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通胀焦虑症候群(附--戏说外汇储备)

汪耀辉 · 2009-04-13 · 来源:
应对经济危机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通胀焦虑症候群

   

我敢说,有些人期盼通胀已经很久了,也有人已经为如何制造通胀伤透了脑筋,用尽力办法。可通胀迟迟不来,通缩反倒来了。

   

虽然嘴上一定不承认,这些人骨子里很喜欢通胀,很想念通胀,他们得了“通胀相思病”(inflation-sick),此名称的中英文为本人最新合成,拟不申请专利保护。

   

通胀有什么好的?有了通胀,“需求”才能被拉动起来,经济才能发展,政府才有政绩,商人才有生意做,工厂才能复工,就业矛盾才能缓解,多好啊?于是大家一起期待通胀,到处寻找通胀蛛丝马迹,努力制造通胀。

   

先举个最新的例子,我把它当做笑话,虽然三月份的进出口额同比大幅度下降,可偏偏专家找到了复苏的“迹象”:三月的进出口额比二月环比增长了10%。不好笑吗?那就提示一下,请各位算算三月份的天数比二月多多少?

   

如今世界各国的大规模刺激经济措施是为了制造通胀,G-20峰会的根本目的也是想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再造全球性通胀。

   

美联储狂印美元,是为了制造通胀。

   

保增长从一个侧面来说,是为了保通胀。

   

三月份新增贷款1.89万亿元,资金供给增幅再创新高,是为了制造通胀。

   

股市创出八个月来的新高,是为了制造通胀。

   

楼市的人造“小阳春”,是为了制造通胀预期。

   

与其说他们在试图制造通胀,不如说他们在对抗通缩。可惜的是,这会儿通胀制造不了,通缩抵抗不住!

   

通胀一时半会儿来不了,于是各方开始焦虑不安。内心又急又盼,外在表现各不相同,形成了通胀焦虑症候群。

   

对一些研究理论的人来说,通胀预期早就形成,不是一般的通胀预期,他们期待的是恶性通胀,是原油价格再创新高,是黄金上涨到三五千美元以上,是外汇储备变成废纸!他们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美联储大肆印钞,人们的“财富”被严重稀释了。

   

虽然被“稀释”了,恶性通胀还是没来,理论迟迟得不到验证,除了焦虑,还是焦虑。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大概还没有稀释到位,大概商品价格被人为操纵,黄金价格被严重打压了。反正自己没错,自己学的理论不会错,肯定是别的什么地方不对劲。

   

自我否定就是这么难!弄不好是要心理失衡的。

   

也难怪,多年寒窗学了那么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容易吗?也许有些人这辈子还指着这门手艺过好日子呢。即使发觉有不对劲的地方,也得硬抗着。人总是要有信仰的嘛。

   

CPI出现了负数,一位央行副行长说了,现在说通货紧缩还为时过早--先扛一阵子再说。

   

通缩有什么不好?至少老百姓喜欢,东西降价了嘛。我们的外汇储备购买力提高了嘛。为什么非得要逆势而为,看老百姓有俩储蓄不顺眼,非得要搞点通胀来逼着大家花钱,以便“降低储蓄率”?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钱为本,以数字为本?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通缩(降价)有利于提高他们那点存款的购买力,有利于拉动终端消费需求。而通胀则有利于拉动所谓的投资性(多数实为投机性)需求。

   

市场价格的涨跌对于自用财产(如自住房)的主人来说,除了心理上的影响以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正不会卖掉,因此自住房不是商品,不存在“增值”或“缩水”的问题,增值和缩水的是他们的钞票。他们的存款(如果有的话)通胀时“缩水”,通缩时“增值”,如果他们有选择权的话,他们会选择哪一个?答案可想而知。

   

对于炒房客来说,他们会做什么选择,同样一目了然。

   

我时常说要跳出资产负债表的束缚,这里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如果从“总资产”或者“所有者权益”的角度,来分析通胀对于上面那位自住房的主人的影响,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通胀使得他的资产“增值”了,对他们有利,房子涨价了嘛。

   

可见仅仅从数字出发,有时候会荒诞到什么地步!

   

还嫌数字荒诞得不够,美国人仅仅通过修改会计准则,硬是让那些亏损的央行的帐面上出现许多“盈利”,这无疑是一种合法的做假行为,一种不太高级的数字游戏。

   

很多时候,人们宁可相信数字。

   

当人们谈论拉动内需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真实(消费性)需求和虚假(投机性)需求的区别,只要数字上去了就行。实际上投机性需求是建立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并利用一定的杠杆率将其放大,如果真实需求这个被乘数归零,乘数(杠杆率)再大结果也是零。

   

由此可以看出,终端消费需求是所有其它类型需求的基础,我把它称为“基础需求”。拉动内需正确的出发点和着手点应当是首先拉动这个“基础需求”。

   

通货膨胀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是在抑制甚至扼杀基础需求,试图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走出危机的人们,实际上是在缘木求鱼。  

   

相反,通货紧缩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可是这么说:拉动内需应当从拉动“基础需求”开始,而拉动“基础需求”则应当从适当可控的通货紧缩开始。而拉动“基础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房地产的大幅度降价。  

   

看了这些分析,您还会认为通货紧缩那么可怕吗?

   

一个是增加基础需求,一个是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我选择前者,而通胀焦虑症患者选择了后者,人家才是“主流”。

   

通胀来不了,是因为还没充分通缩。  

   

大规模印钞制造不了通胀!也“稀释”不了“财富”,因为金钱本身压根就不是财富。虽然有些残酷,我还是要遗憾地告诉那些迷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们:你们关于货币本质和通胀产生原因的认识,都是错的!如果抱定了那些观点,必定会虽然“衣带渐宽终不悔”,却落得“君问归期未有期”,焦躁不安的情绪会越来越严重。

   

是时候了,该反思一下为何“该痛的地方不痛,不该痛的地方痛了”?到底哪儿该痛,哪儿不该痛?

   

本人不太喜欢重复说过的话,说他们的那些认识都错了的理由,有关的理论方面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参考拙作《戏说外汇储备》系列,这里就不多说了。

   

举个例子来结束本文,很多人在论证大规模印钞会引发恶性通胀的时候,喜欢拿国民党时期滥发金圆券的时候的物价飞涨作为证据。我在和网友谈论这个例子的时候问他:当时到底是“钱”出了问题还是“物”出了问题?是物质极度匮乏还是产品和产能过剩?是东西太少了还是钱太多了,这两者中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这些问题也留给大家思考。

附文:

戏说外汇储备(一)

2009-01-07

  外汇储备这个话题很大,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在其中理出头绪,对咱研究山寨经济学的人来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想放弃这个课题,转念一想,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似乎也还没搞清楚,机会难得,若不趁他们迷糊之际率先下手,等他们清醒过来,就没咱什么事儿了。

  好在有些理工科的功底,讨论问题前先把讨论对象搞清楚,先搬几个定义出来吓人:

  什么叫外汇储备?严格地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持有的外国货币和债券的总和。

  这个定义简明扼要,吓不着人,不过很有用,最起码咱知道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外汇仅仅是外汇,不是外汇储备,只有央行持有的才算。这么一定义,一段时间以来精英和草根们吵吵嚷嚷指责央行“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说法本身就有毛病,因为美国国债也是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汪某人的念法,就成了“用外汇储备购买外汇储备”。怎么样,有人冒汗了吗?定义就这么重要!

  在国外人们通常说的外汇储备,还把一国持有的黄金储备和在IMF中所占的股份也包括了进去,其实这个概念已经超出了定义的范畴,按照专业术语,严格地说应当叫做“官方国际储备”,或者就叫“国际储备”。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等于它的外汇储备加上黄金储备再加上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额。且按下不表。

  前面谈了外汇储备“是谁”的问题,接着谈外汇储备“从哪儿来”。也许您说了:“这不废话吗?外汇储备是外国货币加上外国债券,当然是从外国来的!”,对啊!既然都知道它是从外国来的,不如直接谈它是“怎么来的”,搬个计算公式过来:

  外汇储备余额=经常项目结余+资本项目结余

  当然专家们会鄙夷的说:“这么小儿科的东西,还在这儿卖弄!”别急啊,咱不是在“科普”吗?就算是“小儿科”吧,相信还是有很多普通读者看到专业术语要晕,咱有的是耐心,专业版的不灵,换一个山寨版的公式:

  外汇储备余额=外贸顺差余额+非贸易性质的资金净流入

  好像还没完全摆脱专业版的影子,看样子专业难,“山寨”更难!简化公式先这样定型,凑合着用吧。

  内容尝试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外贸顺差余额很容易懂(别忘了它是GDP的组成部分,顺便复习《大话GDP》),后面一部分有点费劲,还是列个公式:

  非贸易性质的资金净流入余额=国外持有国内资产的余额-国内持有国外资产的余额

  也许有人说了,什么资产不资产的?不懂!看来还是不灵啊,继续解释。什么叫“国外持有国内资产”?再列个公式:

  国外持有的国内资产=外商直接投资+国外“投资组合”类投资+国外其它投资

  完了!越说越离谱,居然整出个彻头彻尾的“专业版”,愣是说不清楚,真是邪了门了。我说什么来着?专业难,“山寨”更难!

  事到如今,只好干脆来个痛快的,看不懂的就“把前面那段掐了”,拿出本人的“必杀技”,也就是举例说明。不过在这以前,得先把本人压箱底的“完全山寨版外汇储备计算公式”拿出来。

  外汇储备余额=外贸顺差余额+(对外长期负债+对外短期负债+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权益类投资+其它)-(对外长期债权+对外短期债权+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权益类投资+其它)  注:括号内的项目都是指它的余额。

  厉害吧?看公式长度就知道了!括号内的项目一一举例说明:“对外长期负债”,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对华的三十年期日元贷款,据报道目前未偿还的余额由三千多亿美元;“对外短期负债”,如国内的外资和合资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从国外短期借款的融资行为;“外商直接投资”,如外商投资办厂或控股行为;“外商权益类投资”,如QFII等;“其它”包括来自国外的捐赠和投资收益等。

  也许有人说了,你啰嗦了半天,列出这么长一个计算公式,有什么用啊?

  当然有用,本人正是根据这个公式匡算出我国境内的热钱数量非常可能低于1500亿美元,甚至低于1000亿美元。这还是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匡算出来的。(说明,这里说的是“流入”部分,国内资本和贪官污吏的赃款不同渠道或者不同名义购汇流出部分不在其中。)如果数据齐全,鄙人完全可以将计算误差缩小到500亿美元以内。

  看看“专家”意见:“专家们的估计是在3000亿——1.5万亿美元之间,即使取其中间值,也有8000亿美元之多。”(见草根博主张庭宾的新作《外汇储备净减暴露中国金融安全重大隐患》)。专家们就是这么玩的,这样的估计有什么用?倒不如直接“估计”成0-1.9万亿,岂不是万无一失?

  算不清楚热钱的规模,被热钱搞得风声鹤唳,一会儿要反击热钱,一会儿要挽留热钱。盲人瞎马,无所适从。

  本人曾发帖认为,即使热钱大规模撤离,中国的外汇储备下降的下限在1.5-1.6万亿美元之间,没什么大不了的。看把“专家”们紧张的!

  这会儿您该看清楚了,到底是专家小儿科,还是“山寨”小儿科?


戏说外汇储备(二)

2009-01-08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一下外汇储备的定义,以及外汇储备的构成及计算方法。看完以后大伙儿大概能明白,原来我国1.9万亿的美元储备不全是咱们的,我可以告诉大家,那里面属于贸易顺差部分大约1.2万亿美元,剩下的绝大部分是由债务堆积起来的。而传说中的热钱,主要隐藏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权益类投资”这两个项目里面。

  看到这里,不少人要坐不住了,搞了半天,原来外汇储备里面有一大半还指不定是谁的呢!咱们本来就不缺外汇,还自找麻烦,借来更多的外债把外汇储备搞那么大,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干嘛?放在那儿看啊?放在那儿贬值啊?说不定有 人要开骂了。

  先别吵,肃静一下,这个问题后面谈,别把在下的思路吵乱了。

  在前面说过的外汇储备定义里面,本人故意留了个漏洞,以便到这里打“补丁”,目的是加深印象。不知道各位看出破绽没有?

  这个“破绽”就是“外国货币和债券”这几个字,从字面上看凡是外国钱和外国债券都能作为外汇储备,细心的朋友要问了:给你点越南盾,还有阿富汗、津巴布韦这些国家的货币,你们收不收?能不能作为外汇储备?

  当然不能!原来要想让各国央行接受一种货币作为外汇储备,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央行用作外汇储备的货币,必须是所谓的“储备货币”。

  这里隆重引入“储备货币”的概念:所谓储备货币是被很多国家大量持有,通常是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货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的那些币种。

  细心的朋友也许看出来了,汪某这里给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留了个伏笔,人民币要想做到真正国际化,首先要取得“储备货币”的身份。

  引入了储备货币的概念,就可以把外汇储备的性质和作用做一个较为完整地描述,有人早就等不及了。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央行的资产,它通常包括不同种类的外国货币,这些外国货币叫做“储备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是用来支持它的负债,这些负债包括它发行的货币以及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存放在 央行的准备金。

  先郑重声明:上述外汇储备的作用或者目的,目前尚不完全适用我国的情形,只有当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时候才基本适用。

  再小儿科一下,防止有人被“资产”和“负债”整迷糊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你本来有50块钱,又向别人借了50块,这时候你有了100块钱的“资产”,同时你增加了50块钱的“负债”,就这么简单。

  回到外汇储备的作用,当一个国家的本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也就是自由地以钱换钱)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可以支持该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必要时央行可以通过“干预”的办法调整汇率,这个“干预”就是在市场上买入或者抛出 本币,让汇率朝他们的调控目标靠近,日前日本央行就是这样干预日元汇率的。

  不知不觉中,又一个“重大理论发现”出炉了!原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真是太神奇了!这一重大发现足以让本人兴奋得睡不着觉。我早就说过,经济学的浆糊是很好捣的。照这个势头,一个月不整出十个八个“重大理论发现和突破”,简直就对不起观众!

  这一理论发现完全可以解释本轮金融危机时,韩国、越南以及俄罗斯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和日元能够维持强势这一现象。

  一个国家的汇率是否稳定,关键就在于外汇储备的充足与否!

  本来想把储备货币的问题一口气谈完,由于让苹果砸中了脑袋,精力一时无法集中。剩下的内容只能留到下回分解了。

戏说外汇储备(三)

2009-01-09

  第二部分导入了储备货币的概念,简述了外汇储备的性质和作用,原计划将成为储备货币的好处等相关内容一并说完,不料半道上被一个“重大理论发现”所迷惑,竟然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起来,自斟自饮喝了个烂醉。

  一觉醒来,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那么点小小的“发现”算得了什么?至于这么得意忘形吗?本人历来害怕表扬,怎么今天反而给自己灌起迷魂汤了?于是在心灵深处闹了场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把自己批了个服服帖帖。

  只好老老实实地继续干活,干不完加班。

  前一部分说到了外汇储备的作用是稳定本币的汇率,还说这一条目前不适合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那么目前人民币的汇率是如何形成的呢?

  简单地说,人民币目前采取的汇率政策是“盯住美元”,人行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并允许一定的小幅度浮动,设定涨跌幅,是一种以政府定价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汇率形成机制,中间价每日由央行授权对外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外汇的汇率(中间价),是根据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和美元与其他外汇的汇率折算得出,并对外公布。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间汇率,则像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完全由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也就是所谓的灵活的汇率制度或称自由汇率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新自由主义着眼里完美无缺,实际上所谓的供求关系决定论已经破绽百出,早就成了操纵市场的投机分子的遮羞布甚至帮凶。

  这里不多比较“计划价”与“市场价”之间的优劣,只说一点,那就是在汇率主要由货币当局决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支撑本币价格(汇率)的作用没有自由汇率制度下的作用那么明显。

  也许急性子的朋友们会发问:既然咱们还没有完全放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尽在掌控之中,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干吗?太多了!吃饱了撑的……

  先耐住性子,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谈,要不然今天晚上觉都睡不成了。不是有很多人说人民币要“走向国际”、成为储备货币吗?今天能把这个问题谈完就不错了。

  人民币国际化听上去很时髦也很诱人,据说国际化以后不但能够把美元挑下马,解了咱心头之恨,还可以空手套白浪,到国外去收“铸币税”,那多来劲?好日子先过,先谈这个!

  按照本人迂腐的习性,当有人把某种东西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是先用怀疑的目光把这件东西仔仔细细审视一遍。这种习惯常常会扫别人的兴,故而很不讨人喜欢,没办法!改不了了。只好照老规矩,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一般来说,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发行国进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比非发行国的商人要少。举例来说,在当前强制结售汇的制度下,中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商品,需要凭外贸单证到银行购汇,而购汇价格是当日的现汇卖出价,同理中国的出口商到银行结汇只能以现汇买入价卖给银行,进出口业务都会被银行雁过拔毛。可别小看了外汇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的那一点差额,如果用它来乘以进出口的总额,每年下来就是一笔惊人的数目。而如果人民币成了商业发票上面的计价货币,这笔费用自然就被省下来了。第二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能更容易地从国外借到钱,原因是外国央行持有该国货币作为外汇储备的时候,往往会购买该国的国债以便获得利息收入。

  我们来看一下已经国际化的主要货币的境况,看看它们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

  根据IMF的统计资料,2007年几种主要储备货币占全球储备货币总量的百分比为:美元63.9%,欧元26.5%,英镑4.7%,日元2.9%。

  从这些数据里面看出什么来了吗?至少应该看出三点:一、美元“一支独大”,占据大半壁江山;二、目前对美元地位最具威胁的是欧元;三、人民币如果成了储备货币,首先要赶超谁?好像不是美元吧?

