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经济周期中的投资
经济危机正在逼近中国。从中国最近公布的数字看,经济危机果然在逼近中国。世界性经济衰退已经冲击着中国经济实体,中国经济衰退性“硬着陆”已经出现了。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过剩产能的挤压已经开始。而且随着世界经济衰退的持续,中国经济困难将进一步加深。从刚公布的数字看,中国经济下滑的速度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根据公布的数字换算,11月的GDP增长率最多也就在4%左右。GDP增长率从去年四季度的11.2%下降到目前的水平,只花了10个月的时间。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不安。而且,加速下滑的态势并无停止的迹象。经济中国经济究竟元有多大的抗冲击能力。中国经济的冬天会来临吗?由于世界经济衰退还在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波已经在中国经济里扩散。中国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正在承受着世界经济萎缩的强大挤压。中国经济能挺多久?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大?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两面困境,内生性经济危机和外生性经济震荡同步交织。投资和出口双重萎缩的压力,威胁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大了中国反危机的难度。中国此轮经济周期的特点之一是投资推动,而且这轮投资推动已经运行到了衰退的临界期,投资面临周期性衰退。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出口)面临全面萎缩或疲软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大的抗风险能力?面临两面作战的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大的回旋空间?
在第一部分我们讨论到,中国经济中的出口和消费由于不同的原因而面临萎缩或疲惫的挑战。除开政府支出以外,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中还剩下投资这个长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投资这个引擎能帮助中国经济走出世界性经济衰退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轮经济周期谈起。中国这一轮经济周期的具体起点可以从2000年算起。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走出亚洲经济危机的低谷,开始复苏和回升,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需求不足及其带来的通货紧缩。这种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公和财富分配不公。全面拉开的收入差距给中下层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感和相对贫困,导致消费支出严重的相对萎缩。然而,在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后,我们似乎接受了这种收入结构的刚性,接受了消费需求结构性疲软的现实,选择依靠投资和出口来弥补消费的不足。
结果,大规模投资和强劲的出口成了推动此轮经济周期的主要引擎。
在持续强劲的投资推动下,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中国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出现了许多世界第一。2007年粗钢产量已占世界钢产量的1/3,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8%,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5%。原油占世界第五位,发电量占世界第二位。
与投资的急剧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需求的进一步相对萎缩。在这轮投资推动的经济周期中,虽然中国多次欲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显性和隐性的原因,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进一步恶化。到2007年底,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分配不公的进一步恶化,导致内需进一步相对萎缩。内需的萎缩,使投资失去了最终消费的对象。
目前这轮经济周期因此而陷入了投资的恶性循环。投资形成了巨大的总供给,却没有通过产业链转拉动相应的社会最终需求。
投资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剩余产能。迅速增长的出口只吸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消化大部分由过度投资产生的剩余产能,为了给这些剩余产能寻找出路,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依靠新投资来吸纳原有投资的剩余产能的道路,进入了投资的恶性循环。投资就这样追着自己的影子跑。投资的恶性循环在这种过度的高速运转状态下有如一个巨大的旋涡,卷进了大量的资本和资源,扭曲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演变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定时炸弹。
一旦总投资慢下来,不仅中国GDP的增长率会急剧下降,而且业已形成的大量的生产能力将被闲置甚至破坏。
由投资推动的经济周期有一个巨大特点,它的波动性较其他类型的经济周期剧烈。伴随着投资的剧烈扩张后通常是投资的剧烈萎缩。总需求中投资是最不稳定的那一部分有效需求。原因有二:a)它与消费需求不一样,消费需求有一部分是刚性的。属于刚性的那一部分消费需求不太会随经济周期而波动。但是投资这一部分有效需求则往往随着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而变化。b)更重要的是投资本身导致总供给增加。以投资的高速增长为特色的经济扩张更容易形成巨大的产能过剩,供给过剩。在巨大剩余产能无法被吸纳时投资扩张就走到了尽头。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依靠投资推动的经济,其周期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经济周期。投资在经济扩张阶段急剧增长,结果导致总供给迅速增加。而且,总供给增加幅度远远高于消费的增长幅度。最后形成大量过剩产能。在大量过剩产能的压力下,投资又急剧回落,而且其回落速度远远高于消费的回落速度。这就是为什么由投资起伏导致的经济波动远远高于由消费起伏导致的经济波动。投资的这种大起大落加剧了经济周期起落。而中国就处在这样一种经济周期的尾声或衰退阶段。
即使没有外部经济的影响,中国此轮经济周期本身也会具有剧烈波动的特点。
许多数字表明,中国此轮投资扩张已经走到了尽头。投资扩张速度已经放慢,许多投资密集性行业早已面临了产品积压,利润下滑的困境。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世界市场的萎缩加剧了中国生产过剩的矛盾。以中国钢材工业为例,由于过去的扩张政策,中国钢铁企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钢铁行业早在2006年就面临扩张进入尾声的困境。从2006年开始,中国钢铁行业就面临产品积压,净资产收益率下降,销售毛利率下降,现金净流量下降等问题。
让我们以国内一家钢铁龙头企业为例,来看看该行业面临的困境。(在此我要声明,本人没有在此评价和推荐股票,这里引用的所有资料都来源于该企业公开财务报表)。该企业是世界级别的现代化企业,有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原因,该企业从2006年以来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上升。换句话说就是库存持续上升,应收账款严重拖欠。该企业从2007年以来现金净流量持续为负数,从2006年以来,流动负债远远高于货币现金加上应收帐款。
