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对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予以公布,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对于当前还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技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第九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王才林表示,不用转基因,咱们江苏人也能吃上最好吃的大米。
巧用杂交技术,攻克水稻“癌症”
1999年3月,王才林在日本宫崎大学从事完博士后研究后回国。次年,江苏省主要粳稻地区爆发了一种叫条纹叶枯病的病虫害,当时就有800万亩的面积受害了。要控制这种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培育抗病毒品种。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就培育了此类抗病毒品种。后来我就把日本的抗病毒品种跟江苏的品种杂交,培育适合江苏当地生长的抗病毒品种。”南粳44不仅抗条纹叶枯病,而且抗倒性也很好,最关键是它的产量高,一般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高产达到800公斤左右,后来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
建设“种子银行”,培育多个超级稻
在南粳44成功的背后,是王才林与他的科研团队所掌握的种质资源。在江苏省农科院中就有这样一个种子资源库,外界形象地将其称为“种子银行”。正是依靠这座“种子银行”,王才林成功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新品种。
目前,位于农科院的“种子银行”里面保存了大概5万份种子资源,其中有3000多份太湖流域的地方品种和野生品种。
好品种向北走,要让全省百姓吃上好米
王才林培育的“南粳46”在2007年江苏省粳稻优质米食味品尝会上获得第一名,被誉为江苏“最好吃大米”。不过,成功没有让王才林停止探索的脚步。“南粳46”只适合在苏州、上海地区栽种,为了扩大种植范围,王才林又育成了“南粳5055”,并通过了江苏省审定。“接下来的目标还是向北发展,争取到2014年,能让淮河两岸,最远到徐州、连云港地区的农民都能种上新品种,让江苏人都能吃上最好吃的大米。”记者 仲永
2011年度省科学技术
奖励大会昨举行
近五成科技成果惠及老百姓
晨报讯(通讯员 张辉 记者 仲永)昨天,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共授奖219个项目,包括一等奖17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23项,企业技术创新奖19项,其中省企业技术创新奖是首次设立并颁奖。
记者注意到,在200项省科学技术奖项中,农业、医疗、交通等民生科技领域共有94项成果获奖,占总数的47%。包括江苏省农科院等单位完成的超级粳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单位完成的慢性炎症诱导肝癌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新策略等项目。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率。
除此之外,技术创新企业成为获奖主力也是本次颁奖大会的特色之一。在200个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有101项,超过50%。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