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我国气候正变得异常 极端气候频发防大灾
2008年05月06日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近来一系列天气变化表明,我国气候正变得异常,极端天气增多且愈演愈烈
今年1月以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席卷全国,全国有20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尤以南方为重,造成的影响几乎涉及各行业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民政部统计,受灾
人口达1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为近50年来同类灾害之最。
正在恢复重建的南方重灾区,又再次遭遇“天灾”。4月下旬,湖北20个县市继18日至19日暴雨之后又一次遭到暴雨袭击,暴雨除造成2亿多元的损失之外,还造成了三峡地区特大山体滑坡。几乎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新疆、兰州等地下起了大雪,四川盆地、江南、华南部分地区迎来了大雨、局地并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今年第1号台风“浣熊”又不期而至,横扫海南、广东,成为1949年有记录以来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
这些不正常的天气现象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什么原因致使这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刚结束的“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许多专家给出的相同答案: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联系。
我国气候正变得异常
“很多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农业、水资源等已产生可识别的影响。比如我国南方降雨增多导致洪涝,北方降水减少导致干旱,等等。我国去冬今春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不一定直接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但也没有证据证明这种极端气候事件与气候变化无关。气候变化可能会加重这种非常态变化,会引起更多更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刚刚卸任的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何建坤如此表述。
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何建坤强调,“不管今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雨雪灾害与气候变化有没有直接关系,它都警示我们,要尽快健全国家防灾体系应对气候变化,防止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更大、更严重、更极端的气候灾害。”
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庆云,多年来主要从事东亚季风和异常长期天气过程及短期气候变化物理成因机制的诊断和预测研究。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初南方大范围持续性的雨雪过程,造成下垫面土壤湿度发生变化,对后期天气气候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关注。她认为,2007~2008年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出现了拉尼娜事件(海温低于气候平均态的负异常)以及东亚冬季风环流偏强等,有利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根据海温及环流演变特征,今年汛期我国华南、黄淮流域的降水可能会比常年偏多。因此,及早预防,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
据气象专家介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一般是指超过或严重偏离平均状态,能造成较大社会和经济影响的天气气候异常。温度、降水、干旱、冰雹、雷击、洪涝、热带气旋、沙尘暴等常规的气象灾害超过平均状态,都可能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继1月中下旬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之后,2月上中旬,西南地区东部、西北东南部又遭遇持续雨雪冰冻天气,其中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平均雨雪冰冻日数为1951年以来次多值。2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四川盆地、云南东部、福建中东部、安徽南部等地又降大雾;受异常持续低温天气影响,截至2月14日,黄河宁夏段累计封河260公里,创近40年来之最。黄河宁夏段397公里河段全部发生凌汛。进入3月,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干旱持续发展,云南、广西等局部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四川局部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和山体滑坡,新疆伊犁州果子沟发生雪崩,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出现沙尘天气,黄河内蒙古部分河段发生严重凌汛灾害。
事实上,从去年西藏阿里罕见雪灾到今年初我国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再到近期的一系列天气变化,我国气候正变得异常,极端天气增多且愈演愈烈。
2007年极端气候已在我国创下了几宗历史之“最”:继2006年出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川渝地区2007年又发生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2007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近50年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6至8月东北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纵观全年,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
应对更极端、频繁的气象异常
“从1986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21个全国性暖冬。气候变化已深度触及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说。
秦大河告诉本刊记者,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而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持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多复杂难题。
“从目前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看,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也是多尺度的。如近期长江、江淮流域持续暴雨就是季节内尺度叠加造成的。”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分析说,气候变化通常是由两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这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已有明确阐述。IPCC的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基本可以认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这一结论已成为业内专家的广泛共识。另一方面,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张人禾举例说,今年初发生在南方的灾害性天气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低温雨雪冰冻,而且都具有持续性强的显著特点。“其实,雨雪、低温、冰冻天气每年都有,但都不会持续太久,所以影响小,损失也小。但今年初的天气很是异常,从统计数据看,灾害发生区域的最大连续低温日数、最大连续降雪量和最大连续冰冻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年冬季的最大值,而且几种天气灾害叠加,其强度为百年一遇。”
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今后我国可能会遭遇更为极端、频繁的气象异常事件。因此,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
2007年我国颁布了首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将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目标,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采取了包括关停小火电厂在内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为了对《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联合14部委共同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据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已在相关科技计划中落实中央财政经费超过70亿元人民币,用以支持针对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要发展经济必然要增加能源消费,使得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是我们亟待破解的发展中的难题。其出路就在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何建坤教授反复强调说。
张人禾研究员也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气候变暖出现的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有可能增多,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受访的专家们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特征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可能性增大,需要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置,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避免灾害成灾难。
多位专家认为,监测、预报、预警是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三个重要环节,应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综合防灾减灾的政策措施。从目前的气象预报看,我国在短期预报方面准确率很高,但长期预测预报方面的能力还很弱。相关部门应加强科研力度,着力分析和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长期变化规律,努力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度;着力研究和开发极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的技术方法,做好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的预评估。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现有气象灾害综合监测探测范围、精度、时空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要求。下一阶段,我国将制定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规划,完善综合监测网络,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国家气象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相关标准和观测规范,不断提高综合监测能力。
此外,将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充足准备。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