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然而,不知为何,五四离80后90后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我清晰地记得,高中时候学校还纪念过五四运动,进行大型植树等活动,集体宣誓爱国救国,真令我们激情澎湃,心中洋溢爱国豪情。进入大学后,五四却愈来愈远了,各高校也是开场文艺晚会就完事,并且普通青年学生是看不到的,晚会时开给领导和小部分“进步”学生看的。教育的缺席和缺失让五四精神和当代青年脱离了。
2004年小泉纯一郎於9月21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阐明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野心。两岸三地的中华男儿走上街头抗议。我亦参加了在济南泉城广场的抗议活动,和山大·山建工等高校的几个男女学生以及几个退伍军人一道作为代表在泉城广场扯起横幅,呼吁群众签名抗议日本入常。当看到数以万计的人在横幅上签名留言,当看到老爷爷老奶奶领着孙子踩踏日本国旗,当看到小孩子挥着旗帜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我难禁泪流满面,仿佛看到80多年前先辈们在街头为民族为国家呐喊的身影。那天我们举着国旗和横幅自豪地接受记者们的拍照,每一个人还在旁边的献血车旁奉献了一袋热血。我们还约定傍晚去“五三惨案”遗址集会以示纪念和缅怀,并表达对日本的愤慨。但我提前接到一位要好的老师的劝告,说公安局会去抓集会的人,不允许非法集会。学校还以开系会为由将学生锁到大会议室里,并且严禁任何人请假出校门,否则一律开除。那晚散会后我走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夜空的月,心底无比悲凉。
现在回想,或许可以明白为什么五四精神渐渐远离了80后90后的青年人。2008年,当看到许多的学子只能在QQ上MSN上挂一颗红心的时候,当我看到也有人号召抵制家乐福的时候,当我看到中国留学生在外国的街头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地自由表达爱国之情的时候,我心如止水,并且嘴角有一丝冷笑。
我怀念真正的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的背景:
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发布归还青岛通电。 4月29-30日,巴黎和会代表参加会议,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条款【第156、157、158条】,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签约。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密电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会见四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国民大会。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学校全部罢课。 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 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 5月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1日,政府查禁联合会。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章、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4日,北京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6-8日,罢工规模扩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11日,总统提出辞职。 6月12日,商人开市。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7日,京津学生,留日留美学生请愿。 6月28日,北京商学界代表再次请愿,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的领导:
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罗家伦(1896-196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前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逝世于台北。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 于方舟(1900-1928),原名兰渚,又名芳洲,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宁河县)。五四运动天津领导者之一。 陈独秀(1879~1942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
-
F2003120214453400000.jpg (32.86 KB)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另一种看法:爱国,自救。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的5月4日,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就此,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使国人异常不满,从而上街游行表达不满。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强国之路的思想文化运动。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社团组织在民国的发展,包括少年中国学会、工学会、新民学会、新潮社、平民教育讲演团、工读互助团等等,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 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 的政府强烈的不满,被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反日的活动,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进一步发展而发挥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贷款,并协助组建和装备一支中国参战军,其贷款还被用于安福国会庞大的贿选开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交换了关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交换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其主要内容为: 1、"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2、关于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日军撤走,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 3、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北京政府在换文中,对日本的提议"欣然同意"。驻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亲递换文,后被北京学生痛殴。在中国对德宣战,与日本同为战胜国,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没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扩大了,这一换文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强占山东的借口。
