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学生集体跪拜孔子是文化上的倒退
(张之权)
本月初,读一则《搜狐新闻》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方,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该校罗校长还说学生对孔子的跪拜是他们对祖宗圣贤“油然而生的”崇敬。他辩称“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下跪”,他将此等愚昧行为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生,这是说不过去的。
学生集体参加跪拜仪式。网络图片
这件事酸腐味极浓,从画面上看,全校学生跪了一大片,而且女生不少。孔老夫子是不承认女子的平等社会地位的,他提倡的“三纲五常”,女子都居于从属地位,他还有句名言:“唯女子与小人难为养也”,那些跪在地上的女孩子们,不知将情何以堪?
人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爱也好、恨也好,总得有个原因,总得对所爱、所恨有个基本的了解。宝丰高中学生压压跪了一大片,能说他们都对孔子和老子有所了解吗?我90%以上是不相信的。你看,要学生5点起床诵读《道德经》,又要集体跪拜孔子,这说明,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校长,他们对老子和孔子的认识都是糊里糊涂的,望文生义地硬要将他们捏在一起,还强词夺理地说,学生的“崇敬”之心是他们自己“油然而生”的,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举例说,孔子是以礼治国论者,他极力提倡忠孝仁义,但老子是批判礼治和仁义的,他认为,社会是“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38章)看,他对仁、义、礼的批判何其严厉!学校的领导者们如果因为《道德经》三个字,就将他和孔子的“道德”观、忠孝观捏合在一起,这已经是误人子弟,还要编造说学生能从这矛盾中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岂不是鬼话连篇?
所以,这事还大有议论的余地。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孔子及儒学?
最近30来年,是儒家学说大回潮的时期,河南宝丰高中是公开集体跪拜了,那些想跪拜而没有公开跪拜的还大有人在。有人还巴不得中国放弃马克思主义,打出恢复传统文化的招牌,将孔教树为国教,这个势头不小。坦率地说,这是封建主义的回潮。新中国建立后,经济上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等级制度的社会基础 ,但这种“消除”时间不太长,也就20多年,阴魂未散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随着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就巻土重来了。当时,那些长期受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内的,民主人士中间的,高官中的,民间各界的),大部分都还身强力壮,活动能力旺盛,许多人还掌握着舆论工具。他们拿起了各种武器,有西方的哲学思想,有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构想,有各种宗教教义,还有中国的儒家思想,一齐上阵,经营了30多年,唯独被削弱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势头最近两年有所好转)。由于儒学在中国的根深蒂固,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故态复萌,儒学的被重新抬出显得最为得势,孔子的雕像竖到了天安门广场,孔子学院办到了世界各地,这比宝丰高中学生的跪拜影响深远不止千万倍。对儒学回潮这个势头,公开拥护、半拥护的人多,公开站出来批判的人少,这除了少数人是复辟狂外,多数人关键是糊涂。
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滚动的历史长河中的一点浪花。我们考查它们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时刻要把握住这个前提。孔子生于公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那是我国古代春秋后半期,他死后4年中国就进入了战国时期。武王灭商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百度》),周朝建立后,有周公制礼作乐之说,孔子想维护的就是周朝初年建立的那套礼乐制度。从西周建立时起到孔子出生已经过了560多年(西周270多年,东周的春秋290多年),其间诸侯兼并,连年征战,大鱼吃小鱼,争霸不已,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吃掉了,周天子也只是摆设,“礼崩乐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孔子在这种形势下,拿不出合理有效的治世之道,却回头向500多年前的礼仪制度搬救兵,找武器,还说过“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有人用我,我一定在华夏东方让周朝初年的礼乐制度再度兴起) 。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不合时宜的。当时没有人买他的账,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这就是他当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白纸黑字,史书上有记载。
