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全国妇联十一届二次执委会上获悉:2014年我国新增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3.3万多个,全年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总数已超过30万个,全国新增注册巾帼志愿者222万人。
妇联组织着眼于保障广大妇女的发展权,全年共培训巾帼家政服务员58万人次、帮助60万妇女在家政服务行业实现就业;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工作也稳步发展,累计发放贷款2044.28亿元,获贷妇女近400万人次。
中国妇女报曾在2012年发文报道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的生产生活情况,现将全文附下:
留守妇女互助组: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2年07月04日10:52 来源:中国妇女报
编者按
有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人。在大量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长年累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家务,还要上养老、下扶小,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她们身上,而与丈夫的长期分居,让她们还要时时承受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如何帮她们解决生产、生活的难题?
去年四月,全国妇联推广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工作以来,各地妇联积极行动,全力推进留守妇女互助组建设。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结成互助组,农忙时相互帮助,农闲时一起娱乐,烦闷时相互宽慰。
目前,全国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22.12万个,实现了留守妇女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
安徽阜阳
为她们创建一个温暖的阳光家园
互帮互助的留守妇女们。
在刚刚结束的夏收抢收抢种中,安徽阜阳市颖东区袁寨镇西康村的230多名留守妇女,从“留守妇女互助组”的抱团互助模式里,尝到了甜头。
“夏收的时候,孩子爸说要回来,俺告诉他,家里有了互助组,村里的姐妹可以互相帮忙,轮流收割。俺让他把来回的钱省下来,多吃点好的……”6月20日中午,在西康村南部的辛庄,望着晾晒在门口的2000多斤已经脱皮去壳的麦子,43岁的刘永霞大姐,露出了憨实轻松的笑容。
在过去长达15年的时间里,这个20岁出头嫁到辛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的农家女子,需要一个人应付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以及各种集中的、零散的农活,“年轻时,要照顾孩子又要忙庄稼,忙不过来的时候,只能把孩子带到地里,大热天的,孩子热得直哭……”
正如刘永霞所说,今年的夏收,村里的留守姐妹,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愁眉苦脸,“分好组,年纪大的专门带孩子,年轻力壮的姐妹一起干活。”
互助,留守的快乐生活方式
阜阳,是安徽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春节前后,农民工归家潮和外出务工潮,总是让这座地处皖北的城市,迅速地被人流塞满,然后掏空。
“农忙五季,村里剩下来的只有‘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老的老,小的小,能干活的就是留守妇女。”对于这样的现实,阜阳市临泉县妇联主席刘建梅,了然于胸——
作为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的临泉县,全县农业人口205万人,农村外出劳务总人数达60多万人。全县5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有15万人,占已婚妇女总数的30%左右。“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
2010年,发端于安徽含山县清溪镇的“留守妇女互助组”,以其助力农村留守妇女破“四难”的优势,享誉全国,并迅速在有着同样状况的安徽阜阳,掀起一股学习的风潮。
