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农业部加强转基因科普 制定舆情应急预案

资料 · 2011-03-01 · 来源:
转基因主粮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转基因科普亟待加强 制定舆情应急预案
发布日期:2011-02-28  来源:科学时报

□本报记者 包晓凤 □龙九尊

http://www.jkb.com.cn/document.jsp?docid=192278&cat=09C
 
在转基因争论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的农业部试图扭转这一局面。2月21日,农业部表示已向农业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并且要制定舆情应急预案,发现问题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应对。
 
转基因科普太不够
 
2009年末,农业部给“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转cry1Ab/cry1Ac基因抗虫水稻Bt汕优63”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发放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的消息传出后引发公众强烈反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一批学者甚至联名写了一封请愿书,呼吁政府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
 
政府最高层面对转基因技术显然持支持态度。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9月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生物化学家艾伯茨专访时明确表示:“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紧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
 
人们记得,当艾伯茨把“转基因作物在欧洲遭到强烈抵制,从而影响这一重要技术在非洲广泛应用”这一问题抛给温家宝时,温家宝回答说:“不要把转基因这种科学同贸易壁垒联系在一起,那就会阻挡科学的发展。”
 
我国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旨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迫切问题。“华恢1号”等获得安全证书被认为是该专项所获得的重大进展。
 
但2009年末持续至今的转基因争论正在影响这一专项的进程,承担该专项研究的不少科学家甚至担心民间争论会动摇高层的决心。
 
2010年3月,农业部相关官员、身处争论漩涡中的张启发等一批科学家、企业家聚集北京展开了一场研讨会。会议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共识是,转基因科普宣传对我国转基因技术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当前争论的症结是转基因科普工作不到位,他们倡议政府要加强转基因科普宣传工作。
 
“过去10来年,国内对交流这块(科学传播、公众参与)重视得太不够。”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彭于发说,转基因科普“按理应该制度化”。他说,目前农业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
 
“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转基因安全的科普宣传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说。
 
“相关的机构和真正了解、熟悉转基因技术的专家一直都在做转基因科普工作。”农业部科教司的一位官员对此解释说。该司是“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主管部门。
 
科普要讲策略
 
2月21日,农业部表示已向农业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开展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宣传贯彻国家转基因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方针,普及转基因知识,引导舆论,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切实加强科普宣传工作,为农业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农业部的这份文件表示,在宣传内容上,要加强宣传转基因生物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常识,宣传转基因生物应用后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宣传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安全监管成效。
 
在宣传形式上,要利用现有的检测机构、科普基地等,通过举办公众开放日、举办专家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和建立科普网站等形式,开展长期的科普宣传活动。
 
对于农业部今年加强转基因科普传播这一动作,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戴晓枫认为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政府应该多拿纳税人的钱作这种宣传和普及,如果不积极宣传、正面引导,东风压不倒西风,西风必然要压倒东风。”
 
“转基因这个事情本来就是外国人设的套,一定要向全国人民揭露这个阴谋。人家给你设套,你还往里钻,乱自己的事,这上了帝国主义的当了。”戴晓枫说。
 
不过,他认为宣传要讲究策略。“国外做得比较巧妙,政府不直接出面,更多是以市场的、民众的、NGO的声音出现,但都是它(政府)在背后操纵和支持的,我们得好好跟国外学。”
 
针对目前网上广泛流传的“我国启动转基因科学传播专项基金”的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解释说:“农业部说今年要加强转基因科普宣传,至于是否有专门的基金用于宣传,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此前有科学家讨论说,应该从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分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科普传播。据一位知情人士证实,转基因重大专项一启动就把科普宣传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但经费不多。
 
林敏表示,科普经费不一定从转基因重大专项中分出来,各种支持都可以来做这项工作。“但真正用于科普宣传的经费却没有,这是有问题的,我们希望今年能有。”
 
学者:传播须慎重
 
长期从事科学传播学研究的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感到不解。“有人愿意作转基因方面的科学传播,这本身是好事。但是利用最终来自纳税人(有相当一部人是反对转基因技术的)的专项经费,来为支持转基因技术的采用,这是否合适?”
 
刘华杰曾在《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中签名,要求政府在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还没有建立充分信任,在科学共同体还没有取得高度共识之前,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
 
刘华杰表示,科学传播不是中性的,而是渗透着观念甚至利益的,大规模地进行转基因科学传播应该慎重,需要公开说明传播者的立场、传播者的思想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部这份文件要求农业系统“要制定舆情应急预案,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应对”。这被外界解读为农业部试图争夺转基因争论的话语权。过去一年多的争论中,农业部疲于应付来自民间的各种质疑与焦虑,显得十分被动。
 
农业部同时要求,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强化对安全评价试验环节、品种审定试验环节、经营销售环节和对研发单位的监管,切实履行好本地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责任,有序规范地开展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试验、生产、经营和加工活动。

附文:

人至贱则无敌—评农业部网站《转基因权威关注-事件真相-斑蝶事件》

北冥鱼

农业部最近要拿260万人民血汗钱去搞转基因科普,其实就是去大力传播方舟子、贾士荣、林敏、黄大昉等人制造的转基因谣言。

在农业部《转基因权威关注-事件真相》这个专栏里,第一个是普兹泰事件。大部分网友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个是斑蝶事件。农业部网站是这样说的: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

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sjzx/201007/t20100717_1601296.htm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转基因权威关注>事件真相

斑蝶事件

日期:2010-07-17 16:56:来源: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用带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一种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由此引发GMO环境安全性的争论。事实上,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因而缺乏说服力,且没有提供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已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第二,2000年开始在美国3个州和加拿大进行的田间试验证明,抗虫玉米花粉对斑蝶并不构成威胁,实验室实验中用l0倍于田间的花粉量来喂大斑蝶的幼虫,也没有发现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斑蝶减少的真正原因,一是农药的过度使用,二是作为大斑蝶越冬地的墨西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实际上,农业部的这个《转基因权威关注-事件真相》里谈到的内容基本上抄袭自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对这些内容,原创者是贾士荣,而方舟子也曾大肆抄袭这些内容。

亦明揭露,方舟子所抄袭的贾士荣文章关于《斑蝶事件》的内容(也就是上述农业部网站的所谓事件真相),如果不是贾士荣研究员智商太低的话,只能是贾士荣有意传播的谣言。

先看亦明对贾士荣及农业部网站所谓《斑蝶事件》的最初揭露:

【2004年12月17日,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头条是一个叫做贾士荣的人写的文章,题为《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文中写道: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事实上,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因为试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且没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那么,这位贾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的结论”又是来自何处呢?奇怪的是,尽管他把那个“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的文章来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他并没有说出他那“科学的结论”来自哪里。好在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鼠标可以代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原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1年10月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据,他们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有代表性的自然发生的花粉密度资料”,以便为那个大斑蝶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链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

……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密度越低:在0米处,这个数字是63;1米处是35;2米处14;4-5米处是8。(见该文表2) 。

】  

(详细内容参见《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 

总之,按照《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1年10月份权威文章《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密度越低:在0米处,这个数字是63;1米处是35;2米处14;4-5米处是8。、方舟子、贾士荣及最近农业部网站所谓的“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根本就是不靠谱的谣言。

亦明的揭露文章两个多月过去后,方舟子罕见的出现回应亦明的揭露,没想到,仍然是继续恬不知耻地造谣:

方舟子:《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

      我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亦明注意到新语丝曾经刊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士荣的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话:“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于是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马利筋叶片上的散布情况的论文,以为天底下只有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献,认定贾士荣说法必定来自这篇论文,但这篇论文中并无“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个亦明认为很奇怪的说法,也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只有4~5米处是每平方厘米8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于是亦明无视4~5米与5米的差别,认定必定是贾士荣英语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论文,连density这种初级英语单词都不懂,把原文中说的玉米密度当成了玉米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频率当成了1个花粉颗粒。在如此这般浮想联翩的揣测之后,亦明嘲笑说:“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其实,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去读几篇为转基因技术的文献,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样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标”,那么只要在google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学、专业机构网站出现的,例如: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 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

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

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 8 meters (26 feet).

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本来是不用理睬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不应该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写的文章,也会有相信谎话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别的“方学家”当成宝贝到处乱转,更可能被反转基因人士当成依据,以为贾研究员或我真是读不懂英文而编造假材料,所以就浪费时间澄清一下。下不为例。

亦明紧接着回应方舟子:

方舟子其余的文字,不过就是和我争论这么两段文字:

贾士荣在《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中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在《误读“转基因”》中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我根据二文极为相似,贾文在前、方文在后,方舟子转载贾文,并且二文都没有给出原始出处,认为方科普作家抄袭了贾科学家。对於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

既然方舟子不服初审判决,我就又仔细地阅读了这77个字。我的分析结果是:第一,贾文41字,方文36字,方文与贾文结构相同,叙述的两个“事实”相同、顺序相同,整个句子的整体意义完全相同。第二,二文前13个字完全相同;后23字中,有15个相同,也就是说,方文的36个字中,只有8个字在贾文中没有出现。而这8个字中,方舟子不过是用“之外”代替了贾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叶上”代替了“马利筋叶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用“一粒”代替“一个”。

重审判决:抄袭得这么明显,这么拙劣,还敢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说什么“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你方舟子真是欺负天下无人!

……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 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方舟子这是在明目张胆地撒谎。加拿大Sears Report在2000年3月公布,他们的数据实际上已经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论文之中(Mark Sears是该论文第四)。按照最起码的学术常识,在引用相似的参考文献时,第一要选择权威刊物,第二要选择最新的文章。在玉米花粉这个问题上,既然Sears Report的精华已经包括在了PNAS论文之中,方舟子在引用它们时,应该或者选择后者,或者二者全选。而方舟子却偏偏要做违背学术常识的事情,不仅要选早期的非学术论文,而且还要排斥晚期的权威学术论文。实际上,Sears Report只是一个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报告,没有经过同行审阅,其中错误甚多,所以并不能等同于学术论文——PubMed数据库中根本就没有这篇文章。比如,在该报告的第14页,也就是方舟子说他的数据来源的那一页,有这样一段话: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说,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时间,是在花粉释放高峰的6-8天之后,并且,在玉米花粉的释放高峰期间,当地还下了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难怪他们的数据要比PNAS表2的数据低一至数倍。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权威性?这样的数据有什么代表性?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PNAS论文中,没有利用这个被方舟子当作宝贝的数据。那么,方舟子为什么要大海捞针般地把那个垃圾数据拣出来,并且用它来代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呢?难道他是在专门寻找对推广转基因植物有利的数据?如果是那样,他的目的和动机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还是在搞推销?