  欧元对美元“最具威胁”,威胁它什么了?您也许会回答,威胁它老大的地位。那我再追问一句:是没错,那什么叫美元的老大地位?再往下回答也许您的底气就没那么足了。

  我这么问是有原因的,原来占据储备货币老大地位的储备货币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统治性储备货币”。

  要把这个名词解释清楚,还得再引入一个名词,叫做“网络效应”或者“网络外部效应”,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技术领域并被引用到经济领域。1908年贝尔电话公司的西奥多·牛顿·韦尔(Theodore Newton Vail)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一位使用者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会对该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价值产生影响。

  又开始绕人了,别慌,举例子的办法管用的很。就以电话为例,装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使用价值越大,因为你能联系到的人越多。假定某地新出现了一个电话公司,他们的电话如果不能与老的电话公司的网络互通,即使再便宜,恐怕有装电话需求的人还会选择原有的电话公司。这里面隐藏着“先入为主”和“强者恒强”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在经济领域不胜枚举,比如新房装修时,人们会跑到大的装饰城去买东西,那里的东西齐全,价格还便宜;比如大资金会选择大的市场进行交易,因为那里便于大资金进出;再比如银行系统、快递公司、航空公司、班轮公司等等,总是网络越密集,能吸引到的客户越多,反过来吸引到的客户越多,又让他们的网络更发达,服务更完善,单位成本越低。

  回头再看美元,它是不是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网络发达的很,几乎和所有国家进行贸易,对方都可以接受用美元结算,而你和印度人做生意,他们不大会接受用欧元或者日元结算,与欧盟做生意,他们不大会同意用日元结算,同理,与日本做生意,他们也不大会同意用欧元结算。

  看出美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地位的厉害来了吗?如果这些还不足以动摇你把美元拉下马的决心,就再给你一记重击,可千万要挺住!下面来谈石油美元,谈谈“石油美元战争福利”。

  “石油美元战争福利”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威廉·克拉克在他发表的同名书籍(Petrodollar warfare)中发明的,该书提出这样的假设,由于很多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而国际市场的石油用美元计价交易,这就迫使这些国家建立足够的美元储备以保证国内的原油供应,而一旦美元储备建立起来,又因为美元现金没有收益,他们必定要购买美国的国债以便获得些许利息收入,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用很低的利率向外出售国债,从而低成本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维持美国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由于石油美元的模式,美元汇率可以同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脱钩,而美国的外贸逆差也是“可持续”的。

  这就是基辛格“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这名言的奥妙所在。只要石油定价权掌握在美元手里,所有缺油国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去挣美元,买美元,建立美元储备,购买美元国债,为美国的“石油美元战争福利”打工。

  石油用美元计价对美国的另一个重要正面效应是,美国市场上的成品油价格是全球最稳定的,原因在于只有美国才能避免汇率波动对油价的影响。

  美元有“网络外部效应”和“石油美元战争福利”这哼哈二将守卫,请问欧元、日元哪个是对手?谁能动摇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地位?

  汪某人列出上述论点,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大家的信心,而是要让大家充分认清形势,在美元的优势中找到弱点,找到可借鉴、可以为我所用的地方,这可远比喊喊慷慨激昂的口号难得多。

  如果您看懂了本文以后,仍然信心十足,那在下佩服!因为您心里一定有辙了。

戏说外汇储备(四)

2009-01-11

  第三部分的一开头,本人就在灵魂深处闹了场革命,对自己翘小辫子的行为进行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本来只想做做样子,不料竟然入戏了,还矫枉过正,弄得心情过于压抑,没照镜子也可以想象,在后面的写作过程中自己一直板着脸,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姓汪的两斗米没还似的。

  在这种心情下,写出的文章是很难出彩的,难怪本人后来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愣是没找着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重大理论发现就更别提了!指不定人家又要说了:我没看见老汪有什么理论!我这里答词都想好了:汪某自己都没找着,您上哪儿看去?

  就当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出于对本人无成果劳动的尊重,这个系列还得延续下去,做事情总得有始有终嘛。

  前文说了成为储备货币的好处,说了目前美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的地位。提到人民币要想真正国际化,首先要成为储备货币,还谈了目前中国和西方的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同,说现在中国的汇率实际上是政府制定的。看了这些,读者一定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即使人民币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恐怕也用不着这么多外汇储备,更何况人民币还没到那一步,我国也还没有完全放弃汇率控制,外汇储备稳定汇率的作用还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大,就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了,更何况在强制结汇的情况下,美元储备意味着央行要相应地增发大量的人民币,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人家佛里德曼说了: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

  人们心中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咱们抱了这么多美元在手里,美联储那头三班倒加印钞票救市,咱们美元再多,也架不住这么稀释,早晚要变成废纸。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贬值未必会来那么快,本人先前有个山寨版的理论,说通货膨胀和紧缩都是价格现象,与货币总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通胀和通缩的因素是商品和货币的“有效供需”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可参阅《警惕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向市场注入资金,被一些美国人形容为“迎风吐痰”,吐出去以后又被风吹了回来(够恶心的),形不成货币有效供给。

  有关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使用,这里先把话题提出来,以后再仔细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及其影响。

  要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彻,还得按笨办法把它分拆解开来一项项研究,看看这么大的外汇储备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长话短说,根据本系列的第一篇,外汇储备由几个部分组成,现在咱们来挑几个主要的研究一下:

  一、经常项目顺差或外贸顺差

  这一点很好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大于进口,顺差于是产生并不断累积。《大话GDP》中说了,这一块属于GDP的组成部分,还说GDP就是消费,就是就业,这里咱们稍微绕个弯子,研究一下外贸顺差的优劣。就从“汪氏广义消费理论”出发,对两个国间的贸易差分别对两国就业的影响做些分析。

  以中美贸易为例,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好是坏,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由于我们的商品便宜,常常听到国内很多人说这是在补贴美国人,是利益输送的卖国行为,以至于“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我们很少听到美国那边的声音,其实那边很多人也在骂他们的政府,骂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虽然老甘反对,但当今世界谩骂政府“时尚”得很呢!尤其是在所谓的民主国家。

  那么到底谁骂的有理呢?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根据GDP的构成,外贸顺差是它的增量,而逆差则是它的减少量。

  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633.2亿美元,这一年美国的消费因为这个因素减少了1633.2亿美元,中国则增加了同等数量。而两国消费的增减是通过就业机会体现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下面这个结论:

  出口商品等与进口就业,进口商品等与出口就业。郑重命名为“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掌声)。

  趁热打铁分析一下郎咸平先生的非常6+1理论,每次谈到这个理论,郎先生总喜欢举芭比娃娃的例子,比如有一次他这么说:“要从单纯的制造转移到6+1产业链环节上去。所谓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六大块能创造的价值应该是90%,制造创造的价值应该是10%。拿芭比娃娃为例,制造是1美元,最后终端零售市场是10美元,那么这9美元是怎么创造的呢?就是通过六大环节创造的。”

  郎先生的6+1产业链升级的演讲,非常具有鼓动性和误导性,常常让在场的企业家听得如痴如醉,按本人的看法,如果那些企业家如果照单抓药,必定死得很难看。有人会问,阁下不知天高地厚,郎先生何等人物?你凭什么说他的理论具有误导性?

  那好,我们就用本人自封的“广义消费理论”和“就业进出口理论”这两个山寨经济理论来剖析一下,就用芭比娃娃举例:

  假定一个中国工厂生产了一批共10万只芭比娃娃,运往10个国家销售(芭比娃娃本来就是全球销售的),每个国家1万只,到岸价都是1美元一个,零售价都是10美元。这批娃娃玩具给中国带来的GDP为10万美元,同时那10个国家分别产生了(10-1)x1万=9万美元,进口总价需要从GDP中扣除,是这个道理吧?

  按照“汪氏广义消费理论”,这10万美元GDP增量给中国增加了10万美元的消费,这一点通过巴比娃娃的生产带来的就业机会而得以实现。而那10个国家分别带来的9万美元GDP……

  相信不少人在这儿等着看笑话呢!吹,接着吹啊!吹不圆了吧?你说中国带来了10万美元的就业机会,好啊,就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这批芭比娃娃还给10个国家每家带来9万美元的就业机会,总共90万美元呢。这叫自相矛盾,哈哈,你那套山寨“就业进出口理论”还是趁早收起来吧。

  笑话不是这么容易看的到的,只要那些国家有芭比娃娃的市场,那90万美元的就业机会就是人家的存量而不是增量,区别在于芭比娃娃是哪里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那些国家自己生产那些玩具娃娃,他们就无需从中国进口,无需从他们的GDP中减去10万美元(每家1万)。

  结论是,由于中国生产并出口了这10万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增加了10万美元的就业,那10国家则直接减少了10万美元(制造业的)就业。完全符合“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

  这里再简单谈一下朗氏6+1理论的“误导性”,根据他的理论,每只芭比娃娃中国只产生1美元的价值,而国外“创造”了9美元的价值,看起来我们吃了大亏。而根据前面的分析,那9美元的“价值”是人家的存量而不是增量,而我们的1美元却是从人家手里拿过来的,是增量。其实6+1理论的误导性远不止这一点,最误导的是“价值”两个字,它非常容易被人误解成利润,以至于认为外国人从我们头上赚了大钱,而我们最多只赚了一点蝇头小利。

  这里涉及到“利润率”和“利润总额”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批发生意的利润率总是比零售生意的利润里要低得多,但不能据此认为批发商赚的钱一定比零售商赚得少,实际的情形常常相反,这里面有一个量的因素,我们经常听到做生意的人说要“走量”就是这个道理。

  我并不是在暗示芭比娃娃的产业链中,我们赚得比别人多,只是在这里帮郎先生澄清“价值”的概念,它是营业额,是GDP,决不是利润。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GDP不等于利润,但等于消费,等于就业;利润对于资本家更有意义,GDP对工人更有意义。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理论发现”!(热烈掌声)

  从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角度来看,最应该关心利润的是资本家,是老板;而普通职工最应当关心的是工资收入、是就业机会。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有些错位,很多人对资本家利润的关心程度好像远高于对就业问题的兴趣,这个问题点到为止,有机会的话再展开讨论。

  这里还想补充一点,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的资料: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10.4%,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反映了目前外贸顺差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反映了外向型经济在我国就业或消费中的真实地位。

  外贸顺差就谈到这里,结论是外贸顺差有利于就业和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

  二、外债类

  一般来说,外债按照期限结构进行划分,一年期以内(含一年)为短期外债,超过一年的叫做中长期外债。

  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419.5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8.29%,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19.09亿美元。目前我国有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仍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2008年6月末,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188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8.5%,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2.8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0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1.5%。

  在2881.5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45.50亿美元,占11.99%;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082.15亿美元,占37.56%;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32.14亿美元,占32.3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72.94亿美元,占16.41%;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5.02亿美元,占1.56%;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77亿美元,占0.13%。

  三、外商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8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80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撤资清算等流出60亿美元,增长36%;净流入741亿美元,增长27%。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72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29亿美元。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略有变化,农、林、牧、渔业受到外资青睐,房地产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减缓。2008年上半年,制造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金额比上年增长24%;房地产业增长1%;社会服务业增长59%;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长38%;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增长6%;金融保险业增长19%;农、林、牧、渔业增长66%。

  二、三两节引用了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表的《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大量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主要投向了实体经济,而短期外债借款人主要是国务院部委和中资金融机构,而短期外债集中于中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两者合计占53%。而外商直接投资则绝大部分投向了实体经济。

  总体上来讲,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者两块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投向了实体经济,当然这里面很大一块流向了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不但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个人消费,他们本身也属于服务业,他们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增值部分也要计入GDP。

  毋庸讳言,这里面隐藏着不少问题,比如热钱的问题乃至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再比如政府机构和国内的法人有没有必要向国外借款的问题等等。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

  看到这儿,又有人会问:看你的意思,好像是说外汇储备增加得有理有利,是越多越好啦?倒也不尽然,刚刚不是说了这里面存在问题吗?

  如果要归纳中国累积出这么大的外汇储备的原因,我想有这么三点:

  一、最主要的当然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使得外贸顺差、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容易产生并逐步累计,这是增量因素。

  二、中国对于汇率的控制,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汇率不能按市场供求关系定价,这一点本人认为对中国非常有利,但遭到了外国政府、企业界和中国的精英分子乃至草根学者的一致批判,人家那边说中国政府“扭曲”汇率低价倾销,咱们这边说我国用血汗工厂的廉价商品补贴外国,一唱一和,配合默契。而且国内的嗓门好像比国外还大,也更放得开,至少人家没有真凭实据,还不敢乱用“补贴”这个词汇,他们难道不知道“补贴”的分量?那可是直接违反WTO规则的!要能抓住把柄,人家早就去控告了。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过这年头怪事多,见怪不怪。不久前还有人和老外“一致认为”此贷危机是咱们中国惹的祸。

  正由于人民币汇率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一步大幅升值,才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冲动”得不到有效抑制,进口需求的胃口没有完全放开,外贸顺差得以维持。增量不减,减量不增。这一条可以称为“汇率原因”。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能力非常低,要么不敢出去,要么“出门遭雨”,刚走不远就被雨淋得像落汤鸡,狼狈不堪地退回来,以至于畏首畏尾,不敢投资。我认为这是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有钱不会用,不敢用。当然,如果总是一用就赔,还不如老实点在家呆着。

  日本有三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与此相比,咱们那点外汇储备算得了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企业有日本企业一半的海外投资能力,咱们的外汇储备就剩不下多少了。

  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多乎哉?不多也!

  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长时间热烈掌声)


戏说外汇储备(五)

2009-01-12

  前文把我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和成长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每一条都理由充分,倒让人觉得外汇储备就应该这样无止境地增长下去。

  早有人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任你如何巧舌如簧,外汇储备归根结底,不还是外国钱吗?我等听说美元快要变成废纸了,而国家手里又积压了那么多美元,正猴急着要替国分忧呢。本来不少有良知的学者专家呼吁要赶紧把这些外汇分了、花了,变成东西,拿去扶贫,或者干脆按人头发放,既除掉了美元这个心头大患,咱老百姓还能得点实惠,享受一下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我早算过了,一万多亿美元按人头这么一分,怎么着也得给我一千多,正琢磨着怎么花呢。最近不知道从哪儿跑来这么个姓汪的,东拉西扯,絮絮叨叨,系列都写完第四篇了,愣是不提发钱的事儿,真不知道安的什么心。那边又有人说了,这小子我认识,上次带头反对按人头发人民币的也有他一个!这句话如同一瓢冷水倒进了滚油锅里,全场立刻炸开了,一时间群情激愤,吵闹声响成一片,大有要闹个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势头。

  看起来,不扔一颗震撼弹是压不住了,于是汪某拍案而起,大声喝道:“这会儿谁再提大量减持美元储备的事儿,谁就是卖国贼!”。这话从学长那儿听来以后,就记得烂熟,随时准备着拿出来应对紧急情况。

  不出所料,全场立刻鸦雀无声,本人见一招得手,便趁势而上,杀招迭出:“去年上半年要把美元换成欧元的有没有你们?”,“石油一百多美元一桶的时候,要大量买入的有没有你们?”,“说美元要变成废纸,什么时候变?明天、明年还是十年以后?说呀!”,“美元是白条废纸,我出一百块一斤收购,怎么没人卖给我?”。。。。。。

  见没人说话,又顺手扣一个屎盆子:“说不定那几个航空公司做航油期货赔了那么多钱,就是让你们瞎吵吵给闹的”,然后装作余怒未消的样子嘟囔道:“败家玩艺儿”。不这么整,还以为老虎是病猫呢!

  应急预案大获成功,可以接着往下说了,刚刚说到哪儿了?

  对了,上回说到外汇储备的形成和居高不下的原因,说了那几个形成因素对国家的影响主要都是正面的,那么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真的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吗?当然不是,本节就重点谈谈这个问题。

  在第二部分中,本人说过,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是用来支持它的负债,这些负债包括它发行的货币以及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存放在 央行的准备金。并就此引申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这一“重大理论发现”,简单地说就是,外汇储备可以稳定汇率。当然,这里指的是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情形。

  那么,从稳定汇率的这个角度,可以粗略地计算出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外汇储备的合理数量,具体的思路是把所有可能造成外汇流出的不利因素和每种因素可能发生的最大数量叠加在一起,也就是说假定各种最不利的情况同时发生,再乘上一个安全系数,得出的数量基本上就是这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合理数量。

  这些不利因素从定性上来说,基本上都是负债,尤其是短期负债。以本人在《谈中韩货币互换》一文中举过的例子来看,10月9号韩国的的外汇储备有2422亿美元,但当时他们的短期负债为2604亿美元。如果光看前面一个数字,两千四百多亿相对韩国这么个不大的国家似乎不少,但如果他们那些短期负债如果发生“挤兑”的情况,而韩国又不能及时获得外国的援助,该国将立刻破产。

  那么什么叫破产呢?破产简单地说就是“付不出钱”,这里面也分两种情况,打个比方:一种是得慢性病死亡,另一种是急性死亡。长期经营亏损,逐步造成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如同一个慢性病人耗上几年,最后油尽灯枯而亡,这是第一种;资金突然枯竭,流动性丧失而破产,这种情形下企业不一定资不抵债,好比一个年轻力壮的人也可能得急病暴毙一样。总之,只要付不出钱,就可能破产。

  上面韩国的例子中,只列出了短期外债这一个因素,实际上如果外汇储备不足的话,别的因素也能造成本币大幅度贬值。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索罗斯攻击泰铢时,突然大量抛售泰铢,使得泰国央行无力承接,不得不宣布泰铢兑美元大幅贬值。不少人时候还迷惑不解,索罗斯那么多的泰铢是哪儿来的?实际上除了前期悄悄吸纳的以外,大量的泰铢是“借”来的,从哪儿借来的呢?期货市场!这个所谓的“借”也就是在期货市场上大举做空泰铢。由于期货市场采用杠杆操作,索罗斯如虎添翼,没花多大力气就将泰铢一举拿下。连英镑他都能对付,更何况泰铢?

  大家大概明白了,索罗斯之所以能得手,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泰铢“国际化”了,跑到离岸交易市场上去了。前不久看到有人提出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特地把这个例子举出来,给大家敲敲警钟。人民币走向国际也是有风险的!

  总之,要让国家外汇储备完全起到稳定汇率的作用,要做到万无一失,潜在的做空方手里持有的某国央行债务(该国本币)的总和,按目标汇率折算成外汇,加上合理的安全边际,就是该国的最低安全外汇储备量。

  差点忘了命名,就叫它“汪氏安全外汇储备量计算准则”吧,当然这样计算出的数字是非常保守的。

  看了这个计算准则,我们知道判断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不能只看他的绝对数,还要同时对照他的对外负债情况。

  确定了一个国家的最低安全外汇储备量,就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多还是少,从目前中国人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来看,外汇储备有个七八千亿就足够了,那么多出的部分怎么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的话,又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首先大家会想到的,也许是强制结汇下的人民币过量发行的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不一定是主要的问题。前面提到过,通货膨胀的发生于货币的发行总量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点可以从目前的经济状况得到验证,全球央行都在拼命放松银根,注入流动性,而通货紧缩照样发生。事实上目前采用的货币政策来救市的手段几乎已经失灵,没看大家都在从“财政政策”身上打主意了?

  用货币政策对付通货紧缩远远没有对付通货膨胀那么管用!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山寨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理论哪个更能合理地解释目前的各种经济现象?

