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经济 > 三农关注

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解读

王伯鲁 · 2014-07-15 · 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不是简单地重复古代类型的公有制,而是更高级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展开的基础。

  马克思生活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时期,农业的基础地位使马克思一开始就注重探究农业问题。他深知“一切工业劳动者都要靠农业、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的产品维持生活这一早已尽人皆知的经济事实。”[1]对农业问题的关注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对农业问题的论述散见于他各个时期的著述中。单从1868年1月3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我们就不难窥见马克思探究农业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我想向肖莱马打听一下,最近出版的有关农业化学的书籍(德文的)哪一本最新最好?此外,矿肥派和氮肥派之争现在进行得怎样了?(从我最近一次研究这个问题以来,德国出版了许多新东西。)他对近来反对李比希的土壤贫瘠论的那些德国的情况了解点什么吗?他知道慕尼黑农学家弗腊斯(慕尼黑大学教授)的冲积土论吗?为了写地租这一章,我至少要对这个问题的最新资料有所熟悉。”[2]马克思的农业技术思想以种植业为核心,兼述林业、畜牧业、渔业等技术形态,依附于他对农业、农民、土地所有权、地租等具体问题的研究。

  一 农业及其技术形态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形成的基础产业门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采集野生植物果、籽、根、茎的活动。农业概念的外延宽广,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泛指种植业、养殖业以及依附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副业,有时还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类利用生物的生理机能,通过劳动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环境条件,从而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等生活资料。一般而言,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3]398

  从本质上说,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变革和控制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模拟和营造有利于农作物丰产的良好自然环境。“农业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因为除了机械过程和化学过程以外,还有有机过程,而对自然的再生产过程只要监督和指导就行了。”[4]农业技术就是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从内涵角度看,农业技术就是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出发,依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对其生长、繁育过程或种质进行人工干预的机制。促使农作物丰产的耕作、栽培、管护、收获等环节,以及相关生产资料及其操作程序等要素构成了农业技术体系。

  马克思曾多次论及人们对农作物生长的技术性干预。例如,“印度、波斯等地,在那里人们利用人工渠道进行灌溉,不仅使土地获得必不可少的水,而且使矿物质肥料同淤泥一起从山上流下来。兴修水利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产业繁荣的秘密。”[3]561再如,“所谓永久性改良,——这种改良通过各种耗费资本的方法来改变土地的物理性质,部分地也改变土地的化学性质……一块土地天然是平坦的,另一块必须加以平整;一块土地有天然的排水沟,另一块则需要人工排水;一块土地天然有很深的泥土层,另一块则必须用人工去加深;一块粘性土地天然含有适量的砂,另一块则只有靠人工造成这种情况。”[5]840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6]204其实,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始终是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轴心,也是孕育和催生产业技术的温床。从外延角度看,农业技术因农作物种类、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差异,而表现为种类繁多的具体形态。尽管这些技术形态之间千差万别,但总可以归结为农艺流程技术与品种技术两大类。前者围绕农作物生长过程展开,由生产资料基础上的耕作、栽培、管护、收获、贮藏等生产环节构成;后者指改良农作物种质的选种、育种、杂交、嫁接、转基因等方法,以及相关仪器设备及其操作程序等构成的体系。

  农艺流程技术以农作物生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松散,可塑性与周期性较强,内容庞杂。从作物生长过程看,它由阶段性与普适性技术单元综合、串联而成。“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7]65这里的“阶段”是相对于农作物生长周期而言的,如间苗技术只在作物生长的幼苗期施行,收割技术只在作物成熟期使用等。“普适”是相对于地域、气候、作物品种而言的,如施肥、灌溉技术在多数地域,对于多数农作物都是适用的。品种技术形态则是在农艺流程技术基础上,分化派生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育种技术体系,兼有农艺流程技术形态的特点,集约程度较高,科学性较强。[8]这两种技术形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基础。

  现实农业技术形态往往因地域、气候、作物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呈现出以农作物种类为主线多簇技术体系串联、并存的格局。与工艺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前后相继、同时并行、循环往复不同,农艺技术主要展现为诸环节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依次出场与退场,难于实现空间上的并行推进与连续不断。即一个技术环节结束后,只有等到农作物生长的下一个周期的同一阶段,才会重新投入使用。在这一漫长的间歇期内,该技术环节会暂时游离于技术运行过程,处于“休眠”状态。同时,某些技术环节是否投入使用,还取决于当时农作物的生长及其环境状况。这也是农艺流程技术与工艺流程技术的区别。