其实,在Sears Report的第13页,还有七个图表,其中明确显示,玉米的花粉可以传播到百米开外(根据风向和风力,传播距离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处,每个试验区的花粉密度都超过十个/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却越过这七个数据,专门到下一页去选择与贾研究员所说的结果相同的数据,这又是为什么?】

(详细内容参见《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

我们如果真正认真地去了解普兹泰事件、斑蝶事件等等转基因问题的争论,十分明显地可以看到,方舟子、林敏、贾士荣、黄大昉等人力挺转基因的文章,如果不是属于一些白痴科盲制造的垃圾的话,就是一些背景(ISAAA-孟山都-洛克菲勒基金会-中情局)可疑的人有意制造的谣言。

方舟子此次反驳亦明,看起来气势汹汹,实际上完全自取其辱。亦明随后揭露,贾士荣的材料来自一份来历不明的网上文章:“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这篇文章的倾向性十分明显——极象是一份转基因商业公司的宣传材料,方舟子和贾士荣的许多观点与之如出一辙。这篇神秘的文章,既没有署名,也没有写作年代,更没有原始出处。贾士荣和方舟子的观点只能是抄袭自这篇文章。方舟子知道这篇文章,但是却有意隐瞒,却费尽心机说来自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而事实上方舟子是在断章取义,Mark Sears的文章本身就否定了方舟子的说法。如此做贼心虚、明目张胆地造谣撒谎,自然被亦明抓个正着。

从贾士荣方舟子引用或者抄袭“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这篇文章而不敢承认看,在方舟子、贾士荣、林敏、黄大昉背后,仿佛有一只来自国外的神秘大手,指挥着方舟子、林敏、贾士荣、黄大昉等人去说什么、做什么。无论是农业部那些转基因专家如林敏、贾士荣、黄大昉,还是民间的和农业部密切合作的专业搞科普的方舟子,对于转基因问题,他们基本上没有独立的研究成果,没有独立的科学实验,甚至对国外独立科学家关于转基因危害的实验、文献视而不见。他们所作的,就是把那只神秘大手提供给他们的英文材料翻译成中文,然后垄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大肆传播,欺骗党中央国务院,让国务院拨几百万专款,拿人民的血汗钱去传播这些谣言。

值得人们反思的是,像方舟子这样的职业骗子,职业造谣者,为何欺骗了那么多自诩为聪明绝顶的媒体主编、专家学者(甚至是某些自诩为左派的爱国学者),把方舟子打造成一位打假圣人?

在农业部网站上这个《转基因权威关注-事件真相》的专栏,起的名字倒是吓人,又是权威,又是真相,实际上里面的内容全是谣言。有意思的是,这些谣言早就已经被彻底揭露,而农业部2010年7月17日建立的这些专栏仍然在传播这些谣言,实在是荒唐可笑。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的人员和方舟子相互之间不仅大肆抄袭,而且人品也类似。正所谓“人至贱则无敌”,农业部花260万(以后可能会更多)搞的转基因科普,恐怕就是一方面不断重复传播这些谣言,增加这些谣言的覆盖面,欺骗没有时间去详细了解事件真相的公众,同时另一方面大力封杀揭示转基因的真相的网站,比如亦明在天涯、在网易、在新浪的博客就被屡次封杀,再比如网站也曾刊文表示该网站因为揭露转基因的真相而多次被有关部门威胁强行关闭。

附文1:

可怜的玉米花粉

节选自亦明《科唬作家方舟子》

在作于2006 年3 月17 日的《误读“转基因”》中,方舟子写道: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估计,草叶表面上转基因玉米花粉的数量达到每平方厘米150 粒时,也不会对昆虫造成危害;而在田野中,草叶表面所沾的玉米花粉数量只有每平方厘米6 到78 粒。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大斑蝶数量减少的原因,更可能是过度使用农药和破坏了它的生态环境。”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xjb/transgenic15.txt)。

任何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对方舟子上面所说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这个陈述感到难以理解。花粉一般是通过气流来传播的,玉米的花粉粒之小,肉眼几乎难以看到,它会有多重呢?方舟子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和哪种植物的花粉比较的呢?根据又是什么呢?再说,“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他到底根据的是谁的研究结果呢?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方舟子是绝对不会主动把答案告诉你的。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方舟子依靠网络成名,最后毁掉他的,也必然是网络。在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贺院士的幸运是他生长在中国,所以他能够靠行骗一路爬到顶峰。贺院士的不幸是他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计算机鼠标,就象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能够把无论多么坚硬厚实的伪装刺破。”如果把这两句话的主语换成“方舟子”,也一样适用。

2004 年12 月17 日,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头条是一个叫做贾士荣的人写的文章,题为《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文中写道:

“1999 年5 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事实上,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因为试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且没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5/rice5.txt)。

显然,方舟子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那段话,是抄自贾士荣上面的“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后面的文字。贾士荣何许人也?他是中国一位著名的转基因植物专家,并且和方舟子一样,也是拼命主张在中国全面推广转基因植物的人士。前面提到的那篇《南方周末》报道,《转基因稻米:13 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有这样一句话:“贾士荣则是多种身份的人,他是转基因科学家,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又是创世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董事,有商业利益。”可以想象,这位贾专家因此成了极少数得到方舟子青睐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之一。那么,这位贾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的结论”又是来自何处呢?奇怪的是,尽管他把那个“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的文章来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但他就是不说出他那“科学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

好在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鼠标可以代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原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2001 年10 月9 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cornfields。根据,他们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有代表性的自然发生的花粉密度资料”,以便为那个大斑蝶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链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

因此,这篇文章应该就是贾科学家的知识来源。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 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密度越低:在0 米处,这个数字是63;1 米处是35;2 米处14;4-5 米处是8。(见该文表2)。笔者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想要找出贾科学家所说的那个“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的出处,但就是找不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细读那个“Table 2”,我才恍然大悟。这个表的标题是“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pollen density levels onmilkweed leaves inside a cornfield and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cornfield edge”,所以表中给的主要数据是频度,在“4-5 米”这一栏,第一个数据是“0.996”,意即在4-5 米处采集的样本中,99.6%花粉密度在0-100 之间。显然,这个贾科学家没有读懂这个表格,把这个“0.996”理解为花粉的密度,并且把“0.996”四舍五入,从而得出了“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样的“科学的结论”。至于所谓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很可能是他把人家在摘要中所说的“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 (average 170.6 grains per cm2) inside the cornfield and wasprogressively lower from the field edge outward, falling to 14.2 grains per cm2 at 2 m”的前四个单词(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读成了一个句子,“直译”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而实际上,这个density 是指“密度”(单位面积中的花粉数量),并不是指比重。

方舟子曾说,“我以前一再强调,科普著作应该由专家撰写,因为只有专家才可能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并能阅读原始论文,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虚妄的“人体革命”》)。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实际上,PNAS 在2004 年5 月18 日又发表了另一篇关于玉米花粉传播的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结论之一就是:Bt 转基因玉米花粉造成的基因流动可以远达31 米,并且造成非转基因玉米中含有低到中等水平的Bt 内毒素。(We report that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up to 31 m from Bt maizecaused low to moderate Bt toxin levels in kernels of non-Bt maize refuge plants. 见:PNAS 101,7526-7529。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1/20/7526)。这篇文章发表在贾科学家和方科普作家各自撰写的文章之前,并且免费向全世界公布全文。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方舟子反击了!

《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在网上贴出后,对我的剥壳一直闷不作声的方舟子突然间异常兴奋起来,先是身披USTC3 马甲在读书论坛贴出一个长帖,题目是“哈哈,亦明这回露大窃了,还有脸再贴大字报吗”。(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33.html)。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把《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贴到关天茶舍是在北京时间2007 年12 月4 日凌晨, 就在文章贴出之后不到三个小时,方舟子在关天茶舍的铁杆跟班“大虫二”——很可能是方舟子或者他老婆的一个马甲。因为就在几年前,他曾多次充当方舟子在关天茶舍的传声筒和代理人,把方舟子从未公开的文字,在关天茶舍公布——,接连发了四贴,针对我关于玉米花粉的文字进行攻击,说什么“亦明自己傻,还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傻,找不到别人的原始资料,也不好好找找,就一口要定别人是和你一样傻,文革时候写大字报是个好手。”“亦明,你自杀吧,”“亦明,你才是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亦明你还有脸教训别人如何做学问!”(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72145.shtml)。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万维读者网的学术与教育论坛,有个叫做“亦不明”的人,连发三贴,内容与“大虫二”的四贴几乎完全相同:

“亦明才是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随便一Google 就能证实方舟子的说法,用的着亦明替方舟子胡想吗,亦明还有脸贴再大字报吗?“下面就是方舟子说的‘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的出处。(见: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87.html)。

“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希望亦明能看的懂下面的英文!”(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0.html)。

“亦明的信用彻底破产!再google 到‘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的英文出处,来自USDA 网站。”(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2.html)。

这三个帖子,被新语丝的那个神秘的USTC3 综合到了一起(当然要把“骗子论坛”——这是方舟子称呼所有出现“反方”文章论坛的习用语——的标记用陈进打造汉芯的那把老锉磨去),加上一个“哈哈,亦明这回露大窃了,还有脸再贴大字报吗”的标题,转贴到了新语丝读书论坛,并且附上了我的原文。这是我那八万多字的文章,第一次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露面。尽管这个标题是如此的吸引眼球,但在那个论坛,竟然只有YUSH 一个人的跟贴:

