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零点到三点,我到IMAX影厅看了诺兰讲述“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新电影。
影厅里除我之外,其余几十人都是些青年学生。熬完夜我今天就病倒了,看来身体不能和棒小伙去拼,今天生病状态就不写长文,但“病中更多忧思”,所以思考会多一些。
很多朋友在犹豫是不是去看这部“三小时长篇”之前,是不是应该多了解奥本海默的生平史,了解他的事业与爱情,朋友与宿敌。
不过我听从了诺兰导演的建议,他希望大家观影前不要有“任何准备”,从而更沉浸的去思辨这部电影传递的三观与抉择。
但我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对于观片量不是很多的路人来说,还是应该提前了解少量背景,至少降低这部电影的“观影门槛”。
首先这部电影有鲜明的诺兰风格,“时空错乱”,顺叙倒叙插叙轮番登场。
除了时间线很“高级”,诺兰还进行了“黑白”与“彩色”两种叙述交替的手法。
没有事先做功课的朋友,很可能“抖机灵”,许多电影不都是现实时间线用彩色叙事,回忆倒叙用“黑白叙事”么?
如果你这样去看这部电影,绝对会“风中凌乱”。
观影前你应该知道,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奥本海默与“宿敌”,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刘易斯·施特劳斯的“双视角叙事”。
相比较原子弹的制造与使用过程,这部电影更多呈现的是施特劳斯利用“安全权限听证会”对奥本海默进行迫害,以及后来施特劳斯希望“更进一步进入内阁”,在国会听证会上遭遇“科学界反杀”,从而自身政治生命终结。
因为施特劳斯是“幕后阴谋者”的形象,所以他的“视角”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黑白”的,奥本海默是阳光的,所以他的叙事画面就是“彩色”的。
看完《奥本海默》,我的第一观感是这部电影非常真诚,他没有根据民意“过度宣传核炸日本”来争取路人票房。
甚至“在IMAX影厅观看核爆日本”这种预期,在整部电影里,是被淡化的。
相反,整部电影更多的是呈现美国“麦肯锡主义”,“官僚主义”,“山头主义”对正直科学家的迫害。
这部电影的大量篇幅,都是因为奥本海默的情人,妻子,滴滴,弟媳,以及身边好友都曾是“美国共产党”成员,导致奥本海默长期接受“监视”和“隔离审查”。
这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却不沉闷,主线是“施特劳斯策划在一个小房间里,利用专业法律和情报人才,审查和羞辱奥本海默”。
三个小时的电影里,有非常多的情节都发生在“两个桌子拼一个长桌的小房间里”,可是诺兰就是有这么神奇的本事,强大的“压力”和台词交锋,让人在最困的“凌晨一点到三点”都不会瞌睡。
这部电影弱化了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造成巨大死伤,生灵涂炭的画面,更多时刻,展现科学家们对“应不应该使用原子弹”的道德困境。
关于历史上的“奥本海默时刻”这一说法,有两种争议。
第一种认为,奥本海默组织研发的原子弹,在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进行“三位一体试验”,原子弹试爆成功,被称为核武器研发成功的“奥本海默时刻”。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国最终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是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并且让日本“投降”,许多人将原子弹在广岛引爆,核武器第一次在现代战争中“应用”,并且终结了战争,这一时刻被称为“奥本海默时刻”。
无论采取哪种描述,我们都能将未来“不可控的前沿科技”应用到军事领域,改变世界地缘格局,称为下一次“奥本海默时刻”。
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反战内核”,就是科学家们制造原子弹,到底能否成为“终结战争的利器”?
在二战结束后,奥本海默长期被官方审查和打压,是因为他利用“原子弹之父”的影响力,多次公开主张利用“全球限核”来实现世界和平。
当时美国科学家泰勒,以及这部电影的另一主要人物,奥本海默的宿敌,斯特劳斯都主张研发“威力更强的氢弹”,用军备竞赛的“始终先进性”来实现“全球霸权”。
最终历史的走向我们看到了,在美国和苏联都在核武器上“军备竞赛”后,主张“弃核限核”的科学家们,理想化观点就显得“天真”与“不合时宜”。
过去七十年的“二战后和平史”证明了,只有拥有原子弹,氢弹以及全球投送能力的国家才能获得“彻底的主权”和“平等发展权”。
这部《奥本海默》的导演诺兰,以及当今世界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人工智能”领域极有可能诞生下一次“奥本海默”时刻。
如今的人工智能领域,像极了二战时期德国和美国“抢着研发原子弹”,即便他们发现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有毁灭地球的风险,依旧没有阻止军事强国们纷纷加入原子弹的军备竞赛。
如今的人工智能领域,同样是美国的研发要超前好多年,但是现阶段全世界对“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科技边界和伦理边界都没“想清楚”。
当今世界,也有许多“著名科学家”,提出全球“暂停人工智能研发”的倡议,但是很快,这一倡议就被打上“后发国家希望弯道超车”的标签。
当今世界,上至前沿科学家,下至没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到“人工智能”以不可控的速度,快速侵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括军事领域在内,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与辅助观察早已是各国公开的方向。
这时候即便大家意识到“人工智能未来有失控风险”,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经过几十年进化,很可能“代替人类决策”,大家都预判到那一危急时刻,但是没有国家“敢于停下来”。
其他国家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拼命奔跑”,哪个国家因为“仁义和责任”停下来,未来的评价不会好于宋襄公。
因此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一定会诞生一次“奥本海默时刻”,将人类拖入全球地缘危机之中。
即便《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很有深度,也从历史角度呈现了“几十年前美苏军备竞赛的全球悲剧”,可是人类的天性注定“不会接受历史教训”。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或许就是在下一个“奥本海默时刻”来临前,让家人和朋友生活更好一点,并且共同期盼,下一个“奥本海默时刻”,掌握在我们手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