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一市场经济体中有政府、银行、企业和居民四部门,其中资源、劳动力、技术、组织无约束,居民储蓄率为零。企业从银行贷款1万亿,购买原料,招聘劳动力组织生产,结果企业的下级供应商获得4千亿利润,全部居民获得6千亿收入,也即最终购买力只有6千亿,而该企业的产品期望值为1万2千亿,亏损6千亿,物价水平为50%,企业无法进一步投资。这也可以回答为什么经济危机来临倒下的总是一些顶端的龙头企业。
由于居民全部购买商品,则上级企业获得收入6千亿,加下级供应商收益,企业共计收入1万亿,假设社会税负水平为30%,则政府收入为3千亿。
为了拉动需求,重启经济,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下级供应商手中借贷7千亿,利率2%,共计1万亿政府投入。也即政府替代了前面的企业进行社会生产,重复上面的货币分配过程,政府获得6千亿收入。
核算政府投资损益,总收入=6千亿商品收入+3千亿税收,总投入=1万亿+7千亿*2%,总损益=9千亿-10140亿=-1140亿。
循环往复,形成今日美国、欧盟、日本的天文国债赤字,中国则进步后尘。
所谓的经济周期引发的危机不过是过剩资本没有了利润空间,找不到出路,而商品找不到购买力。
因此,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应量是缘木求鱼。
扩大出口是以邻为壑,不可持续。
按人发钱依然会出现过剩资本,不可避免地引发通胀。
只有将社会产品的结构转换,即摆脱最终产品为单一的消费品,其中一部分为可储备的产品,包括原材料、能源、矿产、粮食、重大专利、顶级艺术品等,以央行增发货币购买的方式储备,不但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带动过剩资本的投入,为其提供了利润空间,并且最终增加了社会财富。
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不必调控,市场可以自动均衡,是微观自由主义在作怪,理解不了凯恩斯的宏观眼界,尽管他的扩大政府开支有很大的弊端:滞涨与赤字。
一些有见地的经济学看到了政府投入亏损的弊端,但往往归结于垄断和低效的官僚所致。
通过论证市场的不可均衡和实施价值补偿的必要性,可以推出储备需求的解决方案。
张二寅
2008-12-1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