“文-革一余孽。这儿有慷慨激昂深入揭批方舟子的一段,估计当年大字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跟贴下面,有17 个跟贴。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45.html)。第二天,12 月4 日,方舟子在新语丝的新到资料上发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这是方舟子自那个“九一八说明”以来,对我的第一次“正式的”、“直接的”反击。全文如下:

“有一个网名‘亦明’的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我和他唯一的‘交往’就是几年前他给新语丝投稿时,回复过一、两次简短的email,都是涉及到来稿的处理,一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二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以生物化学专家口气把核酸和蛋白质相提并论,一个不是营养素,一个是营养素,不是同一类东西。此人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没再来过稿),一篇又一篇地张贴《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的大字报,还有想看热闹的人,怕我不理睬他,拼命往我信箱里塞这些大字报。我当然还没有无聊到去满足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对塞到信箱里的这些垃圾看都懒得看,一删了之。今天见到有人在新语丝论坛转贴了亦明的最新大字报《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说是亦明露了大窃,就多看了一眼,才发现原来这位此前连‘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摇身一变又成了‘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个数量级’、‘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博导在内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论文中多次引用’的分子生物学家,要来揭露我如何受雇于美国转基因技术公司,昧着良心谎话连篇在中国推销转基因产品了。为了证明我是如何‘根本不具备讨论转基因这个问题的资格’的,此人抓住我文章里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我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因此在自然环境中,转基因玉米花粉不会危害大斑蝶幼虫。’“亦明注意到新语丝曾经刊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士荣的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里面有相似的一句话:‘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于是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亦明又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找到一篇研究玉米花粉在马利筋叶片上的散布情况的论文,以为天底下只有这一篇研究玉米花粉的文献,认定贾士荣说法必定来自这篇论文,但这篇论文中并无‘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个亦明认为很奇怪的说法,也无‘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只有4~5 米处是每平方厘米8 个玉米花粉这一数据,于是亦明无视4~5 米与5 米的差别,认定必定是贾士荣英语太糟糕,看不懂英文论文,连density 这种初级英语单词都不懂,把原文中说的花粉密度当成了花粉重量,把原文提到的‘0.996’分布频率当成了1 个花粉颗粒。在如此这般浮想联翩的揣测之后,亦明嘲笑说:

‘显然,方舟子在做转基因科普时,并没有“阅读原始论文”,也没有“根据第一手的材料写作”。他根据的,不过是一个读不懂英文的贾科学家编造出来的假材料。’

‘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其实,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去读几篇支持转基因技术的文献,甚至如果像他自吹的那样善于使用‘小小的鼠标’,那么只要在google 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heavy 一搜索,就会发现类似‘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样的说法,随处可见,而且都是在政府、大学、专业机构网站出现的,例如: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se low pollen concentrations is that corn pollen grains arefairly heavy, therefore most settle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ornfield.http://whybiotech.com/index.asp?id=1806

Bt corn pollen is heavy and can only travel short distances.http://www.csiro.au/pubgenesite/faqs.htm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it doesn't blow far;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But because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only about 30 percent of it drifts farther than8 meters (26 feet).http://www.ipm.iastate.edu/ipm/icm/1999/6-14-1999/monarchbt.html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 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 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 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 个,平均1.4 个,误差±1.8。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 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 米处的花粉数为0~1.2 个。

“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 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本来是不用理睬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的,即使他‘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不应该再去刺激他。但是即使是心理有病的人写的文章,也会有相信谎话重复千遍即成真理的别的‘方学家’当成宝贝到处乱转,更可能被反转基因人士当成依据,以为贾研究员或我真是读不懂英文而编造假材料,所以就浪费时间澄清一下。下不为例。”(XYS20071204,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transgenic18.txt)。

细读这篇文章,我不由得再次为自己高估方舟子的学问而懊悔。不过,看到方舟子那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嘴脸,我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赞叹,好样的,脸皮就是够厚!该文第一段的五百多字,几乎全部都是他的谩骂,好象那积蓄了七八十天的怨恨,终于找到了发泄的渠道。如他骂我是什么“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说我因为被他拒稿,“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说我写文章批他是“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更说我是“连‘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

在方舟子的四十年人生历程中,过去的这两个多月可能是他最受憋屈的时光,所以他找到一个机会如此地发泄发泄,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用赵忠祥老师的话说,“对身体有好处”。(按照赵老师的说法,应该每个月来这么一次。)而我呢,也要遵照北京市高级法院的“最高指示”,“对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7)高民终字第1146号》)。当然,我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安慰。方舟子耍得起无赖,亦明兄可丢不起这个人——我总不能和方舟子一样,也满地打滚儿撒野吧?

方舟子其余的文字,不过就是和我争论这么两段文字:

贾士荣在《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中说:

“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在《误读“转基因”》中说:

“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我根据二文极为相似,贾文在前、方文在后,方舟子曾转载贾文,并且二文都没有给出原始出处,认为方科普作家抄袭了贾科学家。对于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既然方舟子不服初审判决,我就再次仔细地阅读了这77 个字。我的分析结果是:第一,贾文41字,方文36 字,方文与贾文结构相同,叙述的两个“事实”相同、语序相同,整个句子的整体意义完全相同。第二,二文前13 个字完全相同;后23 字中,有15 个相同,也就是说,方文的36个字中,只有8 个字在贾文中没有出现。而这8 个字中,方舟子不过是用“之外”代替了贾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叶上”代替了“马利筋叶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用“一粒”代替“一个”。

重审判决:抄袭得这么明显,这么拙劣,还敢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说什么“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你方舟子真是欺负天下无人!

实际上,方舟子就是因为怕别人发现他抄袭贾文,才做出这么愚蠢的改动的。关于大斑蝶与玉米花粉的问题,起因于康乃尔大学的科学家用沾有Bt 转基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milkweed)叶片饲喂大斑蝶幼虫,结果导致大约40%的死亡率。后来进行的花粉传播试验,或者是用培养皿来收集花粉,或者检查“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所以,贾科学家说“马利筋叶片上”,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表述。而方舟子抄了人家的东西,作贼心虚,就搞了个掩耳盗铃的把戏,把它改成“草叶上”,这既暴露了他的无知,又暴露出了他的贪婪——列出引用文献,岂不比费尽心机地偷人家的东西更容易?但他宁可劳心费力,也要贪贾之功,可见他自己的肚子中,真的没有多少货色!

其次,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思维正常、受过生物学基本训练的人,都不会把贾研究员的“每一平方厘米”理解成其他什么别的意思,方舟子把它改成“平均每平方厘米”不仅不比人家“更准确”,而且完全是画蛇添足——恰恰暴露出他是在掩盖自己抄袭的痕迹。

第三,“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密度,是用显微镜观察得到的,所以贾研究员用“找到一个玉米花粉”来表达这个试验得到的结果,“找”对应的是PNAS 论文中的“found”。这是科学的表述,其中包含有存在主观误差的可能性。而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方舟子在此又自作聪明地把贾文中的这个“找”字,改成了“有”字,这就把这个数据——“一个”——绝对化了,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数字连误差都没有。实际上,不论是PNAS 论文,还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个加拿大SearsReport (见后),他们都是用“found”这个词来表述观察到的花粉数量,没有谁用“有”(there be,to have)——除非是在做一般陈述时。

另外,方舟子和贾研究员都使用了“扩散”这个词汇。在汉语词典中,扩散的含义是“向外扩展分散”,英文的对应词汇是diffuse。这个词汇含有“主动”的意思。比如,我们可以说热扩散,冷扩散,浓度扩散,等等。(维基百科:Diffusion, the spontaneous spreading of something such asparticles, heat, light, or momentum)。而玉米花粉既然“非常重”,则它们根本就不可能主动“扩散”,而只能被动“传播”。在上面提到的两篇论文中,花粉在自然界中的转移都是用deposition、dispersal、be dispersed 等词汇,确切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传播”。方、贾二人在科普时,选用相同的错误词汇,其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接近于零。

所以说,方舟子抄袭贾研究员,是一个铁案。就算方舟子的嘴巴再大,舌头再巧,脸皮再厚,他也无法更改这个事实。

实际上,我在《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方舟子的抄袭行为,我要强调的是他的无知。这是因为,方舟子是一个学术小偷,这在海外学人之中,已经是公认的事实,我的这一条证据,加之不多,减之不少。但是,敢于说方舟子无知的人,并不很多。而绝大多数人,都被方舟子的博士牌子和他那天南海北的胡咧咧给忽悠住了,认定这是一位“知识面比较广”的“一等一的全才”。(“知识面比较广”是方舟子自己说的,见《未刊出的方舟子答记者问一束》,XYS20060121,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interview/unpublished.txt。“一等一的全才”是方舟子的粉丝说的,见王艳红:《方舟在线——网络斗士方舟子访谈》,XYS20000725,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Net/fzonline17.txt)。而我在给《中国青年报》的“黑材料”中曾说:“方舟子文章中的常识性错误甚多”,有的方舟子粉丝不服气,要我举证。所以,我特意写了这篇《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其目的就是要这些人看看方舟子到底有多么无知。

在《无》文中,我通过证明“他根本就不知道转基因技术的一个基本前提”、证明他说植物的“基因污染”“在病毒的作用下……是常常出现的,‘自然’得很” 是“他无知的妄言”、证明他说苏云金芽孢杆菌和Bt 转基因植物“分泌”内毒素是“一知半解”,然后才提到了这个玉米花粉的问题。我的推理是,贾研究员误读了PNAS 论文,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因为那篇论文中,并没有提供那样的数据。因此,他可能是没有读懂该论文的第二个表格。而方舟子显然是把贾研究员的话信以为真,所以就把它们全盘抄去。对此,方舟子说他“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 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方舟子这又是在明目张胆地撒谎。

事实是,加拿大的Sears Report 是在2000 年3 月公布的,而他们的数据实际上已经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 论文之中(Mark Sears 是该论文第四)。按照最起码的学术常识,在有选择地引用相似的参考文献时,第一要选择权威刊物,第二要选择最新的文章。在玉米花粉这个问题上,既然Sears Report 的精华已经包括在了PNAS 论文之中,方舟子在引用它们时,应该或者选择后者,或者二者全选。而方舟子却偏偏要做违背学术常识的事情,不仅要选早期的非学术论文,而且还要排斥晚期的权威学术论文。实际上,Sears Report 只是一个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报告,没有经过同行审文章。比如,在该报告的第14页,也就是方舟子说他的数据来源的那一页,有这样一段话: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说,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时间,是在花粉释放高峰的6-8天之后,并且,在玉米花粉的释放高峰期间,当地还下了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难怪他们的数据要比PNAS表2的数据低一至数倍。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权威性?这样的数据有什么代表性?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PNAS论文中,没有利用这个被方舟子当作宝贝的数据。那么,方舟子为什么要大海捞针般地把那个垃圾数据拣出来,并且用它来代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呢?难道他是在专门寻找对推广转基因植物有利的数据?如果是那样,他的目的和动机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还是在搞推销?

