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企的改革,网络媒体自然是最热情的。网络媒体为什么最热情?因为几大门户网站的性质摆在那里,因为网络媒体是未来私有经济试图主导中国的宣传依靠。
为什么政府会顺应网络媒体的呼声走?表面看是网络媒体首先用十几年的时间把国企弄臭了,臭了就要改,尤其是近几年火力全开,只要有一丁点负面信息,必定要把整个“国企”当耙子拿出来批判。从深层次看,把国企当包袱看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者不相信马克思了,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不相信社会主义了。
为什么“混合所有制”会脱颖而出承担改革国企的任务?“世行方案”和“383方案”都不是百姓凭空制造的,都是在宠大经费支持下的重大项目,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国企,他们的主要指导原则就是转制,再往深里思考一下,后面的话就不必多言了。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讲,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够阻止“混合所有制”的前进,正如前三十年导致几千万人员下岗的改制过程一样,面对现实,成了唯一选择。对于中国出现这样的一个趋势,作为共产党员,本想说说自己对国企改革的看法,现在纯属多余,目前能做的最大努力也就是分析分析平民应该持有的思想观点,哪怕一毛钱的作用都没有。
第一、“混合所有制”到底是基于哪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是理想、是信念、是追求,因而,新中国一成立,便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对旧社会私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了重要的一项任务,其中就经历了“公私合营”这么一个过程,虽然与我们今天所提的“混合所有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上是归一的,也就是公与私的短暂共生关系。
搞了将近70年的社会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全民所有制国企,突然又要回归曾经作为过度性阶段的旧企业模式中去,这种创新到底有何作用?更直白一点讲,到底有何目的?
第二、“混合所有制”到底是不是宪法框架下的改革?实事求是地讲,我并不排斥私企的发展,只要合法经营的私企,国家应当给予其合适的法律空间。但是,我也非常注重审视宪法,宪法总纲第六条明确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用“混合所有制”逐步改造国企到底符不符合宪法呢?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经济制度的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继续被削弱还是得到加强?好端端的国企为何一定要硬性减少公有制比重?如果是削弱了,则明显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退还给资本家并让其重新掌权的倾向。
客观地讲,如果中国国民整体上认为公有制已经不很重要,需要向私有制方向发展,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我们要尊重民意。如果中国整体上接受了私有化方向,我认为现在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尽快修改宪法条文,必须让国家的根本大法适应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如果走经济发展脱离宪法的不入轨方式,最终会出大问题,因为“依法治国”的大原则被破坏了。
第三、“混合所有制”到底如何个混法?有何法律法规作为约束?按目前的信息看,私人占比是不超过30%,这个比例是谁定的?凭什么由他(他们)说了算数?五年后呢?十年后呢?会不会达到60%甚至是直接达到100%?占比的多少到底由谁说了算?另外,要控股一个企业,也并不需要50%以上,10%甚至更低就有可能达到控股的目的?谁来保证国有股不在改革中被逐步稀释和吞噬?没有任何法律法规,突然就来了一个“30%”的初步设限,是拍脑袋的结果还是精确计算的结果?
第四、“混合所有制”是改革国企的良方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是。在判断国企与私企到底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不要去做一对一的比较,那没有意义,把华为的特例来比较某劣质国企也没有指标意义,我们必须从整体上看,目前,能够承担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的主要力量毫无疑是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国家战略产业和国防产业。最为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剩存的国企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的运转时间,有些企业甚至是与新中国同龄,而中国现有的有竞争力的私企则一般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除华为外,绝大部分为代工企业,转瞬之间都有可能从眼前消失。
某些经济学家偏执于用“混合所有制”改造国企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防止腐败,形成“用私权制约公权”的局面。理想地看,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从事实经验看,这必然会走向失败,要论监督,扩大国企的“全员议事制”比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好百倍,取之于日本私有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只学到了毛皮,除了文书做得差不多,其它都不象,国有企业的关键决策和人事制度还是个人说了算,99%的员工当了“不管先生”。
私企凭什么要出钱进入国企?这个问题非得要搞清楚。它进去就是要赚钱的,并且还要赚大钱,甚至还打着必须吃掉国企的算盘。这样的资本家进入国企,国企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结果还预料不到吗?