孔子学说要命的地方是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其核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所谓的“礼”。现在有些人误认为“礼”的唯一要义就是互相打躬作揖客客气气,就是温良恭俭让,不是的。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礼”是一种制度。《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由此可知,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不是虚言。读《礼记》我们知道,它对人们的行为规定得特别细,怎么站位,怎么走路,人死以后尸体怎么放,都规定得详详细细。就是人死了以后,何时该哭,何时不能哭,都有要求。举几个例子:
㈠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解: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名鲤。他的母亲据说是被孔子休弃的。她死后,伯鱼过了服丧期还哭,孔子听到了就认为过份,伯鱼就不敢哭了。
。
㈡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解: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其父伯鱼死后,其母改嫁到了卫国。死后消息传到鲁国,子思就在自家哭了起来。他的学生就说,她已经不是孔家的人,为什么在孔氏的庙堂哭?子思连忙说“我错了,我错了”,跑到别的房间去哭。
㈢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知礼矣。”
解:穆伯是鲁国大夫,其妻敬姜,文伯是他们的儿子。敬姜在古代被认为是贤惠知礼的女性。她丈夫死了,只在白天哭,儿子死了,昼夜哭,孔子则赞为“知礼”。
我们宝丰高中的同学们,你们被引导跪拜孔子,这些繁琐的东西你们能做到吗?孔子推崇的“礼”规定很详细很全面,就像当今美国的法律,将人们的每个行动都用法律条文规范起来(比中国的细得多),打官司也有所据。如有人站在人行道上,与行走的人发生了矛盾,谁对谁错,法律都有规定。中国古代的礼制就是这玩艺儿。
维护封建特权,是历史的产物。不仅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是无法避免的,即使在后来的各封建王朝中也还发挥着作用。当时的生产力只能适用于这种制度。但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反动的。即使在当时,这种特权等级制度也是残酷的。当时等级森严,天子之下有各个诸侯,天子和诸侯手下又有各自的卿、大夫,他们一层一层对劳动者都有盘剥无尽、生杀予夺之权。各诸侯国互相征战,各国内部权臣也互相倾轧,要想维持大量财力的消耗 ,只有加重对下层劳动者的剥削。孔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诅咒声。这就是他维护的那种制度。我们现在的人总拿儒家的孝道做宣传儒学的掩护,其实,孝是服从礼治的,是培养人们服从等级制度、防止犯上作乱的重要手段。《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所以,我们首先要肯定儒家学说的本质,这是儒家学说的主导方面。
那么,孔子也说过很多好话,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孔子看到礼治的残酷,在万般无奈之下,特地提出了“仁”作为对礼的制约。“仁”这个词不是孔子发明的,在他以前就有。他的重要贡献是,由于他学识渊博,他汲取了从尧舜到夏商周的许多文化精华,赋予了“仁”极其丰富的含义,为我们保留了一部份文化精华,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仁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谓之仁”,“己所不欲,无施于仁”,这些都是针对统治者强取豪夺说的。实际上孔子“仁”的内涵比这宽泛,可以这样说,凡是“礼”之所在就有“仁”。《论语》记载的仁有110处之多,上至礼乐,下至生活的每时每刻必有仁。如《论语》:“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就是说,孔子学说无一处不讲礼,无一处不讲仁。礼讲的是“忠”,仁讲的是“恕”,所以孔子的学说就是“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但“仁”都是说教,没有约束力,诸侯们谁也不愿意听,而“礼”是实实在在的,统治者都喜欢。汉高祖刘邦当皇帝之前,不喜欢儒生,当了皇帝之后,儒生搞了一套礼节制度,大臣们都对他三跪九叩,显得至高无上威严无比,他就欢天喜地。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是从这点出发的。
