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中国的农业从铁农耕时代开始就一直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两千多年来,土地属地主所有,农民只有少量或没有土地,主要靠帮长工,打短工,做零工等方式维持生计。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村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这种格局,农民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农民长期以来“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但由于仍然保持几千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很快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为了避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农民群众自己首创了集体化的生产模式。在国家的引导下,经历了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这样逐步发展的阶段。但这种集体化的生产模式仅维持了20几年,以小岗村为典型的村庄又开启了分田单干的耕种模式。在新中国的70多年里,中国农村曾树立了大寨和小岗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小岗模式的40多年来,中国农村同样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国家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来对待,不少三农专家、学者、教授也都一直在思考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问题,那么,中国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究竟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新路子,我们能否以曾经的大寨、小岗两个不同典型的实践探索为借鉴,寻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农村发展方向。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国家对农村建设一直非常重视。从农村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夙愿。但是,这不等于就已经完全解决了农村农民的问题。旧中国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而是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做长工,打短工或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生计。那么,土地改革农民分得土地以后,对于共产党来说,更是要如何帮助农民改变农村长期以来的落后状况。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奋斗,而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奋斗。”并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1954年6月14日,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又说:“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农业化、机械化……”
以后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理论,即实现社会主义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中把农业摆在了首位,毛主席还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建国方针。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从新中国建立开始,一直到今天,国家对农业的发展都是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土地改革以后,首先是如何让农民摆脱贫穷的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土地改革后的农村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毛主席认为,分散、低效的小农经济以及文化的低迷和心态的落后,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必须帮助农民在思想文化层面进行社会整合和动员,让农民“组织起来”,对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加以彻底改造,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以适应现代农业文明发展的需要。
如何建设中国农村,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农村的发展经历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再到分田到户这样一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种新的摸索实践活动,为了探索农村的发展,新中国先后树立过两个典型,即大寨和小岗。把它们作为全国农业的旗帜和标杆,进行推广普及。
一、大寨这面旗帜是怎么树起来的
新中国进入人民公社集体化以后,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问题。新中国从建立以后,国家基础差,底子薄,以及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再加上外部的恶劣环境,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国农业的发展。比如,人民公社的食堂化运动和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废止合同,撤走专家和逼债,我国农业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遭遇了严重挫折。国家想发展农业,但又没有钱来支持农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3月28日,毛主席到南方视察,专列在河北邯郸站停了下来,他在那里听取了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汇报,从陶鲁笳的汇报中了解到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大队以自力更生的精神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穷山沟改造成为层层梯田平展展的“米粮川”的事迹。一贯认为自力更生是立国之本的毛主席,认为大寨的事迹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符合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力量。因此,他决定在全国农村提倡大寨精神。
大寨是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穷山沟。它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依虎头山而建。新中国成立前,人称“穷山恶水”。大寨拥有700亩土地,可这些土地不是远在山上,就是险在沟边,东一小块,西一小块,“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当地人们习惯称为“七沟八梁一面坡”。
这样的恶劣地形不仅让大寨人在农业上难以发展,亩产不到200斤,人们经常被温饱问题所困扰。同时,又因为地处黄土高原,大寨是十年九旱。平日里,人畜用水紧张,可一旦赶上雨季,数日暴雨,山洪爆发,全村顷刻之间一片汪洋。
1963年8月,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持续七天七夜,全村800多亩土地中,有140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地几近于绝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3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虽然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但他们坚持做到“三不少”和“三不要”。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毛主席也向全国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1964年12月,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一曲“学习大寨呀,赶大寨,大寨红旗迎风摆,它是咱公社的好榜样啊!自力更生改变穷和白……”响彻全国。
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全国农民摆脱了“等、靠、要”的思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大变,在全国农村,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几亿农民齐上阵,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十八个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摁下红手印,以“小岗模式”拉开了中国农村一家一户,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的小农经济帷幕,从此,解散了人民公社,开始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为什么要立生死状“分田到户”?据相关资料介绍,小岗村1978年遭遇严重干旱,不少土地抛荒,全村人基本上外出要饭去了。于是,这年冬天,就有了小岗村18个红手印的故事。
小岗村地处皖东平原,即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墒情好,自然条件优越。当时人均拥有耕地4.29亩,也有4.85亩一说。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山地多而平原丘陵少,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的国度里,是全国极少有的。
1978年分田到户以后,1979年,粮食获得了丰收。据央视网2019年7月21日播发的《新中国第一》报道:1978年的小岗村18个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生死契约,把1100亩土地分给20户农民。契约起草人严宏昌介绍:第二年秋天,小岗村粮食大丰收,产粮13.3万斤,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总和。1978年小岗村人均口粮40余斤。
分田单干以后,用小岗村人自己的话来说:“我们是一步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进富裕门。”2004年,安徽省从财政厅把为小岗村高位配置村干部,把沈浩派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沈浩来小岗村以后,目睹了小岗村的现状,2006年,带领全村干部到大寨、红旗渠、华西村、南街村参观学习。他们一路上颇有感触。在南街村参观后,沈浩在南街村参观留言簿上掷地有声地写下了十个大字:“学习南街村,重走集体路。”从此,小岗村又建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三、未来新农村发展的展望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中国建立以后,农村建设方面先后树立的两个典型,都对中国农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个不同典型都是新中国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分别代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都还在继续实践探索之中,我们坚信,在全国农村建设发展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