  回到过量外汇储备的问题,实际上它至少还有两个不利的影响: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外汇储备会因为物价的上升造成它的购买力下降,通俗的说也就是央行的外汇资产“缩水”。这种缩水有个专业名词叫做“隐性财政成本”。

  这里要强调三点,一个是外汇储备中的债务部分的贬值风险实际上是由债权人承担的,同理增值的收益也是债权人的;二是外汇储备同样有增值的可能,这一点刚才就已经提到了,有趣的是很多人好像更喜欢听坏消息,半年来外汇储备的增值的多少似乎没看见什么人计算过;第三点最重要,那就是判断外汇储备是否缩水,唯一的标准是它的购买力的变化而绝不应该是汇率变化,这就是即将命名的“汪氏外汇储备价值变动判断法”。

  我们看到很多人用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来计算我国的外汇储备损失了多少,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第二个不利影响是,过量的外汇储备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个概念的基础是“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假定有更好的使用方法,而我们又没有去使用,只是消极地在保障流动性的情况下购买美国国债,失去了更好的赚钱机会。这一点在第四部分已经提到了,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能力非常低”,而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国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同样的事情,别人做了能赚钱,我们一去做就亏,这一点值得管理层和大家进行深刻的反思。

  请注意我在这里用的是“中国企业”这样的字眼,央行不是企业,它不管石油和铁矿石的买卖,也不能直接经营实体。因此我们把这方面的问题归罪于央行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央行是如何管理外汇储备的呢?今天不早了,下回再说。


戏说外汇储备(六)

2009-01-14

  前面说了外汇储备的构成因素,外汇储备过高问题的成因,说了过高的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看到这里,不少人的气终于消了一些:这个姓汪的还有点良心,总算说了几句真话,原来他也知道外汇储备太多也不一定是件好事,我说的没错吧?外汇储备多就是不对,辛辛苦苦给老外卖命,还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换了那一堆美元回来,小气不拉地舍不得花,跟守财奴似的,人家印钱把你的财富稀释掉算是客气的,弄不好哪天一翻脸,来个彻底不认账,咱可就血本无归了。

  马上有人附和道:就是嘛!去年美国有个叫什么“两房姨太太”的怪公司,就差点把咱们小四千亿美元赖掉,当时网上都流传疯了,说姨太太变成了穷光蛋,打给我们的借条成了白纸一张,可把我吓得够呛,总算老天有眼,大概美国政府看她们可伶可俐,就把她们领回去包养了,还说欠的钱他们负责还,我这心里头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这可真悬哪!可不能再这么玩了,别把我心脏病吓出来。我看啊,这些美元还是花了踏实,省得留着闹心。

  于是又引来更多的附和:对,花了!买石油,买矿石,买专利,买艺术品,买古董,买……

  呵呵,又回去了,花钱倒是个个在行。

  管不了那么多了,继续自说自话,爱听不听。

  前一部分的最后提到,央行只是个外汇储备的管理机构,是负责管钱的而不是花钱的,所以钱花不掉不能赖他们。是我们的企业会赚不会花,外汇储备才越攒越多的。

  看来中国的企业是天生的劳碌命,挣美元的功夫还凑合,可要向教会他们怎么花钱一时半会儿还真教不会。没看见那么多专家教授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如何去占据高端、产业升级,如何控制整个产业链到国外去挣大钱,要说他们没听那是冤枉他们,可出去交了一圈学费,也没见长什么本事,还经常搞得灰头土脸,就差把回来的路费都贴进去,真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不谈他们了,说多了来气,还是说央行吧。

  有人要插话了:慢着!有句话憋了好久了,前面你漏了一样东西,本来以为你会作补充,等到现在也没等来,只好挑明了,你说我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的原因有三条,其中居然没提到内需不足这档子事,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回避?

  就算是故意回避吧,提了怕影响了你的心情。要说内需不足要看哪些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不足,国外进口商品要看什么商品,中低档的商品在中国没有竞争力,很难卖出去,但越高档的咱们中国越有人买,只不过未必轮得上您。你去查查去年中国进口了多少大排量汽车,多少高档SUV就知道了,要是没有中国这个大市场,美国的“三巨头”恐怕早玩完了,还能撑到现在?别说汽车了,连游艇和私人飞机都有人买。这些高档和奢侈消费品的“需求”你有吗?不会是“严重不足”吧?

  怎么样?生气了吧?想起分配不均了吧?再不提中国人只卖不买了吧?有的事情还是不挑明的好,分散精力。

  说央行!前面讲了,央行不负责具体的经营,要说他们那儿堆积了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主要责任不在他们,他们只负责保管,这话基本上能够说得通。但哪怕是个粮仓,还要定期给粮食杀杀虫,翻翻垛,透透风,在各个角落放点老鼠药,为的是保存在那儿的粮食不霉变,不生虫,不让老鼠吃,一句话,就是要让被保管的东西保值。

  央行外汇储备保管的财富,岂是哪家仓库可以相提并论?因此他们对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负有无人可以替代的重大责任,是第一责任人。那么他们有哪些手段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呢?

  这里先研究一下外汇储备到底是什么样的财富,对于一个国家的央行来说,管理外汇储备,稳定汇率仅仅是他的工作范围之一,对人行来说,这个职能是有国家外汇管理局来具体执行的,实际上央行最基本的职能是管理他发行的本币也就是人民币,通过各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必要的时候通过货币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这些货币手段包括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收,利率政策,准备金率政策,汇率政策等等。

  汇率政策是对外贸易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对外贸易必定要与外国货币打交道,于是产生了中外货币的换算也就是汇率的问题,为保障汇率的稳定就产生了外汇储备的问题。外汇储备出现了就带来了如何管理的问题。

  我认为,央行对外汇储备的管理职能实际上是管理本币这项最基本的职能的延伸,它服务于更好地管理本币这个最终目的。

  前面提到过,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资产,而央行发行的本国货币是它的负债,其实“本币是央行的负债”这个说法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这里就初步展开讨论。

  实际上资产和负债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拿美元债务这种债务货币来举例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了,每一张美元对应一张同样面值的美国国债,美元基础货币的余额等于未偿付的国债余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美联储而言,国债是它的资产,美元这种货币是它的债务,这就是所谓债务货币的来源。这里“本币是一个国家央行的负债”这种说法似乎是讲得通的,那么容我汪某人追问一句,美联储要这些负债干什么?欠债多难受啊?类似地,美联储要那么多国债这些“资产”干什么?仅仅为了向全世界欠账?

  如果您没明白我在问什么,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记得本人说过,人民币的发行方式并不符合债务货币的特征,它采用的是计划发行的方式,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发行并不和财政部发行的国债绑在一起,央行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估算出货币增发的需要量,每年制定计划后,按计划按步骤地投放下去。人民币的发行,看起来并没有相对应的“资产”作依托,说它是央行的债务显然是说不通的。

  美联储也好,中国人民银行也好,向市场直接投放货币都要经过传统商业银行这个渠道,当然美联储购买美国财政部债券是两码事,这里说的是“向市场直接投放”。

  这时候站在央行的角度,投放出去的货币不管是人民币还是美元,都是央行的资产,商业银行的负债,看明白了吗?

  一种货币还是资产还是负债的定性,取决于货币所有权发生转移时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双方当事人所处的位置,双方对同一笔货币的定性正好相反。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和具体的当事人,抽象地说某种货币是债权或者债务都是毫无根据的。货币的属性是人通过交易而赋予的,不同的人对他所处理的货币有不同的定性。

  估计刚才不少人已经听得昏昏欲睡了,汪某特地干咳两声,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注意啦,又一项重大理论发现诞生了!这个新发现的理论叫做“汪氏货币本无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央行的外汇储备是它通过结汇等办法“买”回来的,站在他们的角度外汇储备当然是资产,那么人民银行用来买入这些外汇所用的人民币是不是他们的负债呢?机械地分析当然是。

  按照本人爱出风头的习惯,这里本人要抛出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理论,那就是……该起音乐了,来个雄壮点的。

  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人民币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它甚至连一般意义上的“钱”都不能算。

  肚子饿了,吃饭去……

  后面有人高喊:回来!话还没说完呢。

戏说外汇储备(七)

2009-01-15

  前文说得兴起,打算干脆来个语不惊人死不休,顺势抛出个让所有人跌眼镜、掉下巴、扭断脖子闪了腰的理论,为了造势的需要,就请导播整点动静出来配合,不想那导播过于卖力,一时间音乐大作,钢琴唢呐架子鼓,铜锣腰鼓八音盒,口哨脸盆二踢脚,知了蛐蛐野狼嚎,凡是带响的都用上了。本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被闹得心烦意乱,勉强把那理论观点说完,脑子就短路了,不由得暗自叫苦,大势不妙,此处不可久留!于是胡乱编了个理由,一溜烟跑了,把满屋子的听众晾在那儿……

  一口气跑出去好远,估计没人跟上来以后,脚步就慢了下来,这会儿发现真的有些饿了,就买了份五块钱的快餐,等到吃完了,思路也差不多接上了。不行!得回去,不回去以后没法混了,那么多人在那儿等着呢。于是装成刚吃完海鲜大餐的样子,迈着四方步,哼着山寨版的样板戏走了回去:

  “适才听得司令说,阿庆嫂真是好家伙,我佩服你沉作机灵办法多,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活,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脑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哆嗦?”

  接着说,上回讲到,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人民币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它甚至连一般意义上的“钱”都不能算。

  这段话怎么理解?前面说过,不同的人对他手的钱有不同的定义,它可能是资产,也可能是负债,但无论怎么说,这些定义都是基于“财富”这个概念,对于一般的个人、家庭、企业乃至政府机关来说,钱就是实实在在的财富,这一点大概不会有什么疑义。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就可以买你想买的东西,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可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

  这里啰嗦一下,以防学院派看着不顺眼。关于货币的本质和五大职能这些基础知识,各位可以自己去百度,既简单又很有用。本文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对本人关注的重点展开讨论,不想搞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因为那的话,拿出的东西虽然中规中矩,但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别人的,又无形中给自己的思维加上了许多条条框框,难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规中矩就是无所作为,那样的厚重是真正的浅薄!

  回到正题,刚才说到对于“一般的”对象来说,钱是实实在在的财富,那么对央行来说,它怎么又不是“钱”、不是财富了呢?

  当然不是,如果钱一定等于财富的话,那一切就好办了!央行只要开动印钞机,财富便滚滚而来,大家都不用干活了。在电子货币的时代就更简单了,印钞机都用不着了,直接在键盘上敲数字就得了。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按人发钱”。

  大伙儿大概有点明白了,原来货币对于它的发行者来说,并不是财富,只有当它流通到外面,到了拥有者、使用者和保存者的手里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钱或者“财富”的属性。

  恐怕人民银行本身的管理费还得从中央财政支取,也不能自己印钱直接拿出去花。

  这一观点简单地归纳为,对央行来说,它自己发行的钞票不是“钱”,简称“汪氏钱非钱理论”。请注意“自己发行的钞票”这个限制条件。

  下面用这个刚出笼热气腾腾的“汪氏钱非钱理论”的举几个应用实例,来说明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当然,将来就成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例一、铸币税,现在有一种颇为流行的所谓央行向外发行钞票是在收取什么“铸币税”的说法,美元充当主要的储备货币实际上是在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人民币国际化以后也可以朝外国收“铸币税”,理由是印制钞票本身的成本相对于钞票标注的价值来说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说法如果“推广”到国内,可以得出央行发行人民币是在向全国人民收税,甚至全国的财富都属于央行这样的结论,足见这种说法的荒谬程度。

  按照“汪氏钱非钱理论”,铸币税的说法不攻自破,因为“税”是钱,而对于央行来说,钱非钱。他要税干什么?要这些钱干什么?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印的,如果真的想要,开动机器印不就得了?还用那么麻烦?

  实例二、人行持有的外汇储备,由于不是它“自己发行”的,央行是持有或保存者,那些外汇储备是财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钱,外汇储备是在具体体现货币的财富贮藏功能。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对于一个央行来说,它持有的货币当中,只有那些不是该国法定货币的货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我们用这个推论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结汇的时候,央行用新发行的人民币汇回外汇(比如美元),这些人民币到了结汇人的手里,立刻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钱,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个“印钞”过程,但有一点必须说明,所谓的“印钞”不等于印出有形的钞票,它往往只是结汇人账面上的数字变动。同样地央行向外售汇的时候,卖出美元,收入人民币,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毁钱”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一笔美元所有权的转移和购汇人账面人民币数字的相应减少。

  当然人行“印钞”与“毁炒”的手段远不止这个,它还有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手段,因此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我国的外汇储备确实对应着人民币的发行增量,但这个增量绝对不是人民币总量的净增量,因为央行完全有手段、有能力“毁掉”或者抵冲其中的一部分,所谓“抵冲”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减少或取消某年的货币计划发行量。所谓外汇储备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说法也应当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美联储的“印钱”与“毁钱”的过程,一般来说他是通过“公开操作市场”卖出或者买入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实现的,卖出国债是“毁钱”,买入国债则是“印钱”。我不知道这个方式我们的主流精英们听说过没有,别到咱山寨这儿来凿壁借光哦,那样太没面子了。

  上述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所有的央行都同时具有投放和回收本币的功能,并非只放不收。当然总的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货币的发行总量都会不断增加。

  事例三、“债务货币”,刚才说了,人民币对于央行来说“不是钱”,按照“汪氏钱非钱理论”,那些“债务货币”相对于他们的发行者来说,实质上也不是钱,“债务货币”本来既非债务也不是债权。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钱之初,本无性”,这也就是前文提出的 “汪氏货币本无性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中国央行和美联储发行本国货币的区别在于发行方式这个“表象”,而本币对于这两个央行本身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所谓美联储印美元赚美元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还是那句话,钱是它自己印的,美元对美联储而言,不是钱。

  这个观点可能与很多人包括宋老师的观点发生冲突了,请大家不要急于判断对错,要先这里面的道理慢慢体会清楚。

  那么,对于央行们来说,本币到底是什么呢?要我说啊,本国货币就是它们手里用来进行宏观调控的多用途工具,它可以计量,也可以调节。有时候它是钢卷尺,用来衡量经济总量,之所以叫它“钢卷尺”是因为它可以自由伸缩,用起来顺手;经济低迷的时候它是撬动经济的“撬棍”;经济过热的时候它又是给“经济马车”减速的“缰绳”。

  本文说了一大通胡话,闹得礼崩乐坏,鸡飞狗跳,视听混淆,想必又要大乱一场了。

  不多说了,等板砖。

戏说外汇储备(八)

2009-01-17
  前文抛出个可以与指鹿为马相媲美的“钱非钱”这个歪理邪说后,按照事先定好的应急预案,急忙找了个地方躲起来避风头,还特地带上安全帽,再披上两床厚棉被,两眼一闭,就等板砖雨倾盆而下了。

  可是等了半天,只等来些七零八落的碎砖瓦片痒痒挠,而且个个脱靶,不由得胆子又大了起来,自嘲道:看来人民群众的觉悟还是很高滴,咱应该相信群众相信党嘛!

  于是拿出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把身上那些“装甲”一股脑脱下来仍在一边,神定气闲,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

  “来啊,上啊!”,“去告我呀!”,”sue me, sue me please!”,“跟嗯斗?!”,“哪能嘎拎勿清?!”,得!外文加各地方言都出来了。

  一顿狂轰滥炸后,炮火延伸,紧接着发动地面进攻。

  继续往下说。

  刚说完“继续”两个字,立刻想到那位老哈评论员,总是不停地说“继续”“继续”的,累傻小子呢?还真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不过也不能怪人家,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找的。

  在写这个系列之前,我曾有一个粗略的计划,准备用8-10集把要表达的观点写完,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采用的是老秦说的那种“信马由缰”的办法,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虽然累了点倒也自在。只是不知不觉中,已经写到了第八集,摊子铺了一大片,想要说明的问题好像还没完成一半,好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把自己绕糊涂。冰狐网友指出本人有个喜欢大喘气的毛病,提出问题后迟迟不见答案,这个问题刚才说了,不是成心丢包袱,实在是摊子铺得太大,不过那些事儿我还没忘。

  今天就来谈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保值的问题,中国人行作为替国家保存和管理外汇储备的仓库,有责任使这一笔巨额的资产保值增值,那么他有哪些具体的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呢?非常遗憾,答案是手段非常有限,或者说只有持有外汇现金和购买外国国债这两条路。

  今天恰好看到草根网一篇题为《宋鸿兵vs龙永图:如何看待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这里不谈其中的内容,咱们只就标题来分析一下,读者可以来个换位思考,假定自己是央行行长,给你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又只有持有现金和购买美国国债这两条路走,你怎么办?也许你会想,现金没有利息,还是买点外国的国债吧,至少账面上好看些,有点利息收入,当然如果通胀造成实际负利率咱也管不了了。这就是鄙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害权其轻”。

  要我看宋龙二位讨论的题目有些欠妥,叫“如何看待中国持有美元储备”更妥当一些,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当然那篇文章的标题八成是记者同志写的。

  如第一集说明过的,美元现金和国债都是外汇储备。实际上持有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区别,对我们来说主要在于美国国债还有点票面利息,现金则纯粹是光鸡。当然,对于美国来说区别就大了,关系到他们的新债能否顺利地借到手。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说: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流动性。是这样的,但我要说明一点,实际上美国国债也是有流动性的,可以随时买进卖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就是一个大的交易场所,只是多了一个收益机会和风险,简单地说如果卖出国债时收益率(yield)低于利率,就是亏,反之就是“赚”。收益率和利率之间的差额叫做利差(spread)。

  本人要强调这一点,目的是让大家稍微定心一些,不要以为30年的国债一定要等到30年后才能把本收回来。

  我想如何管理外汇储备正是周行长面临的窘境。“过量外汇储备”要保值增值,持有无利息收入的现金肯定是不行的,更何况纸币本身从长期来看必然贬值,虽然挨了很多骂,美国国债虽然利率很低,终究还是算一种“投资”,就当赔本赚吆喝也得买。

  如此看来,我看咱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咱不求“增值”了,根据“汪氏财富注定缩水论”,连“保值”也不敢再提了,您少赔一点行吗?

