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文艺研究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消解传统价值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过度娱乐化等倾向,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文艺研究乃至文艺创作实践的健康发展。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文艺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欠缺(当然,观念与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强化方法论意识,走出文艺研究的误区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文艺研究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消解传统价值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过度娱乐化等倾向,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文艺研究乃至文艺创作实践的健康发展。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文艺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欠缺(当然,观念与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强化方法论意识,走出文艺研究的误区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贡献,同时也是我们当前进行文艺研究可资依凭的科学方法论。世界文艺研究走过的历史轨迹以雄辩的事实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与史学的观点”作为文艺研究科学方法论的正确性,任何试图割裂“美学的与史学的观点”相统一的观念与做法必将误入歧途。
然而,我国当前文艺研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种方法的运用,表现为或者将“美学的”与“史学的”观点割裂甚至对立;或者追求文艺“背后”的历史真实而忽视“美学的”研究维度;或者在以“回归文艺自身”为宗旨凸显文艺审美性的同时消解、摒弃历史维度,取消了文艺研究中应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方法;有的研究以反对“历史决定论”为旗帜,走向了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有的虽然坚持 “美学的与史学的观点”相统一的批评标准,但却是“非历史”地去理解、阐释“历史”,并不能准确把握“历史”范畴的应有之义,曲解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当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批评原则时,就会发现以上诸多失误的“症结”所在。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清算以往的文艺研究,片面强调政治性特征的弊端时,矫枉过正地过分彰显审美性一端,把“审美性”视作文艺的本质规定,以肯定文艺的审美特征来解构、否定一切非审美因素。于是,文艺研究由否定以往的政治化研究模式走向了纯审美化研究模式,其代价是将包括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与史学的观点”相统一的文艺研究方法所包含的一切历史方法、历史因素置于文艺研究视野之外。将审美性无限放大而视作文艺的唯一的、全部的内涵,无疑会失之偏颇;不仅如此,这种观点指引下的文艺活动可能会由宣扬文艺的审美娱乐功能而走向过度娱乐化的极端。一些貌似收视率高的电视节目,对社会某些消极甚至丑恶、迷信等“藏污纳垢”角落的“深度”挖掘,充斥在各个传播媒介中的金钱、美色和性话题,折射出“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的蔓延,其负面作用不可忽视。在此背景下,“拜物教”、拜金主义跃然成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和生活的追逐目标,全然忘记了文艺担负的社会责任。
有的文艺研究在历史观方面出现偏差,标举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旗帜,滑向历史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泥潭。“重构历史论”强调历史的叙事性与主观阐释性维度,过度张扬历史研究的相对性一面,混淆了历史事实(事件)与文本阐释之间的辩证关系。固然,历史书写不是对孤立事件的罗列,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理解而形成的文本;任何对历史意义的阐释都存在主观性问题,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然而,问题的另一面却是,任何历史文本决不是阐释“虚无”的文本,决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述说的文本,而是一个对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件”的叙述和阐释,任何对历史(事件)意义的阐释必然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是对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阐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是客观的,如果对此客观性熟视无睹而代之以天马行空式的阐释,则完全有可能丧失其阐释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管“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可能或者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个铁定的事实是:历史永远指向那个曾经真正发生过的事件,这就如同不管怎样书写历史,任何人都无法否定或“改写”日本侵华历史事实一样。文艺中的历史问题同样也具有这个性质。
因此,面对文艺活动中的种种歪曲历史、消解政治、解构经典、蔑视崇高、戏谑正义、调侃人生、凸显情欲的做法和文艺批评中抽空历史、牵强附会、玩世不恭、一叶障目的现象,我们更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以“史学的观点”科学地予以审视。那些断章取义截取某段历史来“重写”历史而置历史事实于不顾的做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整体,任何人都无法割断历史,也决不可能将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事件从其所处的历史中完全孤立出来。没有历史背景的参照,我们甚至很难判断某一历史时期或者某一人物、事件的是非好坏。一意孤行地依照个人的主观意识去杜撰历史、随意“改造”历史,颠倒是非、混淆视听,或者有意回避历史中的宏大事件,对以国家意志和政治权力共同构筑起来的话语系统实施彻底解构,将历史发展的主线索故意隐去,喧宾夺主式地凸现那些细枝末节,甚至热衷于对那些污垢内容的叙写,有意夸大非主流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从抽象的历史决定论与历史成见出发 “还原”和“重构”历史等做法,不仅缺乏现实根基站不住脚,而且这种忽视历史、漠视历史甚至蔑视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必然表现出浅薄、狭隘、狂妄、刚愎自用的特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12&ZD013)成果之一)
(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