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
评吉林网“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刚刚披露了“7.24”通钢事件之后,8月6日发布于吉林网的“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这类文章本是不值得一看,更不值得一驳的。问题是这个写作班子(只是猜测)再次借用了这个绝好的题目“改革”。
无独有偶,东方网也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就“皇甫平”(据悉是上海宣传部直属写作组的代称)的旧文——《改革不可动摇》,对周瑞金做了一次专访,让周瑞金借此机会又大唱特唱了一番陈腐的老调。
在危机当前,又发生了闻名于世的通钢事件之后,在两个相距遥远的的网上出现基本观点相同——“改革”不动摇,基本手法相同——欺骗,以种种谎言掩盖“改制”中的矛盾和黑幕,异口同声地坚持要把走上邪路的“改革”进行到底,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动向!
“改革”!一件多么华丽的新装!
不过,这次揭穿两个骗子炮制华丽新衣欺骗把戏的,已经不是人群中的那个小孩,当然更不是我,而是闻名世界的、伟大的当代通钢工人阶级!
这些年来,多少罪恶都是假“改革”之名!
这篇文章,在其内容上,们不仅偷换了概念,将“改革”变成了“改制”,而且公开撒下了许多谎言,掩盖了国企改制中的种种黑幕和事实真相(限于篇幅,不展开叙述。许多事实可看一些学者和网友们的专题文章)。
发自吉林网的“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的这篇文章,是通钢事件之后的一篇企图掩盖吉林部分国企改制事实真相,全面开脱责任的辩护词;一篇公开欺骗党和人民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似的大谎言;他们大有不将他们实行的“改制”进行到底就决不罢休的决心!而其最大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此干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正确方向。这是通钢工人阶级反抗剥削阶级的激烈搏斗之后,根本利益不同的两大阶级生死搏斗的继续!
该文也是一篇全面反应政府机构中某些人坚持要对国企改制的基本观点的综合性要文。 文章全面阐述了吉林省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据、目的、目标、重点、模式和巨大成果,并充分肯定了这一改制方向的“正确”和要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下去的理由。
文章开头说:“ ......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到辽宁、吉林等地考察,充分肯定了东北地区以国企改制为突破口,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坚定地指出: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
温家宝总理究竟是肯定的东北“改革”成就,还是肯定的东北“改制”成就,姑且不论,但一开头就拿国家领导人对于东北这些年改革成就的肯定为他们当挡箭牌,借以封住人民对于极少数人借“改革”之名,行“改制”之实,大肆挖掘和瓜分国有资产和财富的重重黑幕的揭露和批评,继续欺骗党和人民,则已暴露无遗。
这里有四点需要指出:第一,东北改革是有成就的,其成就是大是小这里暂不评论。第二,东北的成就不代表吉林的成就,吉林的成就不代表通钢的“成就”;第三,有成就不等于没有问题和黑幕。比如:通钢。第四,过去有成就,不等于当前还有成就。通钢的工人阶级不就对你们所言的“改革”、实际上的改制做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了嘛!
文章说:“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形成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本方向是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龙入主通钢的前前后后,是不是“正确方向”?减员增效、下岗分流、降低工资、“三个月内姓陈”是不是“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制度能比50年代同是产生于东北的“鞍钢宪法”又现代在那里?难道此前几十年共产党就不关心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而到了二十世纪末才关心起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来?
文章又说:“改到深处是产权。......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几十年旧体制积累的矛盾将一次爆发,多年积累的企业债务包袱要一次处置,多年对职工的欠账必须一次性解决,今后企业的发展也必须同时谋划。这无异于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最难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改制成本不足,机制不活,观念陈旧成为制约国企改制的最大难题。但国企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没错。产权,自然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但公有的财产或财富的权利,比如通钢的财产权利,至少应该划为三大部分:第一,因为它是全民的,比如土地和建设投资,所以这一抽象部分可由全民股份——国家机关或政府的相关机构来代表;第二,通钢的工人们是具体建设者,同时,他们本身又是全民的一部分,所以,通钢的工人每个人都有天然的一份;第三,据说是有能力促使企业效率提高的“精英”和资本,所以,他们可以以技术、管理经验或资本获得其中的一份。但是,通钢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通钢“几十年旧体制的矛盾”会“一次爆发”吗?建龙入主后,为什么没能让通钢表现出丝毫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反而出现巨大亏损,而且工人们有了更加悲惨的结局,而建龙退出后,通钢就又变得好了起来?
中央的精神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但是,通钢告诉我们的是,“多元化”变成了“二元化”,“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把属于多数人的财产和财富,一夜之间就划转到了极少数人的名下;改革变成了彻底的改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公有制及其主体——工人阶级被彻底改掉了。
好一个“脱胎换骨”!过去的个别私有者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成为工人大众的主子,全体劳动者一夜之间也“脱胎换骨”成为极少数人的奴隶!