  顺便鼓吹一下,“汪氏财富注定缩水论”集中体现了我中华文化中“创业难,守成更难”这句话的深刻哲理。外汇储备是我国的财富,要想把它原封不动地留给子孙后代是不现实的,光靠守成是守不住的。

  前面一直在抡圆了拍自个儿马屁,也不在乎多这一下。

  可是就有人不信这个邪,美国国债那点利息算什么,我有办法赚大钱,于是隆重推出了一个创新理念,那就是。。。。。(架子鼓,别的免了,受不了),那就是。。。。。(鼓点越来越密集)。

  主权财富投资基金!(当~~的一声锣响,齐了。当然,加个冲锋号声我不介意)。

  这可是个地地道道的新玩艺儿,2005年才被一个叫的罗萨诺夫(Andrew Rozanov)的人正式命名。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主权财富是一个主权国家拥有的财富,投资基金就不用解释了吧?人家可是专门玩投资的。你有闲钱,人家有投资本领,能以钱生钱,优势互补,一拍即合。

  主权财富管理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过剩的外汇储备,另一个是国内财政盈余,这里谈前者。

  我国于2007年底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为此专门发行了一万五千多亿人民币的国债,中投用这笔钱购入2000亿美元作为资本金。注意,这时2000亿美元的所有权已经从央行转移到了中投公司,如果被全部拿走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就相应的减少了2000亿,这可是让央行的长长地出了口气。

  我们用“汪氏钱非钱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个交易过程,央行的外汇储备中这2000亿美元(如果被全部取走),则外汇储备减少了2000亿,收入的1.5万多亿人民币因为“不是钱”,可以认为被央行就地注销了,这是个“毁钱”的过程。

  看起来这是个四全其美的过程,其一,解决我国财政盈余的出路,发行的国债将来会由财政负责偿还;其二,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其三,解决了人民币过量投放的问题;其四,还能使国家财富保值增值,以钱生钱。

  我常常对人说,不要老想着一举两得,能一举一得、完全达到目的又不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就不错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举四得的活生生的事例。

  如果把事情想得太好,问题就一定会发生,想得越完美,结果往往越不完美。

  我们来看看那个四全其美,其中涉及到的财政部、央行和中投这三家国有机构,他们的财富说到底是国家的财富,区别仅在于放在哪个口袋里。所以四美之中只有第四个美才是真正的美,也就是说中投能否赚到钱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现在有谁不明就里,不识时务地问中投:咱们赚了吗?赚了多少?对方答曰:咱“呸”了,准保呸他一脸。

  俗话说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憋死,死了也得死个明白。怎么赔的这个问题总得搞清楚吧?要不然下回还赔。

  “你问怎么赔的?说出来吓死你,黑石听说过吗?摩根?斯坦利听说过吗?我都是他们的股东!一家投了30亿美元,另一家50亿(2007年底数字),厉害不?咱赔点钱混个脸熟,也算是潇洒走了一回。

  咱是做大买卖的,不过家大业大也有难处,上上下下这么多张嘴,加上国债利息,每天要挣上3千万人民币才刚够保本,唉!难哪。

  我们可是照着新加坡的淡马锡(Temasek Holdings)的模式运作的,淡马锡多厉害?最近不也照样赔钱吗?别尽赖我们无能,实在是大环境太差,生不逢时啊!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来试试?

  最近外面风声很紧,说了不怕你生气,我们还买了不少美国债券,现在就只能指着它赚点小钱了。现在把话挑明了,爱咋咋地!”。

  其实说句公道话,他们的也确实有点苦衷,主权财富基金因为是国家队,代表政府,到国外投资的对象受到严格限制,欧盟和美国都有专门的立法。人家的理由很充分,你既然是国家队,来我们这儿投资恐怕就不一定只是为了赚钱了,说不定你们另有目的,是想搞些什么名堂,来威胁我们的国家安全的吧?

  这么一限制,剩下的就没几个选项了,除了证券和权益类的投资,还能干些什么?赚钱的买卖人家还能留给你?

  主权财富基金,为避险而冒险,为发财而破财,该怪谁呢?

  说不定又是你们吵吵的,说什么外汇储备太多了,钱多了,放在兜里会咬人吗?


戏说外汇储备(九)

2009-01-21

  不久前本人放出风去,本系列上半部分即将收官,本篇即为扫尾之作。虽有少量读者照顾情面,言语之间依稀有几分挽留之意,然我料很多读者对本人这种交替添加面粉和清水的和面方式已经看得不耐烦,加之汪某单枪匹马,长途奔袭,一番冲杀下来,早已人困马乏,于是决定打道回府,暂时休养生息,以利再战。

  想汪某乃一介书生,竟能提花枪,骑瘦马,独闯经济学术圣地,过五关斩六将,仿佛有万夫不当之勇。一路上不知踢翻多少炼丹炉,撕下多少鬼画符,识了多少障眼法,破了多少迷魂阵,捉了多少神汉巫婆,只杀得天昏地暗神鬼愁。实在是痛快啊,痛快!

  该打扫战场,盘点一下战利品了。列个清单:

  1.澄清了外汇储备的基本概念,外汇储备与国际储备之间的区别。推出“完全山寨版外汇储备计算公式”,并据此匡算出“我国境内的热钱数量非常可能低于1500亿美元,甚至低于1000亿美元”这样的结论。

  2.引入“储备货币”的概念,得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这一“重大理论发现”。

  3.叙述了成为储备货币的好处,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的含义,美元拥有的两大强势,即所谓的哼哈二将。

  4.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及其影响,首创“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简单分析一下郎咸平先生的非常6+1理论,得出“GDP不等于利润,但等于消费,等于就业;利润对于资本家更有意义,GDP对工人更有意义”这个“重大理论发现”!,并推导出“外贸顺差有利于就业和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的结论,论述了中国累积出这么大的外汇储备的三点原因。更指出中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多。

  5.推出 “汪氏安全外汇储备量计算准则”和“汪氏外汇储备价值变动判断法”。 论述了过量外汇储备的两个不利的影响:强调了人民币走向国际的风险!说明了央行只是个外汇储备的管理机构,是负责管钱的而不是花钱的。

  6.“汪氏货币本无性理论”。提出: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人民币既不是资产,也不是负债,它甚至连一般意义上的“钱”都不能算。介绍了央行的“印钞”与“毁炒” 手段。

  7.“汪氏钱非钱理论” ,并据此得出一个重要推论:对于一个央行来说,它持有的货币当中,只有那些不是该国法定货币的货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并用此推导出在信用货币的情况下,并不存在所谓的“铸币税”,更认为“债务货币”本来既非债务也不是债权,它们与按计划发行的人民币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推翻了美联储印美元赚美元的说法。

  8.重温了“汪氏财富注定缩水论”,介绍了央行外汇储备的理财方式和主权财富基金的概念。强调了美国国债也是有流动性的这一基本事实。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发现,在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并提出理论观点的同时,贯穿本系列的主要思想,是尽量减轻或者消除人们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和恐惧。

  我认为担忧与恐惧的主要区别在于,担忧多数是对存在的危险有了基本的了解,而担心或者忧虑最不利情况的出现;恐惧则往往是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却不知道危险藏在哪里,看不清他的本来面目。

  我们只需去看看那些恐怖片的常用手法就知道恐怖是怎么来的了,常常有这样的情景:黑漆漆的夜晚,突然响起一个炸雷,借着闪电的背光,主人公突然看到窗户上有一个黑影,惊恐之下,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中有这么一幕:当无头将军走进屋内的时候,英勇善战的大侠李元芳,居然紧张地连剑都忘了拔出来。

  这说明恐惧来自于对于危险的实际情况的无知,更说明了恐惧也能加重危险的危险性和杀伤力。倘若当时那个钻进无头将军的道具的马夫从里面走出来,恐怕早就做了李元芳的刀下之鬼,又岂能在他们面前从容地杀人,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开?

  这个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也就是最值得恐惧的事情是恐惧本身。

  热钱有多少,藏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所以恐惧。我们有那么多美元储备,害怕贬值,我们担忧,不知道何时美国会赖帐,我们恐惧。听说全世界的财富都被犹太人掌握了,又不知道他们把财富藏在了哪里,什么时候会过来控制我们,我们更恐惧!

  消除这些恐惧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伪装剥去,再放到阳光下让大家看个清楚明白。

  不知道很多中国人如今怎么窝囊到这种地步,怎么如此容易地被恐惧心理左右?有的惊慌失措,有的以讹传讹,有的尖叫谩骂。一个个大事不明,如丧考妣,战战兢兢,哆哆嗦嗦,如同待宰的羔羊。请问:你们的魂哪儿去了?你们的勇气和智慧哪里去了?

  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教导: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在危险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呆若木鸡般冷静的勇士,不是那些大呼小叫,高喊“我们亏了、败了,敌人太厉害了,快跑!”恐怖语言的懦夫。那些主张“走为上”这种败战之计的人,难道不是等于在说:“我们已经无计可施,彻底输了”!不知道在战场上,扰乱军心着该当何罪?当然是杀无赦!

  本人大半年前就在草根网一再表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外汇储备并不多,将来会有大用场。现在难道不是大展拳脚的时候?世界上有谁比我们所占的地形更有利?

  我希望通过这个系列,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充分把握目前这个机遇,大家一起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拿出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我们所掌握的大量外汇储备这个宝贵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本人将以续集的方式,把这个系列继续下去,续集将把重点放在如何合理利用外汇资源,如何解决外汇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上,同时对前面未涉及的问题作一些补充分析。对一些重点难点或者有争议的问题,占用篇幅较大的,将在本系列外单独撰文作深度探讨。

  如果有读者问我,在你已获得的那些“理论成果”里面,你最得意的是哪些?我会说是“GDP就是消费,就是就业,就是内需”和“汪氏货币本无性”以及由此推导出的“汪氏钱非钱”这些理论。

  我认为这些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独创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突破,至少目前本人这么认为。

  尽管如此,我真正地希望诸位博主和读者能够提出不同意见,如果能象黄卫东博主那样撰文提出批评,汪某人感激不尽。

  虽然说过经济学的浆糊很好捣这样的话,但本人至今仍然不敢相信,经济学的“成果”能来得如此容易,果真如此,那么多专业人士这么些年都干什么去了?我希望有人把这些观点把这些观点驳倒,让本人心服口服,免得本人心存侥幸又背上包袱,指望下半辈子靠这些养活,从此不思劳作。如果认识到这些观点有问题,本人必将公开道歉,决不文过饰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样的公开道歉鄙人在草根网已经做过两次。

  归功于当前的经济危机,才有这么多时间来捣鼓这些玩意儿,而且纯粹是兴致所至。在下乃见异思迁之人,做事情往往是浅尝辄止,兴趣转移得很快,说不定明天又到院内小店旁边看老头下棋去了,谁知道呢?

  始乱之,终弃之。我汪某人把这个清雅之地搅了个乱七八糟,让别人收拾去。本人要开溜了,诸位看官,在下就此别过,咱们后会有期!

  (奏《拉德斯基进行曲》,大幕徐徐拉上)


戏说外汇储备(续一)

2009-02-02

  春节前为了赶工期,匆匆将本系列上半部分收尾,形象进度倒是有了,但这个系列实际上变成了个“胡子工程”,留下一大堆问题和悬念,临了还得罪了一大帮人,好在草根管理员深谙协调的中庸之道,采用了各方均能勉强接受的处理方法,保全了大家的面子,于是有关人等各自回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拉动内需去了,按下不表。

  有道是“光说不练是假把式”,上半部分用了九篇文章谈外汇储备,话里话外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利大于弊,可话说回来外汇储备总归是钱,钱是用来化的,否则的话岂不真的成了守财奴?但怎么用好这笔钱大有讲究,甚至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那位说了:拜托!别再故弄玄虚了好不好?不就是花钱吗?地球人都知道怎么花,不就是买资源、买技术、买专利?能买的每样都买点,实在想不起买什么了,就按人头发美元,为国“分”忧。咱发动群众,三个臭皮匠能顶上个诸葛亮,我还就不信了,这些钱还能烂在手里?

  你还别说,花钱果然是人人在行,那么我来问你,那些东西怎么买,什么价位买,买多少,放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你考虑过没有?如果没有章法,见什么买什么,搞得像个土财主似的,执行起来肯定会乱成一锅粥,不知道要花多少冤枉钱,弄不好还会惹出很多麻烦。

  闲言少叙,汪某人这就练上几招,有钱没钱的都来捧个人场,如果练砸了,吹几声口哨,喝个倒彩什么的也没关系,图的就是个人气。

  第一招:移花接木(资源篇)

  此招原意与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相近,指的是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或保全整体或大局利益。这里只取其字面意思,具体来说是用进口资源替代国内资源。

  以原油和铁矿石为例,目前我国对进口的依赖度大约都是50%,也就是说我们消耗的这些资源有一半来自国外。这里重点谈石油问题,铁矿石留到后面讨论。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从去年七月份的147美元降到了现在的40美元上下,此时我们应当根据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相应减少国内的原油开采量。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恶化,全世界的原油需求量正在减少,欧佩克虽然采取了限产保价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地阻止原油价格的下滑,有人估计原油价格可能会下降到30美元以下,而如果中国经济出现衰退同时欧佩克不能采取相应措施的话,原油价格可能会跌至25美元。当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观点。

  当油价达到40美元左右的时候,对投资者就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如大摩、花旗、荷兰皇家壳牌石油等正在寻求租用超大型油轮作为海上浮动仓库,希望低价购入原油并且在年底价格上升时抛出套利,有人算了一笔帐,如果在去年的12月5号以每桶40.81美元的价格购入,然后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今年年底交货的54.65美元/桶的合约。12个月间隔的溢价将超过1998年原油价格下探到10美元时候的水平。刨去租船仓储成本和资金成本,仍有11%的收益。

  壳牌石油已经租用了一条超级油轮,装载了近2000万桶价值8亿美元原油,抛锚于英国海域。另外,他们还与Koch Industries联合租用了四艘超级油轮,计划到中东装满石油后,驶往美国的海湾地区抛锚,待价而沽。尽管海上储油方式的仓储成本将近陆上油库的三倍(90:35美分/桶月),但他们认为这样的买卖是所有商品中最值得做的。

  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他们的做法是为了套利,第二这样做也存在风险。

  那么您要问了:风险何在?风险在于长期以来决定石油价格因素错综复杂,尤其是人为操纵的因素最难预测。这里我说的风险在于政治因素,西方有人认为如果石油价格继续下行,可以造成伊朗和委内瑞拉两国的内乱,使内贾德总统谋求连任的计划落空,并可以把查韦斯赶下台,除掉这两个西方的宿敌。

  原油价格的下跌已经让美国的更大的对头俄罗斯吃尽了苦头,卢布的暴跌几乎达到失控的程度,俄罗斯这个话题比较大,这里暂不详述。

  无论何种原因,原油价格从去年七月的147美元的高点跌到目前的40多美元,无疑价格已经很便宜,大家自然会一致想到多买石油,问题是采用什么方式最好。

  这里给大家一个大致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原油消耗量大约为800万bpd(桶/天),也就是说壳牌公司那条船上装的石油只够咱们用两天半。目前中国消耗的原油中一半多一点来自进口,剩下的需求由国内油田开采来满足。

  看到这儿想必有人看出点道道来了,原来汪某人说的移花接木指的是减少乃至暂停国内油田的开采,腾出的消耗量缺口用多进口的原油来填补。这样的话,我们无须等到原油战略储备库建成,更无须租用超大型油轮做仓库,就可以充分享受低价石油的好处,同时我们的油田也可以被认为是天然的战略储备库,既没有储存费用,也没有安全问题。

  当然,战略储备库该建得还得加紧建设,毕竟油田下面的石油不能完全满足战略储备的需要,但它可以替代一部分。

  同样的思路可以运用到铁矿石,铝矿等其它资源上,目前我国进口的这两种矿石在港口积压仍然比较严重。

  而这个方案要完全做到,必须有高度的协调力和执行力,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关单位应当摒弃地方、部门乃至行业的眼前利益。同时国家要对那些限产、停产的油田和矿山进行经济补偿,稳定队伍,人员加以妥善安置,如可进行设备检修和岗位技能培训等。

  其实移花接木法可以灵活运用,不但能正向操作,也能够反向操作,即在国际市场价格奇高的时候,多国产、少进口。它还能够运用到资源以外的领域,这留待后面的文章里进行介绍。

  本小节用了个第一招这样的标题,表示后面还有第二、第三招等等,本人不指望“一招鲜,吃遍天”。移花接木这一招算不上高级战法,但它简单实用,很多时候简单的招式远比花拳绣腿更有效,关键在于时机的把握。

  同时这一招也不是杀招,相反它利己利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我国可以享受廉价资源同时降低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资源输出国可以获得高一些的卖价,船运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运输合同,国内的油田矿山可以保存珍贵的资源,待到价格上升后再行开采,获得更高的利润。一举多的,机会难得,何乐而不为?

  诸位,汪某人这一招“移花接木”大法感觉如何,能不能算个金点子?如果得到运用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利益?考虑到我国原油消耗量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加上我国世界第一的钢产量这样的巨大基数,效益百亿元以下的可能性可以排除,数千亿元以上完全可能!

  此建议本人无偿献给国家,请有渠道的媒体或网友代为转达。


戏说外汇储备(续二)

2009-02-03

  前一小节介绍了了移花接木法,建议国家利用国际市场价位偏低的时机,减少或暂停国内石油和铁矿石等战略资源的开采,腾出国内需求的空间用更多的进口资源来满足。并且夸下海口,说如果采用此法,产生数千亿元以上的效益也是“可以参考的”。牛年了嘛,就该兴吹牛,比比吹牛的本领,不但要看谁更能吹,还要看谁吹得更靠谱,看牛皮里面有没有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没看见报道说春运后期很多火车站日发送旅客量纷纷创出了新高?看来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并不存在,我等杞人忧天了。

  虽说移花接木能够一举多得,如同所有的经济行为一样,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不过这把剑一边的刀刃很锋利,另一面还没有开刃,钝得很,相对而言利远大于弊。

  这里来简单算一笔账,假定我国完全停止国内原油的开采,用进口油来替代,大约需要增加350万bpd的进口量,以每桶石油到岸价45美元来匡算,每年要增加外汇支出575亿美元,也就是说我国的GDP一年要减少575亿美元,约合3933亿人民币。按照GDP就是消费、就是就业,以及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来分析,看起来这么做对内需和就业的影响还真不小。

  汪某人不久前说过,不要老想着一举多得,能一举一得就不错了,没想到这么快就在本人身上得到了验证,尴尬呀。

  那我们再来算一笔帐,国家从575亿美元的石油进口贸易上,收取了17%的增值税(关税以全免计算),合计668.61亿人民币,用来给石油工人发工资不知道够不够,先不管它,反正多退少补总是可以的,就当这笔钱正好全部花完。这样的话,政府开支(也是GDP)增加了600多亿。不过这还不够3933亿的零头。开始冒冷汗了!