其实,在Sears Report的第13页,还有七个图表,其中明确显示,玉米的花粉可以传播到百米开外(根据风向和风力,传播距离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处,每个试验区的花粉密度都超过十个/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却越过这七个数据,专门到下一页去选择与贾研究员所说的结果相同的数据,这又是为什么?

所以说,我说方博士抄袭贾研究员,不过是两罪相权取其轻。如果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说法,他就更象是一个别有用心的美国经济间谍了。

方舟子那36个字,包含两个内容,一个就是上面讨论的那个“五米之外”,另一个就是“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按照方舟子,他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从网上搜索来的,并且给出了四个链接和引文。感谢方舟子为我提供了方便。可惜的是,这四条引文中,没有一条曾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他们所使用的词汇分别是: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relatively heavy,根本就找不到“very heavy”或“extremely heavy”。同样在网络上,我还能找到“Corn pollen is light and can be carried for long distances by the wind”——说这个话的,是专门收集种子的园艺学家Suzanne Ashworth,她著有专著“Seed to Seed”。那么,方舟子为什么专门用“corn, pollen, heavy”来“一搜索”,而不是用“corn, pollen, light”来“一搜索”,他又是如何把“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这几个英文词,与贾研究员不约而同地翻译都成了“非常重”的呢?你方舟子怎么就不选择“玉米花粉非常轻”这种说法呢?

  

Sears Report 第13 页中的一个图,显示在玉米田外5 米处花粉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04 个。(图片制作:白字秀才;图片来源: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再说,你在写《误读“转基因”》 的时候,发什么神经,要专门“在google 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 heavy 一搜索”,并且把搜索结果放在“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之前,恰恰和贾研究员的文章一模一样,并且不注明出处?你编瞎话也得让别人觉得sounds reasonable 啊。退一万步说,你在“一搜索”之前,肯定是读过贾研究员的文章的,因为那是你转载的头条。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一搜索”呢?难道你也和亦明兄一样,信不过贾研究员?

所以说,方舟子不辩解,我们还只能是猜测他抄袭;他越辩解,我们就越清楚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抄袭,100%的抄袭。

那么,贾研究员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的最初猜测是他误读PNAS 论文。现在,根据方舟子及其死党的帮助,我不这么认为了。根据那个“大虫二”和“亦不明”提供的信息,在网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其中“介绍”了九个关于转基因植物问题的案例。我之所以把“介绍”两个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倾向性十分明显——极象是一份商业公司的宣传材料,方舟子和贾士荣的许多观点与之如出一辙。在这篇文章中的“The MonarchButterfly case”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roadsides.”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五米之外,每平方厘米找到大约一个花粉粒)应该就是那句“在玉米地以外5 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的来源。这段文字中说的“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就是方舟子所说的“加拿大Guelph 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 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即Sears Report。很可能方舟子是从“亦不明”提供的链接中看到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cases”,然后按图索骥,找到了Sears Report,再把Sears Report “追认”为自己的参考文献。当然,假如方舟子宣称自己的“五米之外”是根据这个“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我自然无法证否这个可能性,尽管“亦不明”提供的网址来看,这篇文章是在2006 年10 月才转到那里的,而方舟子的《误读“转基因”》作于2006 年3 月。实际上,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证据就是,在我的文章贴出之后不到三小时,“亦不明”和“大虫二”就提供了这个链接。网友fuzzier 分析说:

“教徒对负面文章的正常心理是拒斥;惟教主才对危及自己文章最关注[,]对于攻击自己偶像的文章,一般人就算硬着头皮看,也不会是‘研读’。只有教主本人,不但读到细微处,而且找到的‘纰漏’是只有当事者本人才能找到的。亦明说方叉关于玉米花粉的说法错误,然后替他揣测出错误的心路历程,于是有人在第一时间蹦出来说‘不对!这说法不是这么来的,而是那么来的!’这个人会是旁人么?除了自己谁还那么清楚自己的内心过程?”(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421.html)。这个分析十分精辟。根据常识,对转基因问题和玉米花粉的传播问题没有做过专门“研究”的人,几乎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那篇独一无二的“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从网上搜索出来——在2007 年12 月3 日之前,用这个标题来Google,只有一个网页含有这篇文章。

问题是,如果方舟子真的参考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他为什么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可能的答案就是,第一,“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显然不是“第一手材料”,而方舟子引用该材料不注明出处,仍旧难免抄袭之咎。第二个可能的答案就是,方舟子不敢暴露自己曾经参考“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亦明兄曾经试图“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被他当成小辫子一直揪住不放,而他自己参考了这篇二手资料,也可能成为他的污点。

前面提到,“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极象是一份商业公司的宣传材料。这篇神秘的文章,既没有署名,也没有写作年代,更没有原始出处。但根据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Althoughthere is only one case of putative risk involving a transgenic potato (Dr. Puzstai case), we provide herean analysis on all cases, (only 9 after 10 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crop”,我们大致可以据此确定该文完成于2004 年,即转基因植物在美国商业种植十年之后(after 10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但根据文章中的引用文献都在2002 年以前,则它作于2002 年也是可能的。

那个载有这篇文章的网站,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 NEtwork,自称是一些在发展中国家从事转基因马铃薯的研究、生产、评估、管理的科学家创办的。[“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NEtwork (PotatoGENE) was created by a group of scientist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production,assessment and regulation of transgenic potato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见:http://research.cip.cgiar.org/confluence/display/potatogene/Home]。而这个网站很可能不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的原始出处:在这篇文章之下,标有:“Added by JorgeBastidas, last edited by Vilma Hualla on Oct 27, 2006 08:50”(http://research.cip.cgiar.org/confluence/display/potatogene/Analyses+of+controversial+cases。注:这条尾注现已删除)。该网站和Jorge Bastidas 收集有大量的关于转基因植物问题的文献,这些文献绝大多数作于1999-2004 年之间,被Jorge Bastidas 在2006 年左右加入The Potato Gene Engineering NEtwork。所以说,方舟子如果不承认自己抄袭贾研究员,他就得承认自己和贾研究员都是引用转基因植物公司的宣传资料。如果他两样都不承认,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大海捞针般地从Sears Report 中单独挑选出那个第14 页的小小的表格,并且从中选择那个孤零零的数据——这不就是在蓄意欺骗中国公众吗?

附录2、巡抚:《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0&select=&forum=1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

送交者: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贾士荣:“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两人这段话语序用词高度相似,贾2004年出文,方2006年出文。尽管方叉强调“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贾士荣的那些话里其实也明显是表示平均的说法。方叉读了贾士荣的文章,稍微加减了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就好像可以避免被人指责抄袭剽窃了。方叉号称是个打假英雄,当然比一般的抄袭剽窃之徒高明一点。

      方叉煞有介事地说,“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还给出原文的出处: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俺虽然是个老粗,搞不懂milkweed为什么会译成马利筋草,但是俺看到该文的第13页有这样的叙述:the amounts recorded from plates positioned 5m from the east edge ranged from 34

 to 175 grains/cm2. On average, 209 grains/cm2 and 104 grains/cm2 were found at the 

edge and at 5m respectively. At 10 m from the field edge, an average of 38 grains/

cm2 was observed for this field.

      这是研究者用小碟子收集到的花粉的数据,在5米处有104颗之多。方叉如果真的是根据这篇文章写的他的《误读“转基因”》,为什么不向读者交待这个叙述?

      看来,方叉为了辩解自己没有抄袭贾士荣的文章,事后查到这篇文献,就拿来当作自己的“原文出处”。这种狡辩,在106天的事件里也有过表演。

      亦明戳了他几十处烂疮疤,他总算似乎找到了其中一个亦明不够严实的招数,乘机还了一招,然后就宣布自己得胜,“下不为例”。这不奇怪。谁见过方舟子认过错、认过输啊?!一旦认错,他就没脸在网上混了,所以他只能把“一贯正确”的牌坊硬撑下去。

      亦明兄,慢慢来。揭方叉的伟光正画皮,既为民除害,也颇有娱乐价值。工作之余,闲着也是闲着,斗方叉玩吧。

附录3、白字秀才:《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79371&select=&forum=1

hehe,《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续集

--------------------------------------------------------

虹桥科教论坛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edu/

-----------------------------------------------

送交者: 白字秀才 于 2007-12-05 13:40:38

回答: 方叉的抄袭嫌疑还是越描越黑 由 巡抚 于 2007-12-05 13:31:08

      方舟子被亦明一连“打压”了15个回合后,在第16个回合终于逮到了亦明的一个失误,扬眉吐气地“狂笑”了一下。

      起因是方舟子在《误读“转基因”》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而且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其实,方舟子的这段文字,错误在于,方舟子想当然地认为: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所以“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方舟子说他写文章是”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的第14页的一个表上的内容。

      看上图,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份报告的第13页。可见,在离玉米田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就是在10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平均也会落下38个玉米花粉。

      所以很明显,所谓“在5米处,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并非是因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因为玉米花粉能够飞到离玉米地外5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时104个,而不是1个。

      那么,为何在5米处的马利筋叶片上平均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真是“根据”这份报告而写的话,他应该会在第14页还看到,报告的认为是因为马利筋叶片“比较光滑”以及“下雨”和“刮风”,导致落在“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绝大部分或90%以上被吹落下地。否则,无法解释在同样的距离,非马利筋叶片处会存在平均有104个玉米花粉。

      如果方舟子在写他那篇文章时,根据的是这份报告,而非有细微差别的贾士荣曾发表在新语丝上一篇文章《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那么,他和贾的文字不应该是“细微的差别”,应该是“很明显的不同”才是。

附录4:

林敏“自问自答”转基因的事实与真相

田义 :

中国政府网刊登了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的五条假记者名义的“自问自答”。

http://www.gov.cn/gzdt/2010-07/20/content_1659288.htm

林敏如果有自信能够解决民众的质疑,最好邀请笔者这样的人去提问。林敏的这五条自问自答,不过是在继续用谎言编制转基因神话。

   

【记者:质疑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性的一些论据是否站得住脚?  

