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a108c0100eblc.html
牛刀:危机改变中国经济格局
8月22日,在“牛刀(上海)投资趋势报告会”上演讲择要。首发《新经济》月刊
中国宏观经济半年数据出台后,国际社会一片哗然。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指责中国数据有问题,并以主观臆想推测说“像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不可能在15天之内统计出来”。中国国家统计局回应说:美国人并不知道,我国有40万人在做宏观数据的统计工作。美国的经济学家们立马集体闭嘴,无话可说。但是,他们认为,这么一个具体慎密科学的数据,不是采用人海战术就能够统计出来。事实后来印证了美国这些经济学家的推测,地方政府上报的GDP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多出了1.4万亿。
7月三大核心数据无法公布
事实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印证了美国经济学家的判断: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统计的确有问题,而且有很大的问题。就在公布今年7月宏观经济数据时,有三大数据破例没有公布,也没有任何解释。
第一个是7月的GDP是多少,增长多少没有公布。GDP是最重要的核心数据,是判断经济趋势的主要数据,没有公布GDP数据,公布其他任何数据都是不恰当的。就像没有太阳,太阳系的其他星球都不可能发光。所以,市场判断,之所以没有公布GDP数据,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上半年多报了1.4万亿,还没找出原因,不知哪个省市多报了;第二个原因是GDP数据不好看,所以不敢拿出来公布,怕影响市场信心。
第二个数据是失业率的数据,究竟是多少没有公布,因为有太多的大学本科硕士毕业生,被媒体曝光不给就业单位盖章就扣留文凭,理由是:连工作都找不到,怎么能毕业呢?这种被就业的现象一下传遍全国,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没有找到工作却被统计为已就业的荒唐现象。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果再公布失业率的数据,难免不会被全社会苛责和诟病。所以,就干脆不公布了。奇怪的是,在美国失业率的数据是躲不掉的,因为失业率不仅仅和GDP有关,还和全球经理人采购指数PMI有关。
第三个数据是财政收入是多少,增幅是多少没有公布。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同比下降6%,减收1895.68亿元。这组数据使得下半年的税收形势一下严峻起来。数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税务稽查风暴正在升级。在我看来,这种“税务稽查风暴”体现的是“按计划收税”的逻辑,违背的是“依法收税”的规则。再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33976.14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32.05亿元,下降2.4%;而全国财政支出28902.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20.54亿元,增长26.3%。所以,公布7月份的财政收入,肯定会引起质疑。更为严重的是,业界传闻,今年地方政府欠债总额将突破10万亿,很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根本没人敢买。按中国的财税体系,地方政府欠债没有偿还机制,又不能纳入财政赤字,是件很头痛的事。
这样三个核心数据没有公布,公布其他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人们搞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政府有40万人在做统计,却连最重要的数据也整不明白,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然而,如果往深层次想,这又是件非常正常的事,因为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一堆糊涂账自然也就理不顺了。
宏观经济格局已经打破
其实对中国经济来说,一直就存在转型的必要。只是矛盾没有过分尖锐,就缺少一代伟人来为国立命,为民造福。很多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是致力于矛盾的解决,而是激化矛盾,或者把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往错误的方向指引,放着宽敞明亮的大道不走,却非要去走一条看似铺满鲜花的歧路。结果是,三驾马车散架了。
我们所说的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指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跑了20多年,一直就没有顺顺当当的跑,不是互相撩蹄子,就是各跑各的。原因是什么?没有头马,个个都想当头马,于是开始窝里斗。经济是否繁荣,或者说经济繁荣是否实现全民共享,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消费是否旺盛,消费是否是三驾马车的头马,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生产为了消费,之所以要发展生产力,也是为了消费。在美国和其他社会福利较好的国家,消费对整个宏观经济的贡献在70%左右,是绝对的头马,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出口和投资都是马仔,绝对听从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也没有社会就业,更没有全民福祉。
中国的宏观经济近十年来,投资一直和消费在争当老大,出口也不甘示弱,有的时候三分天下,有的时候消费略多一点。2008年,消费占比在上升,首次超过了43%,然而主要是受美国金融海啸的影响,出口下降了。然而,到了2009年上半年,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重大失误,整个三驾马车基本散架,给宏观经济和国民福祉埋下深深的隐患,播下灾难的种子。今年上半年,在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第二是投资,我们通常叫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不完全是固定资产投资,还包括库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第三是国外需求,通常专业语言叫“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41%,下拉GDP增长负2.9个百分点。
