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可否认,我们的典型宣传很久以来都陷入到一个“高大全”的模式里,对它进行质疑,有利于典型宣传理念、手段、方法的改进。但对于一个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却用一些旁枝末节甚至莫须有的质疑与炒作来否定,未免有点残酷。
1952年10月12日,志愿军战士邱少云牺牲了;2014年10月12日,英雄邱少云“死”了。
10月12日,人民日报官微发布微博:“【请铭记他的名字】他是重庆人,26岁随人民解放军29师入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正午,在潜伏任务中,敌军的燃烧弹在他身边爆炸。为了战友,他一动不动,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直到烈火吞噬了他的生命。他战斗的地方叫上甘岭,他是战士邱少云。今天,邱少云牺牲的日子。为英雄点[蜡烛],缅怀、致敬!”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这句话是革命先烈郁达夫在鲁迅追悼会上说的。人民日报在邱少云这个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牺牲的日子,缅怀英雄,追忆英雄,正是这种“尊重”的实践。不过,似乎事与愿违。
截止10月14日12:00,这条微博共转发5757次,评论3575条。而这近4千条评论中,居然有很多人在颠覆性地否认邱少云的英雄身份,各种调侃,各种戏谑,各种斥责,各种辱骂,从否认邱少云的身份到否认这场第一次让美军包括日本刮目相看的战争。
曰:傻逼,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做这些虚假的洗脑教育。
曰:博主搞错了吧?什么邱少云,这故事的主角不是叫火德星君祝融的吗?
曰:小时候相信是幼稚,长大后相信是弱智。
曰: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死,值得。现在看,这些英雄保护了金家王朝。
曰:错误的战争,不值的死亡。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颠覆当然不会是突然发生。事实上,在部分人心里,希望“英雄邱少云”死去已有些年头。
10年前,荆楚在线率先报道湖北省安陆市乡村教师廖忠明对《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情节的质疑。廖忠明老师认为"邱少云英雄事迹"中至少有三处内容不符合军事常识:1.邱少云在战斗前被烧死,他随身携带的武器(如手榴弹、爆破筒等)在燃烧过程中为什么不爆炸?武器是怎样处理的文中只字未提。2.邱少云埋伏的地点距敌人只有60多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让人疑问。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半个多小时,他周围的冬草一烧也都光了,居高临下的敌人大白天为什么不能发现目标?3.文中资料表达模糊。一个"中午时分"就是几个小时的误差,整个潜伏部队究竟多少人?在山坡的草丛中能潜伏一支多大的部队?歼灭的"全部敌人"也不知道有多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是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所以不想对廖忠明老师的疑问有任何非议。不过对他的疑问,俺倒是可以这么理解:“距敌人只有60米”到底是实际距离还是原文、邱少云战友李元兴估测的不准,大家无从知道。但在潜伏的安静中,100米甚至200米能听到敌人的讲话咳嗽并不奇怪,所以,俺以为可能还是原文的估测不准所致,毕竟他们会带枪带弹,但不会带测量仪,而且,在中国,多是用“里(华里)”“尺”等来计量长度,“米”这新鲜玩意用起来也就未必那么顺手了。为什么烧那么久没有被敌人发现?从有关资料来看,当时燃烧弹是落在邱少云的前面,被点燃的燃烧剂溅到邱少云棉衣服上才着火的,也就是说,燃烧弹及蒿草可能在我军前沿接近敌方阵地一带燃烧,烟与火恰好掩护了邱少云及战友。“中午时分”是有几个小时的误差,但当时的条件,除了指挥员戴有手表,普通官兵基本上是不戴表的,哪有那水平用生物钟来准确报时?山坡的队伍,我较相信当时指挥这次行动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的回忆,最前沿潜伏的应该只有50几个,但第二、三波的官兵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歼灭的“全部敌人”是多少文章中没有体现,这问题我想有点过于苛求--在那样战火纷飞的乱世,歼灭多少连敌人估计都不知道,我们就一定能那么准确?而且,李元兴不过一名副班长,他就一定能知道?
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廖老师来说,不懂得战争,不懂得具体战场环境,有这些疑惑当然正常,虽然有点吹毛求疵。
真正在网上掀起高潮、产生颠覆性结果、杀死邱少云这个“英雄”的,还是廖老师的第一个问题:邱少云弹药为何没有爆炸?
在诸多宣传画上,邱少云并没有背爆破筒,也没有任何文字说邱少云背了爆破筒,所以爆破筒为何不爆炸是个伪命题,且放下不说。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即使不是像曾纪有所说的,“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剪开铁丝网,所以大家并没有带武器”,即使如宣传画中所示,带了手榴弹和枪支弹药,就是否一定会爆炸?
