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主要原因之一,是要扩大内需和建立内循环,即让发展经济的目的重新回归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巩固中国经济的自主性。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产业振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实现扩大内需和建立内循环的目标——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
前两篇讲了实现产业振兴的“自主性”和“在地性”原则,今天接着说“综合性”原则。
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的“综合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包容性发展,坚持多功能性发展,坚持四生共赢(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发展,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治理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这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坚持乡村振兴之产业振兴的“综合性”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以公有制占主导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就是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追求产业振兴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就是要追求产业振兴与人的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治理制度的发展统一,就是要追求产业振兴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等等。产业振兴,绝不是也绝不能为了少数人和资本的利润最大化而牺牲其他,否则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不仅不能实现富民强国、扩大内需和建立内循环的战略目标,还会演化成一场灾难!
有经济学家说,产业振兴就是要让企业赚钱,就是要让企业赚更多的利润,企业不应承担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企业更不能“办社会”,否则产业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是真的吗?
河北周家庄“公社”也是一个企业,办有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公园……周家庄的社员及子女,看病、读书、养老等都不用自己掏钱。从1952年起至今,周家庄公社的发展越来越好。全国各地大约有数万个学周家庄公社的村庄,现在发展得都不错,无一例外都是各地的示范村。“周家庄模式”的发展秘密,就是坚持了“综合性”发展原则,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与时俱进,现在也步入了邓小平同志设计的“二次飞跃”,集体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奋进。
过去,全国各地有许多与周家庄公社类似的国营农场,为了让国营农场轻装上阵一心一意追求利润,农场办的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庄稼及动物医院等都统统甩给了政府和社会,结果怎么样呢?有几个国营农场能跟周家庄公社比经济效率的?当然,人的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治理制度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凝聚力和奋斗精神等,就更没法比了。
河北还有一个典型大午集团,其是全国最知名的、最名副其实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果这家集团说自己是农业龙头企业第二,估计没有企业敢自称第一。从盐碱地上养小鸡起步,没要过政府补贴,没要过银行贷款,完全靠自力更生综合发展起来,硬是把一片盐碱地变成了一座城,不仅是产业城(一年利税8个亿左右)还是农民城、教育城、医疗康养休闲城、生态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城。自建医院赚病人的钱是集团的耻辱,养老院赚老人的钱是集团的耻辱,集团发展就是为了社会,就如同在“办社会”,就是要通过“为社会”“办社会”促进集团的发展壮大。在农村人、地、钱等要素净流出的几十年里,这片盐碱地上的人、地、钱等一直是净流入的。所以集团越办越大、越办越好,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就是坚持了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和人民性。我敢肯定,没有了这家集团创始人孙大午,或者违背了他的发展理念——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一定会急转直下!
无论是周家庄公社农民集体,还是大午集团,没有一个负责人的老婆或老公在国外生活,没有一个人把财富转移到国外,更没有人把集体和集团的财富转移到国外。他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他们的实践证明只能通过自主发展、在地发展、综合发展才能实现。
煤矿开采完了,财富和老婆孩子都去了国外,留下的是污染和矿坑、还有病残者及老人,这是一种模式;盐碱地变成产业城、工作城、生活城、生态城、幸福城、福寿城……这是一种模式。
他们反市场了吗?没有,他们喜欢市场。他们封闭了吗?没有,他们不断开放,不断吸引人、财、物及合作伙伴流入。他们“办社会”受损了吗?没有,“办社会”可以增加人民群众福利和增进幸福感,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可以增强员工及社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可以创造和积累巨大的社会信用资本,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合作伙伴……这就是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发展!温铁军先生此时提出人民经济“四性”,很及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