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感觉,在未来30年,我国乡村的治理体制和经济发展走向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财政危机,会倒逼乡村治理体制“革改”
从现在开始,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将进入慢车道,主要原因是省级及以下各级财政的非税收入增长“源泉”已近枯竭,而财政支出增长是刚性的。当财政可支配收入捉襟见肘的时候,体制内日子最难过的一般都是基层。
财政状况,从来都是治理体制自我改革或“革改”的第一动力,纵观历史皆是如此。基层发生的一切改革或“革改”,都与上级政府财政甩包袱或扩大其权威的行为直接相关。基层想得到上级多一点点权利,必须以创造更大的增量为上级贡献更多的“财政收入”为前提,反之亦然。
改革,就是翻过去。“革改”呢,就是翻过来。
大家所记忆犹新的改革或“革改”,如联产承包、分田单干、教改、医改、卖企业、卖资产、卖土地、卖指标、卖证照、卖文凭、卖户口、卖经营权、卖管理权等等,都是上级财政减少包袱或增加短期收益而诱导或默认基层的作为。简而言之,上述所谓基层改革或“革改”之所以能如雨后春笋,基本都是上级财政为甩包袱或获得短期收益增长而让权给下级“创收”的经济理性,而非追求政治正确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绝大多数乡镇及村都是在上级让权后,靠自主发展和创收,并缴纳比以前更多的税利后,留下剩余过日子和保运转。一般而言,上级只在有强烈的财政甩包袱和追求更多收益冲动时,才会给基层放权再放权。或者说上级放权才是基层自主创造力的源泉,放权就是改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上级觉得基层发展经济权是大肥肉了,便开始收回基层的发展权力和发展成果,如利改税、分税制、用地权上收等,这应该叫上级对下级的“革改”。但与此同时,上级也给基层放了另一种权利,靠卖企业、卖资源过日子。这个时期的基层“改革”,叫改制,就是把以前的发展成果在市场上变现,改制就是卖家产,就是市场化。简而言之,这个时期的基层改革就是一个字,卖!为解决基层财政的无米之炊。
2003年至今,基层该卖的和不该卖的都卖了,绝大多数乡镇及村基本上只能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和保运转。这是分税收制和用地权上收后,上级财政获利暴增的让利行为。上级财政太有钱了,让利而追求政治正确性——让下级听话。
从财政的角度来讲,从现在开始一个新时代悄悄来了,总体上财政收入增长进入瓶颈期,而财政刚性支出进入扩张期。
县市区旗以下政府及基层组织,该卖的和不该卖的资源资产及权力,基本上早卖光了。仅仅靠有限的税收收入增长,特别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的税收收入增长,是满足不了县市区旗以上政府财政刚性支出增长的。没有大规模的非税收入增长了,基层好日子就到头了,乡村治理体系一定会进入没法在常态体制下正常运转的非常状态!
当上级财政自己都入不敷出的时候,从财政的角度而言,基层就是“包袱”了,基层如果能自食其力,当然就是好下级!可以预见的是,往后绝大多数乡镇及村不得不进入主要靠自己“创收”过日子的新常态,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样。
财政税收的收入不够花,靠卖资源资产,甚至卖户口等等,而获得财政非税收入增长,是比较简单的“改革”,其实就是卖,就是进入市场去变现,这就像推石头下山一样容易!没有可卖的资源资产了,户口也卖不出钱了,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入必须得加速增长,这就比较难了,像搬石头上山一样难!
推石头下山的体制和搬石头上山的体制肯定是不一样的,怎么办呢?未来的乡镇及村庄的治理体制肯定会变革,怎么变才是好的呢?能自己创收保自己吃饭和运转的就是好的。只要不做上级的“包袱”,下级敢闯敢试……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未来的乡村治理体制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不可能有顶层设计,可能是由白猫或黑猫的功夫决定的!
或许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才刚刚开始,基层自主的“革改”,或许是这个时期乡村振兴的“法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