总之,儒家的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有实用性;仁说得好听,却是虚多实少。我们要从这个角度看儒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看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关系。由此决定我们对它的态度。
孔子的学说,不应该全盘肯定。全盘肯定是反历史的。孔子生活在中国古代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时期,他维护的等级制度是被历史否定的东西 ,我们过去在革命时期就摒弃了那些东西,不摒弃它不利于革命事业,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仍然不能全盘肯定那些东西。如果我们如今要依靠孔子的学说解决社会矛盾,那就说明我们也是等级制度和剥削阶级利益的维护者,那我们就进入了死胡同。
大概是由于现在社会道德下滑,引起了一部份人的忧虑,于是人们就回过头去向儒家求助,讲起了孝道。这次河南宝丰高中要学生读《孝经》,就是这一指导思想 。其实,这也是不能全盘肯定的东西。只要不是用脚后跟想问题,任何人都会明白,如果我们都不折不扣地照着他们的孝道去做,我们这个社会就死定了。比如,孔子对于父子做了偷窃一类的事是主张互相包庇隐瞒的,我们能承认这是正确做法吗?《论语:子路》有这样一段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偷了别人的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里,叶公认为,父亲偷了羊,儿子作证是偷了羊,这个儿子是个直率人。孔子不赞成,认为应该互相包庇隐瞒。这显然是我们当今时代不能接受的。“子为父隐”是不良孝道,我们要坚决批判。
那些贪官们,搜括民财,坑害百姓,做子女的如果唯孝是从,就得同流合污,同做历史的罪人。这样的结果是,中国不但出了成千上万个贪官,还有比他们多几倍的贪子贪孙,这种孝道肯定是反动的。我们过去许多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份子,背叛家庭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就是背离孔教很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的好传统。我们的态度是,父母正确的意见就接受,错误的就得抵制,甚至还要与之作斗争。千万不能用“孝”毒害我们的青年。我们的青年还是应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只要中国共产党还在,只要不放弃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的这个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全盘否定也是不应该的。孔子学说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很多,如果没有孔子,我们古代文化会留下一大片空白。孔子可以说是在许多方面的集大成者。这有多方面原因。从社会客观实际来说,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他主观上有恢复周朝初年制度的意愿,这个目的达不到,而诸侯的控制势力又相对减弱,客观上给了他很大的活动空间。于是孔子有了私人办学的条件。他是当时民办学校校长兼创办人,他培养的学生都是要出来当官的,他在教育学生、与学生对话时,教他们如何修身做人,如何在官场待人接物,如何观察处理问题,说了许多十分精彩的话。孔子学识渊博,被当时国际公认为顶尖的学问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专门列举了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我曾经在一篇博文里谈到过。孔子由于学识渊博,以及他培养人才的需要,他的言论包含了很多从尧舜到周朝初年的历史知识,有很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总结。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蜕变过来的,其中有许多共同点,该继承的我们还是要继承,如安贫乐道、慎独修身、痛斥苛政、爱民施仁、为政以德、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等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结晶,也是孔子的成就。
这些言论大多集中在他的弟子们收集整理的《论语》一书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数千年后仍不会失去其社会价值。
孔子晚年还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他是一位在学术上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的学问家,都有强烈的爱民思想 ,孔子、老子、墨子尽管学派不同,但都爱民。孔子还提出过“大同”思想 ,尽管空洞,尽管不能实行,但毕竟反映了人们的善良追求。
如果没有孔子、老子等人的学说,中华文化将留下很大空白,所以我们要认真地继承这些文化遗产。
孔子作为政治家,不算出色,但给他定位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是没有话说的。
