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耀邦著 林贤剑译 林小芳校
就在中国宣布在华销售的电脑需要安装过滤色情等不良信息的软件不久后,美国立即提出抗议,要求应当废除该规定。美国投诉这主要是一个贸易问题,但它也提出了中国言论自由和审查的问题。1
虽然承认保护儿童免于互联网上的色情材料是一个合法的问题,美国同时辩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否定制造商和消费者选择过滤软件的自由,是不必要和不正当的手段”。1
事实上,色情审查问题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紧迫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为一种重要的、流行的通信媒介之后。实际上,由于网络色情和色情工业化都起源于美国,在监管互联网行业方面,美国政府应该承担特殊的责任,尤其是对有害材料的传播。色情材料日益引起重大的社会问题,自从60年代早期以来,性和色情业在美国经历了快速的增长。这种增长是通过放松性和色情业法律监管而实现的。2
在这方面,《花花公子》杂志的创始人休·海夫纳(Hugh Hefner)在推动美国性革命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性革命之前,用《华尔街日报》撰稿人、小布什总统演讲稿起草组前副主任马修·斯卡利(Matthew Scully)的话来说,就是“美国有一段黑暗又无趣的时期,人们实际上可以投身于日常生活,而不会遭遇色情图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不知道‘成人娱乐’的存在,更不用说了解其多种方式了。”3在今天的美国,酒店都配有“现收现付色情,入室服务和即唤即到式”色情。归功于美国跨国公司时代华纳(Time Warner)和有线电视巨头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数以亿计的淫秽电影提供给了美国男性。3
海夫纳先生积极参与的色情行业,已成长为每年570亿美元的全球产业。主要归功于海夫纳先生,色情产业已成为主流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甚至高档书店现在也大量展示《阁楼》(Penthouse)和《花花公子》等色情杂志。总之,“在把美国转变成一块广袤的色情荒地方面,休·海夫纳比其他任何人做得都多。孩子们现在可以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下载色情片。而坐在自己的汽车里,孩子们可以观看汽车DVD屏幕上的三级电影”。4
自60年代以来,在道德和文化上,美国一直受到休·海夫纳之流的攻击。海夫纳启动了美国性革命,他的“花花公子哲学”拥护“个性解放和原子家庭的毁灭。其观点可以归结为一条原则:‘若感觉良好,就干吧。’”8
因此,花花公子哲学不仅渗透到好莱坞,而且渗透到美国整个社会。堕胎合法化已导致近5000万个未出生婴儿的死亡。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疾病造成了数以百万计人的死亡。互联网色情毒害了数百万美国年轻人的思想,少女怀孕数量扶摇直上。毒品和帮派暴力在美国城市中无所不在,已经蔓延到郊区。8
因此,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性犯罪在美国不断地增加。贾斯廷·白瑞(Justin Berry)就是一个案例,他曾在美国国会作证,叙述了他被网上遇到的一个色狼骚扰的经历。
白瑞先生十几岁时,受到一个色狼的性侵犯,他有5年的时间,在线全裸和表演。他向国会议员们作证词时说:“仅在美国,数以百计的小孩现在正被这样的恐惧包围。在你们每个人的国会选区,我保证,有小孩使用他们的摄像头在线裸聊;我保证,在你们的选区,还有小孩正在互联网上受到网络色狼的接触和勾引。”5.
由于美国性侵犯者数量的增加和性革命带来的美国社会普遍的滥交行为,性疾病已成为美国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统计,截至2007年,据报告,每年发现1900万例新的淋病、衣原体疾病和梅毒,一半受害者的年龄是15岁至24岁。2006年,患有梅毒的数量上升了15%,“2007年,母婴传播数量连续第二年增长。”6受害者中,非洲裔美国人仍然居主导地位,占了淋病的70%、衣原体疾病和梅毒的近一半。更令人担忧的是,梅毒增加了艾滋病从人到人的传播。据报道,2007年,美国卫生系统为性传播疾病付出的成本超过了150亿美元。6
虽然性革命和性工业化对美国卫生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但却是互联网行业的福音。根据性产业圈内人士的观察,“整个网络是由成人产业带动的,“没有性产业,“互联网将回复为一群科学家通过电子邮件讨论电脑的工具。”2
毫不奇怪,从1995年到1996年,在雅虎注册的公司出售的成人CD光盘、三级影片、成人计算机软件、实时视频会议、卖淫旅游和卖淫电话等项目数量翻了四倍。2
在网上,公开地打出了卖淫旅游的广告,在反馈意见时,其中的许多男性顾客无耻地“发布在何处购买妇女和女孩卖淫的信息,她们遍布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城市。他们的文字披露了他们以残忍的、种族主义的、厌恶女性的态度对待其所购买的在旅行中同伴的妇女和女孩”。2
由于缺乏监管,互联网可以用于许多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使用技术阻止观众离开许多色情网站。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没有做出任何努力来阻止这种做法。2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创新,性产业已日趋全球化,造成全球范围内妇女和儿童的性侵犯。美国作为这两大行业的领军者和发源地,对于那些名声败坏的企业的全球影响,应承担最终的责任。
