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网络上关于“大流行第二波”的讨论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国际上新毒株XBB.1.16已席卷多国,XBB.1.5引发的新增感染仍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是国内社交媒体上已经有不少人出来讲述自己的二次感染经历,而这距离他们的首次感染仅仅间隔了三四个月。
微信指数最近发生着一个月来不同寻常的变化:
此外,这两天一则新闻引发热议:一位浙江女网民称,男朋友4月17日至19日参加上海车展被感染,4月20日高烧不退,次日她也被感染,两人均是首次感染。而在上海车展的场馆内,人流密集、却几乎没有任何人戴口罩了。
多个网络大V也出来表示,自己在参加完上海车展后“阳了”:
对于这些人而言,三针疫苗加一次感染的“强化免疫”(某些专家口中的“益生菌”)所构建的免疫屏障并没能撑过六个月。
马上到来的五一假期出行高峰,让很多对首轮感染仍心有余悸的人以及少数躲过第一波的健康“弱势群体”,对“第二波”的可能到来深感担忧。
有网友私信,希望笔者谈一下这个问题。原不打算再讨论相关话题,但既然网友强烈要求,还是再简单阐述一下看法。
先抛结论:所谓的“大流行第二波”不一定会出现,至少在主流媒体的报道里可能如此,何况目前经济纾困是燃眉之急,不允许干扰。
首先,“川普检疫学”给出了启示——“不检测就没有”。从中疾控给出的而每日在院感染人数变化曲线,我们丝毫看不出“第二波”到来的迹象:
第二,怎么定义“第二波”也是一门大学问。香港卫生署官方网站上挂着一份“第5波数据”,需要注意的是从2021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9日这漫长的一年多时间,都被定义成了“第5波”:
而港府实际公布的每日感染人数变化曲线却是这样的:
港大推算,今年4月初香港每天大概有1.5万感染,参照新加坡的经验,其中至少有30%属重复感染,预计今年将出现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但是,港府只要不定义第6波,这些新的波峰仍将属于第5波。
第三,第一波的快速过峰、应染尽染,重症死亡高峰出现在了新年前后,已经经过一轮大范围的“优胜劣汰”。即便这样,舆论上也没有掀起波澜。那么新的感染高峰即便到来,也不大可能超越第一波,舆论上更不可能掀起波澜。
第四,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在“吃饭问题”面前,健康问题似乎已经没有那么紧迫了。只要发烧之后不会躺下,就还得继续还月供,还得找饭吃,关心“第二波”还是“第N波”没有太大意义。相反,绝大多数人对“一刀切”式的封控,对投资商人发国难财至今心有余悸,今天无论是所谓的“共存派”还是所谓的“清零派”,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回到半年前的状态。
但是,本号的老读者都知道,笔者从始至终都是“积极防疫派”:笔者既反对单纯依靠行政、依靠专家的“一刀切”式的封控,更反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彻底放任。前者必然会不断推高防疫成本、使防疫不可持续,后者将老弱病残置于极大的风险中。笔者主张的是借鉴毛泽东时代中西医结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极低成本的“群防群治”模式……
如今笔者的这个立场仍旧没有改变。
病毒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病毒的危害、特别是对健康弱势群体的危害以及反复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客观存在的。
首轮“快速过峰”带走的不仅仅有很多老弱病残。笔者40岁出头的同学也在首次感染后身体不适、肿瘤迅速恶化去世;笔者罹患冠心病的三姨,原本病情已经控制和好转,但去年12月初感染至今身体仍旧不适,几个月来断断续续地去医院输液,笔者劝她服用中药调理,而她却宁肯相信网络上传播的那些“中医黑”专家的言论。
今年春季甲流高发,致病性似乎也完全强于往年,很多人刚刚抢完布洛芬,又去抢奥司他韦。有专家出来讲这是“免疫债”,所谓“免疫债”就是说大家在防疫三年里被保护得太好了,免疫系统没有得到病毒训练,因而被一个往年相对“弱鸡”的甲流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专家何以解释两年前就已经与病毒共存、取消口罩令的美国,在前一个流感季被比甲流还要“弱鸡”的RSV合胞病毒攻击到儿科ICU病房爆满?
明明就是大规模的病毒感染削弱了大家的免疫力,才导致甲流横行,专家偏偏不肯承认,就像他们在去年年底忽然众口一词地鼓吹“没有长新冠”、“没有后遗症”,消除民众担忧、让大家应染尽染快速过峰一样。
至于病毒的“致病性在变弱、致死率在下降”的说法,是相对而言的;考虑到新变种的传染性持续增强,在已经共存的国家和地区,每一波的感染人数也在增加。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不妨自行“品鉴”一下其他地区的“超额死亡”情况,这比感染死亡数字更直观、更准确,笔者就不作过多评论了:
讨论这些问题当然不是要“制造恐慌”,更不是要“回到过去”,正如上面所说,已经没有人愿意回到过去,经济形势更是不允许,很多人还指望着五一旅游热潮拉动消费。
讨论这些问题只是为了给老弱病残、基础病人和“亚健康”人群提个醒;即便是健康人群,首次感染后如果免疫力至今还没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应该尽量注意防止近期被二次感染。毕竟免疫系统被反复冲击的结果,健康人群也不一定扛得住。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句话在“各顾各”的时代、特别是现在,有了更深的意味。这里提一点个人的建议:
首先要做的还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加强锻炼……对于首次感染后身体至今仍未完全康复的人群,如果不相信中医,不妨去医院做一次体检,防止小病发展成大病,那样要花的钱就更多了;如果相信中医,建议尽快找中医调理一下,毕竟吃一周汤药所花的钱,可能还抵不上一次CT。只有恢复到最佳状态,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可能遭遇的复阳。
第二是要做好自身防护,特别是老人、儿童和基础病人,在人口流动大的假期,能不去人多的地方就尽量不去或少去吧。至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否戴口罩,这一点多作独立思考,少听网红专家的,专家唾面自干又不是一两回了。况且专家发言也不需要对每个人负责,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