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中国社科院12月28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达86.2万亿元。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称,养老金未来缺口测算由于情境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体制不改、机制不转、政策不调整,缺口是必然的。“不是一星半点的缺口,而是巨大的缺口。”
报道称,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名义个人账户(NDC)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选择的模式。
隐形债务加大未来财务风险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作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向名义账户制转型》的分报告之一,这份名为《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统账结合”模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据报告的执笔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魏吉漳称,未来可能产生养老金缺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待遇确定型(DB)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账户,其隐形债务在转制时没有被支付;二是应专款专用的缴费确定性(DC型)的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形成空账。
“如此庞大的隐形债务,并不会立即造成当期财务的严重赤字,但会逐渐反映在未来的财务账户上。”报告称,隐形债务将在未来的现金收支中逐步转为财务缺口,隐形债务越大,代表基金准备越不足,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困境将在未来年份中呈现。
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对养老金的隐形债务做出测算。最近三年,至少有五家机构发布了关于养老金隐形债务的测算数据。
2012年6月,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的团队给出的测算结果是:2013年中国养老金隐形债务将高达18.3万亿元。
2012年12月,时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的马骏领导的研究小组所做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显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有缺口,如果假定财政补贴保持2011年的水平不变,其累计结余将于2022年消耗殆尽,此后便处于负债状态,2013到2050年的累计缺口应当为37万亿元。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等人的测算结果是,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37年出现收支缺口,2048年养老保险基金将耗尽枯竭。
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团队做出的资产负债表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城镇企业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将出现收不抵支,2029年累计结余将耗尽,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1%。
马凯在答复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问题时称,中国养老保险基金从总体上看保证当期支付是没有问题的,从未来看收支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确定性很大,因为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因素都是多样复杂的,缺口到底多大也难以确定。
养老双轨制改革成本几何?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时透露,人社部等部门已拟订了养老并轨改革方案,并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养老“双轨制”改革的靴子终于落地,那么改革成本是多少?
据《财经》杂志报道,“双轨制”破解之后,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被进一步提升,接下来应该考虑的就是制度的效率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精细化改革无法回避。
从旧有单位养老的模式过渡到社会养老,巨大的转轨成本不可避免。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锁凌燕看来,过去,国有企业在向社会保险模式转换中发生的一切问题,仍然可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转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过程中暴露出来。
未来的改革可能会根据不同人群加以区别对待,即新人新办法,作为雇主的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摊;老人老办法,继续由政府财政支付;中人中办法,需要政府补缴保险,最大的难题或许在此。
如此一来,双轨制的改革必先期付出成本,短期内财政压力将明显加大。具体来说,财政需要多花两笔钱。
第一笔,财政需要为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额外缴纳工资总额的20%,以实现与城职保的并轨;第二笔,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中雇主缴纳的这部分,约为在职工资的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博士陆明涛计算,如果以2010年为时间节点改革,“老人老办法”需要3.9万亿元,“中人中办法”需要补缴5.2万亿元,总额几乎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收入。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的测算则表明,仅事业单位执行“中人中办法”就需补缴3.7万亿元。“实际上,政府不可能一次性拿出如此巨大的资金。而且,政府也没有必要一次性把钱全部拨过来。人是逐年退休的,养老保险缺口是逐年体现出来。”
短期投入,可能带来长期的收益。
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假如从2008年当年开始同时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纳入改革,全国的财政负担占GDP比例发展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2009年-2013年,支出增幅较为明显;2014年-2020年,支出占GDP比重呈平滑下降趋势,原因是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导致工资增长率下降;2021年-2048年,头六七年里支出增长比较缓慢,后期较快,到2048年达到峰值。到2049年的节点之后,改革收益逐渐显现,改革后的支出将小于不改革支出,越往后,收益越明显。
选取不同的人口结构、经济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参数,测算出的转制成本差距很大。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计算,若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略为降低,改革20年-28年后,并轨的基本养老金方可实现财务平衡,传统退休金退出市场,统一的国民基础养老金长成。
然而,也有学者并不乐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郑伟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测算,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按照现在制度运行下去,“2037年的时候会首次出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不抵当年支出”;在2048年这一特殊年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能会出现基金的枯竭的危机。
如此,在“双轨制”推进的同时,仍需解决中国现行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难题,包括强化制度自身造血能力,完成统筹、个人“双账户”保险结构的设计初衷,允许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保值增值。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难做实
自2008年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愿意加入到做实个人账户的行列中来。一方面是由于转型成本的解决没有法制化、力度有限,中央财政仅对少数几个省进行数量有限的配比补贴,东部发达地区的试点省份完全由地方财政解决,大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从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向完善个人账户制度转型,意味着个人账户功能定位的重大改变。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中央不提“做实”而提“完善”,为个人账户转向名义账户制提供了改革的空间。“名义账户制并不等于是欠账,并不等于空账运行,它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楼继伟说。
中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结构,本质上是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混合型部分积累制(现收现付制加个人积累制),其初衷是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优势发挥出来,目的是实现预期稳定和多缴多得。
在制度的实际执行中,由于政府没有承担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缴费不得不用于保障当期养老金的发放,形成了“空账”。
人社部数据显示,2013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已经达到了3.1万亿元。
上海人社局数据显示,上海每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本来就收不抵支,缺口很大,财政补贴成为常态。2007年~2013年共补贴538亿元,主要用于当期养老金的发放,其中,2007年~2008年,挤出102亿元做实账户,此后均未做实。截至2013年,做实账户基金仅为123亿元。
郑秉文说,不仅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积极性也在消退。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将财政资金存在个人账户,将变成永远都不可能收回的“沉没成本”。扩大补贴规模等于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置于贬值风险之中。
宣告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对辽宁做实试点的补贴处于暂时中止状态,当期发放的缺口由辽宁省闲置的个人账户资金补足,从而提高宏观资金运用的效率。
名义账户制度的学名为“名义缴费确定型”,其本质有两点:在融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给付方式上采取缴费确定型。简而言之,就是以后个人账户中没有真实资金,而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把缴费和收益都计入账户,作为未来发放的依据。
郑秉文认为,在目前统账结合框架内,个人账户部分从做实账户转向名义账户,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账户从实账到空账的转变。“这轮改革是制度升级,是结构调整,目的是增强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强化精算中性因素。”他说。
媒体:养老并轨五因素将加剧不公 只能认命?