我在解放前是个中学生,是极其尊孔的,所以我不是无端反孔派。我小时候(8岁以前)读过几天《四书》,但没有名师指引,死背了几句条文,不懂文义,后来都忘记了。但在当时环境熏染下,认为孔子是无懈可击至高无尚的圣人,崇敬得不得了。后来参加了革命部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才开始学习有批判地接受儒家思想。六十多年来,我亲身体会到,这种有批判地接受儒家思想的态度,更理智,更符合实际,更有真理性。比如孝道,我后来的认识和小时候的认识就有很大的区别,现在又有很大提高。
古代提倡孝道,在家庭老有所依方面有这种需要,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更有其积极意义。当时是农耕社会,尽孝的各种手段和要求,在农村、在城里都容易实行。如晨昏定省;父母在不远游;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等等,在农村,父母、儿孙都住在一起,好办。即使在城里做官,像鲁国都城曲阜,方圆就那么几里路,上朝或回家,赶着马车,几鞭子就到了。在农村能做到的,城里一样容易做到。
现在的老人,如果还向往着这种生活,要求儿孙晨昏定省(早晚在身边问安),一日三餐,亲手送上吃喝,问寒问暖,以此为满足,不然就是不孝,这种要求是很不合时宜的。
要求孩子们“父母在,不远游”,等于是要砍掉他们的职业,断送他们的生路,无论如何使不得。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就特定的问题说的,不能作为今天的衡量标准。如果此说成立,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只有泡汤。孔子还说过另外的首要标准。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比孟子说的更实际一些。对此,我要向宝丰高中的同学们发挥一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什么孔子作为“孝之始也”?这里有惜身的意思,子女不要轻易地把命弄丢了,如果轻易地死了,谁来替你尽孝?比如,从小的方面说,不要参加流氓集团的斗殴,断胳膊断腿,身体出了问题,不能尽孝,反让父母忧伤。从大的方面说,要遵纪守法。如果犯了法,轻则坐牢,重则杀头,也不能孝顺父母。
孔子说的是,儿子一定要有一个健全的身体,才有条件奉养父母,所以说是孝的基础(孝之始也)。
但这事也要分析。国难当头,忠孝不能两全时,我们也不能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作借口,当逃兵。在社会上遇到当仁不让的事情时,也要见义勇为,像欧阳海、王杰等人那样,勇于献身。这样的时候表现退缩,还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可耻。
总括来说,在当今时代,最好的孝道是什么?我以为不能照搬传统的东西,如24孝里的有些故事,就很愚蠢,那是愚孝,不能学。但是也要承认这种传统精神。正确的孝道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的是遵纪守法,做思想好、道德高尚的公民。这是当今的“孝之始也”,也是尽孝的物质基础。
第二条要求,要因人而异。如果是成年人,要争取经济自立。钱多钱少在其次,一般地现在父母有退休金 ,不指望子女的钱活命,但子女要能经济自立,能自己养家活口,让父母心安。不要好吃懒做,吸毒嗜赌,倾家荡产,使父母寝食难安。如果是学生,则要安心完成学业,尊师重教,做一个正派学生,不参与社会上的堕落行为,让父母放心。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分数,一方面要力争好成绩,同时又不要做分数的奴隶。“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经不起磨炼,动不动就搞跳楼、自缢那一套。那是最不孝的行为。
第三,子女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和睦相处。子女们各自的小家庭也要相亲相爱,不要动不动就是离婚、打官司,孩子无人养,搅得父母心神不宁。
第四,父母经济不宽裕,自己财力允许,应尽量予以接济。
第五,不搞愚孝。“孝”这个字,上为老字头,下面是子,孝就是顺的意思。对父母我们要以尊敬为主。但是,对父母的错误行为,我们也不能讲愚孝,知道了就应有所规劝。许多事情,别人说了效力不大,子女说了,最能起规劝作用。要知道,在古人看来,明知父母不对也不规劝,也是不孝行为。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两条是什么?一个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贫亲老,不出去做官赚钱养父母)。一个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这里讲的就是对父母的错误意见曲意顺从,使他们陷于不义境地。古人都懂得这一点,我们现代人更要注意这一条。如父母做违法乱纪的事,明知不劝,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这不是爱护他们,构成了子女的大不孝。
