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意浏览各类财经分析文章,看的都是所谓的经济学家关于中国目前经济状况的分析高论,但是,感觉却很烦。因为,所有的文章都不乏一串串的对比数字,什么同比、环比、左比、右比,最后比出个“增幅回落”“同比增长”“数据显示一切正常”。
真的很郁闷,我想问问哪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只是几个数字一比较就能看出问题来的?你那数字又有多少的正确程度?数字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你们研究透了吗?
关于楼市股市的救与不救,各方争论的咬牙切齿,而争论的依据还是数字,贷款利率、贷款发放率(即所谓的银根松还是紧的问题)。没有一丁点儿的学术原则、学术高度、学术责任、学术方法的对比和探讨的氛围。纯粹的胡扯或瞎哄。
所谓市场经济,其根本的原理即投入--产出;收入--消费;需求增长--发展;发展过剩--调节。而政策的责任则是确保发展的平衡、增长的稳定和有效性。
我们现在涉及到的是对“国民经济”的理解问题,所谓国民经济,就得从国民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经济增长在哪里?国民的实质收入提高了多少?生活水平改善了没有?等等是最现实的、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说市场流动性过剩,那么为什么国民的实际消费需求却是萎缩?如果说国家宏观面太松,那么为什么一线的企业经济实体却因缺乏资金而无法生存?工人说企业发的工资待遇太低,企业说连“太低”的工资都发不出去.石油、电、煤等国有能源部门一直在“亏损”的情况下过日子?而且,国家的补贴始终跟不上市场提价的步伐?奇怪的是,八亿多农民从来就不亏?什么东西提价他们都没意见、没影响?事实情况真的这样吗?
提醒我们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数字是看不清楚的,看问题在于角度。如果你始终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那么你看到的永远是红旗飘飘;如果你坐在星级酒店大堂,那么你看到的是丰衣足食有余百倍或千倍的生活。你必须走到基层去了解,13亿中国人到底有多少人在直接创造财富?多少人在研究科学技术?多少人是靠别人来养活自己的?我们的人均GDP是怎样的一个分配情况?我们的经济增长有效成分占多少?你们从来想过这些问题吗?
告诉你们,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是内需不足,低附加值生产规模过剩,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与数量比例失调(固定资产占比太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产业严重滞后),在跨国贸易和全球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中国受柄与人,是明显的输家、赔本的买卖。我们的流动性多余部分,全部掌握在少数的利益集团、富商、所谓的精英(包括数量庞大的政治投机者)手中,他们利用资本杠杆制造恶性的经济循环体系,所谓的“投机炒卖”“经济垄断”“市场控制”“资本调节”都是他们的手笔。“投机”(主要以政治为背景)“榨取”“掠夺”是中国主流经济的增长模式。全民的股市疯狂和痴迷就是国民现实心态的写照----大家都想不劳而获。
所以,关于楼市股市救与不救,没有任何的实质意义,如果一个市场是健康的,它自然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这个市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去维护它呢?国家的政策如果是帮助投机者想办法去赚取老百姓的苦力钱,论天理就是错误的,在背离国民生活状况的情况下去分析经济,这样的学术还具有什么价值?国民的根本疾苦得不到解决、生活未来无从期盼,那么,这样的经济崩溃了又何如?
破解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从“两元”“两极”着手。所谓“两元”即资本密集度高的投机性经济体和资本薄弱的基础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经济体。前者表现的必然是过热,那么就必须坚持紧缩、调整的政策;资本薄弱的工农业生产、技术经济体,就应该放松信贷、适度扶持。这样才叫政策调整。关于“两极”,即财富分配、贫富分化的两极,超标准拥有财富的,国家开征调节税,低标准拥有财富的,国家给予财政补贴。
如果能够从确保民营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以农村、农民为重点的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做好我们的工作,那么,任何的危机就不至于那么可怕。
如果我们大多数国民都过上好日子了,那么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强盛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公平、公正但不求平均,调整、调和辅之以适度的改革。这才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未来的出路。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