  二 小农技术形态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解体与农业生产工业化的兴起,是19世纪西欧农业发展的主旋律,引起了马克思的更多关注。他指出,小农经济“土地所有制的这种形式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土地分成小块耕种的方式,排斥了采用现代农业改良措施的任何可能性。”[7]66小块地制度是小农经济的基础,“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9]830小块地制度是由小农技术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是封建社会农业技术的必然产物。即使封建地主拥有大片土地,也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而难于实行统一的大规模耕作,还必须通过租种的形式由众多佃户分散耕种。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生产方式开始妨碍工业生产的纵深发展,阻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6]830马克思认为,“在小块地制度下,土地对于所有者全然是生产工具。但是土地的肥沃程度随着土地被割碎的程度而递减。使用机器耕作土地,分工制度,大规模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开凿排水渠和灌溉渠等,都愈来愈不可能实行,而耕作土地的非生产费用却按照这生产工具本身被割碎的比例而递增。”[10]

  在马克思看来,与手工业技术形态相对应,小农技术形态也是封建主义时代技术成就的具体表现形式。小农技术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低级阶段,其特点可以概括为:

  (1)对农作物生长的干预少。小农技术以农作物的自然生长为基础,靠天吃饭,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对农作物生长的干预范围小、程度浅。例如,小农技术体系中很少设有治虫、灌溉、土壤改良、育种等技术环节。

  (2)以手工劳动方式为主导。生产工具多为手工农具,依赖人力、畜力、自然力驱动,使用范围狭小、生产效率低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11]229

  (3)劳动分工层次低。小农不仅要独立地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总是“独立地经营他的农业和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村家庭工业。”[9]890-891在小农生产方式中,“就劳动过程是纯粹个人的劳动过程来说,同一劳动者是把后来彼此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的。”[6]555这种落后的劳动方式制约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4)技术的封闭性。与小农生产方式的孤立性和分散性相对应,小农技术体系相对封闭,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较少,对其他产业技术的依存度低,难于及时吸收外部先进技术成果,因而常常陷于停滞状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犁完全不包含新的原理,而且根本不能引起工业革命。它完全适合于小生产的范围。在这里,牲畜的作用和以前一样,是搬运和拖拉重物,也就是作为活的动力……动力和工作机的结合也同样不包含新的原理。把犍牛或马套在犁上,或者套在大车上,是同样容易的。在单纯采用畜力的情况下,随意运动的原理仍然占主导地位,纯机械动作隐藏在随意运动的外表之下,因而不引人注意。”[12]417

  三 农业技术的科学化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用价值的逐步显现,在资本的征召与整合下,以求知为核心的传统科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开始朝着推动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向狂奔,成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得力助手。“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12]570“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12]572科学研究的实用化取向必然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技术也开始自觉地接受科学研究的引导,出现了技术的科学化趋势。

  以小农技术形态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技术,是农民世代摸索与经验积累的产物,发展缓慢,效率低下,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加快农业科学发展,推进农业技术的科学化、工业化,就成为资产阶级的现实选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5]696“资本能够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的是比较短期的,如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比较长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设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经营建筑物等等。”[5]698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究农业生产活动,并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古典农学和农业技术体系。近代以来,在科学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被逐步纳入科学研究范围。生物学、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验方法,也开始渗入农学研究领域。人们对作物、土壤、肥料、气候等都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发育健全的农业科学门类,实现了从古典农学到现代农业科学的飞跃。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农业技术开发,逐步以相关科学成果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从而打破了以经验摸索为主导的小农技术发展模式。这就是农业技术的科学化。“随着自然科学和农艺学的发展,土地的肥力也在变化,因为各种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发生变化。”[5]867在这里,“被人利用的手段”就是农业技术,它的发展源于科学研究的推动。“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13]