最后,在做到以上各项的同时,必须无条件地做到两点:第一,解决“色难”问题。从孔子时候开始,直到现在,两千多年来,一直存在子女对父母态度生硬的弊病。《论语》记载,有一天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出乎意料地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是说,对父母态度和颜悦色最难。他反问道 ,父母有事弟子做了,有酒食让父母先吃先喝了,你以为这就是孝顺吗?他还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观察我们当今的社会,很多子女对父母不尊敬,经常顶撞,话不过三句,总是不耐烦。人啦,小孩子爱犯错,因为他智力不成熟。老了也爱犯错,因为他智力衰退。子女要体谅这一点才是。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第二,要关心父母的健康。孔子说过,“父母,唯其疾之忧。”有条件的时候 ,常回家看看。常看到一些报道说,老人死在家中多日,无人过问,现在社会发达了,定期打个电话是十分必要的。子女们的平安、子女们的问候,比金子贵重,比医药还有效。
以上就是我们当今的孝道观。这和古代的有继承,也有区别。死守古代的孝义,害多利少。
最后我们要指出,不要不恰当地无限抬高孔子学说,不要把它看成中国封建时代唯一最先进成就。春秋时期的社会,相比现在而言,是很落后的,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时老子的思想比儒家的思想作用还大些。如对汉朝经济恢复起了明显作用的是老子。汉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大儿子刘肥(后来被封为齐王)是婚前所生,二儿子惠帝刘盈才是皇后吕后所生。刘邦喜欢戚夫人,也喜欢她生的老三赵王如意,刘邦死后,吕后残忍地杀死了戚夫人,毒死了如意。惠帝死得早,吕后死后,拥刘的大臣们和刘肥的儿子刘章,诛杀了诸吕,迎立刘邦的四儿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氏,出身低微,带着儿子刘恒到代王封地(现河北北部),信奉老子,生活俭朴。其弟薄昭,即文帝的舅舅,后来陪送新皇帝刘恒到长安即位。毛主席在陕北第一次见到薄一波,就谈到薄昭,指的就是这一位。薄夫人生活简朴,文帝当了皇帝以后,继续奉行老子“治人事天莫如啬”的思想,当皇帝十多年,没有增加宫室、苑囿、服饰、车骑,节省民力,休养生息,使经过多年战乱后疲弱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的儿子景帝刘启继承了他的做法,历史上称他们为文景之治。到了文帝孙子汉武帝刘彻手上,国家财力大增,使他办了很多大事。
孔子很有学问,但那只是2500多年前的学问 。他不知有秦汉魏晋,唐宗宋祖,他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十分瞧不起华夏之外的夷狄。可就是这些夷狄入主中原,做了华夏之君,如元朝、清朝的建立,他都没有经历过。他不知道屈原、李白、杜甫,他轻视女人,不知道女人武则天当了皇帝,他还不知道帝国主义,不知道鸦片战争,不知道卢梭、孟德斯鸠,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不知道资本主义。在他死后的2500多年间,世事纷繁,他未能从这些纷繁的现象中升华出更高的规律性认识。综观孔子学说,所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最欢迎他的学说的,当然首推当权的剥削阶级,以及历朝历代那些围绕封建阶级翩翩起舞的学者们,如果说起了作用,是起了他们的作用。不信,大家瞑目静思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们河南宝丰高中的师生很多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跟着他们那些既得利益者起什么哄?
对于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我们是有亲身体会的。我们年轻时,新中国刚建立,社会风气正,我和战友们,人人从来不考虑发财和占有生产资料的事,大家一心只想着做好工作,为共产主义添砖添瓦。整个社会也是正气压倒邪气,那些演员、艺术家,还经常跑到乡下去参加劳动,为农民演出,也没有乌七八糟的肮脏生活丑闻。现在,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不说,那些男女演员,出场费动辄百万元,他们的生活还十分縻烂,男盗女娼多,带坏了社会风气。当官的只想发财,发了财的人为富不仁,他们就喜欢文化生活上縻烂的这些东西,这都不是学生们向孔子一跪能够挽回的。这一跪 ,恰恰说明,是赞助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是倒退行为。那些跪在地上的女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是孝道?是传统文化?还是“书读得好,不如嫁得好”?只有天知道 。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那里的人们一般不愿受中国古代封建说教的约束。尽管孔子学院办到了世界各地,无非是搞些中国的文学艺术开开路。真正讲孔学的不多,讲三纲五常,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谁接受得了?听了头皮发麻。
这就是局限性。
有人说了,我不讲这些,只讲仁爱、博学一类好字眼就行了,但,那还是儒学吗?河南宝丰高中的老师们,为了孩子,为了子孙后代长远的利益,到底该如何继承儒家思想,还是做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实际工作为好,不要轻率鲁莽地让学生混混沌沌一跪了之。
(2015年2月10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