  还得接着找理由,帐就该一步步摊开算,还有两笔大帐没算呢!第一笔,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我们一年少开采了12.8亿桶的石油,这些油还“储备”在我们的油田下面,没有减少;第二笔帐是油价的变动帐,以现价购买石油,等于将我国的这部分外汇储备的购买力提前锁定了,根据“汪氏财富注定缩水论”,长期来看,信用货币的购买力将逐步下降。一旦油价再涨到100多美元以上,你就会彻底明白这样的买卖是亏还是大赚。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几千亿的效益到底能不能“参考”?眼前是没有,可您得往远处看,别让巴掌山挡住了您的双眼。

  真不容易啊,终于把话说圆了。哪一位受累递个热毛巾过来我擦擦汗?容我再点上支六块钱一盒的中南海,先歇一会儿,放松放松,然后集中精力出咱的第二招。

  第二招:对冲法(资源篇)

  也许有人一听到“对冲”这两个字就过敏,因为它让人想起“对冲基金”,想起“套期保值”,想起索罗斯的量子基金。

  有很多人对索罗斯恨之入骨,因为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到现在他还不敢去泰国。话说回来,索罗斯虽然可恨,可人家的本事咱还不能不服,在去年如此糟糕的市场环境下,人家愣是净赚8%,试问哪个大基金做到了?老小子近些年来中国转了不少次,准没安什么好心,汪某人早就用眼角的余光瞄上他了。

  本节我要谈的不是虚拟经济,而是要谈在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我国的进口资源供应平稳,减少或者消除因价格暴涨造成的经济损失。

  所谓的对冲,和人们常说的“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一样,同时进行两种相互关联的生意或投资,两边同时押宝,当一种生意赔钱的时候,另一种必定要赚钱,反之亦然,而且赔钱与赚钱的数目应该大致相等。

  举铁矿石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对2008年以宝钢为首的中国钢铁企业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即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力拓和必和必拓之间进行的旷日持久的艰苦价格谈判大概还记忆犹新。与澳洲的“两拓”的谈判拖过了往年的合约生效期4月1号,最终还是以中国企业的完败收场,成交价格非但没有降下来,反而比本年度的基准价又高出一截。我们不能说宝钢乃至钢铁企业协会没有尽力,但结果却是如此凄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更为窝囊的是,合同签订后不久,铁矿石价格开始快速下跌,令国内很多在高价位大量吃进铁矿石,指望价格会进一步大幅上涨套利的炒家赔得找不着北。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形成机制,与原油等大宗商品不同,铁矿石的价格并没有期货市场来影响,而是主要由所谓的年度基准价来决定。在世界钢铁的主要生产地区亚洲,几大钢铁巨头如中国的宝钢,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每年年底开始,分别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进行下一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其中任何一组谈判对手之间签订的第一张合同中的成交价即为下一年度的“基准价”,其他谈判者也必须执行这一价格,这是个约定俗成的行规。当然根据矿石或者矿粉的品位不同,价格可以相应浮动。签订第一单的人有个雅号,叫做掌握了本年度铁矿石的定价权。

  可见,基准价对应的是一年一度的长期合同价,这个价格是那些不能参加谈判的钢铁企业不能享受的,他们只能从国外那些中小供应商或者中间商手里购买铁矿石,这时候形成的价格通常叫做现货价。而现货价往往比长期合同价高出许多,多数情况下会高出一倍以上。有时候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也会拿出一部分矿石到现货市场销售,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说到这儿不免要插几句话,善于动脑筋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现货价格高出那么多也有人买,而且前两年钢铁企业的效益普遍不错,那么享受长期合同价格的宝钢该赚了多少钱啊?很好的问题!那么宝钢当时公布的利润数据(虽然很好看)您相信吗?反正我不信!

  说到这儿不免又要插几句话,中石油既卖成品油,又开采石油,本身在国外还有油田,他们是有“对冲”的,当原油价格飞涨国家又控制成品油价格的时候,他们干了些什么?整天哭穷向政府要补贴,绝口不提自己在原油开采上赚了多少钱。

  我们的国企呀,我汪某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回到正题,了解了铁矿石的价格形成机制,我们再次回顾宝钢等企业去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当时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被动呢?直接原因是丢掉了定价权—日韩钢铁企业率先放水,同意铁矿石价格上涨75%以上。

  那么咱们再打破沙锅问到底,新日铁为何要放水,同样是铁矿石的买家,和咱们抱成团,一致对外不好吗?一下子同意涨价那么多,害人害己,不是有病吗?

  他们没病,只是人家不想带咱们玩儿了。因为人家的局早就布好了,人家有“对冲”,咱没有。那么你要问了,怎么个对冲法?我来告诉你,其实日本的财团不但是铁矿石的买家,同时也是卖家,咱们呢?整个一个纯粹的买家,纯爷们!

  日本的财团在澳洲和巴西持有大量矿山的股份,持股比例通常在5-10%,并不控股,也不参与经营,但要董事会的席位以便及时了解信息。铁矿石价格上涨的时候,虽然他们的钢铁企业也多花钱(以合约价),而他们持股的矿山却同时多赚了钱,并且多数以现货价格出售,利用杠杆效应赚得更多。

  与日本企业通常投资于三大供应商的竞争对手不同,中国铝业进行股权投资的时候却直奔世界第二大铁矿石供应商力拓而去,而且一出手就拿了8%的总股份,还想增持,虽然大方向没有错,但策略上问题不少,我们需要向日本企业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太多。

  说到这儿,举个小例子,我看到媒体在宣传海尔管理经验的时候,说他们的楼梯台阶上都画上了分道线,以方便员工通行,避免“撞车”,实际上本人19年前去日本日立公司的工厂时,就看到人家是这么做的,因此这并不是海尔的发明,区别仅在于靠左行还是右行。

  总结一下本节“对冲法”的思路,应当鼓励国内的企业择机多投资参股国外的资源类企业,以便尽快获得对冲工具,同时应当避免控股,避免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咱还没那个能耐。

  最后简单说说国内某些航空公司投资航油期货蒙受巨亏的事情,他们的行为能算是“对冲”吗?如果说是的话,请问对冲的对象在哪儿?

  再丢个问题给大家:海南航空参与了航油的“套期保值”没有?如果没有,那么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戏说外汇储备(续三)

2009-02-05

  前两计说的是如何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外汇储备,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这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说实话,本来我并不想把这两招放在前面,只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美元的“白条论”、“赖账论”、“废纸论”,以及钱难花的言论甚嚣尘上,本着贯穿这个系列上半部分的“消除恐惧”的思想,就先出了花钱的招数。

  要知道,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但能影响大众的情绪,有时候甚至也能影响到决策层。人在恐惧的时候是什么傻事都做得出来的,一旦恐惧情绪影响了决策者,就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本人早就说过,我们的外汇储备并不多,巨额的外汇储备,使我们占据了比任何人都更为有利的地位,它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甚至可以使我们能够倒剪鬼子的羊毛。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我们的美元储备购买石油的能力就提高了两倍多,根据“汪氏外汇储备价值变动判断法”,我们的外汇储备在这段时间的增值速度,可以用“大牛市”来类比。当然如果把周期扩大到一年、两年等等,价值变动的判断会有不同的结论。

  那么您要说了,既然你用市场术语“大牛市”来形容,如今短期内的购买力涨幅过大,是否应当“减持”或者“获利了结”呢?减持一点点当然可以,获利了结可没那么容易,咱是“大资金”,如果强行出逃,不知道要创出多少个“跌停板”,不但前面的“获利”要全部吐出去,连老本都要搭进去许多。

  当然“获利了结”只是你的想法,我的观点是外汇储备的价值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何时“见顶”近期还看不到,哪有出逃的道理?连“减持”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它应当以“换股操作”为主,如原油继续暴跌,则可“逢高派发”,即大量吃进,只要撑不死。

  可能快要有“阴谋论”者要发话了,不如抢先祭出我的第三招,堵住他们的嘴。

  第三招:隔岸观火

  前面说了,这本是我的首选招数,被推下来的。

  此计为三十六计之九,原意可以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来概括。前人批语道:乖气浮张,逼则受击,退而远之,则乱自起。

  如今纵观世界经济,一场金融海啸袭来,无论大洋彼岸,还是左邻右舍,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乱相环生,我国国民经济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此时我们应当怎么办?

  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充分认清形势,分析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切不可慌慌张张、自乱阵脚。

  在大的经济趋势方面,个人认为目前处于大的经济周期的下降过程中,今年内能否达到最低点还是个问号,即便到了最低点,后面还会有很长时间的低迷期,不可能出现V型反转,这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大家要有作持久战的准备,要有坚持三年甚至五年以上的心理准备。

  就利弊而言,弊端已经显而易见,比如大批企业倒闭或者利润大幅下降,工人失业等等。

  气氛好像有些过于凝重了,吹几个牛皮活跃一下气氛,谈谈个人对于经济走向的判断,只说有案可稽的,我在去年的4月初的文章里面,就说看到了经济的硬着陆、看到了大量的失业人群;同年10月初发文指出要警惕通货紧缩的风险,其后通货紧缩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当年9月份的CPI数据为4.6%,到12月份CPI就跌到了1.2%,如果按照定义,这样的变化还不能叫做通货紧缩,只能叫“去通胀化”(disinflation),只有CPI到了负数,才能真算,我认为今年一季度出现通缩的可能性极大;去年十一月初我说中韩货币互换的最佳版本是本币互换,一个月后两国签订了这样的协议。燃油税改革前,我说税率超过10%就是利空,其后出台的政策的加价幅度几乎正好是这个幅度。

  山寨经济学厉害吧?不服的找个人来和我PK一下,跟嗯斗啊!

  那边有人不服了,你还说过黄金会跌到500多美元呢,还好意思吹!不错我是说过,想过赖账的,不过没办法,白纸黑字在那儿摆着,可你咋不提汪某人连续三次准确预测了黄金的大跌?你玩一次给我看看?再者说了,那句话的验证期还没到呢!急什么?

  牛皮吹过了,前面谈了弊,再谈谈“利”在何处,有道是祸福相依,有“危”就有“机”,那么我们的“福”和机会在哪里?

  目前我们最有利的条件正是手中的大量外汇储备,想帮谁就可以帮谁,想买什么资源就可以便宜买到,很多人正恨不能朝咱磕头作揖,求咱们拉兄弟一把呢!

  前面说了,资源可以有条件地介入,那我们该不该帮帮左邻右舍,又该帮谁呢?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此法虽有威逼利诱之嫌,但邻居之间和为贵没错,可是这个和应该是以实力为保证的,不以邻为壑是政治家的语言,是正确的,但在做法上,却应该遵循上述原则,和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小兄弟要罩得主,而这个“罩”却有多重含义。

  哈萨克斯坦是一种罩法,刚看见报道这几天他们的货币贬值的利害,他们有油气资源而且和咱们关系也不错;菲律宾是一种罩法,他们瞄着咱们的南沙,还在马六甲海峡的旁边;铁哥们巴基斯坦就该是另一种罩法,人家手头紧的时候,区区几十亿美元咱都没主动借,眼看着人家朝IMF伸手,实在有点不仗义。

  俄罗斯我们即使想罩的话也未必能完全罩得主,别看他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前些日子稳定卢布的时候,每天砸进去一两百亿美元也没什么效果,还搞什么dirty float。现在整明白了没有?汪某人的“充足的外汇储备是稳定汇率的坚强基石”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是经得起检验的!

  那么现在是不是到了该帮谁的时候呢?倒也不一定!隔岸观火的精髓在于看“火”侯,火候未到则必须“隔岸”,即所谓的远之,过早的去趟浑水,反而会“逼则受击”,人家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凑得太近,或者急猴猴地拿一把大剪刀过去要“减羊毛”,就正好成了人家的出气筒,更糟糕的是,这样做甚至可能成为人家的共同敌人,本来人家正在内讧,你这一过去他们会变得空前团结,枪口一致朝你,岂不是自找麻烦,替别人解困?要知道这时候他们非常需要一个共同敌人,用来转移人们对经济状况的不满。

  过早地出手,有朝一日你还会发现当遍地是宝的时候,兜里的钱已经不多了。

  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等着吧,自有人会笑容可掬地找上门来。

  有些残酷,念声阿弥陀佛,要么后面的招数没法写了。

戏说外汇储备(续四)

2009-02-19

  第三招“隔岸观火”,说的是以静制动,等待最好的时机出现,再从容出击,可获得事半功倍的奇效。这一招利用“敌方”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形成的内耗,坐收渔利。可以说是一种高级战法,这需要超强的忍耐力和极其精准的判断力。

  有读者指出这一招存在引火上身的风险,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是观火者、不是玩火者,我们过早地过去趟浑水,倒是有一定风险。当然出击的过晚也会丧失宝贵时机。

  也许读者们担心的是外汇储备抱在手里,随时有大幅贬值的可能,不是有“美国政府让美元贬值”这种说法吗?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在目前的情形下,美国政府有没有能力“让”美元贬值。

  所谓的“让”美元贬值,实际上就是人为制造通货膨胀,让我国的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

  首先必须再次强调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这一论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一年多来各国政府疯狂印钞,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没有抑制物价的节节下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价格现象,再根据本人“产生通缩预期时的供给方往往会失去定价权”这一“买者嘴大论”,物价将继续呈现交替下跌的走势。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先后陷入衰退,通货紧缩已经或将要产生,在产生通货紧缩的时候,工人的实际工资(购买力)是上升的,而资本家往往没有能力减少他们的工资数量;在另一方面,消费者采取了与通货膨胀期间相反的策略,转而误紧自己的口袋,减少消费,连一些美国人都开始储蓄了。

  通货膨胀人们抢购商品或者囤积资产,通货紧缩人们囤积钞票,这一重大发现一出炉就被立即抢注为“汪氏囤积法则”。

  一方面资本家的工资成本在相对上升,另一方面销售遭遇寒流,被迫降价销售,在这双重打击下,利润枯竭,资本家除了裁员,就是关门大吉。从而使大宗资源型商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这正是当年大萧条的恶化机理。

  多印钞票有用吗?如本人曾经指出过的那样,目前货币政策几乎已经完全失灵,无论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还是降低利率都没有多大实际作用,道理很简单,借款人借不着或者不想借,原因是贷款门槛过高或者借到钱投资无门还要付利息,贷款银行担心风险不敢往外借,于是美联储注入的流动性惨遭“流动性陷阱”,该现象又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汪氏利率陷阱”

  美国的任督二脉封闭得如同铁桶,没有超自然的功力一时半会儿是打不开的。我敢说,财政政策的效果也非常有限,同时财政政策也具有很大的负作用。

  那您要问了,什么叫超自然的功力?犹豫再三,本来不想提这件事,可是话既然说出了口,说一半留一半不大好,只好在这儿说明一下,大家千万别当真,当笑话看吧。我在这里说的“超自然”说的是长波经济周期,如果按照康狄夫资本主义长波经济周期(Kondratieff Wave)理论,经济周期及物价周期被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应着改善、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13年,一个循环下来约50-54年。请看下图:

 

  如果把2001年IT泡沫破裂当成经济繁荣期的结束和衰退期开始,此轮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期将延续到2014年,而后面的萧条期更会延续到2027年。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只能算进入了深秋,冬天都没进,还谈什么“严冬”?

  康狄夫的理论虽然不被西方学院派经济学家认可,但以上图表显示:二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走势基本上完全符合他的观点。

  这个图表得出的结论过于让人沮丧,大家看完后把它忘了吧,只要记着经济危机还远没有到底就可以了。

  那么,您认为奥巴马或者别的什么人有能力把秋天直接变成春天吗?

  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隔岸观火着什么急呢,慢慢看好了,我们最要紧的工作是修好防火墙,尽量避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冲击。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个巨大的蓄水池,它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时刻有水流进流出,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持续开展,国际收支也在不断发生,国际收支的净增减,决定了这个蓄水池水位的上升和下降,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道是要想有人气,就得会气人。“清如许”的说法就是用来气那些把我国的外汇储备视为心腹大患、散布“赖账论”、“废纸论”,制造恐怖气氛的人们的,这些论调可是颇有市场,因此用它来制造人气的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我们既要能挣钱,也要会花钱,既不能当守财奴,也不能当土财主。正常的对外交往中带来的国际收支变动,相对于我们的巨大外汇储备存量是很小的,因此如果真的要大幅减少外汇储备,除非国际收支中的某些因素发生突变。

  本系列续集的前几篇就是讲哪些因素可以突变,以及如何进行突变的技巧。中国的外汇储备正面临罕见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实现我国利益的最大化,是个非常严肃的课题。

  记得不久前,人们认识到了购买国外资源的机会,但不知道多买回来的资源放在何处,恨不能把家里的坛坛罐罐都用上,就跟偷来的、抢来的一般。而加紧建设我国原油战略储备库的呼声更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如果等到储备库完全建成再多买的话,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移花接木这一招,基本解决了放在哪的问题,而对冲法也能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前者相当于把国外资源放进了我国的油田里,后者则相当于把资源暂存在国外的矿山上。这些招数说白后都很简单,然而要在事先想到也不是大多数人做得到的。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技巧不同,但如果脑筋不会急转弯,不免要一头撞在树上,看见油价便宜很想多买,没地方存放到处找仓库,到头来一事无成,坐失良机。

  续二里面做过计算,用移花接木法“储存”原油,每年只能多消化约575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的3%,如果要大量减持美元,还差得远,如果加上中投手里的2000亿美元,算它都合理地花了,投到“对冲法”上面去了,可这似乎也还不够,还得另想辙。看来还得祭出本人的第四招。

  第四招:乾坤大挪移

  本招建立在第三招的基础上,说的是在必要的时候,如何用外汇储备对我们的左邻右舍进行帮助,当然,这种帮助必须建立在以我为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具体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货币互换”,用美元与这些国家的本币进行互换。

  在《谈中韩货币互换》一文中,本人介绍了货币互换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两国政府持有或者发行的的货币“你借给我用,我借给你用”,到期以后原物各归其主。实际上这里互换来的邻国货币是被用作抵押品的。因为互换这两个字可能与交换混淆,而交换是改变所有权的,所以货币掉期的说法更明确一些。

  您要问了,通过与邻国政府的货币掉期,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的所属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怎么能理解为花美元的方法呢?