  农业科学是以化学、生物学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门类,兼具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特征,其研究成果容易渗入农业技术体系;同时,农业技术体系的开放性、多元性特征,也为众多科学成果的渗透、转化提供了可能。马克思认为,当时农业的发展之所以落后于工业,原因就在于支持农业技术开发的科学,落后于支持工业技术开发的科学。“工业的前提是比较老的科学——力学,而农业的前提是崭新的科学——化学、地质学、生理学。”[14]“如果真正农业上的资本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的构成,那么,这首先就表示,在生产发达的各国,农业的发展没有达到加工工业那样的程度。撇开其他一切部分有决定作用的经济情况不说,这个事实已经由下述情况得到说明:机械学,特别是它的应用,同发展较晚而且部分地还十分幼稚的化学、地质学和生理学,特别是同它们在农业上的应用比较起来,发展得比较早,而且比较快。”[5]856

  四 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改造

  在马克思看来,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必然要求以大农业生产方式取代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以机械化为标志的新型农业技术形态,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15]504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民的劳动则是孤立的,他们的生产资料是零星分散的……由于农艺学的新发展,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已经老朽了。”[16]597“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虽然种地的人数减少了,但土地提供的产品和过去一样多,或者比过去更多,因为伴随土地所有权关系革命而来的,是耕作方法的改进,协作的扩大,生产资料的积聚等等。”[6]817恩格斯也探讨过当时农业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农业里面也发生了变革……大佃农开始下本钱来改良土壤,拆毁不必要的篱笆,排干积水,施以肥料,使用较好的农具并实行系统的轮作制。科学的进步也帮助了他们:亨·戴维爵士把化学应用于农业得到了成功,而技术的发展又给大佃农带来许多好处。”[17]

  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改造是在农业技术的各个环节全面展开的。例如,“修建巨大规模的排水工程,采用圈养牲畜和人工种植饲料的新方法,应用施肥机,采用处理粘土的新方法,更多地使用矿物质肥料,采用蒸汽机以及其他各种新式工作机等等,总之,耕作更加集约化就是这一时期的特点。”[6]742资本在向农业领域渗透的同时,也把科学与技术纳入自己的运行体系之中,一方面使它们服务于追求剩余价值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迅速改变了农业技术的面貌。“在这个时代里,不单是科学的农业,而且还有那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正同机械的纺织业排斥了手纺车与手织机一样,这种新式的农业生产方法,一定会无法挽救地摧毁小土地经济,而代之以大土地所有制。”[11]368

  农艺学是以农作物栽培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技术科学。随着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农艺学也走上了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发展道路,成为培育新型农业技术的温床。“农业资本家把农艺学应用到他们的土地上来又提高了土地的出产。”[16]630同时,以机械化、蒸汽化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及其技术成果,容易替代农业生产中的手工工具,也是推动农业技术变革的基本动力。“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块土地上,同样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这就是说,肥力虽然是土地的客观属性,但从经济学方面说,总是同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现有发展水平有关系,因而也随着这种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5]733马克思认为,农艺学的发展推进了农业技术的自觉开发,机器大工业又为新型农业技术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经营。

  马克思认为,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是在小农技术基础上展开的,是工业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的结果,同时也是工业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然产物。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改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蒸汽化。马克思认为,农业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因为工业可以提供农业大规模经营所需要的一切技术手段。“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最陈旧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6]551机器生产是大工业的标志,也是农业技术工业化的标志。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农具;同时,蒸汽动力也取代了人力、畜力、自然力,成为驱动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在马克思的晚年,内燃机、电力技术日趋成熟,显示出小巧灵活、动力待续稳定、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逐步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驱动农业机械的主力。同时,化学肥料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轮作制、人造肥料、蒸汽机、动力织机同资本主义的生产也是分不开的。”[18]

  (2)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化的农业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干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工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这就为促进农作物丰产的农业技术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它促使农艺流程技术环节增多,技术链条延伸。众多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弱化了农业生产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依赖,从而使农作物的丰产有了可靠的保障。“农业的改良方法。例如,把休闲土地改为播种牧草;大规模地种植甜菜,(在英国)于乔治二世时代开始种植甜菜。从那时起,沙地和无用的荒地变成了种植小麦和大麦的良田,在贫瘠的土地上生产的谷物增加两倍,同时也获得了饲养牛羊的极好的青饲料。采用不同品种杂交的方法增加牲畜头数和改良畜牧业,应用改良的排灌法,实行更合理的轮作,用骨粉作肥料等等。”[12]599