在临泉县,各乡镇妇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留守妇女自愿组成互助组。通过留守妇女自主、专业合作社带动、优秀妇女扶助、妇联组织引导、兴趣爱好凝聚五种模式,依托“妇女之家”成立组建。“互助组遍布各个乡镇,基本实现村级全覆盖,各个互助组开展集体抗旱、轮流帮做农活、带动种植、养殖、农家集体舞等活动,帮助留守妇女发展生产,减轻压力,丰富生活,基本实现了留守妇女‘互助、互带、互帮、互动’。”刘建梅说。
而在被称为“劳务输出大村”的阜阳市颖东区袁寨镇西康村,一场建设“关爱留守妇女巾帼示范村”的行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妇女之家”为基础,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留守妇女关爱网络,即:一个网络,使留守妇女通过网络定期与外出务工的丈夫视频聊天,通过网络了解学习有关信息与知识;一批“互助组”,在自愿的基础上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结成互助组,农忙时相互帮助、农闲时一起娱乐,烦闷时相互宽慰;一批骨干力量,在留守妇女中培养一批有文化、有工作热情、懂法律常识、热心文体活动的骨干;一个“宣传园地”,利用宣传栏、展板等形式对妇女进行维权、禁毒、艾滋病防治等知识的宣传;一支爱心队伍,组建一支具有一定农科、心理、医疗保健、法律、家教等知识,又热心妇女儿童工作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一套制度,建立互助、服务、培训、文体活动和管理运行等工作制度。
“截至目前,西康村根据村民居住地点和留守妇女分布情况,通过‘五种模式’,组建了五个留守妇女互助组。”袁寨镇妇联主席蔡丽萍告诉记者。
心手相连,抱团致富
6月末,在临泉县张新镇立晶南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棚里,张学芝正忙着给几名女青年讲解番茄种植管理技术。张学芝是镇里成立的12个留守妇女互助组中的一名组长:“自从镇里组织成立了互助组,俺们妇女致富方便多了。”
2010年,张新镇妇联、计生协会加强妇女互助网络建设,根据各村的主导产业,组织留守妇女自愿组成妇女互助组。2011年,占地200余亩的立晶南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落户张新镇,由张学芝任组长的一个留守妇女互助组,跟合作社签订了劳务合同,集体到合作社打工,每月可挣1000多元。
因为有了这样的加盟和互助,类似蔬菜种植这样的技术培训,也可以在合作社内集中进行,“留守在家的妇女缺少致富的途径和门路,收入很难提高。以互助组为平台,留守妇女心手相连,抱团致富,她们致富的门路更宽,信心更足。”张学芝说。
事实上,记者在阜阳采访时发现,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该市各乡镇陆续建立起来的“留守妇女互助组”,更多地以种养殖技术为核心,凸显专业特色。
在临泉县范兴集乡,依托半截楼西瓜专业合作社成立起来的“半截楼西瓜种植互助组”,通过“合作社+互助组”的模式把分散的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到温室大棚里种植、采摘,参与发展大棚瓜菜种植产业。
杨桥镇刘大村,“女子抗旱互助组”互帮互助全员抗旱。这支特殊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20岁,她们拉着水泵、扛着铁锹、挑着水桶深入田间抗旱保苗,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抗旱“绿色娘子军”。
政府助推,互助更有力
政府的助推,让这种来自于民间的互助和抱团愈发紧密。
2011年10月,阜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阜阳市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工作实施方案》,要求以“互助、互带、互帮、互动”为重点,以村民组为单位,广泛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开展互帮互助,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互助小组村村覆盖、户户覆盖。
阜阳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张璇介绍,各地建成的互助组除要按照“五有”标准,即有活动带头人、有活动场所、有活动公约、有活动内容、有实际效果组建外,这一工作还将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严格奖惩。