“多年对于职工的欠账”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曾经在地方的国有企业里担任过领导,我所知道的事实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前不欠职工任何帐,都享受到很优厚的福利,退休后能享受到稳定幸福的晚年生活;而且企业大多都有利润埋伏,直到1993年才被逐步挖完,直至1994年,国有企业绝大部分也不曾欠任何职工的帐。之后为什么就开始欠帐了呢?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文章还说:“国企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维护、发展好包括广大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企改革是职工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国企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不容否定的。只有深化国企改革,才能加快企业发展,只有企业发展了,职工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维护。但改革是一场革命,是重大利益的调整,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 ”“同时需要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识大体、顾大局,与党和政府一道,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而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而去否定改革,去损害集体的、长远的、更大的利益,那样就会得不偿失。”
这里需要弄清四个问题:第一,谁是真正的为了“个人利益”和真正的“小团体利益”,而“损害集体的、长远的、更大的利益”?比如,是陈国军们这个小团体为了私人利益,还是通钢的三万多工人这个“小团体”为了私人的利益,损害了“集体的、长远的、更大的利益”?第二,为什么改革的“重大利益调整”总是只调整老百姓的利益由有到无,而极少数人被调整到从小到大、一夜巨富?第三,为什么多年来只有劳动人民才承担改革的重大“成本和代价”——下岗失业、累死累活只能拿300元的月薪,而极少数人却可以不劳而获地享受改革的成果,比如,陈国军们可以拿300万的年薪?因此,也就出现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将改革的主体——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始终排在改革之外,社会的物资与精神财富的增长只能让极少数人享受和挥霍?
好一个“共度难关”!请看通钢事实!
还有,就在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时候,全国公务人员一年“三公”消费竟高达9000亿之多?这9000亿中包不包括吉林(当然,还有“皇甫平”们的所在地)?
文章说:“实现、维护、发展好包括广大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请看通钢事实!
文章说:“明确了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有利于调动改革者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及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推动改制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四到位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 。请看通钢事实!文章所说的四个“到位”,除了“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职工劳动关系”下岗“到位”以外,其他“到位”统统落空。
你们也配谈改革“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
全文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像:资改派们才是当代救世主。
全文似乎还让我们联想到,改革前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关心企业的内生机制和发展、不维护工人利益、不注意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那么,你们能够解释三十年前企业的勃勃生机、职工享受崇高待遇和优厚待遇与全体干部职工不计报酬、不怕困难的那种热火朝天的积极性?你们如何解释多少年之后当代的劳动者们仍深深地眷恋着当年的那个“国有情节”?
文章说:“吉林省委、省政府逐渐厘清这样一个思路,国企改制一定要把投资主体多元化突出出来,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壳牌来了、西门子来了、日立来了、锦湖轮胎来了——世界500强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吉林这块创业的热土。”
事实是,在改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突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一条条扑向工人阶级的恶狼来了!比如,象建龙这样的饿狼也来了!
但是,正如你们自己所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突出”来了,但是,你们“把投资主体多元化突出来了”吗?通钢工人阶级——创造财富的这个最大主体不是被你们的“改革”在2005年至2008年的三年间,就被你们将原来的3.6万人,“突出”掉了2.4万人,大力下调在岗工人的工资,几乎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标准,而且还扬言要将通钢原来的工人一个不剩地完全彻底地“突出”掉吗?创造一切的劳动阶级就不能成为“投资”主体,只有被“突出”掉的命运?
文章说,吉林2005年的国企攻坚战中,“必须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通过改制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好一个“促进企业发展”!请看“改制”后建龙入主的通钢的“发展”!
文章又说,“吉林省的国企改制,......等改制模式和做法都是成功的。” 请看通钢!
文章说,“越是面对困难,越要保持头脑清醒;”
先生们,这句话说对了,无论他对于哪个阶级都是对的。特别是在通钢事件爆发之后!
文章说,“越是遇到阻力,越要保持信心坚定”。
先生们,对这句话,劳动人民的理解和你们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如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自我完善的改革,就应“越是遇到阻力,越要保持信心坚定”;相反,如果是你们所说的“改制”——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改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越是遇到阻力,越要保持信心坚定”就大错特错了,你们这是在向广大劳动人民公开下战书,这是在逼迫劳动人民造反!就象逼迫通钢的工阶级所只能做的那样。你们就是对民族和劳动人民犯罪!你们就是在替殖民主义者卖力——为他们制造动乱、分裂民族和颜色革命创造条件!