  (3)大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马克思认为,小块土地经营有碍于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土地的集中则有助于打破封闭的小农生产模式,这就为农业的工业化与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资本的介入又为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持与驱动力量。“现存的大地产将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让联合的劳动者来经营大规模的农业,只有在这种巨大规模下,才能应用一切现代工具、机器等等,从而使小农明显地看到通过联合进行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19]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又为土地的流通与集中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具有这样一种优越性:它是采取工厂方式经营的,而地租(即土地所有权)也像任何其他交易所证券一样,都是活动的和流通的证券。采取工厂方式(按照大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必然会使土地流通起来,使它成为自由交易的对象。”[15]504

  (4)技术体系的开放性。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淘汰了小农生产方式,使农业与工业、商业、科学研究等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农业技术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工业、商业所提供的技术装备与农资产品,而且也不断地吸纳农艺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的科学成果,以及机械、化工、水利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从而使农业技术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农业技术的工业化也刺激了农业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分工。“由于这种集中(指土地),才能在农业中使用机器,实行大规模的劳动分工,并使英国的工业和商业同农业互相配合。”[15]504在这里,农业生产分工展现在纵横两个维度上,横向上的分工是指劳动生产种类、农作物栽培品种的单一化,纵向上的分工则是指农艺流程技术环节上的专门化。农业生产分工反过来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总之,当时以机械化、蒸汽化为核心的农业技术的工业化改造,是在农业生产的多个领域渐次展开的,既强化了原有的农业技术环节,也孕育出一些新的技术簇系。它以机器劳动方式替代手工劳动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拉开了石油农业革命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既看到了当时农业技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也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农业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6]552

  五 社会主义农业技术发展构想

  在揭露资本主义农业弊端的同时,马克思也注重探索未来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模式。“资本主义制度同合理的农业相矛盾,或者说,合理的农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不相容(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合理的农业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农的手,要么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控制。”[5]139在有关俄国村社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在西欧和俄国革命胜利的条件下,有可能利用社会主义大农业对村社土地公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其中涉及未来社会主义农业的所有制形式、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等重要问题。其实,把马克思准备给查苏利奇的四个复信草稿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关于俄国的农民公社、农业生产的集体形式的综合性概述。”[11]430-452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的分析相对应,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构想,从中可以窥见社会主义农业技术体系的轮廓。

  (1)土地公有制。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不是简单地重复古代类型的公有制,而是更高级更完善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生产展开的基础,“我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我们所拥有的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只有在大规模耕种土地时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11]637在马克思看来,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借助农艺学、化学、生物学、工业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把土地小块耕种的个体劳动变为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劳动,进而构建各类新型农业技术形态。

  (2)社会主义农业合作论。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农业将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展开的工业化的合作劳动,是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利用机器进行生产、密切合作的集体劳动。“俄国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这特别便于他们从小土地劳动过渡到合作劳动,并且他们在公社草地的割草以及像排除沼地积水等集体作业中,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行了合作劳动。”[7]65“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它可以借使用机器而逐步以联合耕种代替小土地耕种,而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又非常适合于使用机器。如果它在现在的形式下事先被引导到正常状态,那它就能直接变成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不必自杀就能获得新的生命。”[11]451从社会技术视角看,这里的合作劳动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更高级的农业技术形态。

  (3)科学与工业技术的支撑。合作劳动的基础并不是单纯的土地合并或协作劳动,而必须具备设备、肥料、农艺科学与技术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一切生产要素。集体劳动所需要的这些设备、肥料等生产资料,只有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才能生产出来;农业技术也只有在农艺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建构和持续发展。“在这些土地上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大规模地经营农业,以利于全社会。”[15]3这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义农业的组织形式,集体劳动只有在先进的农业技术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展开,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0]“那时,城市工业就能腾出足够的人员,给农业提供同以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13]马克思还认为,未来社会要建构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合作农业,还需要有最初的创办费用。这些费用既要用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也要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这表明未来社会实行合作生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精神文明水平。

  总之,上述有关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的梳理与解读工作仅仅是粗线条的,既未穷尽马克思农业技术思想的全部内容及其细节,也未能揭示他的农业技术思想与其他技术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马克思技术思想形成、演变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处的地位。这些解读既有视野狭窄的局限,也有理解不准确的嫌疑,有待于今后研究的深入与学界的批判。

  王伯鲁(1962-),男,陕西韩城人,哲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3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75.

  [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0.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70.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五月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