  是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与他们签订货币交换协议,第二个是在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时,增加“中国有权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将互换改成交换”这样的条款。打个比方,这也就就是相当与赋予中国“债转股”的权利,在必要时进行债转股,就是人们常说的“行权”。

  到目前为止,我国周边国家货币发生过剧烈波动的有:越南,韩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等等。这些国家发生金融市场动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进口国,另一类是资源出口国,这些国家的货币发生剧烈贬值的原因有下列共同之处:负债率高、外汇储备不足、国际收支短期内发生大幅度变化,热钱的杀跌外逃等,常常是几个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不同点在于资源进口国去年上半年国际市场资源价格的高涨时期,大量消耗了外汇储备,加之金融危机爆发后,热钱集体外撤,以至于外汇现金流出现问题,不得不将本币贬值,这些国家出现问题较早;而资源出口国的问题发生在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破裂之后,如对俄罗斯来说,原油价格每下跌一美元,他们每年销售原油的外汇收入就减少10亿美元,拿目前40美元上下的价格与147美元时候比,相当于每年的石油美元收入净减少1000多亿美元。

  这两类国家要么生产能力,要么石油资源,要么市场都还存在,基本上都能算作优质资产,只是资产负债表出了问题。在这些国家币值较低的时候,用美元交换他们的本币相当于在低价买入了优质股,而交换对方也获得了他们急需的美元,用来稳定汇率,保持对外支付能力,正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戏说外汇储备(续五)

2009-02-22

  看了前面几篇,大伙儿了解了合理运用我国外汇储备这笔大资金的一些基本思路,其实高级战法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得到不少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此轮经济危机,对某些处于重要战略位置而且对我国不太友好的周边国家采用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等办法给予适当的经济上的制裁和打击,同时恩威并举,迫使或者诱使他们改变亲美政策,放弃对我国无理的领土要求,力争打破美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对我国的“第一岛链”的包围;也可以通过本币互换这种“坚壁清野法”将美元挤出本地区国家间的贸易领域;甚至可以通过“反客为主”或者“借尸还魂”法,有朝一日取代美元的统治地位。

  兵法的核心在于求变,在于正确地把握当前的形势和时局的变化走向,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优劣所在。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基于对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同时美国政府近期内无法制造通货膨胀这些基本判断,我认为在近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策略当以“隔岸观火”为主,辅之以其它计谋的交替运用,逐步达成我们的各项战略目标,实现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在续三刊出以后的这段时间内,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从41美元一度跌到了35美元下方,累计跌幅达到了15%,也就是说如果将二月五号的一张3月交货的1亿美元合约推迟到二月十二号成交,即可省下1500多万美元。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当前采用“隔岸观火”之计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隔岸观火,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不变是相对的,而变是绝对的,“敌方”在变,他们在在内耗不止,我们“不变”,通过“不作为”来坐收渔翁之利,不战而却人之兵,岂不是上上计?

  我们来看看最近发生的一系列国企的海外并购案,如中国铝业购买力拓的可转债,五矿购买OZ Minerals,以及中钢、武钢、沙钢、兖州煤业等公司的一些列海外资源类公司的并购计划和动作。我认为这些并购案虽然符合“对冲法”的精神,符合我国长期能源供应保障的需要,然而在战术上却严重违反了“隔岸观火”之计的要领,不到没有实现与对冲法的最佳组合,不能使我国的利益最大化,反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趟浑水的嫌疑。

  您只要去看看力拓和OZ Minerals近期的股价变化,看澳大利亚政界大员要“阻止”这些并购案的言论就知道了。

  为获得铜锌金矿资源,五矿购买在去年11月27日停牌前的收盘价的基础上溢价50%,以82.5澳分/每股,合计26亿澳元收购OZ Minerals,2月17日复牌后,该公司的股价仅仅上涨了17%,为每股64.5澳分。

  最好的时机还没到啊,首先人家还没到完全走投无路的地步,其次资源类商品价格和这些公司的股价还没有跌到位,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正处在09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关键时刻,此时提着钱袋子到处“求购”矿山,会给对方我们沉不住气的感觉,增加对方的谈判信心。其实,这会儿最应该沉不住气的应该是他们。

  只要再等上两个月,就两个月!我敢说情形就会完全不同。

  4月1号是一些国家财政年度的开始时间,也通常是新年度铁矿石供货合同的生效时间。当下我们应该全力以赴,投入新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过程中,要把刀磨快一点,至少也得把价格拦腰斩断,最好能砍到膝盖以下,报了我们去年的铁矿石谈判被对方大敲竹杠,并且在高位大量吃进铁矿石现货的一箭之仇。

  可能会有懂行的朋友出来叫板了:作为大宗商品价格风向标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船运价指数”(BDI)已经从去年12月初的660多点上涨到了现在的1840多点,增长了差不多两倍,恐怕那些资源的价格不但不会跌,还会大幅上涨吧?(去年5月20号BDI指数曾达到11793点)

  那好,就请阁下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是BDI指数的放大倍率,目前的指数仅比去年5月20号的零头多一点,第二个问题更涉及问题的核心,那就是今年一月份的大多数时间该指数还在1000点一下,为何到2月份突然快速上涨,2月11号曾达到2000点以上,这个问题您考虑过吗?

  我来告诉您答案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4万亿拉动内需的庞大计划越界发生了心理作用,人们认为我国将因此增加铁矿石的进口量,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借题炒作。

  为什么说是“心理作用”?这还得从4万亿到底能对资源价格发生多大的影响谈起。

  只要仔细分析4万亿的构成,您就会发现这4万亿并不完全是增量,其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十一五规划中早已列入的,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正准备开工,真正看得到的增量是:08年12月份中央财政的1000亿,春节前的1300亿的项目资金。我们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资金到位不等于项目完成,大型项目的基建周期往往很长,两三年以上很正常,因此新增投资带来的材料需求有一个滞后期;另外项目投资中,材料成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个人估计2300亿当中用来采购钢材的支出怎么也达不到500亿。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稀释,可是看出按年度来说,钢材需求的增量是有限的。

  至于将要投入科技创新的6000亿和投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8500亿中,能真正变成钢材需求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上面是加法,再做减法。我们来看看几个钢材的使用大户的情形:

  造船业,08年全球造船业新接订单21万载重吨(DWT),同比下降99%,而中国的新接订单只有2万DWT。当月全球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订单为零。21万载重吨什么概念?一条超级油轮就能达到,还不是最大的。而手持订单环比回落,更糟糕的是这些手持订单中将会有大量被取消。您再对照一下中国08年12月的完工量2.29百万DWT,就可以大致了解我们造船业生产能力以及该行业的前景将会惨淡到什么地步。

  汽车业: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一月份全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52.68万辆和61.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3.51%和7.77%。国外的新车销售情况更是惨不忍睹。

  房地产行业:不用说新开工面积下降了多少,您只要去建筑工地看看有多少建到一半的楼盘处于停工状态就知道了。不敢想象这些楼盘何时能完工,何时能顺利地卖出去。

  有人说中国在享受低价资源的盛宴,也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了“最后的银行”(bank of last resort),我们在偷着乐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铁矿石的需求的基础是钢材的需求,钢材是一种半成品,是下游行业的原材料,在那些用钢大户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很难想象铁矿石的需求会增加,更不用说我们手里还积压了大量去年在高位吃进的铁矿石没有完全消化掉。

  现在是买者嘴大的时候,也是铁矿石价格走势不明朗而且很可能会进一步下跌的时候,我们沉不住气了,沙钢、武钢、中钢、中铝、五矿纷纷走出国门大手笔进行并购。俗话说“不会种田看邻居”,看看日本人现在在干什么?

  日本人在从国外回撤资金!

  目前在套利交易(carry trade)投资无门的情况下,日元继续维持强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企业持续从国外回撤资金,购入日元。

  低价资源的“盛宴”,日本人为何不“出席”?他们傻吗?他们可不缺资金。如果日本人不傻,那么谁傻呢?

  怕只怕那场“盛宴”上只有一道主食:滚烫的山芋。

戏说外汇储备(续六)

2009-02-26

  续集到目前为止,不厌其烦地用了五篇文章的篇幅谈了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方法,虽然不少听众已经昏昏欲睡,可既然开了头,就得把问题说透。咱做的是霸盘生意,开张了就得搞垄断,不但要吃独食,一粒粮食都不能给“鬼子”留下,还得力争独辟蹊径,拾人牙慧没什么意思。

  如今谈论如何使用外汇储备的文章很多,有正统的,有山寨的,甚至还有盗版山寨的。深度能看的上眼的实在是寥若晨星,广度可就没边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发钱论,比如讲外汇储备折成人民币,每人发个万把块,再比如每人发几百美元,来“拉动内需”。

  说白了,这些人不过是见财起意,如同一个个不肖子孙闹着要分家,试图得些财产供自己挥霍,来个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大家庭的利益不要了,子孙后代不管了,都是些“好吃不留种”的败家玩意,真是家门不幸啊!

  主张发钱分家的人,心里面多多少少有种感觉,那就是国家既然有那么多钱,拿出来平分,大家就都富了,当家的如果不让分,简直就是成心使坏,好让少数人独享。

  这让我想起刚来草根网的时候,曾经有个别博主虔诚地引用某老外的话说,如果将全世界的粮食平均分配,大家都能吃成胖子。

  “吃成胖子”的理论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是那些脑满肠肥的学者专家们打着饱嗝拍脑袋想出来的,去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以后,这一“高论”就再没听人提起。不过发钱致富的想法怎么看都是“吃成胖子”理论的翻版。

  有人又看不下去,出来说公道话了:你别乱扣帽子行不行?说话要凭良心,你能不能拿出证据来,什么人在什么地方说过要“发钱致富”的?

  是没有人直接这么说,可你听说过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么多的主要原因是老百姓穷,没有消费能力,国家在“压低”人民群众的收入。听着耳熟,不是吗?

  请各位稍微动动脑筋,想想如今中国人是怎样用外汇进行消费的,出国旅游,留学,购买高档奢侈品。。。。。。

  年长一些的读者大概对三十几年前我国进口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椰枣、古巴糖这类产品兴许还有记忆,如今这些低档的东西在国内还有市场吗?一般的消费品咱们哪样没有?

  我们看到报道,中国游客在法国像购买萝卜白菜一样扫荡高档奢侈品。当然也有抠门贪便宜的,从国外买回来的东西的标签上却往往写着made in China。

  听明白了吗?如今对洋货有消费能力的都是些什么样的消费群体,最起码也得能吃上“小糠”吧?反过来说,要让中国老百姓的对外消费能力达到足以消化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大家该富裕到什么程度?

  “听出来了,你无非就是要说中国人不能富,只配卖苦力,不能享受!”,不是我不让大家富,是还没有那么富,远远没有!你去看看中国的人均GDP在全世界的排名就知道了。

  至于什么政府在“压低”老百姓的收入不知道从何说起,怎么压低了?制定职工“最高工资标准”了吗?

  这里需要声明一下,防止有人偷换概念。分配不均的问题,腐败的问题本人也是深恶痛绝,但这些问题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

  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都是些什么人啊?),但如果将全国的财富平均分配,大家就都是穷人,这是现实。不过这样也好,“不患寡而患不均”嘛。可这样就合理,就人人都会满意吗?当然,如果来个民意测验,分钱的方案一定会高票通过。

  主张大幅提高国民收入的人们,在出了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占据高端这类俗不可耐的“高招”之后,知道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这些主意毫无新意而且短期不可能见到效果,这些年国家和很多企业不知道在这方面动了多少脑筋,全国科技大会不知道多少年前就开过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也不知道多少年前就提出来了。看起来光靠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来“大幅提高”国民收入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大家要的是短平快、是立竿见影,为体现过人之处,他们纷纷把这些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旁路”掉,想到了直接印钞发钱,这来得多快啊。难怪那些卖假药的,经常在中成药里面掺入西药成分,以求速效,至于这些“药”的副作用乃至危险性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可笑而且可悲的是,提出分外汇储备发美元的居然是些着名的教授学者。撇开分家的事情不谈,就当外汇储备是个定时炸弹,要赶紧处理掉,像他们这么搞,能处理掉吗?能拉动内需吗?

  “折成”人民币发,外汇储备分文不少还在那儿,这个主意比直接按人发人民币更馊!而直接发美元让老百姓到国外去消费,拉动的是谁的“内需”呢?

  这就是名校教授的水平!

  看来他们需要恶补本人的山寨版就业进出口理论和GDP的定义,进口商品或者服务是在出口就业和消费。中国人花外汇去享受别人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给外国创造就业机会,从而间接拉动别人的内需。

  这里仅仅是从消费这个角度谈外汇的使用与拉动内需的关系,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出国消费,我们当然有权进行消费并享受服务,不管这些产品和服务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区别在于如果来自国内就是真正在拉动内需,在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反之就是为国外。

  如今国家正在研究如何用外汇储备来刺激经济,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难题,为什么说是难题呢?根本原因在于“刺激”这两个字,它隐含了“立竿见影”的意思。如果把课题改变成如何用外汇储备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再是个难题。大家都能提出一大堆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两个课题是相互矛盾的,“刺激”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弄不好会给经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严重隐患。

  虽然是急病要用猛药,但绝不能病急乱投医。

  首先要搞清楚中国经济的困难或者说毛病是否已经到了最坏的程度,到了不用猛药就会“出人命”的地步,我看未必。

  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孩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家长的着急程度往往比疾病本身“急”得多,巴不得一针见效。抗生素被大量滥用就是这么造成的,人们经常忽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医的“七日节律”不是没人相信,而是轮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去想它了,先把症状压下去再说。

  康迪夫的长波经济周期理论本人是相信的,按照这个理论,此轮经济危机甚至还没有进入冬季,更困难的日子还在前面。若果真如此,用猛药的时候还远未到来。

  我们已经出台了大量的刺激经济措施,今天刺激这个行业,明天刺激那个行业,一轮下来,差不多给“刺激”了个遍。问题在于如此大范围、大手笔地投入,如此大量消耗财政资源能否收到预想的效果。要知道巨额的财政赤字是一种严重的透支未来的行为,财政赤字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券需要用未来的税收来偿还。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巨额的财政赤字可以达到有效拉动经济的目的,这样的计划就应当搁置,全国人大应当否决这个计划,至少应当对其进行修改,大量减少赤字数量。

  所谓的“有效拉动经济”,具体地说就是有效拉动终端消费,终端消费起不来,所以的刺激措施都是隔山打牛,事倍功半。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使得当冬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却再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御寒保暖。

  要像打鬼子那样,瞄准了目标,等他近些,再近些,然后开火,一枪消灭一个,不许放空枪。子弹是有限的,好刚要用在刀刃上。

  那么经济周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本人有些粗浅的看法,下回再说。

戏说外汇储备(续七)

2009-03-03

  本集开场前,先聊几句时事,2月27号看了一段国新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情况发布会,其中有一段内容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就是关于“落后产业或产能”的定义做了重大调整或者进行了澄清,发改委的副主任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是这么定义的:落后产能指的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危害公众利益的产能。

  我不知道这段话引起了多少人的注意,个人认为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管理层对于产业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认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您若问发生了什么样的微妙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他们压根没提“低端产业”这个概念,难道不是刻意地将“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做了某种切割?

  一年前本人就曾经指出,当时的各级管理层对如何改变增长方式,如何进行产业升级这些问题普遍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的现象,各地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政绩,贪大求洋。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低端产业受到各种歧视和打压,举步维艰。大量企业走投无路,纷纷倒闭,侥幸活下来的企业有的孔雀东南(亚)飞,有的西迁,有的北上。这种现象至少在2007年以前就出现了,并且在此轮经济危机爆发前达到高潮。

  那些迁徙了的“候鸟企业”后来的命运有人跟踪过吗?有人问过他们一句“你在他乡还好吗”?我可以代替他们回答:绝大多数企业活得不好,不少已经寿终正寝了。

  本人当时目睹此情形,知道要出大事,痛心疾首,大声呼吁:“低端不等于落后”,“对大量解决就业的低端产业不但不能进行打压,而且要给予扶持”,“在所有的经济指标中,就业率是最重要的一个”。

  没有人听我的,不但没人听,本人还曾经因此受到围攻,说我为资本家说话,为血汗工厂歌功颂德。因为本人有过这样的“反动言论”:《新劳动法》是让农民工丢饭碗的“保护措施”,“产业升级”是中小企业的夺命神符。

  真心希望我是错的,但我真的错了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这次情况发布会上官员的口径来看,“低端不等于落后”的思想终于开始被接受,这一点从发改委的领导把两者做切割中看的出来,当然他们肯定不是受我的影响,是他们自己从惨痛的教训中自己悟出来的。

  遗憾的是,不少地方领导对如何进行产业升级仍然是脑子里一锅粥。举个例子:一个月以前我路过安徽某县开发区的时候,看到那儿居然搞了个“硅能源工业园”。

  新能源概念,洋气不?高科技不?

  我先在这里丢个震撼弹,一年以后大伙儿再来验证:如今遍地开花的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将陷入全行业亏损,某些投资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和股民将蒙受重大损失!

  “打住打住,别光顾着闲扯!走题太远了”,其实也没完全走题,我是在为描述对经济周期的内在机理的看法做铺垫。

关于此论经济危机成因的思考

  最近一直在讨论外汇储备合理使用的问题,此类话题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很多对理论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感觉不过瘾,这从读者评论的语气中感觉得出来。众口难调啊,为回报这部分读者的厚爱,本节咱汪某人就勉为其难,再次披挂上阵,到“经济学山庄”再走上一遭。

  刚刚敲出这个题目,心里不觉一沉,乖乖隆地咚!这么大的题目你也敢碰啊?这不找死吗?回想外汇储备的话题本身也不小,咱不是也一路笑咪咪的趟过来了吗?而且没费多大劲儿,就获得那么一大堆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经开始获得人们的认可并得到了一些的应用,比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显然,本节话题的难度比外汇储备又要高出一截,考虑到它与本系列总题目的延伸关系,加上此前的经验,心里多少有几成把握,何况本节的题目出的相当含蓄,“思考”这两个字有“个人想法,不打算强加于人”的含义,先低调一点,指不定说着说着找到感觉了,胆子就越变越大,气越来越粗。

  先把本人的结论搁在这儿,再去找理论依据。

  我认为:新技术革命派生出的新产业的出现和飞速发展,部分产业的升级和集中度增加速度过快,造成社会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和生产部门内部的比例严重失衡,再生产过程无法延续,是产生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原因。

  一般认为,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购买力,消费者的收入太低。

  本人并不反对这些说法,但我同时也认为它们并未涉及根本,甚至有把症状当成病因的嫌疑。

  资本家投资进行商品生产的目的是贪得无厌地追逐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剩是与生俱来的特征,而消费者购买力的不足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经济危机并非一直存在而只是周期性地出现呢?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生产过剩或者需求不足能够演变成危机,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呢?