林敏: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1998年起发生了“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等事件。这些事件最终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的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科学数据均已表明,转基因玉米与传统非转基因玉米具有实质等同性,未发现额外的安全问题,以科学事实否定了其不实传言。国际上数十个国家,长达10余年的安全食用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林敏举了5个例子:“英国普斯塔事件”、“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其中详细“否定”了“英国普斯塔(普兹泰)事件”和“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国内对于这两个事件的否定性描述都出自方舟子之口,对于普兹泰事件的真相笔者在《方舟子的六大招式与十大谎言》一文中已有详细说明:  

林敏在否定普兹泰事件时同样引用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观点【英国皇家学会针对普斯塔的报告,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认真评估,最后的结论是,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转基因土豆对大鼠有这样的一些危害。】事实上,英国皇家学会的表态正是科学沦为政治仆人的结果。  

【很久以后普兹泰才终于把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件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普兹泰在罗威特研究所的几个已经退休(因此不怕丢掉饭碗)的同事私下告诉普兹泰,詹姆斯所长曾经两次接到布莱尔首相亲自打来的电话。布莱尔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定要让普兹泰闭嘴。  

詹姆斯害怕失去国家的财政支持及发生其他更糟糕的事情,决定让他以前的同事作为牺牲品。然而,这个关系链条并没有到布莱尔就停止了。普兹泰还听说布莱尔最初是接到了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打来的一个警告电话。  

布莱尔的亲密朋友和政治上的引路人克林顿让他确信,转基因商业化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正在增长的价值可观的产业,布莱尔可以依托这个产业使英国的制药及生物技术巨头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布莱尔积极推广转基因生物,其目的是为他1997年名为“重塑不列颠”的竞选活动获得成功铺路。英国人都知道,克林顿一开始就让布莱尔相信转基因植物将是通向新的农业工业化革命的必由之路。  

克林顿政府当时正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它作为引领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技术。克林顿的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当时声称,他们的目标是使20世纪90年代成为“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成功商业化的十年”。90年代后期,生物技术转基因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股市上扶摇直上。克林顿绝不会允许苏格兰的某个科学家破坏他的计划。显然,克林顿的好朋友布莱尔也不允许。  

普兹泰之所以能得到最后一片拼图,还要感谢他以前的同事罗伯特·奥斯科夫教授提供的信息,他是一位在罗威特研究所工作了33年的著名营养学家,也是在那个时候离开罗威特研究所的。他告诉普兹泰,一位罗威特研究所资深的同事告诉他,要求解雇普兹泰的第一个电话是孟山都打来的。(Robert Orskov, quoted in Andrew Rowell,“The Sinister Sacking of the World’s Leading GM Expert-and the Trail that Leads to Tony Blair and the White House”,The Daily Mail,7 July 2003)  

孟山都把“普兹泰这个麻烦”告诉了克林顿,后者转身就告诉了布莱尔。布莱尔接着又告诉了罗威特研究所的所长菲利普·詹姆斯。24小时后,阿帕德·普兹泰博士就被扫地出门了,还不许他谈论他的研究和与他以前的同事交往。】(恩道尔:《粮食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皇家学会出面指责“普兹泰的研究在设计、执行和分析方面漏洞百出,因此无法从中得出任何结论”也就不奇怪了。  

(详见 普兹泰事件真相)  

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德高望重的普兹泰的研究结果真的那么不堪一击,漏洞百出,何以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用林敏自己的话来讲,“它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全球性的而且到现在依然没有平息还愈演愈烈的转基因生物安全之争”。  

   

【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2009年的所谓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大鼠的肾脏、肝脏的实验,指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为什么说是所谓的事件?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做了实验,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个转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养数据进行统计学重新分析;二是他们的工作受一些极端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他发表的动机和结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质疑。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小组对这个工作也作了分析,最后在2009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决议,这个决议就说他们论文提供的数据不能支持关于转基因玉米对大鼠肾脏、肝脏造成伤害的结论。】根据直言了网友的揭露,林敏对于 “欧洲转基因玉米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描述,则基本是照抄某位网友的说法:【转基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激烈的安全争论。……。另外一个所谓的转基因安全事件是2009年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对哺乳动物健康影响的报告。为什么说是所谓的转基因安全事件?一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做了实验,而只是把孟山都公司3个转基因玉米90天大鼠喂养数据进行统计学重新分析;二是他们在致谢中明确其研究受绿色和平组织的资助,因此,该研究动机和结果可信性受到公众质疑。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小组在2009年针对该工作形成了一个决议:法国卡昂大学的研究团队提供的数据不能支持关于转基因玉米对大鼠肾脏、肝脏造成伤害。】(不是钟馗也打鬼:美国在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吗?)  

对比一下,真是惊人的一致——现在方舟子忙着打唐骏学历造假,南方周末忙着编织汪晖抄袭,网友挖出朱学勤抄袭铁证……打击学术不端的风潮乍然而起,学界人人自危,这个农科院生计所所长林敏居然敢往枪口上撞——林敏的话从文字内容到观点基本上是在抄袭“不是钟馗也打鬼”的内容。“不是钟馗也打鬼”在天涯论坛上的文章在直言了发出揭露文章之后就被删除了,这是网页快照。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欧洲食品安全局报告的原文(http://www.efsa.europa.eu/en/events/event/gmo100127-m.pdf),转基因生物科学小组的会议召开于2010年1月27日 ~28日。可见,林敏连整个事件的真实时间都没有搞清楚,只是照抄别人的内容,弄出什么“最后在2009年对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决议”。  

看一下原文实际上可以知道,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科学小组的所谓的决议,只是指责法国科学家的提供数据也无法支持他们的结论,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分析,而且这个会议并不是针对这一个问题的。如果仅是听取林敏等人对这么一个片段的描述,很可能会被欺骗,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一直以来,孟山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公开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数据,但这次孟山都被裁定必须公布其实验数据。“在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French Research Ministry)的支持下,法国科学家对孟山都就转基因玉米所做的安全性实验重新进行了论证,正是凭借这些安全性实验得出的数据,孟山都的转基因玉米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批转。开展重新论证的法国科学家发现孟山都公司的安全性实验在实验方法上有严重缺陷。尽管如此,按照孟山都的实验方法,得出的数据显示,孟山都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小鼠肝、肾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孟山都则极力隐藏这些结果。”(参见:第一财经日报:《对话威廉•恩道尔:中国不需要转基因技术解决吃饭问题》)  

法国科学家的这份分析报告于 2009年7月23日 提交给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于 2009年12月10日 正式发布。(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这个实验的确是孟山都做的,几名法国科学家只是对孟山都实验数据与结论进行验证,很快便发现了孟山都的破绽,而这也正是孟山都一直以来以技术保密为借口拒绝公开实验数据的原因。因此,林敏也鹦鹉学舌般地指责法国科学家“并不是做了实验”,显然说明他本人对这个事件根本就不了解。  

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这个结论是不是真的具有权威性呢?从此机构对孟山都的一贯表态就可以看出来:  

欧盟食品安全局为孟山都转基因玉米发放许可:欧盟食品安全局说,专家小组认为孟山度公司提供的信息足以让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转基因杂交玉米在加工使用当中对人畜无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就其安全和营养特征而言,转基因杂交玉米与传统的玉米没有什么分别。(仅凭孟山都提供的数据信息就敢“足以得出结论”,欧洲食品安全局的科学家何曾自己做过实验?)  

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对孟山都和先正达转基因玉米使用申请的科学意见: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就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抗虫玉米品种在食品及饲料中的使用申请发布科学意见,认为该转基因玉米对人类、动植物及环境均不会带来安全风险。……欧盟食品安全局还对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发表了科学意见, 同样认为该品种玉米的使用是安全的。  

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转基因玉米安全:新华网布鲁塞尔6月30日(2009年)电 欧洲食品安全局30日说,该机构科学家研究认为,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是安全的,对健康和环境不会造成危害。这一表态意味着欧盟委员会可能据此批准孟山都转基因玉米在欧洲继续种植。】  

欧洲食品安全局科学家倒行逆施的行为早已引起欧洲民众和欧盟成员国的强烈不满。“一些坚决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环保组织认为,欧洲食品安全局的科学家都应该‘被解雇’。”  

法拒绝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转基因玉米的结论:新华网巴黎 7月3日 (2009年)电(记者李学梅)法国农业部与可持续发展部3日发表联合声明,拒绝接受欧洲食品安全局近日公布的关于转基因玉米的结论。欧盟各国环境部长在去年年底一致通过一项决定,要求修订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评估标准,并在2010年拿出新方案。  

林敏说什么“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的主管机构、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科学数据均已表明,转基因玉米与传统非转基因玉米具有实质等同性”不过是在替孟山都做宣传。美国发布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具有实质等同性”,正是因为有孟山都对美国政府的收买:【从里根总统开始,至少四位美国总统在任内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转基因农业。为何如此?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权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农业综合企业,通过大量聘请政府官员担任公司高管职位、把自己的高管安插到政府做高官等手段,与政府结成了紧密联系。这使得政府与孟山都、杜邦等农业综合企业互相唱和,以私人企业利益替代公众利益,把鼓励发展不受管制的转基因农作物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1992年,老布什总统……在一项总统行政命令中,总统裁定所有的转基因植物和食品与同品种的传统植物(如传统玉米、大豆、水稻或者棉花)“实质上相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孟山都)在民主党候选人和共和党候选人之间脚踩两只船,同时担当他们的主要赞助者……孟山都在把公司的关键人物安插进政府的相应部门方面有特别的技巧。小布什的农业部长安•维妮曼在2001年进入政府部门,在此之前她是卡尔京公司的董事长;卡尔京公司是孟山都下属的一家生物技术子公司。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曾任孟山都下属西尔列公司的CEO,该公司生产天冬苯丙二肽酯——一种基于转基因的人工增甜剂,这种物质可能致癌。拉姆斯菲尔德还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技术公司吉里德科技公司做过董事长,该公司拥有达菲——一种据称能治疗禽流感的药物。】(详见附 孟山都与美国政府相互勾结)而欧洲食品安全局居然也能够裁定出“实质等同性”,其雇佣的科学家所作所为很难与孟山都脱离干系。  

林敏指责的另一个理由就是“他们的工作受一些极端环境保护组织的资助,他发表的动机和结果的可信性也受到质疑”。转基因安全与否全凭事实说话,这条质疑不能推翻人家的结论,但却也是合情合理。那么,中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大多数有留美背景,背身从事转基因的研究及相关产业,有些(例如张启发)更是直接受到孟山都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这样的推广转基因的跨国利益集团的资助,他们在中国大力推广又抱着什么“动机”,他们给出的转基因安全的结论又有没有“可信性”呢?你林敏的背景资料在网上很难找到详细内容,能否公布一下,你林敏有没有留美背景,有没有跟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研究所合作的经历呢?  