子弹加热应该是会爆炸的,大多数子弹(比如手枪子弹、小型冲锋枪)大多数70度就很危险了,80度肯定会爆炸(狙击步枪子弹等少数类型除外),主要是弹壳自身爆裂。只不过,在部队呆过的人应该都记得,中国军人的子弹袋都是背在胸前,也就是说,邱少云身上着火的时候,很可能子弹被压在他的身体下,是不可能达到爆炸(不是射击)温度的。
至于手榴弹,朝鲜战争志愿军弹药应该填充的是TNT,这种炸药的爆炸温度是240摄氏度,用火焰直接燃烧是得费点劲的,但何况,在中国军队的单兵战术里,埋伏伏击时,手榴弹一定是放在头部战壕的位置,便于发起突击,这样的电影情节比比皆是,问问老兵,也大抵如此。
还有一个重要的扼杀死邱少云这个“英雄”的理由就是:一个人可以被火烧30分钟而一动不动?有网友很专业地搬出神经学原理:控制疼痛反射的原始反射的中枢是脊髓,因此人在突发情况遭受剧痛时,神经末梢将透过脊髓传达肌肉而做出反射动作,该动作是不受大脑控制……邱少云在着火时没有“不受控制”地跳起来,只说明一个问题:他应该是在遭燃烧弹击中当下,立即进入昏迷状态无法动弹,最后在无知觉情况下被烧死。说到底就是要让人相信,邱少云是个假典型,不存在这种为了战友们不被暴露而连痛的本能都失去的人。怎么说呢,在白色恐怖中,那么多共产党员在严刑拷打中亦能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迈,让我不能不相信“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的”的论断,相信信仰的力量有时是可以压制求生、恐惧等本能。我也亲眼见过在某部一次誓师大会上,一只蜘蛛在两个兵的帽沿间结了一个网而他们却视而不见;我也亲耳听过一个故事,说阅兵训练时,一名参训人员被身后的队员刺刀划开一道深一厘米长十几厘米的大口子,居然一声不吭继续训练,直到休息,而那时,军装已全被鲜血染红……由此,我更愿意相信邱少云一开始并没有被燃烧弹直接击中(他的战友回忆中也从未有此种说法),当燃烧液流到他的棉衣上燃烧时,他是清醒的,他在忍受。至于后来,会不会因为缺氧窒息或巨痛导致昏迷,就无从考证了。
当然,廖老师的质疑之后,衍生出更多道貌岸然的质疑,如怀疑他出生地、家人情况、牺牲时年龄的,若干的版本,执著的质疑,更是印证着"谎言说一千遍就成真理"的常理。所有对邱少云英雄事迹的怀疑,当然不只是针对他一个人,更多是针对整个国家的典型宣传的不真实,进而泛化到怀疑所有党、国家和军队推出的英雄典型。邱少云会“死”,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又如何?有几个还在网络空间里被人当英雄来看?英雄之死,将会是整个民族得“软骨病”的重要征兆,但也许我们会轻易忽视。
不可否认,我们的典型宣传经常会陷入一个“高大全”的模式里,对它进行质疑,有利于典型宣传理念、手段、方法的改进。但对于一个为国家和民族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却用一些旁枝末节甚至莫须有的质疑与炒作来否定,未免有点残酷。想起一个故事:前苏联拍过一部名为《决战中的较量》的影片,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故事。当时节节败退的红军中笼罩着浓厚的失败情绪,许多人认定德军是不可战胜的。紧要关头,一位临阵上任的将军问在场的军官谁是政工干部,当得到一位军官的肯定回答后又问,有什么办法提高士气?这位政工干部坚定地说:“我们需要英雄!”事实正是这样,当一个英雄被发现并广为宣传后,引起了战场上官兵乃至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和赞扬,红军士气大振,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很感人,也告诉着我们为何有些典型,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有所拔高(绝非放火箭式的拔高),但仍然需要重要的原因。
我不担心每个人都在乱象的网络空间忘了初心,不再相信这个世界还存在真诚和美好,因为我分明看到这条微博下已有近15000个赞,沉默的大多数未必发声,但在微笑着宁可相信。
我只担心着在基本上每个人都属“不明真相群体”的网络空间,愈来愈多的人喜欢以质疑的口吻否定,以批判的借口摧毁,有意或无意地冲垮我们的信念之墙!
链接:戴旭:坚守民族的精神高地——上甘岭的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