  显然,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的说法,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商品生产的过剩,更多的是以产能过剩而不是产品积压的形式出现,由于很多企业采用以销定产,或者按订单组织生产的模式,因此需求不足会造成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的现象。

  在成熟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不断追加投资,扩大产能以保持利润绝对数的增加是资本家的必然选择,由于产能的不断扩大,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扩大销路,各企业纷纷采用赊销的方式,因此伴随产业链的往往是一个债务链,而债务链本身也是个风险链条,当这个链条的一节出现问题时,风险会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逐级向上一级延伸。

  由此可以看出,债务链(我们称为三角债)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为了把潜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变成现实需求,供应方被迫担当了债权人的角色,而银行通常处于这个债务链的末端,是最终贷款人或者说是最终债权人。在这些债务都能得到及时清偿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可以延续的,只不过现金流滞后于商品流。

  曾经有人说美国为了让老百姓都能住上房子,策划了这场次贷危机,美国的资本家和他们的代言人哪有那么好心?次贷危机的实质,是美国人在住房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人为制造“有效需求”,并通过将有毒债权证券化的方式嫁祸于人。

  尽管很多人认为本论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本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次贷危机只是触发本论经济危机的触媒或者说是导火索。

  次贷危机的构成要件之一是美国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换言之,在住房市场没有饱和的情况下,如果他们都能买得起房子,次贷危机就不可能出现。

  买不起房,无非要么房子太贵,要么收入太低。

  我们来看看在美国那么富裕的国家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买不起房子而被归入“不一般的人”,成为次级贷的贷款人。

  商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很多人都知道,对于制造业来说,其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成长期内,产品的销路迅速被打开,单位成本下降,利润快速提升,这时候是资本家大量获得剩余价值的时候,为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便尽可能地多赚取利润,他们愿意也有能力向工人支付比较高的工资。

  随着市场的逐步饱和,竞争者的加入,更先进产品的出现,产品慢慢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赚钱越来越难,利润率逐渐下降,应收款大量增加。这时候根据其产品所处的行业不同,资本家通常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放弃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另一个是加大投入,提高老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增加产量和销售来保证其利润绝对数的增加。

  IT行业只能选择前者,该行业产品极快的升级速度,产品体积每年减少一半,价格每年下降一半,功能每年提高一倍这一该行业的“摩尔定律”,迫使他们不断在技术和研发上加大投入;而商业零售,冶金,粮油这类传统行业,则往往采用后者,通过不断的投入和扩张,挤垮竞争对手,以达到形成垄断的目的。这两类可以分别归入“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正是我国各地的招商引资部门奋力争夺的对象。

  IT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它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破坏了产业生态平衡,对其他行业的生存状况形成了负面的影响。

  何以见得?我们来从微观上分析一下。

  技术、资金双密集,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极快,成长期和成熟期很短,虽然在这段时间内,企业的利润率比较高,投资回收快,但我相信由于获利周期短,多数企业并不能在这段时间内将预付资本完全收回,但由于会计制度规定的的核算方法,很多前期投入采用分摊或者递延的方式计提,这段时间内企业的利润表会非常好看,给人们以某企业“很赚钱”的假象。由于费用分摊的周期通常远大于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如果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产品进入衰退期后,企业必将开始亏损,而这时预付资本还没有完全收回,而且将永远无法收回。因此此类企业被迫不断地在研发上加大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淘汰老产品,期望在老产品进入衰退期以前,新产品能接过接力棒,进入成长期,开始和同行进行下一轮赛跑,这场接力赛永远没有尽头,一旦谁倒下来,就立即被淘汰出局。

  淘汰出局的不去管它,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幸进入下一轮的企业,如上面一段分析的那样,该企业虽然在第一轮“胜出”,但实际上它在这一轮是亏损的,只不过从资产负债表上一下子看不出来,第一轮未摊销完的费用被“递延”到了第二轮里面。因此第二轮产品在成长期内要获得与第一轮产品同样的利润,必须要多赚一部分来消化递延下来的这部分成本。

  如果该企业乃至该行业(对行业来说,按总/投入和总/平均利润来分析)来说,如果按此模式不断循环下去,结果会怎么样?

  结果就是IT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原因很简单,按照这种模式循环,不过是一次又一次亏损周期的叠加,每循环一次,亏损就增加一次,相应地投入也得增加一次,亏损和债务的不断增加,被漂亮的财务报表掩盖,如果没有汪某人这种眼力,阁下如何看得出来?

  至此,IT泡沫的形成机理终于大白于天下,这个过程与大名鼎鼎的旁氏骗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净空法师说过,科技进步是好事,但科技进步得过快对人类却是有害的。这里面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如果不是产业升级过快,如果老产品的淘汰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是那么频繁,如果老产品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足够长,能够保证每一轮投资都能盈利,IT泡沫就不会出现。当然,这里说的都是“如果”,需求不足和资本逐利的本性,迫使每个参加IT游戏的人自动加入这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接力赛,直到泡沫破裂为止。

  那么,IT泡沫的破裂是如何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呢?

  如果把全世界的各个不同的行业(生产部门)看着一个生态圈的话,IT行业这个“新物种”加入进来以后,由于没有“天敌”,会迅速繁殖扩张,疯狂抢占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和阳光雨露,使其它“物种”枯萎死亡,从而造成“生态灾难”。

  IT行业的无序扩张,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使得大量仍有使用价值功能完全可以满足用户需要的老产品过早地退出使用领域,变成电子垃圾,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隐患。

  不断推出的设计时尚,并具有大量冗余功能新产品,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打开钱包,去购买他们“想要的”(I want)东西,而那些可以满足“需要的”(I need)的东西则被丢在一边。

  所谓时尚,就是让人们把手中有用的东西赶紧扔掉。这种造成极大浪费的消费形式美其名曰:改善型消费。

  前面说过,在产品的成长期内,企业的账面利润很好看,这时候IT企业员工的收入相对于其它传统制造业要高出不少,派生出一个高收入群体,而由于该行业永远存在的产品升级换代的压力,IT白领们的劳动强度和心理压力非常大,钱虽然拿了不少,生活品质却很低。

  IT行业的短暂繁荣和一个个财富神话,把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资本资源吸引到这个行业里面来,该行业不但汇集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也是投资与投机家们进行资本运作和风险投资的乐园。其结果是在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来了个资源的重新配置,重新配置的结果是,服务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则纷纷被淘汰出局。

  美国是如此,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在那些“高科技园区”附近,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几乎寸草不生,什么原因?“高科技”们及他们后面的资本推高了地价,抬高了工资和物价水平,这一切都是那些“低端”们承受不了的,“产业生态平衡”就这样被打破。

  问题在于,买和卖永远是一对矛盾,如果IT行业的生产者们同时能够作为自己生产的产品的消费者,完全消化掉那些产品,这种游戏还可以玩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产品是向全社会销售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定带来过剩,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破坏了产业生态平衡,全社会的购买力不可能支持该行业的高速扩张。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危机全面爆发。

  IT行业进入快车道开始“飙车”之际,就是危机来临之时!珠三角经历的从民工荒到民工“慌”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全行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亏损周期的不断叠加是内因。需求不足演变成需求危机是外因,两者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遗憾的是,人们在分析此轮经济危机的成因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上。按照刚才的分析,IT泡沫的破裂和次贷危机的爆发有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不同点在于,IT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伤害了大批传统产业,扩大了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国家间的剪刀差,这实际上削弱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总有效需求。

  次贷危机虽然杀伤力巨大,但它的成因可以追溯到2001年以前的IT泡沫。因此我认为本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IT行业的过快发展和IT泡沫的破裂。

  回顾康狄夫资本主义长波经济周期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发生在重大的技术革命,某产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期之后,其中先后有蒸汽机,铁路和钢铁工业,电气工程和化工工业,石化和汽车工业。难道新兴产业的过快发展与经济危机的出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快速膨胀,打破了原来的产业格局,破坏了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恰当的比例,使得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条件不复存在,经济危机的出现便无法避免。

  总算写完了,这哪里还像是“戏说”啊?戏词没几句,学术气氛倒很浓。不过“非常重大发现”肯定有几个,有不服的,尽管拍砖。

  这不?气又粗了。

参考文献:胡钧 沈尤佳: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01/66011.html


戏说外汇储备(续八)

2009-03-08

  前文提出了IT泡沫破裂是本论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2002年大学同学在上海聚会的时候,见一位在美国朗讯工作的老同学,瘦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快赶上非洲难民了,心中暗自吃惊,又不好直接问。聊天的时候,她说工作压力太大,而她拥有的股权市值已经跌去了将近90%。IT泡沫的破裂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大话GDP》一文中,本人就指出中产阶级最具消费能力。当这部分人的收入受到影响或者资产缩水的时候,会对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影响会通过就业率传递到中低收入人群,使全社会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这在经济高度依赖消费的美国就会显得格外严重。

  当时格林斯潘一定看到了这个苗头,为了“拉动内需”,防止内需下滑,采用了极端的“反周期”措施,通过降低利率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这为后来的次贷危机种下了祸根。

  老子云“不知常,妄作,凶”。任何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正是美国一手造成的,也正是由于他们当初的胡作非为或者说是“妄作”,使得危机爆发所释放出的破坏性被严重放大。

  如今“反周期”被很多人挂在嘴边,“反周期”的种种手法正在被人们滥用,殊不知反周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违反经济规律(即所谓的“常”)的“妄作”,如果做过了头,势必带来“凶”险的后果。

  本节我们就经济周期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衰退与萧条和危机应对方式

  在前面对于长波经济周期的讨论里,出现了衰退和萧条这两个概念,我们就从这两个概念谈起。

  其实在英语里面衰退(recession)和萧条(depression)这两个单词含义的区别,用在经济范畴里区别并不是很明显,也没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区分标准,这两个单词在有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如果就这么稀里糊涂混在一起讨论,讨论就失去了基础,思路就会陷入混乱。按照本人喜欢追根寻源和注重定义的习惯,这里还是费些笔墨,设法在这两个概念之间理出比较清晰的异同之处。

  在上世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发生以前,英语里面我们现在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衰退基本上都用depression这个词来表达。大萧条对经济的巨大破坏力令人刻骨铭心,为了将它与此前叫小级别的衰退区别开来,此后人们多采用recession来表示一般意义的衰退,而depression慢慢地向专门用来描述萧条演化。

  那么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衰退呢?现在人们谈论的衰退多半采用的是这个经济学上的定义:一个国家的GDP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以上即被认为是衰退。

  而在一般字典上的衰退的定义则被简单地描述成:经济活动减少的周期,或者经济周期性的收缩。所谓经济周期性的收缩,是指在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大趋势下,出现的短期回调,这个“短期”时间可达数月乃至数年之久。

  还有些其他版本的定义,暂时不去涉及。

  细心的读者可能看出来了,“一般意义上”的衰退的定义,与康狄夫资本主义长波经济周期曲线上的衰退并不吻合,后者的“衰退期”指的实际上是经济增速越过曲线最高峰的拐点,并走下坡路的这个阶段,总长度大约是最高峰和下一个最低点之间的时间长度的一半。在康狄夫的“衰退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GDP的增长仍然是正数,只不过增速不断放缓。如果借用物理学里面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可认为这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正,而 “加速度”出现了负数。

  如果用一辆向前行驶的小车来比喻经济发展的话,在康狄夫的“衰退期”内,起先这辆小车还在往前开,不过它的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完全停止下来,然后开始向后开倒车。而出现“一般意义上”的衰退的时候,这辆小车一直在开倒车。

  那么经济萧条又是什么?它与经济衰退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以从这么一句经典的调侃语里面看出一点道道来:

  “你的邻居失业了,那叫经济衰退;轮到你也失业的时候,就叫经济萧条。”

  看到“邻居”失业,虽然此刻你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受到直接影响,但你的“信心”会下降,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会改变,消费习惯也会变得节俭起来。

  今年刚刚过去的情人节期间,很多美国的情侣们用沙滩漫步代替节日礼物,用亲自下厨代替餐馆里浪漫的烛光晚宴,目的只有一个:省钱。虽然别有情趣,但不知道在这个季节去海滩,情人们能否受得了海边刺骨的寒风,也不知道自己做出的大餐味道如何。但有一点是“知道”的,那就是美国的情人节期间的消费数据大不如前。这是心理因素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我相信那些为了省钱而别出心裁的情人们大多数还没有下岗。

  心理预期具有强大的“自我实现”能力,“境由心生”这一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经济领域屡屡得到验证。索罗斯是利用这一现象的大师,通过猜测别人的预期,制造舆论从而制造预期,改变别人的预期,从中牟取暴利。索罗斯把这一现象称为经济领域的反身性,他把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加以总结,写出了《反身性理论》(The Theory of Reflexivity)一书。

  当普遍性的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自我实现”时,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就从“预期”变成了现实,很多个“你”真的失业了,于是经济萧条来了。

  显然,经济萧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要比经济衰退还要严重,但到底如何严格界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呢?前面说过,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区分标准。为了使大家便于读者理解,我们不妨引用其中一个标准:真实GDP的下降幅度大于10%,或者衰退期的时间长度超过3-4年的经济衰退,称为经济萧条。不满足这个条件的经济衰退期一般就直接叫做经济衰退。

  所谓真实GDP,是指扣除了物价变化因素的影响后的GDP的数据。这个定义与康狄夫的定义比较接近。

  从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推断出:经济萧条也属于经济衰退的范畴,它是经济衰退的极端表现形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严重程度不同。并不是每次经济衰退都会演变成萧条。

  我们通常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严重的经济衰退乃至经济萧条,它通常有以下列表现方式:

  1.企业大量倒闭;

  2.失业率大幅度上升;

  3.投资严重萎缩;

  4.工业产出萎缩,产能和商品严重过剩或积压;

  5.经济活动如国际国内贸易量大幅度减少;

  6.信用受限或者出现信用危机;

  7.证券市场的暴跌,而这个暴跌并不一定作为经济危机发生的标志率先出现,也就是说它有可能发生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

  8.汇率剧烈波动;

  9.全球通货紧缩大面积发生,部分币值暴跌的国家可同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读者们可以用汪某人列出的上述症状来对照一下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看经济危机是否已经发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危机与货币是否采用“金本位”无关。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上世纪的大萧条为金本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希望主张恢复金本位,用金本位来应对经济危机的朋友们认真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打枪的不要!

  由于资本主义历史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西方经济学界对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做过大量的研究,观点基本上分成下列几派。

  凯恩斯学派(Keynesianism)主张通过扩大需求来刺激经济,具体的方法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类。凯恩斯认为总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而政府采用适当的政策可以扩大需求,增加经济活动总量,减轻失业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他主张通过降息和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两者方法的组合,来向老百姓“注入”收入,从而扩大人们的消费;而消费的扩大又能够促进生产和投资;生产和消费的扩大,则进一步增加人们的收入,如此循环往复的结果,是让经济走出困境,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

  与凯恩斯学派相反,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主张扩大生产和供给,来制造就业和需求。具体的措施是降低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通过税率边际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还有就是减少政府管束,给企业更大的自由度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刺激人们的投资和生产意愿。生产和就业上去了,消费也就跟着上去,同样的循环往复,目的与凯恩斯学派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切入点。

  该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是鼎鼎大名的经济学家蒙代尔。几天前注意到草根网博主向松祚的几篇重量级的文章,反映出的学术功底令人称羡不已,看了草根简介才发现原来向先生曾经师从蒙代尔,果然是名师出高徒啊!

  另外还有里根经济学的利益均沾论,主张给富人减税,认为富人发财以后,穷人最终能“沾”上点好处;放任主义学派或自由市场经济学派(Laissez-faire),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等等。因为现在没什么市场,这里就不详述了。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政府采用的刺激经济措施,基本上都属于前两种学派的主张。四万亿的投资的主意实际上是凯恩斯的,而鼓励返乡农民和大学生创业,降低创业门槛,给企业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尚未实行)这些措施,也没有跳出供给学派的手心。

  这两种学派都是针对经济危机时出现的一些症状如需求不足、投资不足而分别来“对症下药”的,颇有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意味。我认为这两种观点的核心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形成一种“鸡下蛋,蛋变鸡”的“良性循环”,区别仅在于一个注重“养鸡”,另一个强调“孵蛋”。但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需求不足的矛盾。

  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并不重要,只要能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也不失为值得采用的方案,用时间换空间,毕竟经济危机总有一天会过去的。

  问题在于要保证这些措施真正能起到效果,也就是小鸡能否顺利地长大并开始产蛋,蛋能否孵出健康的小鸡来。这才是当前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的问题的核心。

  因此本人对这两类解决方案都不笼统地赞成或反对,而是更关心效果,这些措施都可以采用,但决不能让“鸡”得上“禽流感”或者让“鸡蛋”变成“糟蛋”。

  我认为这些方案都只能审慎适量地采用,要量力而行,同时政府应当更多地关注民生,虽然四万亿的投资可以“涓滴”到老百姓的身上,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效果也是不够的。这里本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大幅度减少(30%以上)沿海和发达地区公务员的工资和其它财政支出,用节省出的财政资源直接补贴贫困人群。

  与那些逆势而为的“反周期”的策略不同,我这个建议是“顺周期”的。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的来自人民”,世界上无论哪国的政府本身都不创造任何价值,在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公务员们理当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

  到目前为止,这篇文章已经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不能再这么信马由缰了,得赶紧把“马”拉回到外汇储备的话题上来。

  记得在谈及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的话题时,我说过做“霸盘生意”,一粒粮食都不给“鬼子”留下这些话,相信肯定有读者会提出具体事例来反驳:买技术、买黄金这些问题你连提都没提,也敢说什么“霸盘生意”,脸皮可真够厚的!

  买技术、专利?你来告诉我买什么技术专利?这么说吧,你想买的核心技术多半买不到,你能买得到的技术多半是“隔夜就馊”而变得一文不值,你信不信?举例来说,MP3,MP4的技术,模拟控制技术,CDMA技术,包括我前文提到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和专利,这些东西能买吗?他们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即将淘汰,生命周期极为短暂。全世界每年新申请的专利无数,你来告诉我买哪个!不能泛泛地说去买技术,到具体的技术面前就拿不定主意,什么不敢买。

  不过我还得感谢你提醒了我,使我想起了需要在这个问题上阐述一下本人的观点:我认为买技术通常不如买装备,更不如投资于培养人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的,基本上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他们靠自己的实力和水平,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加上助研或者助教再加上打工收入来完成学业,可以说是非常辛苦。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出国留学的大多数人是富家子弟。我有一位老友,清华毕业后来移民去了加拿大,有一次他告诉我说,他所在的高校里有的中国留学生连“勾股定理”都不懂,却能够“住靓房,开靓车”。这些留学生能学到什么?