让我们先来看看消费。发展经济离不开4个字,那就是生产、消费。中国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的根源在于,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提高失地农民的消费力。在全球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过像日本东京一样的实绩,在生产扩大的过程中,依托城市化进程,扩大了消费群体。日本的农民通过土地的增值,享受了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国民的消费实力。而中国因为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增值的财富很多被乡镇政府掠夺,最后是城市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产能缺乏足够的购买力来消化,再加上国际市场遭遇金融海啸的影响,促使了中国产能的全面过剩。在今年上半年GDP数据的统计中,国家统计局一改往日的统计口径,将房地产从投资剥离,计入消费,这才有了53.4%的增长,如果将房地产按往常计入投资,实际消费对GDP的贡献仅为43.4%,毫无增长。
再来看看投资。实际上中国近几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一直过高,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除了铁路和城市轻轨,许多区域的高速公路、港口、机场、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已经严重过剩。但是政府仍然不惜浪费巨额财富,兴建地方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和其他的所谓形象工程,以至地方政府举债累计已经将近10万亿。正是在这种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中,贪污腐败层出不穷,国民财富被搜刮一空。但是,十分荒唐的是,这次美国的金融海啸,中国政府不顾投资已经严重过剩,消费严重不足,反而大举印钞,扩大投资,不仅没有解决眼前的问题,反而为宏观经济埋下了更大的隐患。这就是,今年上半年实际投资占GDP比重的97.6%的主要原因。
再来看看出口。到过美国底特律的人都知道,这座全球闻名的汽车城,现在如同一座空城,为什么?因为美国人向全球输出品牌、科技和营销模式,所有的制造车间转移到了全球各国。据讲,底特律因为蓝领工人工资太高福利太好,才迫不得已将制造车间搬向其他劳动力低廉、土地低廉的国家。恰恰相反,中国的出口却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土地成本获取可怜的就业。甚至不顾在全已经臭名昭著的一些污染企业、工业垃圾加工企业全部转移到了中国。美国市场出现萎缩,中国的农民工大批失业,许多地方被污染,许多资源被破坏,而失业的农民工却不计入失业率。这样的出口能够继续吗?即便是没有美国的金融海啸,中国的出口企业也面临转型。
所以,现在宏观经济格局已经打破,三驾马车彻底散架,再拼命投资也不可能拯救中国经济,更不可能为民造福。是到了出现变局的时候。
区域经济面对转型
在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变局中,人们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占据中国GDP权重较高的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开始增幅将至全国排名末位,而内蒙和天津及内地省份增速开始加快。今年上半年,天津、内蒙古GDP增幅均达16.2%。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增幅达23%,带动了整个天津的经济发展,内蒙古的“动力”则来自煤炭,其煤产量超过山西,目前居全国之首。
在目前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的27个省(区、市)中,GDP增幅超10%的省(区、市)有13个:天津、内蒙古、四川、广西、重庆、安徽、陕西、吉林、辽宁、湖北、江苏、江西、西藏;GDP“超8”的省(区、市)有19个。另外,尚未公布经济半年报的河南省,上半年GDP增幅将超过8%。因此,全国至少有20个省份超过“保8”的目标。此外,还有5个省(区、市)增幅低于7.1%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基础较差的新疆、甘肃、宁夏,以及从“尖子生”跌落下来的浙江和上海,两地经济发展都是外向型,外需不振是它们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去年全国有13个省(区、市)的GDP超1万亿。今年上半年,在这13地中,有4个省(区、市)GDP保持两位数增速,8地增速超8%。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今年上半年GDP达4512.9亿元,增幅达11.8%,如果下半年再加把劲儿,则有望跻身“万亿俱乐部”。
在27个省(区、市)中,增幅最小的是上海,为5.6%;其次是甘肃,为6.1%。此外,虽然山西上半年的GDP尚未公布,但其形势也不容乐观。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在市场需求低迷和安全生产压力双重作用下,山西进行了煤矿整合、限产煤量,一季度山西GDP出现了-8.1%的增长,因此上半年出现正增长的希望渺茫,据当地初步估算,可能为-4%到-5%的增长。
曾经是全国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的标版的温州、台州、绍兴和东莞等地,GDP负增长或接近负增长。整个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异常的变局。尽管地方政府上报的GDP数据总和,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有很大出入,但是,区域经济发生的变局是显而易见的。现在还不明确,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是否能够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是否能够在这场变局中保持居民收入不会“被增长”,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场经济变局中,中国社会正在努力寻找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要以伟大的热情,致力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消费能力,彻底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消化过剩的产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上层建筑要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中国社会财富平衡机制,设法降低城乡居民的生活成本,极大的提高全体民众的购买力。