   

至于“美洲斑蝶死亡”、“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更是铁定的事实,林敏竟然敢信口雌黄地说这些事件“被各国政府和权威研究机构一一否定”。国内对“美洲斑蝶死亡”事件的否定来自贾士荣2004年在新语丝发表的《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一文,其实是贾士荣对《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的研究论文的误读。  

【 2004年12月17日 ,新语丝新到资料中的头条是一个叫做贾士荣的人写的文章,题为《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文中写道:  

“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转基因抗虫玉米的花粉飘到一种名叫‘马利筋’的杂草上,用马利筋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事实上,这一实验结果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因为试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且没有提供使用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也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 5米 ,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那么,这位贾科学家所说的“科学的结论”又是来自何处呢?奇怪的是,尽管他把那个“在科学上没有说服力”的文章来源交代的明明白白,他并没有说出他那“科学的结论”来自哪里。好在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小小的鼠标可以代我们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原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 2001年10月9日 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Corn pollen deposition on milkweeds in and near cornfields》。根据,他们作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获得有代表性的自然发生的花粉密度资料”,以便为那个大斑蝶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The purpose was to obtain a representative pictur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pollen densities to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of monarch larvae feeding on milkweed leaves with Bt corn pollen.)。(PNAS 98,11919-11924。链接: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98/21/11919)。因此,这篇文章肯定就是贾科学家的知识来源。  

根据这篇论文提供的数据,花粉的密度在玉米田中最高,平均每平方厘米171个花粉粒。离玉米田越远,密度越低:在 0米 处,这个数字是63; 1米 处是35; 2米 处14;4 -5米 处是8。(见该文表2) 。】  

(详细内容参见《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  

   

“加拿大超级杂草事件”不仅仅是发生在加拿大,美国实际上也正在遭受超级杂草的侵害,纽约时报、A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这些官方媒体都有相关报道,国内主流媒体也都进行了转载,例如:ABC电视新闻:杀不死的超级杂草《纽约时报》:美国滥用除草剂 导致抗药性新杂草肆虐农田ISIS报告: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面临崩溃。“中国抗虫棉破坏生态”的相关报道更是屡见于报端,就在林敏搞这个自问自答之前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南方都市报还有相关报道:《转基因棉花:化解棉铃虫危机,却令盲蝽蟓成灾》,这则报道亦被各大媒体转载,笔者绝不相信林敏没看到这些报道。面对铁一般的事实,林敏竟然还敢公然撒谎。  

林敏说“国际上数十个国家,长达10余年的安全食用历史,进一步证明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结论来自何处,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人大量地食用转基因玉米。  

   

【记者:欧美等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发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林敏: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种植面积、作物种类、加工食物种类和食用人群逐年扩大……2009年,25个国家种植了1.34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比2008年增长了7%。美国仍然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种植面积为6400万公顷。抗虫和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占据了美国玉米种植面积85%,抗虫转基因棉花占据了美国棉花种植面积90%。 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其主食中不仅有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除转基因小麦产业化滞后外,玉米、水稻、马铃薯均有转基因品种被美国政府批准种植和食用……  

2009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转基因生物小组按照转基因植物及相关食品和饲料风险评估指导办法及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风险评估指导办法提出的原则,对转基因抗虫和除草剂作物给予了一个权威性的科学意见: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环境影响方面,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一样安全。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使用3种转基因玉米生产食品和饲料,同时决定可以种植转基因土豆Amflora用于生产工业用淀粉和畜牧饲料。】  

关于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说法,林敏如黄大昉等人一样,不过是频繁地引用ISAAA的数据,而他们对于全球的总体数据却视而不见:全球90%以上的农田是非转基因农田;全球3/4以上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四个国家;全球192个国家里,167个国家没有种植转基因作物。通过完整的视角,我们就可以得出真实的结论——转基因种植并非主流。  

另外,林敏在这里含糊地说“美国人的膳食结构与中国人不尽相同,其主食中不仅有水稻,还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说明他对美国人的主食根本不了解。美国人70%的食品结构来自肉蛋禽类,这些均没有转基因成分;美国的玉米大部分用于生物燃料和动物饲料;美国的水稻绝大部分用于出口;美国的小麦有一半自己食用——这正是美国的小麦转基因商业化迟迟不能推进的根本原因?  

欧洲食品安全局那个被孟山都收买的机构的结论成了林敏的救命稻草,事实上,那只是一个独立机构,欧盟多数国家对此并不买账,【法国农业部与可持续发展部发表联合声明,拒绝接受欧洲食品安全局近日公布的关于转基因玉米的结论。欧盟各国环境部长在去年年底一致通过一项决定,要求修订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评估标准,并在2010年拿出新方案。】(参见新华网:法拒绝欧洲食品安全局关于转基因玉米的结论)这样的机构出具意见能具有什么权威性呢?恐怕只能作为向孟山都接收捐赠的凭条,以及林敏这样的转基因推手们忽悠本国国民的工具。  

林敏引用欧盟批准转基因土豆Amflora种植的报道,却对信息进行了选择性的屏蔽。欧盟对批准的种植条件有严格的限定——主要用于造纸,与欧洲人的餐桌是绝缘的。即便如此,欧盟的这个行为遭到了成员国的强烈抗议和抵制,尽管欧盟委员会对“Amflora”转基因土豆“开了绿灯”,欧盟成员国仍然有权决定是否在本国国内种植这种土豆。(参见:欧盟批准种植转基因土豆 成员国强烈抗议)与中国的农业部不顾民众反对强制发放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安全证书相比,欧洲的做法显然值得中国政府反思。  

   

【记者:你如何看待转基因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争论?  

林敏: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出口国,以及转基因技术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通常会采取较为积极、开放的管理策略,以促进技术应用和出口;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进口国,以及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则往往会采取较为严紧的管理策略,并以此作为技术性贸易措施,以维护其产业、贸易利益。】  

欧盟并不是单纯的农业进口国,同样有大量的粮食出口。以激烈抵制转基因的法国为例,1999年谷物进口贸易总额是44630万美元,出口总额是470772万美元。(数据来源:世界主要国家粮食概况(法国))显然,法国的谷物出口是进口额的十倍,如果是出于贸易政策考虑,法国显然更应该种植转基因,而事实情况是法国对转基因的抵制最强烈。要说种业生物技术水平,欧洲显然远远超过中国、印度,十大种业巨头欧洲占了5个,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德国的KWS AG公司,荷兰的埃德瓦塔,德法合资的Aventis。而且中国的种业公司主要资金用于贸易,很少有自主研发。面对我国种业沦陷的局面,身为中国农科院生计所的林敏,有什么资格指责欧洲抵制转基因是因为技术落后于美国呢?  

   

【记者:我国如何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林敏: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和实施了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面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名单不敢公布于众,转基因大米频繁非法流出,转基因儿童食品充斥市场的残酷局面,还在无耻地胡扯什么“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实在不值一驳。  

   

【记者:转基因食品是否“绝对安全”或“零风险”?  

林敏:要知道,风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便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传统食品,以及不少药品,也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都绝对没有风险,绝对安全。……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作法是:对于经过严格试验和长期实践证明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应当及时推广应用,让它促进农业发展,为人类造福。】  

传统食品经过了人类成千上万年的实践检验,对于绝大多数人是安全的;药品的正式推广之前必须经过临床试验。转基因经历过哪些“严格试验和长期实践证明”呢?恐怕也只是转基因推手们的一面之辞。袁隆平尚且说转基因需要经过两代人的实验才能证明安全;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经历过几天的临床试验呢?是不是“严格试验和长期实践证明”,必须要经得起民众的检验,而不是转基因推手们自己说了算,连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都不敢公布,还有什么资格说 “严格”、“长期”呢?  