清末以来,中国的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在西方产品的输入情形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形重要,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合法条件。但结果,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终于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 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 ”。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 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扬州群众火烧日货支援学生
大事记
3月6日,梁启超致电北京政府总统外交委员会[注 1]委员长汪大燮、事务长林长民,报告他从和会上获知的段祺瑞与日本借款和山东问题。
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发布归还青岛通电。
4月29-30日,巴黎和会代表参加会议,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条款【第156、157、158条】,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北京政府,并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上海《大陆报》"北京通讯":"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北京政府密电中国代表可以签约。外交委员会事务长、国民外交协会理事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5月3日下午,以林长民为首的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召开会议,决定阻止政府签约。国民外交协会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当晚北大学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1时,北京学生3000余人从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会见四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国民大会。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学校全部罢课。
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 北京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
5月13日,北京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1日,政府查禁联合会。
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4日,北京学生出动比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6-8日,罢工规模扩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11日,徐世昌总统咨参众两院请求辞职,未被接受。
6月12日,商人开市。钱能训内阁全体请辞。
6月13日,准钱能训辞职,特任龚心湛兼代内阁总理。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6月22日,国务院通电全国,徐世昌总统打消辞意。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7日,京津学生,留日留美学生请愿。
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参 2]
后期
1921年召开华盛顿会议期间。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还在华盛顿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原驻青岛、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日军应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归还中国等。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但是中国通过该条约收回了山东半岛主权和胶济铁路权益。
参见五四运动大事记
学生代表
罗家伦(1896-1969),《北京学界全体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总指挥。浙江绍兴人,字志希。倡导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五四后留学海外,后来担任过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首任校长。逝世于台北。
段锡朋(1897-1948),北京大学学生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会长、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江西永新人,字书贻。逝世于上海。
张国焘(1897-1979),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江西萍乡人。五四后来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代表大会成员。后来因与毛泽东等人产生路线分歧,从共产党占领区出逃。最后死于加拿大。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字孟真。五四游行总指挥。五四后游学柏林、伦敦等地。归国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创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台湾大学校长。逝世于台北。
许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创立九三学社,任主席。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病逝于北京。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后来曾两度担任共产党最高领导人。
张太雷(1898-1928),江苏常州人,北洋大学学生,天津学生联合会评议部部长。后来领导了共产党的广州起义。但在起义中被暗杀。
于方舟 (1900-1928),于方舟,原名兰渚,又名芳洲,生于河北省宁河县(现为天津宁河县)。五四运动天津领导者之一,1928年去世。
马骏(1895-1928),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主席。
孙越崎(1893-1995),北洋大学学生会会长,学生代表
周恩来(1898-1976),天津觉悟社领导人。后来成为共产党重要领导人。
郑振铎(1898-1958),作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原名澄,字云先。中共创始人之一。
何葆仁,复旦大学学生,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
运动主要领导人、支持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鲁迅(1881-1936),中国近现代思想家、革命家、文豪,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者。
五四时期的相关团体
少年中国学会:一些不满现状、主张社会改造的青年组成。根据马志尼在西方创造“少年意大利”创建。1918年6月30日发起,7月1日正式成立。发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钊、陈愚生、曾琦、雷宝菁、张梦九。王光祈是学会初期的主要负责人。学会存在达六年之久,先后入学会的有120多人。总会设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设有分会,国内许多省份都有它的会员。在国外,旅居法国的会员最多。刊物:《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和《星期日》。1925年五卅运动兴起后,学会分裂,无形解散,停止活动。