文章说,“在国企改制这个问题上,停滞和倒退没有任何出路。”
先生们,这句话又是对于你们极少数人来说才是对的,而对于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来说是绝对错的。
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停滞和倒退”,你们极少数人就没有机会大肆挖掘和瓜分属于全体人们的资源和财富了,你们暴富的出路就堵死了,也就不可能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
这句话应该改为“在国企改制这个问题上,只有立即刹车,恢复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改革才有出路”才是对的。如果先生们不理解,就先弄清改革和改制的根本区别。倘若还弄不懂,就在网上查一查邓小平的“十个如果”。不然,象你们所坚持的那样改制下去,我们党和国家及其全体人民就是只能走邪路、死路!
“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文,通篇都是谎言,是一株阳奉阴违,说的冠冕堂皇,行的黑暗丑恶,继续公开欺骗党和人民,举着改革大旗反改革的大毒草!是资改派们向党和人民的一份公开的挑战书!
我们不能不认定,文章的炮制者们,极力掩盖国企改革由改革演变为“改制”过程中,根本利益不同的两大阶级搏斗与阶级剥削,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企业彻底改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实质和真相,是要达到如下两个目的:第一,为资改派们这些年借改革之名的倒行逆施对中华民族和人民所犯下的种种罪行进行百般掩饰,开脱罪责。第二,企图继续向党中央施压,干扰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方向,继续坚持他们的“改革”,使他们不劳而获、私吞瓜分的巨大既得利益永久化。
难道以“皇甫平”《改革不可动摇》的旧文在东方网重贴,与吉林网的这株毒草的先后发表是偶然巧合吗?(据说“皇甫平”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直属写作组的代称)。我不敢断言他们是幕后策划、遥相呼应,互相支持,继续向中央施压,在舆论上先发制人,逼迫人们不得不按照他们的罪恶的“改革”路径走下去,把中国继续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但这毕竟不能不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群众的高度警惕!
前面说过,吉林网发布“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文,和“皇甫平”在东方网做客重弹老调——也是通钢工人阶级与剥削阶级两大阶级的根本利害冲突之后,根本利益不同的两大阶级激烈搏斗的继续;党和工人阶级的任何麻痹和松懈,都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工人阶级不仅自身要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而且也要紧紧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坚持同陈国军们及其幕后的支持者们作艰巨的长期的斗争,才有可能争取彻底胜利。
这株毒草(包括《坚持改革不动摇》)的根本危害在于:如果不及时加以批判和揭穿它的罪恶实质,任其继续蒙哄中央和全国人民,任其毒素泛滥下去,必将搞乱人们的思想,使改革与真正所要走的道路离得越来越远,两极分化就会继续走向极端,党和人民群众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和党的执政基础就会被彻底破坏,更大社会动乱乃至分裂就会随之而来,这就给了帝国主义者实行颜色革命的以可趁之机。中华民族必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演变成复辟封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改制”,这是我们改革过程中最沉痛的历史教训!
最后,摘录一段工人诗歌献给吉林网“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一文的炮制者们和在东方网做客的“皇甫平”们,让你们睁开眼睛仔细看一看你们鼓吹的“改革”的真实的杰作之一斑吧!
累 (工人之歌 2号)
一个四十六岁的下岗妇女
一个月薪五百元的清洁工
一个生着病的丈夫的妻子
一个读初中的孩子的母亲
一个不能拖欠水电费的户主
一个每天都要端粗碗淡菜上桌的家庭主妇
一个也要与亲朋好友面对面来往的朋友
一个几十年被贫困浸泡的女人
那天,她说好累
轻轻顿了一下
叹了口气
身边一桶冷水
手里一块湿抹布
诗歌叙述的这位女工人在资改派们主持的“改革”中的遭遇,就是当代千千万万工人共同遭遇的缩影,相比三十年前工人阶级享受着崇高地位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改革前后难道不是有着霄壤之别的两重天?