   

林敏造谣已经不是头一回,2010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上林敏就胡扯什么“转基因技术古已有之”这样荒谬的言论。转基因鼓吹手们不遗余力地一遍遍地重复着他们的谎言,他们深以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然而,纵然重复一万遍,谎言终究还是谎言,改变不了被揭穿的命运。 7月17日 一群网友聚集在IS语音聊天室,学习探讨转基因安全问题,竟然惊动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要借用诬告的卑鄙手段,封闭别人的聊天室,可见转基因推手们心虚到了什么程度,这重复了N遍的谎言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  

张启发的卑鄙行为只是他的个人行为;林敏的言论则是发表在农业部的网站上。农业部鼓吹转基因的谎言早已不是头一回,一个政府网站如此连篇累牍地造谣撒谎,败坏的又是谁的诚信?“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难道忘了吗?人民不会甘当小白鼠,强制推广转基因主粮者,必将自掘坟墓。  

2010.7.24   

   

附5: 普兹泰事件真相  

 

【普兹太在电视上宣布他的实验结论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全部实验。按照科学界的惯例,他应该在完成实验之后,写成论文,经过同行审稿通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然后才向大众媒体宣布他的发现。普兹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领导见他违背学术规范,向公众提前公布未成熟的实验结果,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觉得他败坏了研究所的名声,决定给他处以停职的处罚,后来又强迫他退休。普兹太当时已经68岁,本来也该退休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迫他退休,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因为他发表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而受到迫害。普兹太从此被反对转基因的人士当成了敢于反抗黑暗的科学界的英雄人物。第二年,普兹太把论文提交著名的医学刊物《柳叶刀》发表。多数审稿人都对之提出批评,认为该论文的质量没有达到发表要求。《柳叶刀》编辑部解释之所以决定发表这篇论文,是因为它已引起了公众关注,干脆公开出来让大家看个究竟,并不意味着认同其结果。但是后来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反而说,《柳叶刀》做为权威的医学刊物都发表了这篇论文,可见它是没有问题的。】(《经济观察报》:方舟子:科学大争论——转基因作物安全吗?)  

“他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全部实验”,“普兹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领导见他违背学术规范”,“普兹太当时已经68岁,本来也该退休了”,“《柳叶刀》编辑部解释之所以决定发表这篇论文,是因为它已引起了公众关注,干脆公开出来让大家看个究竟,并不意味着认同其结果”……不得不佩服方舟子的想象能力和文学功底,可以把故事讲的如此生动,让人不得不以为方舟子见证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连普兹泰的领导和《柳叶刀》的编辑的内心活动都了如指掌。  

“普兹太所在的研究所的领导见他违背学术规范……”方舟子在2005年国内媒体报道普兹泰的小白鼠实验时,便用这套说法为转基因危害事件辩护。2010年方舟子在《经济观察报》上发表新的辩护文章,竟然抄袭起自己在2005年的“论文”,对于有被常识的内容丝毫懒得做任何修正。恩道尔在《粮食危机》(2008年)一书中引用了相关的报道及对有关当事人的采访,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事实上在普兹泰公布实验结果的第一时间,研究所的领导是高度赞扬普兹泰的,而非什么“见他违背学术规范”。  

【普兹泰的老板 詹姆斯 教授的第一反应是对普兹泰的表现给予高度赞赏。按照詹姆斯的决定,研究所甚至发布了基于普兹泰发现的新闻通稿,强调“一系列严谨认真的研究都印证了普兹泰博士的担忧”。(引自Alan Ryan et al,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the Ethical and Social Issues, 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 pp.140~141。)  

在48小时内,这位68岁的研究员接到通知说他的合同不会续签了。他 和他的 夫人——一位也是为罗威特研究所工作了13年的很有威望的研究员——一起卷铺盖走人了。而且,普兹泰被告知不得向媒体透露任何关于他的研究的信息,否则会连养老金也保不住。他的研究论文都被没收并束之高阁,研究所不许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员交流,否则将诉诸法律。这支研究团队也随之解散了,他的电子邮箱和电话号码都被更换了……  

普兹泰的同事们开始诋毁他的科学声誉。罗威特研究所在召开了几场自相矛盾的新闻发布会后,终于把口径统一在普兹泰只是把食用转基因马铃薯的小白鼠和食用了有毒马铃薯的普通小白鼠“搞混了”。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对于一位像普兹泰这样资深并拥有公认才干的科学家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  

为了回击这些诋毁攻击,1999年2月,来自13个国家的30位顶尖科学家联名写了一份公开信支持普兹泰。这封信后来发表在英国的《卫报》上,引发了围绕转基因农作物安全和普兹泰发现的新一轮论战。】  

研究所的态度之所以发生180度大转弯,正是因为“科学沦为政治的仆人”:  

【很久以后普兹泰才终于把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件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普兹泰在罗威特研究所的几个已经退休(因此不怕丢掉饭碗)的同事私下告诉普兹泰,詹姆斯所长曾经两次接到布莱尔首相亲自打来的电话。布莱尔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定要让普兹泰闭嘴。  

詹姆斯害怕失去国家的财政支持及发生其他更糟糕的事情,决定让他以前的同事作为牺牲品。然而,这个关系链条并没有到布莱尔就停止了。普兹泰还听说布莱尔最初是接到了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打来的一个警告电话。  

)  

克林顿政府当时正斥资数十亿美元推广转基因作物,将它作为引领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技术。克林顿的一位白宫高级官员当时声称,他们的目标是使20世纪90年代成为“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成功商业化的十年”。90年代后期,生物技术转基因公司的股票在华尔街股市上扶摇直上。克林顿绝不会允许苏格兰的某个科学家破坏他的计划。显然,克林顿的好朋友布莱尔也不允许。  

普兹泰之所以能得到最后一片拼图,还要感谢他以前的同事罗伯特·奥斯科夫教授提供的信息,他是一位在罗威特研究所工作了33年的著名营养学家,也是在那个时候离开罗威特研究所的。他告诉普兹泰,一位罗威特研究所资深的同事告诉他,要求解雇普兹泰的第一个电话是孟山都打来的。(Robert Orskov, quoted in Andrew Rowell,“The Sinister Sacking of the World’s Leading GM Expert-and the Trail that Leads to Tony Blair and the White House”,The Daily Mail,7 July 2003)  

孟山都把“普兹泰这个麻烦”告诉了克林顿,后者转身就告诉了布莱尔。布莱尔接着又告诉了罗威特研究所的所长菲利普·詹姆斯。24小时后,阿帕德·普兹泰博士就被扫地出门了,还不许他谈论他的研究和与他以前的同事交往。】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皇家学会出面指责“普兹泰的研究在设计、执行和分析方面漏洞百出,因此无法从中得出任何结论”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说方舟子对普兹泰事件的真实过程不了解,听信了英国“王家学会”(方舟子2005年文章的译法,一般译为“皇家学会”,不过这样与众不同,彰显了方斗士很有学问)的一面之辞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柳叶刀》编辑部解释之所以决定发表这篇论文,是因为它已引起了公众关注,干脆公开出来让大家看个究竟”则完全是方舟子的一派胡言。英国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视的同行评审性质之医学期刊。  

忌惮于《柳叶刀》崇高的声望,方舟子就编造出“多数审稿人都对之提出批评,认为该论文的质量没有达到发表要求”这样荒谬的说法。2006年,《柳叶刀》被指责2005年第10期刊登的《非甾体抗炎药及口腔癌的风险:巢状性的案例控制研究》一文,引用的数据存在伪造情况。其实,对于这样一个敢于直言的刊物,收到主流媒体攻击围剿毫不奇怪。但如果这个事件早一年发生,恐怕方舟子早就跳起来说“《柳叶刀》根本不是什么权威刊物,它以前就有伪造论文的先例”。根据恩道尔的介绍,【这家期刊因为它的科学独立性和诚信而为人称颂,论文在刊登之前,需要得到由6人组成的评审小组中至少4人的同意。《柳叶刀》的主编理查德· 霍顿 博士后来说,他接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一位高层人物打来的“威胁”电话,告诉他如果他打算发表普兹泰的文章,他的饭碗就可能保不住了。】  

   

附6:孟山都与美国政府相互勾结  

在世界农业生产领域,美国政府发动了推广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基因革命”。尽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转基因产品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损害,但从里根总统开始,至少四位美国总统在任内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转基因农业。为何如此?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权势集团的利益需求。以孟山都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农业综合企业,通过大量聘请政府官员担任公司高管职位、把自己的高管安插到政府做高官等手段,与政府结成了紧密联系。这使得政府与孟山都、杜邦等农业综合企业互相唱和,以私人企业利益替代公众利益,把鼓励发展不受管制的转基因农作物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1992年,老布什总统……在一项总统行政命令中,总统裁定所有的转基因植物和食品与同品种的传统植物(如传统玉米、大豆、水稻或者棉花)“实质上相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实质上相同”这个说法是整个转基因革命的关键。它意味着转基因农作物可以看作与传统农作物没有两样。这一理论的依据仅仅是转基因玉米(以及大豆、水稻)与传统玉米(以及大豆、水稻)的外观和味道都很相似,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营养价值,也因此与天然植物“实质上相同”。  

由于老布什政府的“实质上相同”的裁定,转基因品种就不需要任何特别的管制措施了。  

第一种大批量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是含有rBGH这种人工生长激素的牛奶,这项转基因技术是孟山都公司的专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发现这种转基因牛奶会影响人的健康的关键证据之前坚决支持“实质上相同”的原则,对外宣称这种牛奶对人类来说是 安全的。  

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置了负责政策的副局长职位,专门负责监督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实施。首任副局长是迈克尔•R•泰勒。泰勒在就任该职务前……曾在一些行政诉讼案件中作为孟山都和其他生物技术公司的代理律师打赢官司。……泰勒帮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方针政策,……他的决定是不在转基因食品上贴特别标签。……在泰勒的指导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风险评估数据(例如牛的畸形胎儿数据,甚至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可能出现的征兆数据)将作为“商业秘密信息”而不向公众公布。  

孟山都的律师迈克尔•R•泰勒曾经在政府主要的食品安全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转基因食品的政策。作为一种合理的回报,孟山都在泰勒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离任后,任命这位勤勤恳恳的公务员为孟山都公共政策副总裁,这正应了一句话:“我们照顾老朋友。”  

到1994年,经历了一段合适的时间之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rBGH牛奶在市场上公开销售。当然,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规定,这种牛奶没有打上转基因的标签,因此消费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或者孩子喝了含有致癌物质或者其他危害身体的物质的牛奶而产生“不必要”的担忧。消费者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事。当孟山都的Posilac牌rBGH激素在实验室中导致小白鼠患上白血病和肿瘤的时候,美国政府修改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准许在实验室的动物身上致癌的产品不贴任何警告标签就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让人们食用。事实就那么简单。  