这表明即使在不受外部经济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密集型行业也已经面临生产过剩,资金短缺,效益下降等问题,露出了衰退的前兆,进入了衰退的临界期。可以预见,假如没有政府推动,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引擎将急剧衰退,从而将中国经济拉入危机阶段。许多数据表明,中国投资增长在去年已经进入了此轮扩张的尾声。而且,出口的萎缩和消费的相对不振将加剧投资周期的震荡。
中国此轮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尤其是美国经济周期几乎同步。由于这种同步性,中国出口在美国经济上升阶段享有了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好处,导致中国出口连年增产,成了推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火车头;同样由于这种同步性,中国经济今天面临双重的困境。这种内生的经济周期波动和外生的经济震荡的同步交织极大的冲击着中国经济,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困难。使中国经济随海外市场的波动而波动,使中国经济面临两面作战的境地:既要对付内生的经济周期面临的投资萎缩,又要对付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海外市场萎缩。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西方有人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和高科技革命这双改变历史法则的手,把市场经济的周期大大抚平了。在美国有人认为经济的周期性已经被大幅度减轻(Great Moderation)。传统的市场经济理念十分风靡。许多人不容置疑的认为市场主体在自己利益的驱动下,会根据价格信息作出合理的选择,从而导致效益提高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持这种理念的人认为,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周期性被极度的缓解了。中国也有一些人大力宣言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会自动走向均衡。然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和中国的经济周期传递的是完全相反的信息。
当前的经济金融危机是自三十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导致这种危机的一个重大根源是在利益冲动下市场的过度放任,是没受约束的市场选择的结果。美国发生危机以来,危机之所以还没有演变成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不是今天的市场比三十年代的市场有更强的自愈力,而是由于政府的更强劲干预。事实证明,市场是不可能自动达到均衡的。世界经济周期依然存在,依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当人们在编制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体系时,当许多人用时髦的语言来背诵古典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周期似乎已经从经济学的词汇中删出了。那些揭示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揭示市场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的理论,被许多人斥为过时的理论。既使是今天,面对经济危机的巨大破坏性,依然有许多人闭上眼睛,不负责任的背诵已经被事实证误了的信条。对此,让我们听听格林斯潘最近是如何忏悔的“看来过于完全相信(市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能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而保护股东的利益是错误的”。格林斯潘是新自由主义的主要推手之一。在期任内多次拒决加强对金融体系的规范和管理。看来在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力面前,他承认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个体的理性性,并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均衡。
所以,在我们选择市场经济时,不论我们承不承认,意没意识到,我们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所有特点。包括经济周期。中国经济通过几十年的市场化,早已程现出严重的周期性。经济的周期性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降低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中国今天的抗风险能力,远远低于亚太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对投资的更大依赖,由于对出口的更大依赖,由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由于消费在GDP中的贡献持续下降,由于中国金融的更为开放,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将比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严重。中国经济下行将穿破亚太危机时的底部,并持续下探。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经济中的结构性和周期性矛盾加上外部震荡,使中国经济面临被严重挤压的可能。如果对情况估计不足措施不力,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危机的中心。中国那些由高投资支撑的巨大剩余产能有可能面临大规模破坏和压缩的可能,中国GDP块蛋糕有被可能被极大的压小,甚至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周期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经济面临投资,消费,出口全面萎缩或疲软的困境。消费需求先天不足;出口需求面临世界经济衰退的压力;投资需求走到了此轮经济周期的危机临界点。中国面临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严重过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中国经济的前景怎样?2007年我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目前这三项需求都面临萎缩乃至下滑的压力。假如没有政府推动,2009年中国经济将在4%左右运行。4%的经济增长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收入差距严重,社会保险网不发达的国家将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4%就是硬着陆,就是经济危机。4%的经济增长率还意味上游产业的大量产能过剩。许多企业将出现亏损甚至倒闭,失业率的进一步的上升,消费的进一步下降,将把中国经济拉入螺旋性下滑的轨道。
由于内外原因,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诸引擎中,只剩下政府支出可以避免萎缩的压力。中国经济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而走出世界经济衰退和自身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必须依靠政府强大有力有效的干预。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大规模反危机计划能让中国经济杀出这种两面作战的重围吗?中国经济能够在世界经济衰退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