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政府规定的企业按规模分类标准,历来分为大、中、小三类。不知从何时起,又多了个小微企业。所谓小微企业,实际上属夫妻店或家庭作坊一类个体户。发明这个称谓,大概是为了回避“个体私有经济”之嫌。于是,弄出了个“小微企业”新词。这和现在盛行的所谓“民营经济”,属同类“理论创新”。其目的是为了给它戴上顶红帽子。当年,那位政府领导人对私营经济情有独中。在他离任前,颁布了一系列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文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本是应有之意,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央明确的方针是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而这位官员记住了后一条,忘掉了前一条!在他当政那几年,在落实前一个“毫不动摇”方面,公众没见他有何作为。
言归正传。那几年“小微企业”特别引人关注,事出有因。当时,媒体报导浙江温州地区屡屡发生企业老板因拖歉债务外逃案件。此事引起政府关注。据说案发缘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导至资金链断裂所致。于是,按照4万亿救市思路,为小微企业解困输血,成为银行业重要任务。
然而,这却是对温州地区金融形势的误判。就在温州闹资金荒、小微企业叫融资难的同时,这个地区民间借贷却十分活跃,民间高利贷大肄泛滥,几乎家家放贷、户户耍钱,甚至吃公粮的广大职工都卷了进去。与投资实体经济艰辛创业比较,钱生钱的魔术太诱人了。而投资小企业风险太大,在众多投资人眼中,这好比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小企业融资难,这原本是个世界性难题。在我担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期间(1989—2003),曾咨询过欧美国家议会的同行,得到的回应:小企业融资难是与生俱来的;银行天生嫌贫爱富;小企业经营风险大,收益低。破解这个难题,主要借力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时至今日,“小企业融资难”依然是银行金融业没有破解的难题。这本经还在年复一年地念。
近30年,小企业在中国崛起中立了大功。一是充当了安置就业的主要园地。每年新增劳动人口上千万人的生计,主要靠中小企业解决。二是在公有企业改制中吸纳了3000多万下岗工人,分担了国家改革巨额成本,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充当了发展加工贸易的主力军,为对外开放作了巨大贡献。四是促进了农村过剩人口转移,加快了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五是提高了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培育了一支有文化的劳动大军。可以说小企业是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大功臣。
银行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为小企业化解融资难,义不容辞。应当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是华尔街银行大佬。它应当切实履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职责,遵守社会主义商业道德,革除嫌贫爱富的积习。
小企业资金链断裂,事出有因。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小型企业充当了外向型加工贸易的主力军。继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又遭遇2008年全球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特别是沿海地区深受其害。企业成片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银行坏帐骤增。当政者本应正确地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比如,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扩大内需的关系、金融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应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加以思考,不能就事论事,不应当依照西方葫芦画瓢。用西方传统办法,靠放松银根,可解小企业一时之困,但无法根除其时小企业所染病症。试想一下,如果我国小企业都把宝压在跨国公司身上,年复一年地给它们当廉价打工仔使,怎么可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呢?所以,按照4万亿救市的思路,靠银行输血,并不能让小企业摆脱困境。
小企业短命,这是它在市场竞争中注定了的命运。在发达国家,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经过三年后破产率达到70%到80%。长盛不衰的小企业是少有的。
从根上解决这个难题,小企业必须自身强体。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同时也出现了“低、全、散、乱”的状态:就企业的有机构成说,技术装备水平低下,绝大多数是手工操作,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设施;企业生产趋同化,没有经营特色,不实行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市场竞争无序,假冒伪劣盛行。因此,小企业要寻求长寿之道,必须综合治理、全面整顿,优化结构,强化技改。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成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芬兰在国际竞争力排序中,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它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竞争力,这和该国重视教育事业,全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投入高,有密切因果关系。瑞士号称钟表王国钟表制造业百年不衰。瑞士一些名牌手表多产自家庭手工作坊,而不是工业化生产的跨国公司。德国以先进的制造业称雄世界,巨型跨国公司居垄断地位。但德国制造业中大量小企业却生生不息,它们从事零部件生产,充当大企业的配角,大中小企业组成纵向或横向的既分工又协作的有机体。这些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应当在市场竞争中准确定位,扬长避短,走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活的道路,参与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电子技术发展、无线网络形成,为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近异军崛起的阿里巴巴,它的创始人原是出身清贫的个体户,他没有把自己的命运压在银行贷款上,也没有在银行这棵树下等死,更没有乞求货市主义大师的智慧,而是看准了大型座商的弱点和缝隙,紧紧抓住电子技术发展、网络化形成提供的机遇,创造了新型商业模式。经过十年打拼,阿里巴巴已发展成享誉世界的公司,为小企业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舞台上,小企业完全可以继续演出有声有色的戏剧。事在人为。(2014.10.5)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