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追思会现场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再次成为焦点。10月19日,吴敬琏、高尚全、张卓元、马立诚、周为民等专家学者,在由中国民生研究院、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主办的内地经济学家“于光远追思会暨于光远经济理论研讨会”上,对中国改革与发展发表了看法。
吴敬琏认为,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坎坷历程,有些人被改造了,被扭曲了,丢掉了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中国的追求。但也有一批同志,被人们称作“两头针”或者“老派共产党”,仍然坚持当年的追求,站在新时期,反思过去的历程。
比起吴敬琏的叙述,凤凰评论员,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则颇显犀利。他认为,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国企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马立诚说,“前国资委主任曾发表言论称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这种言论与市场经济理念原则完全不相符,南辕北辙。市场经济要求参与者地位平等,而这种“长子论”本质上是一种等级观念,特权观念,血统观念,极端落后的观念。以这种观念作为基础与指引,我们的国企改革进展甚慢,问题非常多,这些从近期的中石油事件都可以看出来。对国企的政策倾斜,鼓励支持国企垄断,采用这种手段来赚钱。不仅如此,国企亏损时还给予财政补贴。财政的钱来自纳税人的钱,凭什么不征求我们的意见,就给国企作为亏损补贴。”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是无法获得平等的地位。
“国企是‘大阿哥’,民企是‘后娘养的’。以民办高校为例,这些高校在生源、土地使用、教师评职称等方面面临着融资困难。这就像李娜对阵莎拉波娃打网球,一上场裁判宣布从0:40开始,李娜为0分,莎拉波娃是40,然后谁先得50分谁胜利。这个比赛怎么打,没法打。” 马立诚解释道。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国企太多,太垄断,太压迫人,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2003年,中国约有14万家国企,现在还是14万家,并且大部分是中小型国企。在竞争性领域里,与民争利,比如,很多国企从事房地产开发。十五届四中全会时,就提出国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不要在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然而,到目前为止,进展不大。国企太多,太垄断,太压迫人,制约着中国经济下一步的转型与发展。”
马立诚进一步分析说,前国资委主任之所以会发出这番言论,也是能够理解的。“在中国,如果你不向左的东西致敬、恭维、捧场甚至下跪,你就立不住,当不了官,你的利益就难以获得保证。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又该如何进行,改革该走向何处。对此,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为民指出,未来中国的改革一定要坚持市场经济的逻辑,坚持富民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真正切实的推进。这就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首先,要对基本的理论问题拨乱反正、正本溯源。为推进改革,仍然需要像邓小平提出来那样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把苏联模式那样一种高度简单化、教条化了的意识形态的体系,与本来的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我们现在种种意识形态理论上需要清除的东西,主要来自苏联的传承,即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下的错误观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澄清。
其次,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理念的理解。周为民解释说,“以社会冠名的主义叫社会主义。然而,由于长期受苏联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国家主义层面上理解社会主义,以为国家将尽可能多的权力、资源控制在手里叫社会主义。相反,把社会自主的发展,自我的协调,自由地增进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是在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把事情弄颠倒了。”
再次,中国的改革一定要非常鲜明地坚持富民的目标。如果改革脱离了富民的目标,或者仅仅是为了政府的财政目的而改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的改革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
最后,进一步深化改革,一定要坚持市场经济的逻辑,这一点和坚持富民目标完全一致。实践证明,改革脱离富民目标,也一定会脱离市场的逻辑。
总而言之,周为民说,中国的改革需要从思想、理论以及具体措施等多方面综合推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