需要拷问的是,国家GDP与民众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家财富转化为全体国民的福祉了吗?如果没有,转化到哪里去了?哪些集团或那些人群掌握着绝大部分财富?那些人应有的财富被掠夺?被谁掠夺?从国际看,由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大量世界工厂的存在,受制于国际经济技术和知识制高点的统领和控制,大量财富被转移出去,大量财富被国际化了。从国内看,由于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城市是大量财富的集聚地,农村沦为贫瘠之地。从社会阶层看,政府公务员、企业中高层领导成为财富的主要拥有者,他们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最直接体验方,并形成了新的权贵阶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量小企业、小公司、广大农民、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被财富边缘化底层化荒漠化。他们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分享不到与之贡献相匹配的现代化成果。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他们的收入增长财富增加,就不可能有中国消费的增长,所谓经济的繁荣就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场噩梦。
不要去搞那些无用的投资,那是对财富的极大浪费,只是给权贵阶层又一次贪污和分赃的机会;我们还不具备左右国际市场的能力,所有的出口都只能顺势而为,不要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实现宏观经济新的构架,把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把投资坚决将下来,待出口企业实现转型,三驾马车以消费为头马,带动投资和出口,这样才不会出大的问题。
牛刀:哪些人买房才能拉动中国经济
谈这个观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这个痛苦却是不容回避的,是必须面对的。如果我们解决不好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
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谁都知道,也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扩大消费。但是,在对消费主体购买力的认识上,中国社会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并且无法统一,否则,就不会采取这种极端愚蠢而又疯狂的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扩大消费了。
如果我们首先将恩格尔系数大于45%的群体排除在外,他们实际上没有什么购买力,是需要全社会提供帮助的群体。这个群体影响的人数大约为3亿人。对这三亿人,政府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非常重要,并且应给为他们的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就业和发展的机会,消除所有关于贫困的歧视。中国的大学应该改革助学贷款的救助体制,实行高额奖学金制度,鼓励贫困家庭的子女用勤奋和智慧争取就学的权利。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的家庭年收入在5至12万左右、个人年收入在3至8万左右的群体,因为地区及行业差距,考虑生活成本,家庭年收入5万元在三四线城市和家庭年收入12万在一二线城市实际购买力基本相当。这个群体大约影响人数为9亿人,现在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中国社会以高房价、高学费、高医药费等奇高的生活成本,对这个群体的财富掠夺是空前的。现在的不平等,主要是对这个群体的不平等。现在的消费不足,主要是这个群体失去了购买力。
第三是有一定的资产和稳定的收入的群体,我们称之为中产阶层,主要集聚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影响群体约为1.2亿。这个群体是现在的消费主流。他们有自己的产业,有自己的不动产,有自己的股票,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社会之所以还比较稳定,还有一定的消费力,主要是这个群体在经济萧条时发挥着超乎寻常的作用。但是他们的危机在于,资产泡沫已经大面积衍生,很多人在股市和楼市的资产已经在面临大规模缩水。
第四是超级富豪群体。据中科院披露,这个群体个人拥有资产超过1000万的,已经有80万人,影响人数约为250万。但是,这个群体主要是官员和企业股东,还有国企、银行的高管,他们又被老百姓称为新权贵阶层,并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的暴富开始质疑。而实际上这个群体,为数不多的人财富并不阳光,很多是灰色收入。在目前中国的消费中,他们的消费已经过剩,没有什么成长空间和想象力。
所以,真正能扩大消费市场的是人口规模为9亿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却在生活成本的高压下颤颤巍巍的生活,尽管十多年前深圳倡导高消费的热潮犹言在耳,实际上很多人已经不敢放手消费了,原因一是对财富增长的前景心存忧虑,二是财富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生活成本的提高速度,三是社会保障太差很多人享受不了公共福利。现在,地方政府已经盯住了这个群体的钱袋子,企图用高房价把他们的钱逼出来,遗憾的是,通胀预期也好,流动性陷阱也罢,他们已经是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动。毕竟在高房价下,掏出钱来买楼的是极少数。
