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我们要共同努力,争取早日实现两岸民众坐着高铁轻松跨过台湾海峡的梦想”。
作为一个曾经的土木人,看到这么大一条沟,总是忍不住要填过去。
都是骨肉兄弟,中间怎么能有沟壑呢?
我觉得,时机到了,技术也成熟了,路线也考察差不多了,可以开始修桥铺路了。
现在的情况是,你填海,它友邦惊诧,你不填海,它也友邦惊诧,你造桥,它友邦惊诧,你不造桥它还是友邦惊诧......所以,要干就早点干,别枉担了虚名,白遭了冤枉。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放在整个蓝星全人类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存在,这么强大的生产力,不造点流芳千古、造福万代的东西出来,有点可惜了。
其实现在就可以开始造,直播造,自家领海,造个桥怎么了?这是为了方便两岸人民的生活!为了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亲情!为了14亿中国人对祖国每一寸土地的无上热爱!
目前有南线和北线两个方案,如果采取北线方案(平潭至新竹线),宽度为一百二十五公里的北线地区,水深大多在四十至六十米之间,最深不超过八十米,属于浅海区,且底部岩层坚硬,非常适宜建桥。
关于桥梁,其实也有很多种方案,可以将水深小于四十米的桥列为引桥,上部采用跨度为五十至两百米桥梁或两百至一千米的斜拉桥均可;水深四十米以上的主桥,可以采用悬索模式,目前大陆悬索桥跨度可达一千五百米,且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均已成熟,并具备很大的提升空间,远远没有达到我们工程能力的上限。
不用担心水深,2010年的南京三桥,基础入水深度已达五十米,台湾海峡深度也就深了一点,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南京长江三桥的深水基础是当时水深最深、施工难度最大的水下基础工程。建设者经研究攻关,成功地在水深达50米,水速每秒达3米的水流中,建成长84米、宽29米、总高22米的哑铃形钢套箱加钻孔灌注桩基础.......这都是成熟技术,后来在各个跨江、跨海大桥中都运用过,只要沉箱定位好,就可以全天候作业。
现在我国的海上吊装设备也比较先进,海上起重船臂架主要是中心定点及固定臂架两种模式,其中中心定点起重船最大起重量为3600 t,臂架式起重量为4000 t。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起重船为“振华30”号,固定吊重为12 000 t,回转吊重为7000 t。有这些巨无霸帮忙,安装桥梁是很快的。
至于桥梁,我们可以使用钢箱梁,箱梁梁高小,宽度大,有利于减小横风效应,提高抗风性能,改善高速列车运营的平稳性。由于桥面宽,可以中间通高铁,两边作高速公路,走汽车。
唯一麻烦的是,修桥需要从两头开始修基础和钢塔,然后中间合龙,如果对岸不让我们修基础,确实有点麻烦......但也不要紧,我无需从它那个岸边开始修,我只需要一段一段进行大跨度沉箱,把每一段斜拉桥的基础都造出来,把一段一段的悬索桥和斜拉桥连接起来,先把桥修到离它不远的地方......到时候就是临门一脚的事情,想怎么修都行,怎么着也能走到对岸去。
当然,我们当年有个同行脑洞大开扯犊子说,不用这么麻烦,直接一路填海填过去得了,也就120公里长,50米深,底宽400米的一个大坝,20亿土方,怎么也够了,三峡工程也就一亿三千四百方,这也就20个三峡大坝的工程量而已,施工难度还比三峡简单多了。
这么大的海峡跨度,风高浪急水深,还要穿过地震带,直接造桥不安全,我们可以借鉴之前填海的经验,先用沙石把桥头延伸到海里去,能伸多远伸多远,等于造大坝。实际上,填海这件事,比咱们造桥要容易得多,从70年代到现在,中国填海造陆面积达到了9160平方公里......填得又快又好,这个技术经验水平,和造桥一样,也是蓝星第一。
将来这跨海长堤大坝修好了,上面修高铁、通高速,还是造海上乐园,那都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中间也未必给它填死,留出一条通道,架上普通跨海桥梁,船只照样可以过,只不过要走“运河”而已。
甚至,一条大坝不够,还可以修两条,中间留出一个超级大水库,建个巨型潮汐发电厂,两岸能源可以无忧矣。
什么“自由航行”?这是内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