不幸的是,华盛顿对色情业给世界造成的巨大危害不仅无动于衷,还大言不惭地投诉中国,因为全球的性产业近几年呈几何级数地增长,中国面对性产业的威胁启动了监管措施。在现实中,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Gary Locke)和贸易代表罗恩·柯克(Ron Kirk)发起的投诉无非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包括色情和互联网产业的利益,而不管这些利益可能是如何地令人难以接受。
美国这种保护商业利益的动机在2009年8月14日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中国的贸易裁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华盛顿的投诉,世贸组织认为中国违反了关于外国书籍、电影和音乐发行的贸易规则。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允许外国公司发行DVD、CD和书籍,允许互联网下载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好莱坞欢呼称,世贸组织的这一裁决“代表着在促进合法的美国电影发展中迈出了一步”。7
不幸的是,《华盛顿时报》评论曾言:“好莱坞正在缓慢地摧毁美国。”例如,就说2009年新发布的头号卖座电影“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 13th)吧,这部影片“没有连贯的情节或真正的悬念——只有肆无忌惮的暴力、血腥和裸体。整个电影就是一个运动的大屠场,电影中的大恶魔杰森以无法想象的最令人发指的方式屠杀青少年:斧穿过头,躯体在篝火中烧为灰烬,眼睛被挖出,喉咙撕裂。此外,其对青少年性行为的描绘是形象的、粗俗的和猥亵的。妇女被描绘成荡妇和性对象。无上装的妇女被屠杀。有许多场景渲染青少年的性行为和吸毒行为”。8总之,这部电影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但它是一种形式的色情,这每时每刻存在于美国文化,毒害着青少年,并破坏着美国社会的道德纤维。逐渐地,很多美国人都“厌恶好莱坞对暴力、滥交、堕胎、同性恋和贪婪的颂扬”。8
尽管这些产品是肮脏的,美国最大的出口就是好莱坞电影、音乐与互联网色情相结合的功能失调的文化,这是颓废的核心。这直接与中国文化相冲突,中国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是道德极其严格的。这提出了如下问题:中国政府能否抵制来自华盛顿的压力,以保护她的人民免于美国文化的入侵。
不幸的是,华盛顿与北京关于网络过滤软件的争议,没有提供多少承诺,中国将履行维护本国切身利益的使命。在美国对中国国内规章施压后,中国政府已准备退让,无限期推迟实施那些紧急的措施。打着实施自由贸易协议的旗号,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色情材料和暴力电影出口国,毫不犹豫地诉诸干涉中国国内法的施行。为了应对华盛顿的无情压力,中国已经放弃主权原则。
一个独立国家的首要需求是维护本国主权,对于任何一国政府,坚守这一神圣使命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使命对于中国变得越来越紧迫,因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的国内产业获得了强有力的立足点,发起了不懈的努力,以控制中国文化和娱乐行业的主要份额。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华盛顿已经应用令人可疑的世贸组织裁决,来践踏中国监管本国国内市场文化产品发行权的主权。再次,在自由贸易的名义下,世贸组织规则被用来侵害中国主权。为了寻求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中国拥护世贸组织,将贸易凌驾于主权之上,现在正吞食她自己酿造的苦果。不幸的是,这些苦果,除了血汗工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不受欢迎的美国国债的过度积累,还包括充斥暴力屠杀的淫秽的好莱坞电影,成人娱乐节目,三级DVD片,以及现收现付式色情,它们已缓慢地摧毁美国。它们也将必定在一定的时候摧毁中国及其灿烂的文化,而伤害中国人民与中国社会。
注释:
1. Hansel, Saul: “U.S. Objects to China Filtering”, New York Times, June 25, 2009.
2. Hughes, Donna: “The Internet and Sex Industries: Partners in Global Sexual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 Society Magazine, Spring 2000.
3. Scully Matthews: “The Playboy legacy”,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31, 2006.
4. Colson, Chuck: “Hugh Hefner’s legacy”, Townhall.com, April 10, 2006.
5. Brockman, Joshua: “Child Sex as Internet Fare, Through Eyes of a Victim”, New York Times, April 5, 2006.
6. Huget, Jennifer LaRue: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in America”,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4, 2009.
7. Montlake, Simon: “Long Shackled in China Market, Hollywood sees opening”, csmonitor.com, August 14, 2009.
8. Kuhner, Jeffrey T.: “Hollywood’s culture of death”, Washington Times, February 22, 2009.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