水之战,各有各理,最后谁赢了才是本事。
所以说,韩寒这个人的赖皮功夫是一流的,反对方自然可以采用他的这个技法。偏才嘛!肯定是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
何况,连老舍和巴金都能搞混的人,估计应该不可能耐着性子读完他们的著作,即便你给他指出来哪里好,他也未必找得到地方。
千万别把韩寒当神了,我就认为他没接受多少教育,而事实也是如此。偏才就是偏才,一辈子也成不了全才,何况他偏得也不是特别专(专业的文学技能和专一的文学理想)。
给他安个“民族耻辱”的罪名算是抬举他,“历史的耻辱柱”更不会给他腾地方,能留在历史上的人物无论好坏都是有点本事的,他根本不够格。“忘本”也不太合适,一方面,我认为巴金、茅盾、冰心还构不成中华民族的本;另一方面,估计韩寒此人找不到本,无本。因此,说他“缺乏道德修养”是相对恰当的。
但我认为,他比郭敬明强多了,至少说话还讲逻辑,郭敬明是完全不讲逻辑不讲语法的。
我记得上高中那会,他们的书往往在班上传阅,不出多久,一本新书就变成了豆腐渣,我也读过,但见一般。
韩寒说,中小学生之所以文章写的不好,就是背诵课文的结果。我看,我很多同学写作文都是模仿他这一辈,而不是模仿巴金一辈,其实,模仿同时代的人相对简单得多。这样他说的话就可以有效果了——“反正我觉得,自己的文笔被小学生模仿去了挺丢人的。”
其实,韩寒要是去娱乐圈认真混的话,绝对比他在文化圈里混得好,好得多。我个人认为,他很适合去做一个戏子,戏子嘛,普遍都长着一副俏模样,而他不仅有模样,还有嘴和脑子,绝对能当个霸主,雄霸一方。
戏子一般都没脑袋,比如杨若曦,主持人问她去灾区什么感受,她说:“我去灾区前一天晚上,兴奋的睡不着觉,兴奋得不得了,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么好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象自己站在废墟上,但实际完全不是这样,我没有进前线,只到绵阳……”。本来,杨若曦说这话没有什么错的,大部分志愿者都有她这个心情这个想法,但是当众说出来是很不合适的,并且作为志愿者代表更不应该说这些真话,很多人都会不同意的。
也是这个道理,韩寒骂巴金、茅盾、冰心文笔不好,本身并没有错,社会上不欣赏他们的人不止一个,但是去电视上骂就不应该了,公众人物不仅要对自己的言行承担后果,而且有义务承担更多的非议,这就是契约,我们给你机会和环境牟取暴利,出钱供你玩赛车,给你一个好门面便于叫卖,你就应该相应的有所承担和付出。
有位老师说得好,朱学勤是卖老,韩寒是卖俏。
我觉得,现在卖老的卖俏的一个饭碗,一条心,卖老的培养卖俏的,卖俏的孝敬卖老的。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