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界耄鼈的茅于轼老先生在《南都周刊》上又发宏论了,他“非常认同”中国“现在贫富差别可能比改革开放前还小了”,“近来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和突发冲突”,“极少是由于收入差距引起的”,“就拿通讯来讲,改革前只有局级干部才能在家里装电话,现在差不多人人都用手机”,“哪个差距更大,不是很明显吗?”。茅老继续论证道:
“有些人看到当今社会穷的穷,富的富,消费水平相差十倍百倍,不平之心油然而起。但在我看来人们花钱所带来的享受,从效用上讲却有极为明显的收益递减现象……一件名牌服装,据说比普通衣服更舒适一点、更有型一点、更耐穿一点……只是‘一点’差别,这‘一点’差别不是内行还看不出来,但却花了富人大量钱财。为了穿暖,他们只要花1%的价钱就够了,而为了这‘一点’,他们花了其余99%的价钱。”
看得出,茅老先生差点要为富人花冤枉钱鸣不平了,我很想说他“狡辩”或“糊涂”,只是怕有违尊老的古训,如此,只好平心静气地与他老人家详细拜一拜道理了。
1、通讯手段主要还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千古一帝李世民连收音机都没见过,而给我家送煤气罐的师傅已经换好几部手机了,你不能说他比将《兰亭序》埋在土里的李世民更富有吧?
2、名牌服装和普通衣服相比,可不仅仅是“更舒适一点、更有型一点、更耐穿一点”那么简单,主要还是名牌服装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比如成功、身份什么的,以及——你不得不承认——穿高档服装出去办事能平添许多方便。笔者平日里穿戴不怎么讲究(虽然我是有那么一两件像样衣服的),有一天,我就这样邋遢着逛进了手机店,售货小姐们立即像打了鸡血似地向我推荐这推荐那,“这个280元,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基本功能俱全”,“看看我这款,新进的,350元,100万像素,搁几年前可是三四千元哦!”。靠,我不是去买手机的,纯粹闲逛,姑娘们白白浪费表情了。
3、名牌服装和LV箱包经常是成功的标志和财富的暗示,和打肿脸充胖子不一样,一身名牌加天天名牌还是需要巨额“财政”支持的。一件万元西服,绝大多数人有能力购买,绝大多数人不会去买。奢侈品往往只是其财富的冰山一角,背后是月进斗金以及几辈子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按照茅老先生的逻辑,我也可以说永远不存在贫富差距,因为富人和穷人平时都吃青菜。
4、茅老先生例举的邓玉娇案,究其根源还是两极分化所致。大凡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女孩子,谁愿意应聘那种工作?去那种场所消费的,经济条件都不赖,包括那位官员。因此,两者相逢,隐含的贫富差距就表现为尊严的高下。也许有人对此还有疑问,我补充一句:那种级别的官员见到富人照样会礼貌有加。幸或不幸的是,那位二流子官员这回碰上了烈女,杯具和餐具就这样端上了互联网台面。
茅于轼先生在《收入差距真的大了吗》一文中否认两极分化可不是为了和谐社会矛盾,他非但不是御用文人,还是一个老右派,并且明说政府给他平反是错误的。老人家有一个广受国人敬仰的叔父,他自己也进入耄鼈之年,以现在宽松多了的语言环境,怎么说他都不会有啥事。爱说你就说吧,口齿不清或没法打字都关系不大,让人“采写整理”成文稿就是了,过目了认可了就是你自己的了。但是,你起码得将话说圆了,别自己打自己。茅于轼先前在另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说贫富差距的: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贫富差距造成民怨。这不能说没有根据。贫富差距到处可见,而且给人的眼球和神经很大的刺激。民怨加剧是和经济成长同时发生的,它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结果。收入的不平感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因此不平造成的不满也同样在加强。当前全国上下都注意如何缓解贫富差距,把克服收入不平看成缓解民怨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同一个人,一会儿说“贫富差距到处可见,而且给人的眼球和神经很大的刺激。民怨加剧是和经济成长同时发生的,它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结果”,一会儿又说“现在贫富差别可能比改革开放前还小了”,“近来发生的社会群体事件和突发冲突”,“极少是由于收入差距引起的”。请问“著名经济学家”兼“公共知识分子”茅于轼先生:我们该信您哪一段话?
我不知道能否将某些中国经济学家和中国足球相提并论,但的确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为了眼球而放弃了严谨与真实。中国人民四五千亿美元的二房债券已经陷入严重危机中,每个经济学家都没有关系吗?你们是怎么建言献策的?是不是那些口若悬河的著名经济学家都与这件事没有干系?这让我想起了本家夏业良,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似乎还在茅于轼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有兼职,他曾经撰文说:“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又想起了政协委员蔡继明那篇《权威报告显示:中国0.4%的人掌握70%财富》的文章。
我想问:1、这些数据统统是世界银行的吗?会不会是“中外合资”的数字?2、是出自正式报告还是世行某位专家的信口一说?数据的权威性如何?
最重要的:“美国5%的人口”和“中国1%的家庭”怎么比较?为什么不统统转化成人口或家庭以方便比较?说一个经常出镜的经济学家不会进行这种运算可能是过头了,说他浮躁不过分吧?
很抱歉,经过本人花费20分钟的资料查找和单位换算,中美两国顶尖的富裕人群所掌握的财富比例几乎是相同的,绝不是夏业良教授所说的“(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顺便说一下,不管是说贫富差距严重还是不严重,只要与客观相符我都能接受,有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真才是善与美的坚实基础。为此,我希望中国经济学家将严谨求实放在比眼球效应更重要的位置。谢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