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2010-09-23 10:57:52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晓德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天使还是魔鬼?这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对象正是国人早已不再陌生的三个字:转基因。多年来,随着科学界及民间争论的不断白热化,“转基因”如同悬在中国农产品安全上的一柄利剑,有人为其现时的可观利益大唱赞歌,有人则为未来可能的负面后果忧心不已。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报记者在经历了数月实地调查后,推出了核心报道《谁动了它们的基因》(详见第557期9~11版),并引起了公众和媒体同行广泛的探讨。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我们一直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待包括转基因争论在内各种未知领域的谜团,从来不曾想过哗众取宠,而只是本着新闻人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来传达我们实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疑问和思考。具体到上述这组报道,我们无意针对任何公司,更不曾先入为主,只是列出我们了解到的线索,表明了我们的担忧,并希望有关方面和单位能够在百忙中解答农民的疑问。
但是很遗憾,报道似乎从一问世起,就走向了我们意愿的反面。曾经以学术打假著称同时也是不遗余力支持转基因产品的某社会名人,充分发挥当下看上去个人正如日中天的影响力,用其惯有的操作手法将部分舆论引向了非黑即白进而开始人身攻击的歧路。
转基因是国际社会至今都争议极大的生物技术,当这种技术被用在农产品身上,在产量高与潜在可能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作出选择当需慎之又慎。也正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此领域小心翼翼地探索。今年3月10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曾公开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
粮食安全不同其他,因为它事关全体中国人的生命健康,关系我们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子孙后代的未来。所以,农业部对转基因产品严谨的态度和审慎的的决定,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方面,必须承认,正因为对转基因未知的部分我们还缺乏足够了解,所以也就更需要多元的声音的介入和探讨。
真理将越辩越明,只是这种争论,最不应缺少的就是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特质。我们认为,对转基因来说,任何无根据的支持和无根据的反对都同样不可取。遗憾的是,在今天的科学界,对转基因的探讨大抵还停留在各说各话的阶段,举证与反举证的争执尚缺乏应足够的技术含量;而在以前文提到的某社会知名人士为代表的民间领域,更是将这种求证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引向了“扣大帽子”式的谩骂与攻击——这或许是最容易在气势上占据上风的辩论方式,但无疑,对于科学探讨转基因有百害而无一益。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转基因推广背后存在巨大的商机和利益因素,所以争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如同《北京青年报》的一篇评论所说,对转基因粮食技术的应用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让民众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在今年以来各地不时出现的“疑似转基因作物”让人不得不怀疑,转基因产品是否在中国已经开始了暗渡陈仓之旅?
就在本报截稿当天(9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称,转基因大米及米制品现身国内多家大型超市,而据环保机构绿色和平表示,这是该组织自2009年以来第三次在大型超市发现转基因大米及米制品。这样的现象,让人忧虑。
这个案例很容易让人想起今年6月发生在德国的转基因暗渡陈仓事件。德国巴伐利亚州、巴登—符滕堡州和下萨克森州等地,遭禁NK603转基因玉米被广泛种植,下萨克森州环境部女发言人表示,问题起源于两袋种子,但不知NK603种子怎么会混入传统种子。“误种”的代价是惊人的——受影响的农田被要求在上述玉米开花前翻耕,所“误种”转基因玉米全部销毁,据报道,农民承受的损失达百万欧元。
德国与其他各国一样,也在对转基因问题争吵不休,但在定论之前严格处置类似“误种”事件的态度却异常坚定。
同样,在中国互联网上,我们发现网民也对转基因产品有着深深的忧虑,这种对未知东西的天然抗拒心态是值得理解的。好的技术,会造福人类;坏的技术,则可能戕害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科学精神理性面对转基因之争,无疑才是当下最需要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