  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把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子送到国外培养,当然目前国家也有不少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有公派留学生,我的建议是大幅度扩大规模,并重点向贫困学生倾斜。公派留学生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就是进口教育服务,而这样的“进口”对于国家的发展后劲是非常有帮助的。

  至于购买黄金的事情嘛,这个可以有,但我这里“真没有”。

戏说外汇储备(大结局)

2009-03-15


     ——关于财富的终极思考

“什么是财富?钞票,外汇储备,黄金是财富吗?”

答曰:“钞票是钞票,外汇储备是外汇储备,黄金是黄金,它们都不是财富。”

“那什么是财富呢?”

我们借用一下亚当·斯密的定义:财富是某国土地和劳力的年产出。这里所谓的“产出”(produce)指的是那些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needs)和改善型需求即欲望(wants)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对需求满足的满意度称为效用(utility)*。

以此为标准,钞票和黄金都不是财富,因为它们不属于上述标准中的产品和服务,它们本身不能吃也不能穿。

当然您可以说用钱和黄金可以买到你所谓的产品和服务(以下简称商品),话是不错,可是请注意,购买力和商品是两回事。

这不钻牛角尖吗?还不能算,真正的牛角尖还在后面呢。举两个常见的例子,荒岛上快要饿死的人手里的金币换不来另一人手中的馒头,因为别人也怕饿死;在正常情况下,钞票和黄金能买到的同一商品的数量会因为物价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购买力能否买到商品,能买到多少是受到外部条件制约的。在买不到的商品,如西方禁止向我国出售的高技术产品面前,我们的外汇储备便实际上失去了价值,甚至连“价值尺度”都不能算!

又瞎扯了!买不到归买不到,虽说咱买不到,可总有人能,航母和最先进的战机都有价钱。虽然不卖给我们,咱算算那些外汇储备能买多少艘航母,多少架隐形战机总可以吧?闲着也是闲着,算着玩带不带?

当然带,但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要说的是咱们外汇储备里面的那些美元“不是美元”**,既然不是美元,当然也就不能充当价值尺度了。

全场一片寂静,少顷,有人对旁边那位耳语道:“兄弟,看来这个人脑子坏了”。

这里真的有些钻牛角尖了,但我脑子没坏。说这些话是因为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讨论外汇储备的时候,有人说外汇储备是央行对“全国人民的负债”。是不是负债不去管他,谁能告诉我“全国人民”在哪儿?

你不是全国人民,我不是全国人民,他也不是!这几句话好懂。可是如果我说“所有的中国公民加在一起也不是”,你可能就接受不了了。

如果中国有十四亿人口,那么还存在第十四亿零一个人,这个人叫做“中国人民”,如果说外汇储备有主的话,那么这些钱属于那个叫做“中国人民”的人,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属于你,不属于我,甚至也不属于任何一级政府。温总理最近说,中央财政要用外汇,也得发行国债借来人民币向央行购买,不能直接动用,就是这个道理。

归纳一下,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结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属于任何有形或者具体的的法人单位、组织机构和个人,也不属于这几者的任何形式的组合,它属于而且只属于“中国人民”这个抽象的概念。

此结论正式命名为“汪氏外汇储备所有者理论”,这一空前绝后的理论彻底粉碎了那些鼓吹把外汇储备分发掉的精英们的所有理论基础。外汇储备不是人人有份,而是正相反,是人人都没份。

将此理论稍加推广,可以发现所谓的民意测验结果反映出的并不是什么“民意”;所谓的“民选总统”也不是真正由“人民”选出来的。民意测验结果的实质是参加测验的“人”们的意见的统计结果,所以应该叫“人意测验结果”;而“民选总统”则是由那些参加投票的具有选举权的选举“人”用票选出来的,更确切地说,他应该叫做“人选总统”。

这段分析彻底揭开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所谓“民主政治”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看懂了吗?估计大多数人没看懂或者似懂非懂。这些内容非常重要,有必要多花点精力把它解释清楚。

其实上面所有分析的要点在于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民”之间的本质区别,人与人的观点不同,而具体到每个“人”,他观点本身也是随时可能变化的,很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可能促使一个人的观点或者取向发生改变,比如一位选民的意愿可能由不同政党的选举宣传攻势、因为“拜票”,甚至因为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如马英九的帅气对台湾女性选民影响)来决定或者发生变化。

人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多数人也不能代表“人民”。人是具体的,人民是抽象的;人是变化的,人民是恒定的;人可能犯错误,人民则是真理的化身。

马克思的那个著名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理论,相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深层次的内涵,本人就曾对其中包含的价值恒定的含义百思不得其解,价值怎么可能恒定?一匹马会慢慢老死,一件衣服的款式会过时,一座房子会受到风雨侵蚀,一件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值,怎么能说它们的价值“恒定”呢?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原来自己陷入了误区,马克思所表达的价值恒定,并非专指某一件具体的商品,而是指某种商品这个抽象的概念。

拿衣服来说,你穿在身上的一件衣服有它的颜色、款式和尺码,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抽象意义上的“衣服”你看不见也摸不着!

实际上“抽象”是某种事物“共性”的概括,它不会脱离具体事物而孤立存在,它是全部具有相同名字的个体的“共相”。共相或称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共相包含了所有具体的共性,具体是共相的外延,而共相是具体的内涵。

请注意“抽象的名字”和“具体的名字”之间的巨大差别。人民是抽象的,张三李四是具体的;衣服是抽象的,第几号球衣是具体的;“马”是抽象的,“白马”是具体的。

这就是公孙龙闻名天下的“白马非马”论奇妙的内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孙龙的“马”以及提到的“人民”、“衣服”这些“抽象概念”,虽然不占据空间位置,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都实实在在地存在。这种存在方式叫做潜存***。

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些,才能明白“鸡足三”这种看似荒谬的理论的真实含义,那么鸡有哪三只“足”呢?曰:左足、右足又“鸡足”也。“左足”、“右足”者,具体名也;“鸡足”者,共相名也。“鸡足”在哪儿?看不见也摸不着!

同理,“黄马”和“骊牛”皆各有五条腿,而“黄马骊牛”则只有三条腿,分别叫做黄马腿,骊牛腿和“黄马骊牛腿”。得!这三条腿一条都看不到。

《通变论》曰:“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用公式可以分别表示为:

1+1=3 (鸡足)

1+1+1+1=5  (牛、羊足)

我国两千两百多年前的辩士公孙龙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智慧,令人叹服。

沿用用上面的思路来分析一下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价格是具体的,价值是抽象的。价值乃是价格的共相和内涵,而价格是价值的外延。

一鼓作气再往前推进一步,我们可以证明:商品的价值不变,而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又由于价值的“潜存”性,价格不可能脱离价值而独立存在。这几句话归纳起来,竟然就是马克思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著名论断!!

公孙龙和马克思的思想居然在这里实现了无缝对接!!

从价值恒定的观点出发,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货币、外汇储备和黄金这些东西与财富的关系。

本文的一开始,本人就根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定义,指出货币、外汇储备和黄金都不是财富。由于《国富论》写于工业革命的初期,亚当·斯密有关的财富观点是最质朴也是最深刻的。可惜到了现代,人们对财富的认识逐渐趋于模糊,以至于把会计学里面的“资产净值”的概念借用过去,当成了财富的定义,而这个概念里面是包括“货币资产”的。

为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再次明确:金钱不是财富,资产净值(总资产-总负债)不能和财富画等号。

我认为,将货币和黄金当成财富,将购买力与财富混为一谈,是现代经济学界对于财富认识的一个严重的倒退。无论商品经济如何发达,无论出现多少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永远不要忘了这个质朴的道理:无论是钱还是黄金都不能直接当饭吃,不能直接当衣服穿!

当货币和黄金充当“价值尺度”的时候,它们不是财富;当“价值实现”的时候,它们同样不是财富,因为这时候,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得到了商品(财富),失去了相应数量的购买力。此时这部分购买力(金钱)已经易主,成了别人的货币资产或者说购买力。

更明确地说:金钱具有交换财富的能力,但它本身不是财富。

本人在这个系列先前的文章里曾经指出,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资产,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句话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外汇储备是央行或者中国人民的财富”。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货币资产,而货币资产只是一种购买力或者对外支付能力。重复一遍,购买力与拥有商品并不是一回事。

正是由于人们把货币当成财富,才使得当今社会虚拟经济恶性夸张,造成产业资本向资本市场的转移,用来炒股,炒期货,炒楼。炒来炒去,有人赚了,有人赔了,忙活半天,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增加。虚拟经济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它的实质就是赌场经济,是财富再分配的“经济”。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把金钱和财富做出明确区分有多么重要,金钱不是财富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广义钱非钱理论”。

当人们高谈阔论按人发钱的时候,请不要忘了印钞和发钱并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它只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做法。当各地纷纷派发消费券的时候,不要忘了这种措施的实质:印发消费券也是一种印钞行为,印出并被分发掉的消费券是一种使用时间和范围受到明确限制的钞票。

当人们寻找或者设计“优质货币”、“诚实货币”的时候,请不要忘了“优质货币”(如果有的话)也同样不是财富,而最“诚实”的货币(如果有的话)应当是价值尺度最诚实的充当者。所谓的“优质”和“诚实”都是相对的,

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绝对优质”和“绝对诚实”的货币,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如果有谁想反驳这个观点,就请他先把马克思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论点驳倒了再说。

如果从概念和个体的角度来谈“优质货币”,也可以这么说:概念上的货币自然是优质的,而具体(与物的)货币的优质性是无法保证的。这种现象《公孙龙子·坚白论》概括为:“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概念上的货币的优质性是“自藏”的,具体币种人为注入优质性(即藏而藏,设计优质货币)是无法达成绝对优质的效果的****。

就让我们用2300年前的惠施的一些“走火入魔”的名言来结束整个系列:

鸡三足。

火不热

轮不蹍地。

狗非犬。

白狗黑。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没等宣布下课,人早就跑了个精光。

    *我国经济学界沿用许久的翻译“效用”,似乎不能完全覆盖utility的含义,后者至少包括“效之用”、“用之效”和“效用之物”等含义。

  **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乃“物”之美元,与“指”之美元实不同也。“物”与“指”的区别,即为“具体”与“抽象”之区别。如一件商品不能标价为100“中国外汇储备美元”,故而说它不能作为价值尺度。

  ***与潜存相对应的是显存,柏拉图曰:可见者(显存之个体)不可思,可思者(潜存之概念)不可见。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体是“显存”的,而概念是可(感)知不可见的,此种存在方式就是“潜存”。

  ****即所谓“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

大话GDP

2009-01-02

  2008年是GDP走霉运的一年,混得差不多已经臭不可闻。

  有人说不应当以追求GDP为中心;有人说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政绩工程”,有人说当前的经济危机是GDP高速增长的后果,也有人说不如干脆不要这个GDP。小邓网友更给他起了了雅号:挤地皮。

  GDP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有人说不能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指标,抓GDP是只讲规模不讲效益;有人说内需在GDP中的比重太少了并拿出发达国家的的数据进行比较,果然差了不少;也有人说GDP是增量不是营业额。

  说了半天GDP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遭人愤恨?

  鄙人路见不平,出来说几句公道话,GDP可是个好东西啊,大家不要不识货。

  GDP是什么?我不喜欢搬定义,大伙儿可自行去百度,不过在百度前,最好先看看我汪某人的定义,以免在“摆渡”的半道上翻船,掉到水里呛上一口,搞不清东南西北,定义有时候挺绕人的。

  也许您问了,你不是说经济学家很好当,智商好像也不太高,我怎么会被他们的定义绕住?那你也过于小看他们了,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人家为了定义的完整,必定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难免就罗索一点,颠来倒去搞一个来回,就把你整晕了。如果人家认为必要,再添加个公式、模型什么的,就更显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如此凶险的地方,你若贸然去打探,弄不好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要想不被绕,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死理,这个“死理”就是汪某的定义,鄙人称他为“汪氏广义消费理论”。

  汪某定义道:GDP就是消费。简单不?还能比这个简单吗?探戈就是“趟着走”。

  认准这个死理,就可以去百度了。

  百度云: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别被绕了!重点是“最终产品”这四个字,重中之重是“最终”这两个字。

  看核算方法,只看“支出法”(其它方法的核心是一致的)这一节最后的公式:

  GDP = 居民消费C+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

  有人要按耐不住了,说:这个构成里面除了居民消费,后面三项都不是消费,你怎么敢武断地说“GDP就是消费”?

  少安毋躁,后面三项本人是这么念的:企业消费、政府消费、外国人的净消费。

  什么叫消费?消费就是花钱买东西(下一段补充)。企业投资建工厂等于花钱买了个工厂,政府建设一条道路等同于购买了一条新路,不言而喻,外国人买了中国的产品也是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政府和外国人都是消费者。

  前面留了个“重中之重”的伏笔,也就是“最终”这两个字,严格地说,并非所有购买行为都是消费行为,只有最终购买者(可能但不一定是产品最终使用者或者服务的接收者)的购买行为才能算是消费。举例说明:

  1.一个小孩去理发店理发,花五块钱购买了理发这个服务,家长是购买者,小孩子是服务接受者,理发店是服务提供者。理发完成后,“产业链”到此结束,再无延伸,家长的购买行为是最终购买行为,这五块钱当计入GDP。

  2.复杂一点的例子,个人买私家车是最终购买或消费行为,购车款当计入GDP。而汽车厂从国内轧钢厂购买钢板,轧钢厂从国内钢铁厂购买钢坯,钢铁厂购买国内矿山开采的铁矿石的购买行为都不能算是消费行为,都不能计入GDP。

  说到这儿,大伙儿就明白了一个道理,GDP所对应的购买行为通常位于产业链的末端,与进出口有关的购买行为例外。比如宝钢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所支付的货款,是要从GDP中扣除的;而它出口钢材的收入要计入GDP。由于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出口的钢材不是产业链中的最终产品,但产业链的下游在国外,出口钢材位于产业链国内段的最后一节,可视同于它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外国进口商视同于消费者。

  上面所举的第二个例子,也许可以化解本人与草根网黄卫东博主有关GDP是“增量”还是“营业额”的争论,最终产品的价格确实包含了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增量”,它是所有“增量”的总和。但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增量”不是利润,第二,GDP是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或者)消费(汪氏广义消费)的价值总和,它相当于该国的“营业额”。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GDP中所包含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终极内涵都是消费,是对终极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购买或消费行为。

  大概又有人还看不下去了:我等只关心居民消费,阁下花言巧语说了个半天,硬是把投资和出口也整成了消费,活生生搞出那么多消费出来鱼目混珠,按你的理论,GDP高就是消费高,难道想要用这个奇谈怪论来掩盖内需和消费不足这个事实不成?

  如果来个问答式的对话,大概会是这样的:

  “内需为什么不足?”

  “大伙儿没钱”,“手头紧啊”,“缺钱”。。。。。。

  “那么,大家为什么缺钱呢?”

  “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公务员工资太高了”,“资本家剥削”。。。。。。

  说得都很有道理,按照理工科的思路,再问两个极端的问题,自问自答:

  问:什么人最没有消费能力?答:没有收入的人。

  问:哪些人最有消费能力?答:中产阶级。

  前一种“没有收入的人”包括新增的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对他们来说,不是如何扩大消费的问题,不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就业或再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拉动内需就成功了一大半。

  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所占比例较少,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又是减少和消灭中产阶级的杀手,全世界莫不如此,如果不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看看现在的股市和楼市就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拉高股市(这是完全做得到的)没有更“好”更能快速见效的办法,而这个办法本身并不可能长远。原因很简单,因为股市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他的实质是转移财富的赌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如何增加财富总量,而不是如何在股市里面转移财富。解决失业问题,就是解决财富总量增加的问题,失业问题解决了,财富总量增加了,中产阶级的人数自然随之增加,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人数和消费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和需求。

  本人一向反对空喊口号,不会以为说一句“解决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实际上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我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追根溯源,看看失业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失业人员不是生来就失业的,他们原先是“就业”的,过去多少是有些消费能力的,是“失业”让他们的消费能力归零的。如果问他们是如何失业的,他们大概会说“工厂裁员”、“厂子倒了”。至于厂子为什么会倒闭,他们至多能回答到没有订单这个程度。他们哪里知道?相当一部分工厂是被我们的经济学家忽悠倒的!当然这一点打死他们也不会认帐:如果按照我们的药方来个收入倍增,工人的消费能力提高了,需求增加订单也就不愁了,多发工资劳资双方都能得益--当然,我谈的是宏观,微观上倒掉几个工厂算什么?死了活该,没有棺材!我们正好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70%以上的就业岗位,多年来他们为保障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和内需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然而在我们的舆论界、在经济学家眼里,中小企业家们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他们是落后产能的代表、环境污染的元凶、里通外国补贴外国人的家贼、残酷剥削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务必要除之而后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除了国内外宏观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以外,更主要原因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知名人士,不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以“产业升级”“劳动者保护”等漂亮的口号误导决策层和广大民众,导致管理层在错误的时间采用一系列错误的调控措施直接造成的。

  在国家不遗余力拯救中小企业以保障就业的时候,难道不应当首先为中小企业正名?难道不应该首先给中小企业家以应有的政治地位?

  本文不想就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做更多的深入分析,再多说就走题了,只是想说明一点,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来自于他们的劳动所得,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工作朴实地称为饭碗,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离开这个前提,奢谈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词藻再华丽,推理再严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无论是四万亿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都无疑会提高GDP的总量,但不要忘了,这些措施在带来GDP增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直接间接地带来或者保住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疑都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列位看官:就业就是内需啊!就业就是消费啊,投资和出口也是在拉动内需啊,三驾马车是一不是三啊!GDP的核心就是消费,就是内需啊!

  这就是“GDP就是消费”这一“汪氏广义消费理论”的重大意义所在。

  您说:GDP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

  郑重声明

  本人“山寨版”的系列“重大理论发现”,均系个人独立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如有雷同,概不认账,以本人的命名和描述为准。本人保留将“山寨版”转变成“正式版”的万分之一可能性。

  本人的“理论”在“理论界”具有一定的相对或绝对超前性,可查证发表日期。这些理论未经许可,不得引用,引用必须注明出处,违者不一定追究。

  到目前为止,“重大理论发现”有:

  1.各国央行救市,“注入资金不等于注入流动性”,此理论已经与“凯恩斯陷阱”撞了个满怀,前面说了,以本人为准,命名为“汪氏利率陷阱”论,详见《警惕通货紧缩风险》。

  2.“不但通货膨胀可以使人们的财富缩水,通货紧缩同样也能使人们的财富缩水。”,姑且称为“注定缩水”论,详见《好通缩坏通缩》

  3.“产生通缩预期时的供给方往往会失去定价权。”,就叫它“买者嘴大”论,详见《好通缩坏通缩》

  4.“GDP就是消费”即“汪氏广义消费理论”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10.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