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快了还是慢了?城镇化如何跳出“造城运动”的窠臼,踩准节奏、提高质量,实现效率与效益的最优化?……6月15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贺雪峰。他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一味“圈钱”盖房子,“鬼城”难免
记者:在当下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圈钱”、“圈地”欲望很强烈。刚刚有媒体报道,西部某市市长说“只要基础设施上去了,地价就是1000万一亩”,还说“给我5年,投几百亿下去,1000亿就回来了”。
贺雪峰:这个说法很荒唐,基础设施建设最终都是以生产为基础的。不是说你建了房卖给别人,这个城市就有钱了,城市就能发展,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农民还是市民,进城后都需要就业,需要有就业的岗位,要有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城镇化不能倒果为因。如果只顾着“圈钱”,但你的产业结构没有升级,最后即使你“忽悠”大量的人进城买房,他们买了房之后没有就业,在城市也生存不下来。别人也没那么傻,你建了房我就来买。所以往往是我们几十亿、数百亿的基础设施投下去,最后却建了很多“鬼城”,没人去住。
记者:海通证券今年1月发表了一份以中国十个城镇为对象的调研报告,结论是:2000年之后中国的城镇化有明显的“人造城镇”痕迹,其共同点是政府主导、房地产开发热、面积扩张。这一模式在2009年达到顶峰,呈现出新城区“产能过剩”、地方财力透支、住房消费阶段性透支等“三透支”特征。你认同这个报告的结论吗?
贺雪峰:从我的调研和分析看,这个报告的结论是比较客观的。所谓“三透支”带来的一个很典型的后果就是产能过剩,首先是工业的产能过剩,再有就是房地产本身,目前我们全国的城市商品房空置率究竟有多高,我没办法统计,但规模肯定非常大。
很多地方,特别是县一级城镇,都出现了大量商品房卖不出去的问题,并且仍在急剧扩张。城镇化的水平应该是与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的,大量的农民进城,即使他有房子,但没有一个高效、稳定的就业,他在城市也是生活不下去的。
盲目追求数量,必然会牺牲质量
记者:对于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2012年城镇化率为52.6%),有两种认知。一种认为,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城镇化率仍然偏低,所以应注重“量”的积累;另一种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应该盲目追求速度,更应注重“质”的提升。你怎么看?
贺雪峰:像欧美,城市化率很高,进城的人因为有稳定的收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在城市生活得比较好。但我们看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管城市化率高或低,其质量都不行。最主要表现在“贫民窟”的存在,甚至1/3的人生活在贫民窟里面。中国城镇化率,比印度的30%高多了,但比拉美的70%又低很多,但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可以说,到今天为止我们的城镇化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推动农民进城,但又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也不能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就会出现所谓的“贫民窟”。
中国的特色在于,如果在城市生活不下去,进城失败了,农民还可以回到农村去,一亩三分田,基本的温饱可以保障。因此,以中国的现状,如果盲目追求数量,必然会牺牲质量。如果出现大量贫民窟,像厦门陈水总这样的事件就不会是孤例,社会管理成本剧增,也将成为城镇化的无法承受之重。
严控规划,遏制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记者:一些中小城镇,发展的欲望很强烈,急于引入民间资本拓城,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规划与现实脱节、产业与人气不足的问题。你认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贺雪峰:地方政府遏制不住投资冲动,这些规划往往投资巨大,用地也很多。在规划的时候,像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要严加控制,进行总量平衡。否则,会造成产能的过剩,带来财政风险、金融风险。怎么办?简单地说,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记者: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土地利用粗放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开发区模式”有助于提高城镇化用地效益,对此您怎么看?
贺雪峰:只要不特别盲目,开发区仍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县域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有工业的发展,因为今后大量的农民进城以后,还是要有工业支撑,工业就一定要有园区。因此,尽管一些工业园区目前的土地利用率低一点,但整体征地时有个好处,可以一次性把地征下来,否则一点一点征地,给农民之间征地的利益不一致,就会产生重大的矛盾。另一方面,搞开发区也要谨慎,不能搞得到处都是开发区,不能太多太乱,要有规划。
城市发展要“先长骨头再长肉”
记者:李克强总理年初在调研中提到,推进城镇化,要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城镇的内在承载力?
贺雪峰:只有一个办法,不断提高中国人均GDP的水平,不断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最终使中国在全球的国际贸易中能占据比较优势的位置。
农民进城了,必须要有出路,当小商小贩,现在大多是当洗脚妹、洗头妹,搞小餐饮等生活型的第三产业,像这种生活型的服务业都依赖工业和商业的发达。比如现在一个县城,如果没有工业,这样的县城经济就明显落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也是就业的最大产业,但其是以专利、品牌、科教、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第三产业,是生产型的第三产业。
我去中部某省一个镇调研,这个镇几乎所有农民都在镇里建了房子,一层是商业,二、三层是住宅。但由于自身缺乏工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镇上有6000多套这样的房子,5/6的店子都关了门,开了门的也没什么生意。
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比较优势的位置,我们才能不断提高人均GDP水平,就是我们先要长骨头,再长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