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农村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吴仁宝同志
惊闻吴仁宝老书记逝世,深表哀痛。华西是吴仁宝老书记带领下坚持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一面旗帜,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华西的成功具有科学社会主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毛泽东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伟大的实践成果。新自由主义对华西和吴仁宝老书记的抹黑,丝毫掩盖不了华西和老书记的光辉。为了表示对吴仁宝同志的深切怀念,特重发本人07年再去华西后的两篇随感。并祝愿华西村继承老书记的遗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新的胜利。
也来说说华西村这个典型
1、不论是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改革的角度,华西村都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全景的缩影。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华西村改革和发展的轨迹,典型地代表了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三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1)组织起来,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2)实现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3)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镇化;
从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而言,而不是就每一个村庄个体而言,这是一个经典的三步曲,实际上也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为什么必须承认我国农村改革前有“左”的错误,这从吴仁宝的偷偷改革中就可以得到印证。华西村的农业基本建设是没有偷懒的,学大寨也是认真的,是真抓实干的。但他们早就知道无工不富的道理,所以六十年代就偷偷搞工副业,抓收入,抓钱。这在当时是被看成不走正路的,是资本主义倾向,要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的。这说明当时的政策确实很“左”,什么都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没有认识到农业基本建设已经完成的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和工副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下一个必经阶段。说明当时对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所以,吴仁宝当时的改革只能偷偷进行。说是改革,实际上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农村的老模范史来贺也是带领刘庄这样干的。七十年代,刘庄生产的拖拉机小喇叭就响遍全国了。
3、有意思的是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吴仁宝、史来贺们抵制“左”的错误的偷偷改革,却恰恰成了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条件,集体经济有了二三产业支撑,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反倒绝了分田单干的路。相反,“左”的错误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压抑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欲望,也堵住了农村产业革命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前进道路,这又成了集体经济逐渐丧失活力,最后一窝蜂走上分田单干的原因。
4、要承认吴仁宝的改革比小岗村的改革要高明的多,并且走的也不是一条路。道理很简单,一个符合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靠集体、靠组织起来的力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走共同富裕的路,越走越宽广。另一个是组织散了,失去了体制依托,成了一盘散沙,大大延误了向现代化发展的时间,也增加了发展中的苦难。
5、华西比其他同类典型更有意义的特点在于,他不仅仅是自己发展了,而且带动了周边的农村,现在的大华西已经发展到20多个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我认为大华西就是一个改革了的人民公社,是用现代企业制度改掉了人民公社已经过时的东西,继承了人民公社合理的内核,解决了农村工业化不可能在每一个村实现的矛盾,解决了工业和农业割裂造成的矛盾,解决了先富带后富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初简单化地解散人民公社,而不是逐步进行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全局性的败笔。
从这个角度上看,华西这个典型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难怪胡锦涛总书记在肯定吴仁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做的贡献时,连说两个“谢谢你、谢谢你”。
2007-8-31
华西这个典型不是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
有人说,华西村就是个个案,是个偶然的现象,没有什么普遍意义。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华西这个典型至少可以折射出这样几个问题:
1、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产业革命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离开这个过程,就谈不上什么农业的现代化。华西的历史发展正是这一本质和规律的生动体现,华西如果不是及时地由农业扩展到二三产业,就根本没有今天的现代化水平。
2、中国农村的这一现代化进程已经经过了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以解决粮食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是经过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力量靠农民的劳动积累打基础的阶段;第二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根本变革的阶段,农村开始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问题,同时经过以工补农使农业最终现代化。华西的“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建厂,九十年代造城”是个非常具有时代特点的形象的概括。
3、有人说,华西是靠搞工业富起来的,全国农村都搞行吗?我说肯定不行,因为那违背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分工协作的客观规律。所以有人就得出华西这样的典型不能“复制”的结论。为什么非要“复制”呢?“复制”太有点教条主义的嫌疑了。华西不能“复制”就没有典型性吗?恰恰相反,华西的实践经验却正好回答了不能村村搞工业的问题。你看,20个村的大华西,是村村各自为战搞工业吗,不是嘛,是五个统一基础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分工协作嘛。20个村还抵不上过去一个公社的规模吗?毛泽东希望的公社工业化,我看就是现在的大华西,只不过没有了“公社”这个名称罢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农村城镇化,肯定华西这个点型,是不是也看到了只讲城市化,把农民都轰到大中城市当雇佣劳动者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呢?我不好妄断。
4、华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她的成功可以使我们反思很多重大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大寨代表了哪个艰苦奋斗的农业经济时代,但后来不行了,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上是没有及时进入产业革命的阶段;大邱庄也曾名噪一时,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在农村产业革命初期几乎独领风骚,但禹作敏人亡政息,经历了很大的曲折;只有华西是完整的、连续的,并且是可持续的,几乎浓缩了共和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全部真谛,也昭示了未来。她的内部的各种制度建设,包括财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等等,为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5、我为我国能够出现吴仁宝这样的“共产党的人精”感到自豪,还有为做十七大代表的黑龙江兴十四村的书记付华廷、河南南街村的书记王宏斌和已经去世的刘河南刘庄村的老模范史来贺等一批这样的农民领袖人物,他们对我国农村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把握,要比几乎所有的学者、教授、专家和官员都深刻、都准确。只讲农业的现代化,不讲农村必然要经历产业革命;只讲种地适合家庭单干,不讲现代工业化进程需要分工协作;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几亿农民拉到户自为战、村自为战,几近一盘散沙。难道华西的成功还不能说明什么吗?
2007-9-1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