“预计到7月底,我们将在全市召开留守妇女互助组的工作总结和推广会,希望通过互助组的成立,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全市留守妇女建设一个充满温暖的阳光家园。”张璇说。(本报记者 王蓓)
重庆涪陵
农业园里唱主角
一块儿做活儿的留守妇女。
她们是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李寺村一群快乐的留守妇女,由15人到20人组成一个小组,长期在1780亩的农业园里劳作,兴致勃勃时会边铲草边唱山歌,或是相互开开玩笑,逗得大家不时发出笑声。6月底,记者在该村见到了正在重庆市茂春生态农业园内忙碌的她们。
“我们这些老婆婆出去打工没人要,只有到这里挣点钱。”正在萝卜互助组整地的60岁郭姓老太太说。自从2010年将一部分土地承包给了农业园后,她便开始到农业园打工,每天30元的工资让她感到满足。郭老太太说,家里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了,再过几年自己做不动农活了,把土地承包出去每年每亩至少能得到800斤粮食的补助。
“在农业园每天上班八小时,要是活做不完,加班还有加班费。”丝瓜互助组的苟朝英说,这样算下来,即使不用天天上班,每人每月也能够拿到600元到800元钱。丝瓜组近期的工作是采摘丝瓜,苟朝英和黄昆芳两个人一下午便能采摘15筐丝瓜。“在一起上班大家都很熟,家里有什么事,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帮忙。”苟朝英说,自己家里还有9亩田地,每到农忙时都要请互助组的姐妹们帮忙。
苟朝英的丈夫在广西打工,两个孩子正在上学,40岁的她不仅要照顾公婆,还要承担起家中庄稼种植的重任。去年10月,她的榨菜苗长势正好,正当她着手准备尽快移栽时,发现要把9亩田地全部栽完,她一个人至少得花20天的时间,而榨菜苗根本等不了那么久。于是,她请来了五六位姐妹帮忙移栽。大家分工协作,扯秧的扯秧,栽苗的栽苗,只用了三天半的时间便完成了9亩榨菜苗的移栽。
苟朝英告诉记者,栽榨菜苗和收榨菜苗时互助组姐妹们都会相互帮助,特别是栽苗时更需要,因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移栽,榨菜长势便更均匀,而且大家在一起劳作,有说有笑很开心。
几个小组中当数南瓜组最为热闹,20名妇女聚集在一起,不管是铲草还是摘瓜,她们都喜欢唱山歌、讲笑话。
组长况道会告诉记者,南瓜互助组的姐妹们非常团结,谁家有了事,大家知道后都会主动去帮忙,谁要有了闷心的事,大家也都会认真地开导、劝解。
让况道会体会最深的是前年9月发生的事。当时,况道会的两个儿子都在开车床,大儿子不小心让车床辗断了右手的两根手指。祸不单行,一个多月后小儿子左手大拇指也被车床辗断。得知她家的情况后,组里的姐妹们纷纷前去劝她,还陪着她聊天熬过那段苦日子。况道会说,她真的很感谢那段时间姐妹们的热情,不然她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来。
除了在农业园里一起工作外,南瓜互助组的妇女们还有一项集体活动——打平伙。况道会介绍说,有空的时候组里会聚餐,大家带上新鲜菜,买点鱼肉到一户家里去做饭吃,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烦恼全都没有了。因为菜都是自家的,每顿下来每个人也就花费五元左右。
在生态农业园里长期工作的妇女有160人左右,江北街道常委书记何庆华说,引进农业园为李寺村人带来了致富发展的机会,李寺村的妇女们也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撑起了农业园耕种的一片天。何庆华介绍说,目前在生态园内建有妇女之家,闲暇时妇女们可以在这里开展活动。
“在像李寺村这样集中大量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园,妇女之家和留守妇女互助组的作用更容易发挥出来。”涪陵区妇联主席王海燕说,区妇联将会把农业园区作为妇女工作的重点落实点,联合农业园老板在农业园内开展更多活动项目,以丰富妇女们的文化生活,让她们在互助的快乐中更为自主地工作。(本报记者 许真学)
甘肃定西
在欢声笑语中致富
太平村留守妇女互助组成员王菊玲教养鸡户教如何配鸡饲料。
“十几亩地看起来是很多,但每年也就忙那么几天,在姐妹们的互相帮扶下,地里的活很快就干完了,和姐妹们在一起劳动,我们开心得很!”6月20日,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的刘玉兰对记者说。
鲁家沟镇太平村位于定西市安定区以北四十公里处,刘玉兰家就在村委会附近。这两年,村里搞集中居住工程,附近山上的许多居民陆续搬下山在村委会附近修了房子,刘玉兰家就是其中一家。刘玉兰家四口人,丈夫、她和两个孩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除了带孩子照料家务,种十多亩旱地,这两年她还在家里建了鸡场,搞起了养殖,养了1500多只鸡。