毛主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99页)
还是按毛主席说的办吧!几千年来,尤其是人类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的近代以来,有过谁比他还高明的?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怀着良好的愿望,仅以此文献给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附: 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国企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必由之路
小]
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到辽宁、吉林等地考察,充分肯定了东北地区以国企改制为突破口,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坚定地指出:东北振兴指日可待。
(一)
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吉林省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自内而外的“手术”。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78年至1985年的扩权让利阶段。对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下放32户省属企业,放开811户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二是1986年至1992年的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阶段。强化企业经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跳起来摘桃子”,一些企业承包人出现短期行为;三是1993年至1997年的进行企业制度、机制转换,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阶段。鼓励企业参与竞争,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并在小型企业中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四是1998年至2004年的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企业改革进入全面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省政府对345户股份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对5户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五是2005年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提出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国企改革攻坚战。回顾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或关键所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吉林省进行了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企业的基本制度实现了由国有国营的工厂制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承包制,再到以产权制度为核心、有限责任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制度创新的过程。30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吉林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艰辛探索,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辉煌成就。
(二)
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要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形成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本方向是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到深处是产权。长期以来,我们在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真正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几十年旧体制积累的矛盾将一次爆发,多年积累的企业债务包袱要一次处置,多年对职工的欠账必须一次性解决,今后企业的发展也必须同时谋划。这无异于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最难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改制成本不足,机制不活,观念陈旧成为制约国企改制的最大难题。但国企改革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关口,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对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做到有进有退,一个基本的出路是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2002年吉林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60%的国有企业仍是单一国有主体,没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吉林省委、省政府逐渐厘清这样一个思路,国企改制一定要把投资主体多元化突出出来,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突出出来。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外资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借助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的优势,尽快培育一批充满内在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战线除少数大型企业继续保持国有控股外,其他企业特别是大量存在的产权比较单一的国有企业都要通过各种方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壳牌来了、西门子来了、日立来了、锦湖轮胎来了——世界500强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吉林这块创业的热土。去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30.08亿美元,增长32.5%,是2003年的6倍;引进外省到位资金1200亿元,增长58.7%,是2003年的13倍。几年来,绝大多数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实现了产权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了体制机制,企业活力全面增强,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优化了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提高了国有资产控制力。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国有股本比重下降到36%,比重下降但资产总量却在扩大,质量在提高,控制力在增强,国有资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类、基础产业和支柱、重点产业集中。
(三)
国企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实现、维护、发展好包括广大工人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几年来吉林省已先后为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支付改制成本229亿元,安置职工100万人。在全省816户工业企业中,改制前处于下离岗的28. 59万名职工全部参加了社保并轨试点,对在岗职工也都按照标准采取现金、股权、债权等方式转换了劳动关系。改制后有22. 5万人重新上岗,上岗率达到96%以上。清偿职工债务23. 04亿元,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改制后的企业生产状况和效益明显好转,职工收入和各种待遇也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国有企业改革最直接受益者。同时,随着企业好转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和财力提升,我省从2008年开始将新增财力的70%全部用于改善民生,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并连续几年向群众公开承诺一批民生实事并如期兑现,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和发展着包括广大国企职工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利益。事实证明,国企改革是职工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国企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不容否定的。只有深化国企改革,才能加快企业发展,只有企业发展了,职工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维护。但改革是一场革命,是重大利益的调整,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这就必然要触及一些职工的眼前利益,一些国有企业职工就要下岗分流,特别是在社会保障能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这些国有企业职工生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始终高度重视,正在加大力度进行解决。同时需要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识大体、顾大局,与党和政府一道,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而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眼前利益,而去否定改革,去损害集体的、长远的、更大的利益,那样就会得不偿失。
(四)
近年来,吉林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工作,合力攻坚破难,制约吉林改革发展的难题逐步得到破解,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200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424.06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居全国第三位,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GDP总量是2003年的2. 4倍。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422.77亿元,增长31.8%,增幅居全国第三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45.2亿元,增长30.2%,这两项指标分别是2003年的2.7倍和2.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0亿元,增长40%,增幅居全国第三位,年投资量是2003年的5.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491.6亿元,增长18.6%,比2003年增加了近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29.45元和4930元,增长13.7%和17.7%,分别是2003年的1.8倍和1.9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居全国第一位。吉林省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骄人成就,主要得益于200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国企改制攻坚战。那一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确定国企改革必须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把通过改制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坚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职工权益、有利于调动改革者积极性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及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和推动改制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四到位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为彻底、规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改革任务提供了有力保证。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吉林省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列入计划的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到目前为止,全省3366户工业及非工业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改制后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明显增强,到去年末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4118亿元,比2004年净增1318亿元。吉林省投入水平一直较低,通过国企改制,培育和引进了投资主体,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度增长。2004年至2008年5年投资总额是改革开放30年前25年总和的2.4倍,年人均投资现已超过2万元,达到发达省份水平。此外,国有经济的有序退出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空间,非公经济通过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了跨越发展。实践有力地证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五)
吉林省的国企改制,始终着眼于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以企业发展为主线,突出了产权制度改革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两个重点,所采取的增量重组、产业关联重组、承债式重组和品牌技术资本互补重组等改制模式和做法都是成功的。当然,在国企改革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极少数人提出质疑,甚至对改革方向产生了动摇。必须看到,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任何一场变革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改革推进过程必然触及到的矛盾,也是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和付出的代价。越是面对困难,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遇到阻力,越要保持信心坚定。我们绝不能就此停止前进、固步自封,甚至走封闭僵化的回头路,重蹈因循守旧的覆辙。在国企改制这个问题上,停滞和倒退没有任何出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国企改制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事关振兴发展的大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们要坚持用深化改革的方法不断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