据红网评论,养老金并轨,无疑是中国2014年最有分量的改革之一。国人盼星星盼月亮,盼了N年终于盼来了并轨靴子落地,理所当然引发强烈关注和欢欣鼓舞。然而,养老金并轨未必等于养老待遇不公并轨。欢欣鼓舞之余,要提醒人们,似乎更需警觉并轨“马夹”掩盖和加剧养老不公。从近日媒体抖出的相关消息看出,似乎存在并轨“马夹”掩盖和加剧养老待遇不公的动向。
多年来,养老话题之所以成为两会代表和网友共同热议关注的话题,是因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个人缴纳分文,退休时养老金却是企业人员数倍。虽然,养老不公一直以来广受诟病,然而诟了白诟,改革始终无有进展。对此,老百姓只能面对现实,认命而已。缘此,不改则已,要改就要动真碰硬,在破除养老不公上有所手术,哪怕先动一下既得利益皮毛也好;至少,不能维持甚至加剧养老不公。目下,诸疑似动向似乎值得人们警觉。
“替代率”不公是否犹存?多年来,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企业职工一直缴纳养老金,养老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约4成。应当说,养老双轨制待遇差距大之根本,正是源于养老金替代率差距。从相关报道看,本次改革方案只说要统一“制度”,并未提到“替代率”也将统一。换言之,“替代率”不公是否犹存?值得人们拭目和警觉。
“先涨后缴”是否有扩大“剪刀差”之嫌?养老金并轨后,按照现有工资水平,机关事业人员实际收入势必下降;相关待遇调整机制改革同步进行似乎可以理解。有权威消息称,从2015年初开始,公务员工资应会有所上涨,基本思路是先涨退休再涨在职,然后统一缴纳养老保险。问题是,机关事业人员工资本来就比一般企业工人工资高;倘若以并轨为名,变成搭车借机普调机关事业人员工资,则势必加大工资“剪刀差”。此既有悖并轨改革初衷,更会引发其他群体反对声浪。
“职业年金”会不会导致企业工人“被剥夺感”。按照此次改革提出的“五个同步”,职业年金将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逻辑悖论和现实矛盾在于,一般企业不会给员工购买也买不起职业年金,而机关事业人员职业年金则是由财政买单。本质上,购买职业年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也就是说,是前者用纳税为后者买单。其意味着,一旦从制度层面坐实职业年金,所谓“机关事业人员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并轨”,恐怕连名义并轨都算不上。如此这般,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新的隐性双轨制,其势必导致企业工人“被剥夺感”和强烈反对。
“延迟退休”是否会衍生“相对不公”?2013年,人民网针对延迟退休问题调查结果显示,68.6%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其中,在外资企业工作人士反对声最高,有78.8%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支持延迟退休者,大多是既有养老体制的受益者,如官员和专家。反对者普遍理由是“在工作岗位撑不到65岁”(59.6%);同时,“可能成为部分权力阶层继续保有权力的借口”(52.4%)也成为反对者第二大隐忧。其次,给青年人就业带来压力、想尽早拿养老金享受生活都成为反对的主要因素。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工作不随着权力利益,辛辛苦苦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又赶上延迟退休,自然心生不满。而官员和专家大多希望延迟退休,是因为这对他们最有利。延迟的不仅是工作,更是权力利益。
按现时退休年龄,一般官员到60岁就得退,很多人不适应退休后手中无权的落寞感,延迟退休等于则延长了他们的政治生命。专家亦然,大学和科研院所多已高度行政化,不过是官场翻版或“二官场”,退休院长教授自然比不上在位者。相对于多工作几年的权力利益,少拿几年养老金又算得了什么?将机关事业人员纳入社保体系,实际上是将“分配者”和“受益人”合二为一,寄望民众在这场博弈角力中胜出成为赢家,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在如是生态下实行延迟退休,说白了仍是负担变相转移,不过是将国家责任转嫁给普通民众,并未消除制度不公。故而,尽管近日个别活跃专家又度鼓噪抛出“延迟退休”论,然而我还是要质疑提醒:“延迟退休”到底是否合乎民意?究竟会不会衍生“相对不公”?
并轨是否会引发“以贫养富”?在总体社保亏空日愈严重的情形下,难免“拆东墙,补西墙”,很多个人帐户资金被用来填补统筹帐户漏洞将成“新常态”。现实中,机关事业人员数倍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可能因为并轨,要取源于与企业工薪阶层共享的“统筹账户”。如然,势必生成“以贫养富”分配格局,这显然是有失公允,也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