依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真正要刺激消费,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出一批价廉物美的普通住宅,足以让这9亿的群体改善居住条件。这个群体买了房,紧接着就是装修,购买新的家电、新的家私、新的生活用品,这是一股拉动消费的强劲力量。和超级富豪及中产阶层买房不同,这个群体不缺房子,买了房子后只是作为资产存放,不会拉动其他消费,有的长期不亮灯,水电费都不消费,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好处。而这个9亿的群体就不一样,只要有能力买房,就无法抑制他们的消费热情。
中国经济产能过剩而消费不足的问题,只有激发这个9亿的庞大群体,才能得以解决。但是,要解决这9亿群体的消费问题,首要是实体经济要振兴,民营企业要有利润,他们的就业要有保障,他们的收入要有看得见的增长,而不是被增长。忽视了这个群体的实际消费力,中国经济永远不可能走出困境。
牛刀:居地风暴下的房价必定重返民生
今年6月3日,我在《下半年九大利空重创楼市》的博客中指出:七是楼市刮起反腐风暴。今年上半年,借助中央政府刺激消费之际,各地贪官乘机兴风作浪,擅自改动容积率、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截留中央政府投资进行炒楼、支持楼市欺诈行为等等腐败现象不胜枚举,导致民怨沸腾,因此,下半年的一轮反腐风暴将从一些投机炒作过度的城市刮起,一大批贪官将纷纷落马,官员财产申报重提议事日程。
到今天这九大利空已经全部兑现。这篇博客发出来的第三天,是原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被正式双规,向社会传大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房地产领域的犯罪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中央政府不可能容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今天,新华网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这是中国历史在危急关头发生的又一场“居地风暴”。中央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健全,监管体制日益完善,钱权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代理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上述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事实上,房地产行业贪污腐败、官商勾结、公开欺诈、疯狂掠夺民众财富的现象已经是空前盛行,市场规则悉尽破坏,有这样的房地产业,是不存在公平和正义的,也是不可能有理性的房价和有质量基本保障的住宅。如果中国社会对高房价、对楼脆脆之类的现象熟视无睹,一任暴利、掠夺和欺诈行为盛行,那时导致的恐怕不仅仅只是民怨沸腾,而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广大民众日益困顿,中国的历史将会搁浅在房价飞涨的黑暗隧道。
从历史上来看,明朝万历年间,也是官商勾结最严重的时候。以张居正为代表的社会和谐派发起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简朴运动”,打击贪官污吏,开展返地于民,促进民生和谐,推动历史的进步,才有了天下的祥和安乐。难道世间已无张居正?当然不可能。历史就是这样,不了解中华民族灾难的渊源,就不可能正视民生的苦难,更不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不可能复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将直接导致民心分崩离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国将不国。
中央的这份意见,措辞十分严厉,组织十分庞大,以中纪委牵头,几乎囊括了所涉及的国务院直属各部委,制定的方法和措施也非常明确。但是,这场居地风暴,不仅仅只是打击贪官污吏、遏制官商勾结、查处贪污腐化,还应该同时建立起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所有公务人员的财产必须透明和公开,非法所得一律没收。同时,政府还要严格建立起社会保障住宅开发供应体系,全面普及经济适用房,把过高的房价坚决降下来。
中国的土地为全民所有,居住权是基本人权,衣食住行是基本民生,如果我们这个时代不能解决好民众住的问题,那所有经济增长、社会发展都是空谈。所以,土地财富效应应该为全民所共享,才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居地风暴”的真正目的。离开了民生的和谐安康,GDP就仅仅只是一个冷漠的数据,在社会分化面前变得毫无意义。
牛刀:政府退出利益链才能确保住宅质量
上海的楼脆脆、成都的楼歪歪,住宅建筑质量再次受到社会关注。今天,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今日观察》栏目聚焦住宅质量,提出解决之道。我认为,地方政府应该退出房地产的利益链,才有住宅质量得到保证的可能。
房地产这个行业充斥腐败和欺诈,没有严格的监管,是不可能有质量上的保证。这三年的住宅少有质量达到要求的。现在的问题是,除了监理公司外,最后验收的是当地政府的建设局或房地产管理部门,而这些部门在房地产中已经陷入很深,有的其实就是土地商。最近报道的铁岭财京,把中汇药业在14个交易日连拉10个涨停板,最后发现借壳的公司董事长是财政局长、总经理是建设局长,这还怎么可能形成对建设质量的监督呢?
一些稍微有良知的建筑商,现在有些根本就不敢承接住宅工程,何故?仅就墙体厚度而言,已经太离谱了,开发商的要求从减少至10公分到9公分8公分7公分,现在已经有提出只要6.5公分了,哪个建筑商敢建这么薄的墙体?监理公司又干什么去了?建设部门如何可以验收?这些都是个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是地方政府退出房地产的利益链,把质量监管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不久前住建部公开表态说,中国住宅的建筑质量水平,是按照50年来设计的。这本身就是个问题,试问,购房者买的是70年的产权,最少使用寿命应该是70年以上,确定按50年使用寿命来设计,就会让开发商按30年使用寿命来建设,而建筑商再偷工减料,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怪不得,开发商公开表态说,现在的住宅寿命只有30年。
所以,住宅质量关乎民生,制度上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得好这是百年大计,惠及子孙;做的不好,后人会指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脊梁骨痛骂啊。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