“最难的是给小鸡打疫苗的时候,1500多只鸡,我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这时候姐妹们来了,大家一起动手,一天的时间就打完了,要是我一个人,不一定得几天时间!”刘玉兰说。
太平村里有许多像刘玉兰这样的养殖户,好多都是留守妇女。同在一个村里,姐妹们的情况彼此都清楚。每到给小鸡打疫苗的时候,给姐妹们打个招呼,大家就都来了,大家一起动手,很快就把活干完了。这在太平村留守妇女中,是个不成文的惯例。
对于同是太平村养殖户的王艳萍来说,姐妹们的互助帮扶还有更重要的内容。王艳萍搞养殖比较晚一点。刚开始的时候,王艳萍对养殖小鸡的知识一窍不通,就在王艳萍为难的时候,同村的姐妹们帮了她的大忙。
“比如给小鸡打疫苗,要在哪个部位?怎么打?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在王菊玲、刘玉兰等人手把手的教授下,我才学会了打针。还有管理方面,通风、消毒、孵化、配饲料等等知识,都是她们教我的,现在我养了3千多只鸡,干得越来越顺!”王艳萍说。
王菊玲是姐妹们中的大姐,今年43岁、初中文化的她是姐妹们中较早搞养殖的。
还在2008年的时候,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的困难现状,王菊玲开始学习养鸡。在镇上养鸡协会的帮助下,王菊玲学习了鸡的孵化、防疫、配料、温控等全套饲养技术,之后建起了标准化的鸡舍及配套设施,从兰州购进了红罗蔓蛋鸡1000只。通过精心饲养和管理,她养的鸡成活率达到99%,目前已发展到4000只。由于她过硬的饲养、配料、防疫和孵化技术,使鸡的产蛋率达96%以上,每天平均产蛋在400斤左右,年纯收入达7.5万元以上。王菊玲养鸡致富了,但她并不满足。她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带领邻里乡亲共同致富才是她的最终心愿。目前的王菊玲,成了太平村养殖户的互助帮扶带头人,在她的帮扶下,村民刘玉兰、张建军、潘天娥3户的养殖规模均在1500只以上,其中张建军的养殖规模达到2000只。
作为农民,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必不可少。在一般人眼里,农民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炎阳下挥汗如雨,劳动非常艰苦。但在太平村的采访中,记者感受到的是她们对劳动的热爱,在劳动中的快乐与幸福。
王菊玲、刘玉兰、王艳萍是太平村留守妇女中互助帮扶的典型,她们每家都有十余亩旱地,主要种植洋芋、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每到农忙的时候,十多亩的地,劳动量非常大。特别是种植玉米、洋芋的时候,还要铺地膜。这时候,互助小组的姐妹们就自动组织起来,采取分户集中种植的劳作模式,即互助小组的妇女们集中到一块,每天集中在一家地里劳动,干完一家的活,再接着干另一家的活。看起来活很多,但因为集中劳作,工作效率高、速度快,一个月左右时间,各家的活基本上就都干完了。除了种植期间的互助劳动,平时为田地除草,或者到收获的季节,互助小组的姐妹们也是一起行动。
“一般一天在地里也就干两三个小时的活,大家一起干,有精神,也不觉得累。活干完了,每天下午有时间我们还要搞个舞会跳跳舞呢!”风趣活跃的刘玉兰说。
太平村留守妇女的互助帮扶不只体现在养殖致富、田间的劳动中,同样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平常大家待在一起,谁有个什么特长,就让谁发挥特长帮帮别人。比如刘玉兰毛衣织得好,就让她教大家织毛衣。平常大家在一起劳动,闲了大家一起打打羽毛球、玩玩牌、绣个十字绣,姐妹们在一起关系非常融洽,也非常开心。
据了解,定西市妇联为了帮助解决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留守妇女们实现“生产有人帮,生活有人问,心灵有人暖”目标,采取了由村妇代会牵头,按照自由结合、自愿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结成互助组模式,农忙时相互帮助、农闲时一起娱乐,烦闷时相互宽慰,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让留守妇女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为她们搭建了学习、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目前,定西市已建立了各类互助小组660多个。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