尽管孟山都声称其生产的rBGH是美国历史上经过最为充分检验的药品之一,但是他们从未针对rBGH对人类健康状况长期的影响做过长效检验。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作为长效检验的最短检验时间为两年。而rBGH只用了90天时间检验了30只小白鼠。对小白鼠的短期检验研究报告递交给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从未公开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拒绝任何外界人士查看这份研究报告的原始数据,理由是报告的公开发表会对孟山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由于孟山都同样拒绝公开这份90天的研究报告,所以科学 界从未仔细研究过这份至关重要的有关癌症和rBGH研究的报告。  

它(孟山都)在民主党候选人和共和党候选人之间脚踩两只船,同时担当他们的主要赞助者。在围绕是否要给孟山都公司的rBGH牛奶贴标签的争议中,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乳制品分会的12个成员都曾得到孟山都公司的慷慨 竞选资助。在孟山都竞选资助中他们获得了711万美元。当然这并不能证明它影响到了委员会的决策,但是很明显这笔资助在这场争论中不会伤害到孟山都。委员会封杀了为转基因产品贴标签的立法提案。  

孟山都在把公司的关键人物安插进政府的相应部门方面有特别的技巧。小布什的农业部长安•维妮曼在2001年进入政府部门,在此之前她是卡尔京公司的董事长;卡尔京公司是孟山都下属的一家生物技术子公司。前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曾任孟山都下属西尔列公司的CEO,该公司生产天冬苯丙二肽酯——一种基于转基因的人工增甜剂,这种物质可能致癌。拉姆斯菲尔德还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技术公司吉里德科技公司做过董事长,该公司拥有达菲——一种据称能治疗禽流感的药物。  

(来源:恩道尔《粮食危机》)  

“实质上相同”是FDA和美国政府制造的谎言。1985年,FDA兽医药品中心审阅了孟山都提交的牲畜实验研究数据。主管数据审定的兽医学博士理查德•巴勒斯在一次采访中,透露FDA的官员“隐藏和操纵数据”,指出rBGH牛奶对乳腺炎,哺乳动物的腺体炎症还有生殖方面的影响,理查德•巴勒斯被迫辞职。1990年,“预防癌症联合会”主席“塞缪尔•爱普斯坦”教授根据FDA被盗档案(过去6年来孟山都提交给FDA的兽医记录),通过参照组对比,发现接受激素注射的动物,其生理确实发生异常显著的变化,这一结果发表在《乳草》杂志上,这使得孟山都和FDA怒火中烧。律师“史蒂芬•德鲁克”所在的NGO组织得到超过4万4千份FDA存档的文件,证明1992年以来FDA一直在欺骗世界,并且还在继续欺骗。这些解密文件显示即便是FDA内部的科学家们也对FDA的政策草案(“实质上相同”)存在许多批评,例如FDA微生物研究会专家“路易•宾普”博士写道,“对于种植中不可预料的结果,在传统培植法和基因技术培植法之间有着严重的差异性”,“路易•宾普”博士又在他的备忘录中添加道“基因技术的某些方面可能更加危险”。“琳达•卡尔”在备忘录中写道,“基因技术培植与与传统技术培植是不同的工艺。内部技术专家认为它们导致的风险千差万别。”而FDA管理层早就收到过明确的危险信号,在米国销售的第一个基因食品添加剂,便造成过重大疫情(“左旋色氨酸”事故),死了37人,另有1000多人成为残疾。  

(来源:法国纪录片《孟山都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附7:林敏所长会见(ISAAA)主席Clive James   

http://bri.caas.net.cn/bsgk/07.aspx?id=48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8年2月26日,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主办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ISAAA) 主席Clive James博士专题报告会在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举行。林敏所长会见了Clive James博士一行,对其来所交流表示欢迎。报告会由黄大昉研究员主持,在京农业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共1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题为“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iotech Crops,1996 to 2007”的报告中,Clive James博士全面介绍了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生产的最新进展。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06年增加了12%,达到1.143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数量从2006年的1030万增至1200万。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增加到23个。其中,美国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
    Clive James博士领导的ISAAA是一个非盈利机构,旨在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输送新的农业技术,通过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来扶助贫困,创造安全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ISAAA每年定期发布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权威统计数字,更为各国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8:转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之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组织)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组织(简称ISAAA)创始人和现任主席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对农业部批准两种转基因主粮安全证书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声称:“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 洛克菲勒基金会是ISAAA的三大赞助商之一,并且是主要控制者。ISAAA是转基因作物不遗余力的推广者和鼓吹者,每年ISAAA还要与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发表“生物技术商业化及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态势”年度报告,以权威形象鼓吹转基因作物发展的重大成就,而且“为各国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农业部在 3月2日 的答记者问中,不知名官员也曾引用ISAAA组织的数据为支持转基因商业化提供依据。  

洛克菲勒基金会并不是唯一支持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获取服务组织的机构。孟山都、先正达旗下的诺华、安万特农作物科学公司下属的艾格福公司和美国国际开发署都对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获取服务组织给予了经济支持。他们的目标是在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农业综合生物科技巨头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为了建立这种全球伙伴关系,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获取服务组织设立了关于组织培养、诊断学或基因工程的技术转移项目。(恩道尔:《粮食危机》)  

另一个佐证是ISAAA董事会主席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发表在ISAAA简报(No. 34 – 2005)的文章《2005年生物技术商业化及转基因作物的全球态势》,“ISAAA衷心感谢Bussolera Branca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支持本文的筹备工作以及向发展中国家免费发放本文所给予的资助”。  

(http://bc.zo.ntu.edu.tw/upload/3241.pdf)  

在农业部给转基因水稻、玉米颁发了生物安全证书“之前,国际农业生物技术组织主席Clive James博士曾表示,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将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决策。”(我国批准转基因水稻玉米种植 安全问题成隐忧 (《中国经济时报》  2010/02/04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3194219 )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背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  

在题为《谁承担后果——美国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Petras, James: “The Ford Foundation and CIA”, December 15, 2001.)的著作中,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er Saunders)揭露,为了发动文化冷战,美国中情局向各类美国慈善机构投入巨款。根据美国国会的评估,在享有盛誉的美国基金会所提供的700项补助中,有50%来自中情局。中情局与美国著名基金会的合作使其能够掩饰颠覆性的活动。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情局以慈善机构作为掩护,在东道国的大学、工会、青年社团和出版社等组织发起大量的文化活动。  

除了福特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之外,另一个杰出的慈善机构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因其在印度资助发起绿色革命而闻名于世。绿色革命以扩大全球粮食供应为幌子,显然推进了美国,尤其是洛克菲勒集团石化企业的商业和地缘政治利益。  

绿色革命的现代化技术需要大量使用水、化肥、拖拉机、灌溉、现代化农场装备和能源。它便于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渗透进入发展中国家,为美国工业、石油和化学产品打开市场,而这正是洛克菲勒商业帝国的领域。  

不幸的是,新的农业技术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印度农民的灾难,因为它以三种仅有的杂交种子取代了小麦、玉米和黍等传统作物,导致粮食供应进入一种危险的平衡。而且,高产量的种子易遭虫害,导致30-100%的损失。其它有害影响包括土壤侵蚀、高投入和水资源短缺。更为重要的是,绿色革命给农民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直接导致农村人口贫穷程度的提高。结果,在过去的十年,20万印度农民自杀身亡,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减轻高成本的绿色革命所带来的债务负担。[1、2]  

尽管绿色革命在亚洲遭到了失败,洛克菲勒基金会还是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合作,发起“非洲绿色革命联盟”。洛克菲勒基金会声称,绿色革命已经绕开了非洲,它将支持“推动改良政策,建立合作关系,以达到技术和制度变革的需求,从而实现绿色革命”的活动。[3]然而,在一位埃塞俄比亚学者看来,“归类于‘绿色革命’名义下的技术性变革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和非洲其他地区实施多年,它完全无法解决饥饿、营养不良或贫困。”[4]事实上,非洲人民自己也对“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的倡议表示不满,批评它带来了环境和社会成本,还可能破坏“非洲农民土生土长的种子培育文化”。[4]  

虽然盖茨先生承认他对农业不甚了解,“对于理解化肥、抽水灌溉、植物育种等事物已经画了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5]但他相信,技术是非洲的解决之道。这可以从2008年联合国气候与粮食峰会上得到证实,在峰会上,盖茨先生就粮食问题,与戈登·布朗、小布什和美国跨国公司坚决站在一起。而美国跨国公司是化工技术和转基因种子的开发商。实际上,“比尔·盖茨及其基金会希望向非洲出售更多的化学肥料,从而利用向非洲供应粮食牟利。”[7]遗憾的是,向贫困的非洲农民推销化肥,将使他们陷入更沉重的债务负担。此外,非洲农业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西方补贴的农产品,它和转基因食品一起在非洲市场泛滥。结果,非洲农民丧失了其市场占有率、收益和耕作的热情,他们的生活陷入可怕的贫困。[6]  

事实上,为了团结美国政府和海外的跨国公司,盖茨先生及其基金会与其它美国慈善组织并无二致,他们乐意成为美国政府的工具或增设机构。最不祥的和最惊奇的是,鉴于美国基金会过去在全世界的行为记录,中国竟然允许它们在中国开展活动,甚至给予它们与中国的组织交往的权利,而这些中国组织能够对中国决策者产生影响。这种做法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美国不允许任何中国机构有机会对华盛顿造成任何影响,也不允许他们有从华盛顿获取特权信息的机会。在美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叛国行为。  

注释:  

1.Shiva, Vandana: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the Punjab”, The Ecologist, March-April 1991.  

2.OlyBlog: “Vandana Shiva Visit Olympica”.  

3.Rockefeller Foundation: “Our Strategy”.  

4.Food First.org: “The Second Green Revolution for Africa and the world. Social Forum Response”, January 30, 2007.  

5.Bill & Milinda Gates Foundation: “2009 Annual Letter from Bill Gates: Agriculture”.  

6.Parson, Adam W.: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e”, stwr.org, September 6, 2008.  

7.Null, Garry: “Globalization and Poverty”, Global Research, December 30. 2008.  

(:马耀邦,来源:《美国慈善组织与美国中情局》)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这是一股妖风
  3.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这是一股妖风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