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末世自然有末世的文化。
末世的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对之前的历史时期的总结,同时在这个总结中看到了未来。当然,也可以看不出未来,但是却给人提出了未来如何如何的问题。总之,末世文化也是具有环节的特征,既包含了历史,又孕育着未来。
所以,末世的文化,一方面自然会充满幻灭感,但是也会有必然的厚重感,因为这里有长久的历史的总结,不厚重都不是可能的。
没有末世的经历,是不会创造出这种末世文化的。
我的感触是看到了一个西方电影的介绍的短视频,不知道什么名字,说的是一对夫妻在自家的冰箱里看到了人类从远古茹毛饮血和野兽搏斗的时代,到中世纪,到工业时代,到现代,最后到高科技的未来时代,而后再循环到远古时代。
这种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结回顾,就是典型的末世文化,是只有当今的西方文化才能产生的。我们是搞不出来的,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意识。
不要说别的,就是长期的工业文明,我们都不具备。虽然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甚至进入了物联网的时代,可是人家几百年的工业文明的印记对文化的影响,我们是没有的。
所以,一提什么传统文化,我们就只能去老庄孔孟那里去找。而工业文明必然出现的唯物主义,到现在都没有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思想基因,以至于王阳明这样的最为典型的唯心主义被很多人宣传,忽悠,灌迷魂汤,以为这个世界真是从什么“心”里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实的文艺作品几乎没有真正的什么工业方面的作品。工业作为文化范畴,在当代我国实际上是绝迹了。
自然,这也有一个特殊的因素,要谈工业就得谈工人,谈工人,就得谈工人阶级,这是我们那些一致强调宣扬什么人性的文艺家们所绝对回避的,他们宁可上吊,也不去认真的表现工人。自然也就无法表现大工业。毕竟民国的时代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的大工业。
西方人就不同,西方人的大工业是大资产阶级领导的,展现西方的大工业,自然就是在歌颂西方的资产阶级,就是西方的工人也大多是修正主义的工人,享受那个资产阶级民族剥削全世界带来的剩余价值的残渣冷饭的温顺的工人阶级,而不是革命的工人阶级。
我们当代的大众文化充满了轻浮的特点。内容肤浅的可怕。一方面这是改开以来民族焕然一新的结果,一方面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资产阶级有意为之。
西方的资产阶级当然更懂那些让受众极为容易理解不用深刻思想的文化,但是作为处于末世的阶级,其文化的厚重的一方面是自然存在的。也就自然反映出来。
其实,通过电影,以童话的模式表现出来,这已经是将通俗易懂和历史的厚重结合起来的好例子了。
这点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最典型的是《黄粱一梦》,最早是唐代沈既济写的传奇。后来我记得聊斋的蒲松龄也照着写过一个。不过,那只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回忆的总结。按说和这种自从人类以来的总结还差得远。
不过,我们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写的《通鉴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都是对几千年历史的总结。而且已经是非常自觉的,颇具有科学性的总结了。因此,那种厚重的总结,也就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末世到来了。
中国地主阶级的末世其实很长,用了大清三百年的时间,清末,人们才开眼向洋看世界,发现了中国的未来。
我们不用说更生疏的例子,以《资本论》来说,其实也一部末世的学问,因为这是资产阶级的末世的著作,是真正科学回顾了人类几千年的著作,并且,与一般的末世之学特有的空幻不同,这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成果,他更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必然的未来。对未来不再迷茫了。
明末的《金瓶梅》,清初的《红楼梦》无不是充满了末世的空幻之感。这是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感觉,他们只能没落,空幻,面对巨变软弱无力。这种历史面前没有道路可走的感觉,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经常刻画的那些道德高尚可是却贫穷的贵妇人们就是如此。
自从电影《2012》开始就大量制作的世界毁灭的这种电影,实际上就是空幻,这个世界除了被毁灭,就没有了未来。真是反应了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的思想,不过是以最悲观的方式体现的。这让福山这个资产阶级的军师很没面子。打了他的脸了。
我在本文开头举出的例子的电影,实际上也是空幻的,它只不过是以历史循环论的理论作为遮掩,让人看不到他们,西方人,西方资产阶级实际上不知道历史的未来是在哪里。自然他们也不敢想像是在哪里。
因此,这个历史循环论就具有思想的迷魂汤的作用了。
一个时代的结尾,总是会出现这种末世文化的,我们通过他的这种文化,也可以从侧面窥探他们的历史节点走到了哪里。
所以,我们说西方世界到了要崩溃的时候,不是没有证据的,也不只是从他们的GDP,股价,通货膨胀,白宫动乱找证据。文艺方面的证据有时候更准确,也来的而更早。
如果说政客们昏庸无能,那么紧贴市场吃饭的文艺工作们就是最为敏感,最容易嗅到时代的先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