新民学会:共产党早期组织,1918年4月14日成立时,1920年底70余人。发起人毛泽东、蔡和森,包括李维汉、向警予、蔡畅、谢觉哉等。起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192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半淞园主持在沪会员会议,讨论确定学会的态度是“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 ”。7月,旅居法国的会员在蒙塔尔集会,议定学会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后,新民学会便逐渐停止了活动。
国民社:1918年5月,中国留学生因反对《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罢学归国后,在上海成立了学生救国团。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国民社,1919年1月创刊《国民》杂志。国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的支持,团结了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会员近200名。
新潮社:《新潮》(英文名称是,即“文艺复兴”之意)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口号,与当时的《新青年》杂志相呼应。它是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团,主要发起人是傅斯年、罗家伦。该社1918年1月19日开始成立,19年元旦创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学会。成立时会员21人,1919年底发展到37人。“五四”后不久,傅、罗先后出国留学,新潮社即停止活动。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大学生组织的一个社会团,主要发起人是邓中夏、廖书仓等。1919年3月成立,1925年结束活动,会同曾发展到六七十人。
觉悟社:为打破天津男女学生的组织分开局面,1919年9月16日创建。当时社员有21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马骏、刘清扬、谌志笃等。这个组织比较严密,对外废除姓名,发展新社员必须有三名以上社员介绍,由全体社员讨论决定,他们用抓阄办法决定每人的代号,周恩来就是“伍豪”;邓颖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该社创刊《觉悟》,其中周恩来撰写《觉悟的宣言》等。后来周恩来、郭隆真等因领导学生运动被捕,觉悟社转地下。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大学学生高崇焕、邓中夏等十九人发起。
民治主义同志会: 1922年春天,由北京大学九个学生发起的。这九个人是王汝(后改名昆仑)、傅汝霖、钟汝中(后改名天心)、陈兆彬(后改名君朴)、邹德高(明初)、陈铭德、谭克敏、袁世斌、姜绍谟等。
孙文主义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广州成立,后改名孙文主义学会,因黄埔军校组织反共的孙文主义学会,又改为中山主义大同盟。这个同盟是由八个青年发起的,即郭春涛、邓飞黄、李诚之、于振瀛、李世军、延国符、廖维藩、王炳钧,后来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黄少谷(湖南人)等二百余人,后大部成员入汪精卫的改组派,并服务冯玉祥。
实践社:发起人李寿雍、许孝炎、邓文(火军)等。除邓文于1926年同李大钊先生一同遇难外,其成员大部分均倾向于支持国民政府。
兴中学会:发起人童冠贤、王次甫、王礼锡等。此派以不左不右自命,后来王次甫加入新政学系,童冠贤则在蒋战败时,“人弃我取”地当上了政府的立法院长。学会经费由商震供给。
诚学会:是四川学生邹附初、陈铭德、郑献征等所组织,是企图插手四川政局的地方性组织。大部分是民治主义同志会会员,与四川军阀刘湘等有联系。
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
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思想文化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反封建思想的发展,与尊重中华文化的复古思潮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由于在1919年10月,总统举行秋定祭孔,同时组织了四存学会,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学”为宗旨,1921年更修订了《褒扬条例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封建礼教。梁启超和梁漱溟则高唱中国文化优越论,反对学习西方的文化,反对中国革命派,同时抵制马克思主义。可是,在五四运动中,一些五四动的人士反对中华文化道德思想文化,又推行了新文化运动,更提出“打倒孔家店 ”、“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不过之后中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渊源很大程度来自于五四时期的西化理论
对外关系
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签字,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利益和权益能够保留下来,相反,刺激了日本吞并中国,排挤其他列强的速度。由于北京政府的失败,各地军阀利用北京政府的无力,相互攻伐,加剧了中国的内乱。
1921年到1922年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十项原则”,山东问题得到解决,日本把青岛交还给中华民国政府但是胶济铁路仍由日本控制,山东实际仍由日本控制,中国权益没有恢复。
社会经济
学生和群众的抵制日货,一定条件下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的社会经济依然无法摆脱遭受欺凌的厄运。
教育方面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动下,教育界引起巨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废除学监制,在“开放女禁”呼声下,1919年秋,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妇女权利在五四影响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戊学制),小学六年,初中四年,高中两年,大学四至六年,以美国为蓝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学艺术
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五四以后,中国出现了大小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深远。这个时期,出现了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政治方面
五四运动使苏俄在中国播下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种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党的改组便充份显示出当时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对暴力革命的绝对化,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一种破坏而非建设作用。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依然不断,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评价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故中国大陆一直存在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尤其在党活动中被视为重要纪念,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学校、机关都对其形式非常重视,每年都有大型的纪念活动出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