忽略枝末看本质,任何企业的竞争力都来源于科技水平,不管国企还是私企都是一样,索尼、松下曾经辉煌得要上天,现在也不怎么行了,不是它们管理水平不行了,是它们再也没有领先世界的科技支撑了,管理再出效益,碰到技术变革飞速发展的时代,顶多也就出点人力效益,绝不是决定性效益。
第五、“混合所有制”到底有何战略性功效?直白地讲,中国未来的方向就是权贵化方向,其决定性因素是私有制的快速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私有制社会定性为坏的社会,因为私也是人性共有之物,但是,私有制社会一定是权贵社会,一定会有大部分人因为在“私欲”的竞争中力不从心而沦为中下层人士。中国第一波权贵产生于国企改制和股份制公司上市,第二波权贵产生于前十多年的房地产井喷,第三波权贵将产生于“混合所有制”改造国企的过程,并且这一波权贵将是终极权贵,是大权贵,他们有一部分源于前两波人士,另外,还会产生一大批新贵。当所有权贵构筑起属于他们的权利架基础时,中国的未来形势就无须揣测了,质言之,“混合所有制”的战略目标是制造贵族。一个小平民百姓,再怎么混合所有,也不关你的事,把国企分光了,你也不可能获得改制的任何红利,这根本就不是递给你的面包。
在提出上面五个问题之后,还想给朋友们提几个建议:
其一、想尽一切办法参与到国企私改的大浪潮中来。不管是资本大的还是资本小的,紧靠政策吃饭是最聪明的办法,小资本人士可以联合起来先组建有一定能力的集团公司,进而才有资格成为分食国企的一只蝗虫,大资本的人士都是老江湖了,绝不会对本轮改革过程袖手旁观。
其二、国企员工应当做好被挤压的心理准备。我曾经说过,国企领导再怎么腐败,他都是偷偷摸地搞些钱,再贪都不可能把赚的钱都卷走,尤其是大型国企。私企就不一样了,每一个利润都是他私人的东西,你还不能说他腐败,他想在中国花就在中国花,他想存到美国,你也拿他没一点办法。
私企入国企不是去做慈善的,他要赚大钱,“减员增效”这句老话又会被祭出来,下一批人的岗不算什么大新闻。有人说,减员增效不好吗?我说不一定好,单从利润来讲是好,但是,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能象欧美一样比人员多少,同样技术水平、同等规模的企业,在日本可能用1000人,在中国可能用3000人,是不是中国企业就劣质了呢?不是。如果每个中国企业都采取日本式低劳动力用人模式,中国才要出大事,巨量的劳动力将变成失业大军,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远超其就业正能量。从另一个方面讲,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而言低几倍,人数给企业竞争力影响并不大。
私企是不是就一定高效呢?完全不是。除了华为等少数私企,中国99%的规模性私企都是处于低效管理水平,绝大部分没有走出家庭模式和江湖模式,甚至有些私企还是黑社会模式,因为他们都处于产业低端,没有可以用来支持高端竞争的高技术平台,这样的私企获得竞争力的最好方式是压低工资和漠视社会责任,要么就是以破坏环境资源为目标。
其三、一般人请独立于“国企”与“私企”的争论之外。不少网友一听国企腐败就恨国企,就恨不得立马解散国企。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是客观公正的心态,我已经多次分析过这个问题,今天不再分析。我们在设定对企业的感情时,一个最核心的标准是责任,不管你国企还是私企,你承担了什么责任?经济责任、就业责任、劳动者权益责任、社会责任等方面,谁做得好就支持谁。如果私企能够做到国企同样好甚至比国企更好,那当然要支持这样的私企,如果私企只能以一己之私为出发点和归宿,你运转得再好,也不必支持,因为赚得越多,说明他压榨得越多,他个人的帐户越厚,与国民主体关系不大。
其四、请马列主义者尽量独立于自己的理论爱好。在网络世界,活跃着大量马列主义信仰者,他们执着于研究和宣传马列理论,同时也宣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现在,我认为这些人不必再那么执着了,至少二十年内可以放放,硬是要执着,权当个人爱好为上,不必费劲地去喊推广了。你想想,人家正统界的那么多人,研究了90多年,形成了无数“新理论”,出版了无数宏篇巨著,现在,他们自己也不信了,“公理论”已经不被纳入到行动指南了,仅仅只有口号意义了,业余的信仰者何必硬撑呢?撑也撑不住的。
混合所有制,只有五个字,但它代表一种方向——新一部分人将要大富起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