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牧:防范金融开放的战略风险
2009年01月23日 中国产经新闻报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余牧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国际银行家已经大举深入中国腹地,众多外国银行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分支机构。外国银行进入中国的风险,按照《货币战争》一书的分析,主要不在战术层面,比如外资银行参股控股的风险,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监管风险,利率市场化的风险,证券市场波动风险,外汇储备贬值风险,房地产贷款市场风险,资本账户开放风险,人民币升值风险,国有银行内控缺失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等等,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在“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本质上是一场“货币战争”,而对中国以及中国银行业来说,可能还普遍缺乏战争意识和战争准备。
美国原任总统杰斐逊有一句警世名言:“如果美国人民最终让私人银行控制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那么这些银行将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人民的财产,直到有一天早晨当他们的孩子们一觉醒过来时,他们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家园和父辈曾经开拓过的大陆。”而外资银行深入中国的“战略”风险,正在于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中国人民币的货币发行。
人们可能会问,人民币的印刷和发行是由国家控制的,外资银行怎么可能参与人民币的发行呢?根据《货币战争》一书宋鸿兵的分析,外资银行通过部分储备金制度,将大举推进中国国家、企业和个人债务的货币化进程,这些外资银行增发的“信贷人民币”,将通过银行支票、银行票据、信用卡、房地产按揭贷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金融衍生产品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经济体内。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中国的信贷洪水泛滥完全可能。当外资银行“创造”的人民币信贷总量超过国有商业银行时,实际上就会迫使中国的央行增发货币。它们将有可能恶意制造货币的波动,先是通过通货膨胀然后是通货紧缩来剥夺中国人的财富,形成经济的危机。外国银行势力还将通过投资控制中国的电信、石油、交通、航天等国有垄断行业,外资银行一旦成为中国国有垄断行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它们将掌握这些中国核心资产的经济命脉。外资银行可以随时切断这些重要企业的资金链,从而导致这些产业的瘫痪。有人会认为,这些分析全是危言耸听,我却以为这是未雨稠缪。当然这种情况能否发生,全在我们能否加强监管,建构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防患于未然。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疏于防范,就可能吃大亏。
金融开放应该是对等的,一方面“引进来”,同时还要“走出去”。这些年来,由于政治因素加上缺乏经验,我国海外金融资产并购举步维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对于南非开发银行相对控股20%的投资,同年平安保险收购比利时富通保险4.2%的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以及次年进而收购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为中国金融业赢得了第一个全球综合性资产管理平台。这是两起成功的范例。而其他一些海外投资,往往折戟沉沙。中国投资公司2007年6月投资美国黑石集团就是值得深刻吸取教训的一例。中投对黑石集团的投资,决策极为迅速,并很快将30亿美元现金打到了美国黑石投资财产。黑石2007年6月21日于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后,股价不断下跌,到2008年3月,中投的投资损失率一度超过50%。而且始料不及的是,就在黑石上市的第一天,其CEO施瓦茨曼很快变现了价值6.77亿美元的股份,赚得盆满钵满,而中投只能看着投资不断缩水,因为投资协议规定,中投公司4年后才能有套现的机会。而4年后黑石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未知数。
美国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资产海外并购提供了契机。利用这一机会,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应从宏观层面制订科学的海外金融资产并购计划,在微观层面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提高谈判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相关法律保护自身利益,使我国金融“走出去”形成布局合理、节奏有序、风险可控的局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